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让阅读教学更高效

2021-05-31邵卓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1年4期
关键词:李的刷子文本

邵卓

中国有一句俗语:“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在阅读教学中,比较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适时而巧妙地运用比较的策略,对于学生迅速把握文本的表达特点,感知表达效果,积累写作方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拓展资料,在比较中明晰语言特点

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教学的重点不是让学生关注文本所写的主要内容,而是要透过文本的内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学就需要充分运用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比如《火烧云》(三年级下册)一文中,作者是这样介绍火烧云的:“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短促的句式,形象的语言,将火烧云的特点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一般来说,学生初读这段文字是看不出作者表达的匠心所在的。如果教师硬是紧扣这段文字,大讲特讲作者的写作方法,学生能够理解接受并悦纳的肯定是少之又少。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这个片段时,就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向学生出示了《现代汉语词典》对“火烧云”的解释:日出或日落时出现的红霞。首先,引导学生从内容上进行对比,紧扣“日出或日落”“红霞”“烧到”“红彤彤”“着了火”等关键词语,让学生感受到虽然是不同的语言,描述的却是同样的事物,从而相机强化两种表达方法所形成的不同效果。其次,关注不同的语言风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简洁明了,直指事物的特征,而课文中的介绍运用的是生动形象的语言,让人一读就懂,而且能够让读者浮现出画面感。最后,组织学生尝试选择不同的对象来进行比较:假如要向你的弟弟和妹妹介绍什么是火烧云,你会选择怎么说?假如要向你的科学老师汇报,你会选择哪一种表达方式?教师借助不同的表达对象,鼓励学生对所拓展、比较的两种语言进行了统整,明白这两种语言方式本身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只是要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象进行合理的选择。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就是通过拓展不同类型的语言材料,为学生明晰了丰富的价值体验,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切感受语言表达的无穷魅力,提升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受力。

二、调整辨析,在比较中感受形式魅力

歌德曾经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因此,教学要实现从内容到表达的转变,就需要先将教学的关注力聚焦在文本语言的形式上,借助比较的方式来感受作者所选择的语言形式形成的表达效果,并将这种形式融入到自身意识中,为后续自身的创作和表达奠定基础。

比如《慈母情深》(五年级上册)是一篇散文,作者描写了自己看到母亲恶劣的工作环境之后,内心掀起了巨大的波澜。课文中“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一句话以“直起来”“转过身来”“望着我”三个动作,描写了作者第一次走进母亲工作的场所,看到的母亲一连串动作。但很多学生一开始并不明白,为什么在描写这一连串的动作时,作者非要穿插三个“我的母亲”呢?这三个“我的母亲”在这里,其实没有任何的信息需要传递,学生的困惑并不是没有道理。为此,教师将这句话中的三个“我的母亲”全部删除,组织学生与原文进行了比较。此时,学生纷纷认识到二者所形成的巨大差异:虽然这三个“我的母亲”没有承载着任何的信息,但在这里,是反复,更是强调,让读者鲜明地感受到作者因为看到母亲工作环境恶劣之后,内心越来越剧烈的震撼。如果将它们删掉了,读者就只能看到母亲的动作,而无法触及作者内心的感受了。

通过比较,学生就可以在教师不讲的前提下,感受到语言形式所带来的节奏感,能够传递情感、表达感受。

三、删除内容,在比较中感受独特构思

优质的文章都会有丰富的结构和线索,作者不可能從单一的角度进行逼仄的描写。如果不能很好地洞察作者的构思和用意,就会认为这样的表达是空虚的,有些甚至是没有必要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将自己质疑的部分删除,在比较中感受作者如此设置的良苦用心。

比如《刷子李》(五年级下册)主要描写刷子李的技艺高超,描写刷子李的徒弟曹小三的心理活动,一明一暗、一正一侧,形成了双线结构。但一开始还是有不少学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这篇课文既然是刻画刷子李的,就应该将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刷子李身上,为什么还要写这个曹小三呢?甚至描写这个曹小三的文字还不少,这是为什么呢?”这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圈画出描写曹小三的语句,并将其删除,只保留描写刷子李的内容。学生在比较中就可以隐约发现:如果将描写曹小三的内容全部删除,整篇文章就显得稍微单薄,就无法从更深的层面来了解刷子李的形象特点。

通过这样教学,学生尝试将课文中的内容进行删除,不仅明晰了这些内容所形成的表达作用,更为关键的是明晰了作者如此构思和写作的用意,与作者形成了深入的对话。

四、调整结构,在比较中洞察结构精妙

一篇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整体的框架之美,是作者创作思路最为直接的体现。高年级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能单单停留在字词、句段上,而是需要从整体入手,以高屋建瓴的视角把握文本的整体内容,在洞察全局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创作思路。如果仅仅让学生抱着整篇文章死啃,一般很难把握文本内在的认知意趣,更无法真正理解作者构思的秘妙所在。因此,教师可以进行适度的结构调整。

以小说《桥》(六年级上册)一文为例,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故意没有提及年轻小伙与老支书是父子关系,而是在文章的最后进行了交代,形成了悬念,产生了令人震撼的表达效果。但很多学生虽然阅读到最后能够体悟到这种表达效果,但究竟是如何形成了这样的力量,他们并没有真正明白其中的奥妙。为此,教师就设置了这样的思考题:“如果作者将人物的这种关系,在文章一开头或者行文过程中就直接交代清楚,你觉得在表达的效果上会有不同吗?”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开始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比较学习,他们充分认识到作者在开始时,故意淡化人物角色关系主要有两种用意:其一,就是要先设置两个普通人之间的对话,先让读者对老支书严格的党性原则和舍己为人的精神形成初步的体验,激发读者对老支书的敬佩之情,而在最后交代两者之间是父子关系,就可以让读者本来就已经形成的敬佩之情,达到锦上添花的教学效果。其二,将两者之间的父子关系放在最后交代,在小说情节发展上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情节上的反转,更有效地推动了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将情节设置与人物形象刻画巧妙地融合了起来。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紧扣小说“情节、环境、人物”的三个核心维度,引导学生以感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为基点,从小说的情节入手,感受作者在结构设置上的独运匠心,通过比较的方式理解作者将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最后交代的表达效果,从而真正认识到了这种表达所达到的真实效果,为学生后续进行创作提供了鲜活的方法支撑。

比较是一种较为有效且实在的策略,适用的资源和范畴都非常丰富。教师可借助这种方法引导学生紧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方法和能力的巧妙迁移,激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深入地探究、鉴别、理解,在举一反三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福田区翰林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张 艳

猜你喜欢

李的刷子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新潮”的旧刷子
Look and Guess眼力大比拼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餐桌上的童话(下)
餐桌上的童话(上)
大刷子洗澡记
看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