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辨,让学习真正发生

2021-05-31李晓娟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1年4期
关键词:思辨性大明辨析

李晓娟

《在柏林》是统编本六年级上册小说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虞大明老师执教时,基于学生的学情,充分运用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不断搭设思维支架,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表达方法进行质疑、分析、比较、推理等思维活动,一步步走向深度学习。

一、质疑猜想,给思辨以梯度

虞大明老师在教学时敏锐地把握了这篇小说的特点,逐段出示,巧设悬念。在简介柏林和微型小说的特点后,虞老师出示第1自然段文字引导学生质疑:“你想问什么?”学生提问:“火车上为什么看不见一个健壮的男子?”“老妇人在数什么?”……虞老师这样回应:“把你的困难变成问题提出来。”“联系生活提问”“把看似矛盾的地方联系起来问。”然后,虞老师引导学生猜想:“产生问题时不要着急往下读,可以先猜,微型小说的魅力就在于边读边猜。”在学生交流了部分猜想后,虞老师抖起了包袱:“如果被全部猜中,就不可以称是经典小说了。”

学贵有疑,质疑就是引导学生发现疑点和矛盾并形成自己的问题,这是思辨性阅读的起点。虞大明老师让学生在悬念中生疑,在理答中帮助学生明晰方法,学会“发散性提问”,随后的猜想也是在质疑环节之上的进阶思维训练。如此设计,以质疑猜想为起点,从一维走向多维,为后面更高难度的思辨搭建了阶梯。

二、比较发现,给思辨以广度

抖了包袱后,虞老师出示了第2~3自然段的情节,从而使学生的问题迎刃而解,小说的主旨也豁然开朗:控诉二战罪恶,祈求和平永驻。“这种主题作品很多,为什么这篇小说堪称经典?”虞老师的一句话又让学生产生了新的疑惑。随即他播放了歌曲《Tell Me Why》,又和学生一起欣赏了高洪波的诗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令所有听课老师惊诧的是,这是两个与《在柏林》主题相同但形式不同的作品,本以为虞老师会用以渲染和升华,却未料他悠然地问道:“《在柏林》一文经典在哪里,独特在哪里?独自思考2分钟,小组分享3分钟。”原来这是在进行比较阅读,不同材料的出现是为了让反复的质问、沉重的控诉反衬出侧面描写、间接控诉的“威力”。

虞大明老师的设计可以说是一种创举,他打破常规将三种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进行比较,充分进行研究探讨,不只给了学生思维放飞的空间,还给了学生更广阔的阅读视野。思维不仅因阅读而存在,思辨性阅读也将渗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发展成思维的习惯和品质。如此设计从碎片化走向整体化,将学生带入了一个高阶思维的训练场,不知不觉拓宽了思辨的广度。

三、辨析推理,給思辨以深度

《在柏林》体现了微型小说的艺术特征,欧·亨利式结尾发人深省。按照流程的推进,教学的第三板块应该是出示小说的结尾了,可虞老师出示了四句大同小异的句子(略),让学生辨析哪一句才是文章的结尾,并说出理由。最后,虞老师揭晓了答案:“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是在用死一般的寂静代表着战争的可怕。

辨析和推理是两种典型的逻辑思维能力。虞老师通过设计,将逻辑思维训练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相融合,将学生推向了思维训练的高点,每一种辨析都有理有据。虽然最后答案的揭晓出乎预料,也让学生无不惊叹作者精巧的结尾方式,但是对学生而言,是否能猜中正确的结尾已显得不重要,关键是虞老师用绝妙的设计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在辨析和推理中,思辨从浅表走向了深入。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的学科,没有思维的支撑,语言也只能是一盘散沙。虞大明老师的这节课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辨,在思辨中提升思维的品质,褪去了课堂表象的热闹和喧哗,让学习真正发生。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天一第三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思辨性大明辨析
千秋伟业百年风华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高考作文的思辨性摭谈
正误辨析一例
思辨性阅读在推进名著阅读中的运用
同义词组辨析练习
《十大明王》造像方法谈
“五十肩”的简易防治等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