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1年泰州中考数学第28题解析

2021-05-30张美娟焦建林

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探源中考解析

张美娟 焦建林

摘 要: 文章以一道中考题为例,通过试题探源,思路分析,解法探讨来挖掘中考试题的命题依据,引导教师教学要追本溯源,发挥教材应有的价值.

关键词: 中考;数学;解析;探源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333(2021)35-0054-02

一、原题呈现

2011年泰州中考第28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边长为a(a为大于0的常数)的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P,顶点A在x轴正半轴上运动,顶点B在y轴正半轴上运动(x轴的正半轴、y轴的正半轴都不包含原点O),顶点C、D都在第一象限.

(1)当∠BAO=45°时,求点P的坐标;

(2)求证:无论点A在x轴正半轴上、点B在y轴正半轴上怎样运动,点P都在∠AOB的平分线上;

(3)设点P到x轴的距离为h,试确定h的取值范围,并说明理由.

二、试题分析

这试题来源于苏科版教材八年级(下)第95页的第22题:如图,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正方形A′B′C′D′的顶点A′与点O重合,将正方形A′B′C′D′绕点A′旋转,在这个过程中,这两个正方形的重叠部分的面积会发生变化吗?

该试题保留了原来的正方形ABCD,并把正方形ABCD放置到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然后让正方形

ABCD的顶点A和顶点B分别在坐标轴上运动,保持边长不变.

重点考查

点的坐标、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三角形的中位线、角平分线定理的逆定理、等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不等式组、三角函数等知识点.

这种命题方式是从教材出发,充分挖掘教材的命题价值,一方面关注了学生的应试心理,另一方面,引导教师教学要追本溯源,发挥教材的教学价值.

三、解法探索

(1)当∠BAO=45时,如图1,

在正方形ABCD中,AC⊥BD,PA=PB,所以∠PAB=∠PBA=45°.

因为∠BAO=45°,∠AOB=90°,所以∠ABO=45°,所以∠PBO=∠PAO=90°,所以四邊形OBPA为矩形,又因为PB=PA,所以四边形OBPA为正方形.所以PO=AB=a,PA=OA,PA⊥OA.在等腰直角△OPA中,根据勾股

定理可求:PA=OA=  2  2 a,所以点P的坐标为(  2  2 a,  2  2 a).

(2)本小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用多种方法解决.

方法1  要证明点P在∠AOB的平分线上,其实就是要说明点P到∠AOB的两边距离相等,因此就可以考虑经过点P分别作OA、OB的垂线段,垂足分别为点F、点E,如图2.因为∠AOB=90°,∠EPF=90°.由(1)可知,∠BPA=90°,所以∠EPB=∠FPA.由(1)可知,PB=PA,所以△EPB≌△FPA(AAS),所以PE=PF,即点 P到∠AOB的两边距离相等.所以无论点A在x轴正半轴上、点B在y轴正半轴上怎样运动,点P都在∠AOB的平分线上.

方法2  如图3,设OA=m,OB=n,且m、n满足m2+n2=a2,所以点A(m,0),点B(0,n),过点D作DN⊥x轴于点N,易证△OAB≌△NDA,所以AN=BO=n,DN=AO=m,所以ON=m+n,所以点D的坐标为,D(m+n,m).因为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所以点P为BD的中点,所以点P( m+n 2 , m+n 2 ),所以点P到两坐标轴的距离相等,所以无论点A在x轴正半轴上、点B在y轴正半轴上怎样运动,点P都在∠AOB的平分线上.

方法3  要证明点P在∠AOB的平分线上,其实就是要说明点∠AOP(或∠BOP)=45°,那原来图形中有

有没有现成的45°呢?有的,∠ABP(或∠BAP等),那么怎样建立∠AOP和∠ABP之间的联系呢?可以通过圆的知识进行角度之间的转化.那这里怎么会想到圆的呢?其实,在图形运动变化过程中,∠AOB和∠APB始终都是90°,这是“变中不变”的量.考虑到△AOB和△APB是有公共斜边的直角三角形,公共边AB是联系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桥梁”,所以取AB的中点M,连接MO、MP,如图4,所以MO=MP= 1 2 AB.因此点O、B、A、P在以AB为直径的圆上,所以∠AOP=∠ABP=45°.所以无论点A在x轴正半轴上、点B在y轴正半轴上怎样运动,点P都在∠AOB的平分线上.

(3)过点P作PG⊥x轴于点G,因为点P到x轴的距离为h,所以 PG=h.

方法1  如图5,根据“垂线段最短”可知,h≤PA,并且当PA⊥x轴(如图1)时,h=PA,因为PA=  2  2 a,所以h≤  2  2 a.若PA与x轴不垂直,在Rt△PGA中,PG=PA·sin ∠PAG, 因为点B在y轴正半轴上运动,所以∠PAG>45°,所以sin ∠PAG>sin 45°,所以sin ∠PAG>  2  2 ,所以PG=PA·sin ∠PAG>  2  2 a·  2  2 = 1 2 a, 即h> 1 2 a. 综上,h的范围是: 1 2 a方法2  如图6,在整个图形变化的过程中,∠OPG始终等于45°,因为△PA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如果过点P作

P⊥AB于点,可得两个不变的量:∠PA=45°,P= 1 2 a.根据∠OPG=∠PA=45°可得∠KP=∠APG,又∠KP=∠PGA=90°,则△KP∽△AGP,则 KP AP = P PG ,即:KP·PG=AP·P,所以KP·PG=  2  2 a· 1 2 a,则KP=   2  4 a2 PG ,因为P≤KP

猜你喜欢

探源中考解析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三角函数解析式中ω的几种求法
剖析错解 寻根探源
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
对一则经典史料的探源与质疑
睡梦解析仪
电竞初解析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
相机解析
“草马”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