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术前健康教育结合手术室心理护理对宫颈癌患者应激反应和手术质量的影响

2021-06-02闫培培郭琳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in Practice 2021年11期
关键词:宫颈癌手术室水平

闫培培,郭琳

(聊城市人民医院 东区手术室,山东 聊城,252000)

目前,宫颈癌是临床高发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疾病,严重威胁广大女性的生命健康[1]。外科手术治疗是挽救宫颈癌患者生命的有效手段[2]。但由于患者对疾病和麻醉的认知不足,极易产生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进而影响手术的治疗效果及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3]。因此,为提高宫颈癌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改善其消极情绪,对其进行科学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术前健康教育结合手术室心理护理对宫颈癌患者临床应激反应和手术质量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经聊城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聊城市人民医院就诊的88例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 经病理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宫颈癌;② 意识清晰,认知功能正常,无沟通障碍;③ 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研究目的并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① 合并其他重要器官器质性病变或功能衰竭;② 存在精神类疾病;③ 依从性差;④ 合并除宫颈癌之外的恶性肿瘤且已发生转移。按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纳入的患者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2组间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本研究对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直至出院。具体内容包括:① 护理人员于患者入院后记录其一般资料,安排并协助其进行各项术前检查,评估其生命体征、心理状态以及营养状况等。② 向患者及其家属口头宣讲疾病相关知识,包括手术前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对应的护理措施等。③ 针对患者出现的负面情绪给予及时疏导。④ 指导患者遵医嘱正确用药,同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术后的相关注意事项和护理方法,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术后康复治疗。

1.2.2 术前健康教育结合手术室心理护理 本研究对观察组患者予以术前健康教育结合手术室心理护理,直至出院。

1.2.2.1 构建护理团队 妇科护士长组织具有丰富宫颈癌护理经验的护士加入术前健康教育和手术室心理护理联合小组(以下简称“联合小组”),该小组以妇科护士长为组长。组长于每周五组织联合小组成员开展宫颈癌手术治疗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的经验分享交流会。同时邀请高年资医师进行现场讲解并指导小组成员正确实施手术室心理护理的方法。组长根据护理内容,向联合小组成员分配任务,并督促每位成员将联合护理理念及各自承担的护理任务落实到护理工作中。

1.2.2.2 术前健康教育 ① 联合小组成员于患者入院后为其建立健康档案,记录其一般资料、疾病类型、心理状况和生活习惯等,并在档案资料中单独备注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饮食和作息习惯;术前针对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强化宣教,并有针对性地指导患者进行健康饮食和科学作息。② 组长于术前组织召开宫颈癌手术治疗专题知识讲座,邀请临床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作为主讲人,为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宫颈癌疾病知识、手术流程、术中麻醉注意事项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加强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知。③ 小组成员于术前通过床旁健康指导,与患者保持日常交流,全面了解其对自身疾病情况的认知程度和心态变化,耐心地为其答疑解惑,消除其疑虑。

1.2.2.3 手术室心理护理 ① 联合小组成员根据患者的一般资料来评估其心理状态,同时通过巡房过程中的沟通和用药指导来了解其术前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和疏导其不良情绪;② 联合小组成员于手术当日以和蔼可亲的态度与患者交流,耐心提醒患者进入手术室后需要配合的事项,强调盆腔淋巴清扫术、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的安全性,缓解其焦虑情绪;③ 组员根据患者的心理变化调节手术室仪器及人员交谈的音量,同时保证室内温度和湿度适宜,注意为患者术中保暖,避免外界低温、噪音等环境因素引起患者生理不适或产生负面情绪;④ 组员于麻醉前与患者交流轻松愉快的话题,引导其适应手术室环境并放松心情,同时协助患者调整至舒适的麻醉体位;⑤ 告知患者麻醉的重要性及安全性,缓解其因对麻醉认知不足而产生的心理压力;⑥ 组员及时给予部分术中意识清醒的患者积极的心理暗示与支持;⑦ 术后,组员每日查房2次,针对患者因疼痛产生的不良情绪及时进行安抚,同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取得家属的支持和配合,共同调节患者的消极心态;⑧ 组员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康复锻炼,并给予其科学的营养支持和健康生活方式指导。

1.3 观察指标

① 分别于术前1 h、术后24 h采集患者的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应激激素血管紧张素Ⅰ(AngⅠ)、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② 比较2组患者在术前1 h、术后24 h炎症因子指标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及白介素1β(IL-1β)的水平。③ 比较2组患者术后首次肠道排气、下床活动、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应激激素水平比较

术前1 h,2组间血清AngⅠ、AngⅡ和NE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24 h,2组患者的AngⅠ、AngⅡ和NE水平均较同组术前1 h明显升高(P均<0.05),但观察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均<0.05),见表2。

表2 2组应激激素水平比较

2.2 2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术前1 h,2组间血清IL-6、IL-8、IL-1β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24 h,2组患者的血清IL-6、IL-8、IL-1β水平均较同组术前1 h明显升高(P均<0.05),但观察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2.3 2组手术质量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肠道排气、排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均<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手术质量指标比较

3 讨论

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该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其生命安全。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术对宫颈癌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其可直达病灶,具有疗效好、康复快等优势[4]。但手术毕竟是有创治疗,加之绝大多数患者及其家属对子宫全切术、盆腔淋巴清扫术及麻醉安全性的认知程度不足,使患者对治疗产生恐惧、紧张甚至抗拒等负面情绪[5]。这也导致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差,影响手术治疗效果。

健康教育通过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疾病知识、护理方法和正向调节不良情绪等,加强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提高其依从性[6]。心理护理即护理人员在熟悉和全面评估了患者的一般资料后,结合个性化心理护理方案,采用沟通、访视等方式,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支持[7]。本研究对观察组宫颈癌患者施以术前健康教育结合手术室心理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术后24 h的应激反应指标水平较对照组低(P均<0.05)。这一结果提示术前健康教育结合手术室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术后应激激素水平,减轻其应激反应。究其原因有,首先,观察组患者从入院至术前接受以疾病知识讲座、床旁讲解和日常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术前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对该疾病及治疗方式的认知水平,缓解了其对手术治疗的恐惧和紧张情绪;其次,护理人员于手术室护理过程中留意患者的心理变化,适当调节手术室噪音、温度等,避免患者因外界环境不适而产生生理应激反应。陈丹等[8]发现,手术室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术后应激反应,提高其手术治疗效果,与本研究结论基本一致。本研究通过对比2组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和手术质量指标,发现观察组在术后24 h的血清IL-6、IL-8、IL-1β水平均较对照组低,术后首次下床活动、肠道排气、排便时间均较对照组早,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均<0.05)。这表明术前健康教育结合手术室心理护理可有效缓解宫颈癌患者的术后炎症反应,提高手术疗效,加快其肠道功能恢复。分析其原因为,术前进行疾病日常知识科普和健康指导,可增强患者的自护意识,引导其配合手术及护理工作;对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饮食和卫生清洁指导,督促其参加适当的康复训练,可提高其免疫水平,抑制机体产生炎症反应,促进其下肢血液循环,加速肠道系统和泌尿系统功能的恢复,提高手术质量。王宇[9]发现,科学合理的术前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宫颈癌患者的手术及预后质量,在本研究中得到了证实。

综上所述,采用术前健康教育结合手术室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宫颈癌患者的应激反应,缓解机体炎症反应,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意义。

猜你喜欢

宫颈癌手术室水平
手术室细节护理在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
张水平作品
硫利达嗪抗宫颈癌的潜在作用机制
精益管理工具在手术室耗材管理中的应用
中老年女性的宫颈癌预防
手术室优质护理实践分析
我的好奇心
作家葛水平
如何选择不同效价的宫颈癌疫苗?
加强上下联动 提升人大履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