APP下载

李佩甫文学作品海外传播路径探究

2021-06-03王馨艺黄雪娟

新闻爱好者 2021年5期
关键词:海外传播李佩甫路径探索

王馨艺 黄雪娟

【摘要】基于对李佩甫文学作品创作主题和创作特点的分析,探索以李佩甫文学作品为代表的当代中原文学作品海外传播的制约因素和路径,以此助力中原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不断提升中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关键词】李佩甫;海外传播;路径探索

中原大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老庄哲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佛学文化、易学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在中原地区形成发展。正是成长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受这种地域文化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兴起的“文学豫军”成为中国文坛上一支重要的创作群体,促进了河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李佩甫是中原作家群的代表人物,他立足中原大地,深耕中原文学沃土,创作了《羊的门》《城的灯》《生命册》等一批优秀文学作品。其作品先后获得第七届花城文学奖、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第三届南丁文学奖等。他一直坚守乡土文化,把创作目光聚焦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原大地,把故事人物固化在底层人物、乡村百姓中。许多故事人物从乡村走出来,沐浴了改革开放的春风,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李佩甫的作品具有冷静的人性思考和鲜明的地域属性,他善于发现人性中的真善美,借由作品表达出内心对美好人性的向往。

文学无国界,文学也是最容易打破意识形态分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被海外读者接受的文化输出形式。李佩甫的文学作品极具河南特色,在海外传播能够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中原文化、了解河南的发展变化,对于宣传展示河南、树立出彩河南形象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李佩甫的文学作品在海外传播的现状还不够理想。

一、李佩甫文学作品在海外传播的现状和制约因素

李佩甫的作品中目前仅有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生命册》这一部被翻译为英文、日文和韩文,在少数海外国家传播。河南是中国一个很生动的缩影,也是分析中国社会的一个很生动的样本。作为颇具河南元素的作家,从某种意义上说,李佩甫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当代中原文学作品在海外传播的现状。当代中原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只能说是“零敲碎打”,虽然某些小说乘着影视化转化的“东风”在海外掀起了一些小高潮,但也基本只是昙花一现。究其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

一是中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还不够。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化资源数量多、分布广、特色鲜明,但由于挖掘阐释不够、保护利用不够、传承弘扬不够,对内还不能有效满足人民需求,对外还不能展示出彩河南形象,这与河南是中国文化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

以夏文化为例,夏文化是河南最具优势且独一无二的文化品牌资源,夏文化涉及中华民族的文化起源,关乎民族文化自信,但是现阶段考古发掘不够、理论研究成果欠缺、宣传推介力度较小、对夏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这一重要文化品牌的打造。

以诗歌文化为例,河南巩义作为诗圣杜甫的故里,直到2015年才开始举办杜甫诗歌文化节,且规模小、层次低、内容少,而成都诗圣文化节自2010年举办以来已经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诗歌盛会,每年都能吸引大批国际友人参会。

以旅游为例,海南三亚、四川九寨沟、云南腾冲、山东泰安等都是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但是河南却没有较有影响力的国际文化旅游城市。也就是说,我们的文化吸引力还不够,还不能有效吸引海外游客来河南,他们不来河南也就无法感知河南文化。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中原文化的海外传播力,也制约了李佩甫小说的海外传播。

二是专业翻译力量匮乏。制约李佩甫文学作品海外传播的最大问题就是译不出来,这已经成为李佩甫小说“走出去”的最直接障碍。从整体上看,外国文学作品引进来容易得多,国内从事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人才也很多。但是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却困难重重。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还要具备艺术修养、文化素养,这是汉语语言艺术向以英语为代表的世界语言艺术的转化,不仅仅是“懂外语”就够的。另一方面就是专业的翻译工作者收入水平低,每千字百元左右的市场行情,与目前兴起的网络文学作家、自媒体专栏作者等高收入群体形成巨大反差,严重挫伤了翻译工作者的积极性。还有就是一些出版机构,片面追求商业利益,为了尽快推出中国文学翻译作品,把许多优秀作品简单翻译或者直译,既没有文学性,也失去了艺术性,严重影响了中国文学作品海外传播的效果。

三是作家自身意愿不够强烈。厚重的中原文化培育了河南人包容宽厚、坚韧不屈的精神品质。李佩甫长期深耕中原大地,一直以中原文化作为文学创作的“母体”,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较深,久而久之也形成了内敛沉稳、包容宽厚、勤奋坚韧的意志品质。他一直保持着谦虚低调的作风,也不注重宣传推介自己。如果不是《生命册》获得了第九届茅盾文學奖,或许他还没有现在的知名度。

四是作品的语言风格与海外受众的文化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李佩甫的小说创作一直植根中原,面向中国,用最具中原特点甚至带点乡土气息的语言风格讲述发生在中原大地上最生动的故事。他的小说本身并没有考虑译介和海外传播的问题,所以在创作中使用了很多中原地区的方言土语,展示了很多独具特色的乡风民俗。比如《生命册》中“巧让客碰上热粘皮”“各料”“庄稼棵”等极富中原特色的方言;《羊的门》中对呼家堡村民的刻画大量使用“强粮”“男劳力”“窄过道儿”等乡土气息浓厚的词汇,等等。这些元素客观上就需要读者对中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够理解其中之意,这也在无形之中增加了作品翻译的难度。因为作品经过翻译之后,如果其中的乡土气息、文化元素不能很好地呈现出来,就会降低作品本身的可读性和文学性,无法完全还原原文的意境和风格,海外传播的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

五是尚未形成助力中原文学海外传播的体制机制。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仅仅依靠作家个人是很困难的,政府机构、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至关重要。一方面,河南省出版管理机构尚未制定出台支持“中原作家群”作品“走出去”的激励或扶持政策,没有设置专门的扶持资助资金。另一方面,河南省内出版机构对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重视不够、积极性不高。以2020年入选“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项目的作品为例,河南省内出版社对外输出的作品基本以政治类或科学技术类图书为主,文学类作品较少。

二、李佩甫文学作品海外传播的路径探索

李佩甫的文学作品经过了时间和人民的检验,已经是被证明了的优秀文学作品。刘震云、李洱等在海外有广泛传播力的作家已经为李佩甫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径。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在“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推动下,李佩甫文学作品走向世界应该只是时间和方法问题。相信在未来,西方读者在读李佩甫小说中描写的“中原大地”时,也会联想到哈代笔下的威塞克斯荒原,读《羊的门》也会联想到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

(一)充分调动作家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家不仅仅是个人,而是一个文学符号和文化象征,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最关键的就是要调动作家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是增强使命感。李佩甫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不只是单纯为了提高作家个人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文学作品的传播,让国外更多的人了解河南、了解中国,感知中原文化和中华文化。因此,作家要把自己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作为传播中华文化、提高中华文化世界影响力的重要参与者。另一方面是拓展国际视野。诚然,李佩甫是一个无视外部关注的作家,在当代中国文坛,他属于具有大责任、大情怀的品质型、厚重型的作家,他诚恳质朴地表达着生活在中原大地上的人和发生在中原大地上的事儿。这与自古以来河南人内敛低调的性格特征密切相关。但是在新形势下,作家个人应不断拓展国际视野,比如通过积极参加“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相关活动、赴国外交流等途径,了解国外受众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以及他们对中华文化、中原文化的了解程度等。

(二)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

作为文化大省,河南有丰富的资源,河南作家在中国文坛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但是河南要想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输出大省转变,实现由文学创作大省向文学传播大省转变,实现由文学出版大省向文学翻译大省转变,还要依靠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的扶持。

2020年8月,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15卷、490万字的《李佩甫文集》,这是李佩甫40余年创作的集大成,见证了他从平原出发,书写中国和世界的文学足迹。文集的推出对持续扩大李佩甫的影响力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受翻译水平、对外传播水平的影响,目前也只是“墙里开花墙内香”的状态。要想真正助力中原文学作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还需要行业主管部门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一是可以设置专门的文学翻译奖项,用评奖引导更多的专业人才从事中原文学作品的翻译。二是可以设置“中原文学走出去”或者“中原文学海外传播”专项资金,鼓励出版社、作家个人积极参与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三是政府搭台、作家唱戏。以河南省政府或省文联的名义,召开学术论坛等活动,邀请知名作家、翻译家、海外汉学家、出版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与,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以此宣传推介中原作家、中原文学和中原文化。

(三)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培养一支高水平、职业化、本土化的翻译人才队伍是文学作品海外传播的必由之路。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需要借助翻译这个桥梁,但是翻译人才的紧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以目前的学校教育为例,河南省内本科院校很少有设置翻译专业的,翻译只是英语或者商务英语专业里面的一门课程。省内相关翻译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也面临着招生少、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等问题。因此要完善课程设置,探索“中文专业+英汉翻译”和“英文专业+中文翻译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既培养中文专业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也锻炼英文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学翻译能力。

另外,还应充分发挥华裔作家的作用。华裔作家本身具备良好的英语基础,对海外受众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有准确把握,同时对中华文化有很深的理解和认同,他们是中原文学作品海外传播的天然桥梁。因此要充分发挥华裔作家的作用,搭建相互交流合作的平台,通过华裔作家将李佩甫文学作品推介、传播到海外,使更多的国外民众了解中国社会、感知中华文化的魅力。

(四)积极掌握运用现代传播手段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阵地和主战场,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文学作品的海外推广也要积极适应传播方式的变化。李佩甫文学作品的传播及海外推广应该借助现代传播手段。一是要积极推动文学作品的数字化出版。目前,掌阅电子书、博阅电子书等平台已经收录了李佩甫的代表性文学作品,李佩甫文学作品的数字化传播已经具备了基本条件,但是这种传播仅仅局限在国内,还没有出现经过翻译的外文版文学作品进入网络,所以传播覆盖面和影响力还很有限。因此要加快外文版文学作品的数字化出版进程。二是搭建个人网页,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当今社会,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资源的主要渠道,尽快搭建作家个人的网页,收录其相关的文学作品、活动信息等內容,对于促进作家作品的数字化传播、持续提升作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五)加快推动作品的影视化转化

综合分析国内在海外有较大影响力的作家可以发现,文学作品被拍摄成电影、电视剧越多的作家,在海外的影响力越大、作品受海外读者的关注度和欢迎程度也越高。所以,要想畅通李佩甫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加快其文学作品的影视化转化势在必行。一是整合优质资源重点突破。2020年末,根据茅盾文学奖获奖者陈彦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装台》在央视一套热播。河南也可以积极借鉴其成功经验,邀请国内一流主创团队,探索多元化合作的模式,以李佩甫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生命册》作为突破口,进行作品的影视化转化。二是加强中外影视创作力量的合作。李佩甫最新创作的《河洛图》是一部非常适合拍成电影的文学作品,它和《白鹿原》《乔家大院》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可以邀请国外的影视制作机构参与创作改编。三是积极参加国外影视交流互动和评奖。参加海外的影视交流和评奖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途径之一。在李佩甫文学作品完成国内影视化创作之后,可以积极参与国际上的影视交流展演展映和评奖活动,将“文学”插上“影视”的翅膀,飞出国门、飞向世界。

三、结语

李佩甫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对传播中原文化、展现中原大地社会变化具有推动作用,有助于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原、了解中国,对宣传展示新时代出彩河南良好形象,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海外传播李佩甫路径探索
从莫言作品的海外传播看东西方文化的认同构建
浅析《生命册》中被压抑的性
论李佩甫小说人物形象与神话原型
李佩甫小说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城市批判的多重向度
高校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探析
共享发展理念内涵、障碍和路径探索
试论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青春之歌》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力研究
警务监督对警民关系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