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见性护理在糖尿病肾病患者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2021-06-01赵承燕王亮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in Practice 2021年11期
关键词:维持性预见性满意率

赵承燕,王亮

(1.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血液透析室,山东 泰安,271000;2.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图书馆,山东 泰安,271016)

糖尿病肾病是导致慢性肾衰竭的常见病因,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居民生活习惯改变,该疾病患病人数逐年增多,已成为继慢性肾小球肾炎后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第二大病因[1]。糖尿病肾病患者在行维持性透析期间常出现周围神经病变、微血管病变、心脑血管病变等并发症,不仅影响治疗进程和效果,也对其预后乃至生存质量造成负面影响[2]。因此,积极开展预见性护理以预防并发症发生,对确保维持性血液透析效果及安全性均有着重要意义[3]。本研究就预见性护理在糖尿病肾病患者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究,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研究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8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且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纳入标准:① 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为糖尿病肾病[4];② 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6个月;③ 认知功能及凝血功能正常;④ 具备配合研究的意愿及能力。排除标准:① 合并颅内出血或颅内压升高;② 合并严重休克、贫血、感染或心力衰竭;③ 合并恶性肿瘤;④ 已出现动静脉内瘘等相关并发症。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别纳入观察组、对照组,各43例。2组的年龄、透析时长及身体质量指数(BMI)等基线资料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持续3个月。每次透析前,给予患者常规剂量胰岛素注射,并评估其饮食情况。透析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变化,重点预防低血糖发生;若患者出现低血糖,则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40~60 mL,或给予营养餐包,15 min后再次检测血糖水平。

1.2.2 预见性护理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持续3个月。① 心理护理:积极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对疾病和治疗的看法,帮助其疏解恐慌、焦虑等负面情绪。并告知患者负面情绪的出现是正常且可控的,积极引导其缓解负面情绪,战胜恐惧感。② 卫生护理:落实手卫生护理,每次操作前严格手消毒、器械消毒,避免交叉感染。穿刺后密切监测穿刺部位,若出现红肿、出血,及时报告并积极处理,必要时更换穿刺部位。定期更换置管处敷料,确保其干燥、卫生,若敷料被汗液、血液或组织液污染,则需及时更换。定期消毒导管,使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管内残留血液,而后注入肝素盐水,以无菌肝素帽封管。③ 营养护理:定期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若未见异常,则给予常规饮食指导,强调膳食平衡;若患者存在营养风险,则根据其个人喜好定制膳食食谱,确保每日热量摄入在35~40 kcal/kg(1 kcal=4.187 kJ)范围内,能量来源以碳水化合物、脂肪为主,占比分别为50%~55%、35%~40%。按照患者每周透析频次设定蛋白质摄入标准,若患者每周透析2次,则将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1.0~1.2 g/(kg·d)范围内;若患者每周透析3次,则将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1.2~1.5 g/(kg·d)范围内。鼓励患者多进食富含氨基酸的食物,如奶制品、蛋类、牛羊肉及鱼肉等,必要时给予氨基酸补充疗法。④ 运动干预:鼓励患者在家属陪伴下进行户外运动,如慢走、太极拳等,并嘱家属按摩患者的四肢、关节,每晚用温热水泡脚、热敷局部组织,加速血液循环。⑤ 血糖和血压干预:根据患者在透析当日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注射胰岛素或降低胰岛素用量,以避免发生低血糖;遵医嘱调节透析液钙、钠离子浓度,预防透析期间血压波动。

1.3 观察指标

1.3.1 营养状态 分别于护理前及护理1个月、3个月后,检测患者的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转铁蛋白(TRF)水平。

1.3.2 生活质量 分别于护理前及护理3个月后,选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5]中的4个维度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涉及生理功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心理健康,各维度得分均为100分,得分越高则生活质量越佳。

1.3.3 并发症 记录患者护理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包括低血糖、感染及心脑血管系统并发症。

1.3.4 护理满意率 于护理3个月后,向患者发放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通过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5个选项进行评价。护理满意率以非常满意率、满意率之和计算。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营养状态比较

护理前,比较2组的营养状态各项指标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护理1个月、3个月后,2组 的血清TP、ALB、PAB及TRF水平均较护理前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的上述指标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营养状态比较

2.2 2组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前,2组的SF-36各维度评分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护理3个月后,2组的生理功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及心理健康评分均较护理前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的上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生活质量比较分)

2.3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63%,较对照组的30.23%更低(P<0.05),见表4。

表4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2.4 2组护理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为95.35%,较对照组的81.40%更高(P<0.05),见表5。

表5 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例(%)]

3 讨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首选的治疗手段,也是提高其生存质量的关键方式。在临床实践中,糖尿病肾病患者常因贫血、营养状态不佳等原因出现低血糖等并发症,不仅影响治疗进程,也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6]。因此,对于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糖尿病肾病患者而言,护理工作的要点应强调并发症的预防。

预见性护理强调通过预见性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来尽可能消除护理风险,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期康复[7]。针对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糖尿病肾病患者而言,预见性护理的要点包括:① 患者普遍存在营养不良、自主神经病变,且常合并血浆渗透压下降、血容量不足,极易出现低血压等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故预见性护理强调持续血压监测,并实时观察患者心悸、视物模糊、面色苍白等先兆症状,做到并发症的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② 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期间严格限制水、钠摄入,并鼓励患者在透析间隙适当活动,有助于减轻其心脏负荷、降低心悸耗氧量,对于心肌缺血的预防有重要意义。③ 营养干预强调少食多餐,不仅有助于降低患者血液透析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也有助于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从而提高其血糖控制效果[8]。得益于上述优势,观察组在护理1个月、3个月后的各项营养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显现出预见性护理在调节患者营养状态方面的积极作用,与鹿慧慧等[9]的研究结果一致。与此同时,随着营养状态的改善,患者能够以更积极的心态、更稳定的状态面对后续治疗,且更为稳定的血压、血糖水平不仅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还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配合度,有望进一步确保透析进程及透析效果。本研究中,观察组在护理3个月后的生活质量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也印证了上述结论。透析期间并发症的发生不仅影响着透析安全性,也影响着患者对透析的信心,还影响着透析效果和质量[10]。本研究中,经预见性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被控制在11.63%,而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则高达30.23%,意味着糖尿病肾病患者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而预见性护理可通过针对性措施控制并发症风险,实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目的[11]。此外,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达95.35%,较对照组(81.40%)更高(P<0.05)。主要是由于在护理期间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卫生护理,能够增强其对医护人员的了解程度,对于护理满意率的提升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开展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期间的营养状态、生活质量,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维持性预见性满意率
八段锦运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睡眠质量改善有效性的meta分析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老年痴呆护理中的应用及满意度评价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接种新冠疫苗中的应用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现状及研究进展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液分布情况与营养状况的关系
人文关怀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预见性护理在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
探讨生长抑素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
米诺环素治疗急性逆行性牙髓炎的疗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