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尧的礼乐文明

2021-05-29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礼乐黄帝

●杨 赛

尧的礼乐文明

●杨 赛

(上海音乐学院,上海,200031)

尧即位之初,拨乱反正,弘扬先王之乐,践行先王之道,迅速扭转了挚执政时的被动局面。待统治基本稳固后,尧命乐官质制作《大章》,用于祭祀天神、地祇和先王,以彰显先王之道,申明其统治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大章》增强了人声表现力、丰富了配器。尧取得更大政绩后,增修了《大章》,以彰显其平章百姓的功绩。《大章》的初修和增修,反映了礼乐从崇天德、崇地德到崇人德、从敬先王到敬人王,不断完善的进程。尧时《康衢歌》《击壤歌》,朱载堉以串珠体编有乐谱。尧乐在夏、商、周均有传承。周以来,尧裔繁衍为唐氏、杜氏、范氏、刘氏、韦氏、祁氏等大姓,尧乐传承到秦汉时才遗佚。

尧;《大章》;《康衢歌》;《击壤歌》

引 言

尧,名放勋,谥曰尧,系喾之与陈锋氏女所生。[1](P15)喾在位四十五年时,封其为唐侯,[2](P193)故又称陶唐氏、唐。①喾过逝后,尧异母兄挚即位,在位九年,因德薄而崩。尧原本“无三夫之分”,因“诚得其道”[3](P940)(苏秦语),得以即位。

尧被誉为三代圣王。《墨子·贵义》:“凡言凡动,合于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者为之。”[4](P442)《韩非子·难三》:“夫尧之贤,六王之冠也”[5](P374)。韩非子更言尧为尧、舜、禹、汤、文、武等六王之冠。《韩非子·五蠹》:“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5](P442)尧对完善黄帝以来的中国制度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孔子的称赞。《论语·泰伯》:“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6](P72)文章,可解作制度。尧在五帝祭祀体系中,被尊为文祖。《史记·五帝本纪》:“文祖者,尧大祖也。”司马贞索引:“文章之祖,故谓之文祖。”[1](P22)尧对构建中国音乐制度体系也有重大贡献。《文心雕龙·原道》:“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元首载歌,既发吟咏之志;益、稷陈谟,亦垂敷奏之风。”[7](P14)

《尚书·尧典》等史料所记尧、舜及上古帝王事迹,尧舜的史料远较先王丰富详实。这些文字史料形成于晚周以来,缺少考古材料支撑。顾颉刚、杨宽等学者认为,虽由天帝神话转化而成,显然是具有必然性的。[8](P40)我们可以依据这些神话讨论晚周、秦汉时期的上古观念史,而非上古史本身。[9](P1)尧的事迹还见诸春秋、战国、汉时纸面史料:《论语》《左传》《国语》《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五帝本纪》;少部分见诸出土文献:郭店楚简《唐虞之道》《穷达以时》、上博楚简《子恙》《容成氏》《保训》《周驯》。我们将这些史料缀合起来,重构尧的礼乐文明。

一、传承先王之乐

喾之嫡子挚不能很好地传承先王之道与先王之乐,受到异族的逼迫,失去人民的支持,在内外交困中早早过世。二十岁刚出头的尧得以继位。皇甫谧:“尧以甲申岁生,甲辰即帝位。”[1](P15)尧立即着手增修先王礼乐,拨乱反正。陈旸说:“盖五帝之乐,莫著于黄帝。至尧修而用之,然后一代之乐备。”[10](P147)尧、舜成就了黄帝之后礼乐传承的小高峰。《文心雕龙·征圣》:“是以远称唐世,则焕乎为盛”[7](P16)。

尧负天命而生,有很强的号召力与凝聚力。《史记·五帝本纪》称尧:“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1](P15)。裴駰集解引《谥法》:“翼善传圣曰尧”[1](P15)。尧即位后,能自觉传承黄帝以来的治道,通过修身来治理天下。尧说:“吾存心于千古,加志于穷民。痛万姓之罹罪,忧众生之不遂也。故一民或饥,曰此我饥之也;一民或寒,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曰此我陷之也。”[11](P360)孔子肯定尧、舜的修身。《论语·宪问》:“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6](P131)孔子又指出尧、舜利民尚要加强,《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6](P55)孟子赞扬了尧、舜的理政要点与仁爱亲贤,《孟子·尽心上》:“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6](P244)庄子则批判尧行仁义辨是非,《庄子·大宗师》:“意而子见许由,许由曰:‘尧何以资汝?’意而子曰:‘尧谓我:汝必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许由曰:‘而奚为来轵?夫尧既已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涂乎?’”[15](P67)

尧完善了先王的礼乐。《通典·礼典》:“尧、舜之时,五礼咸备”[16](P1)。《墨子·三辩》:“昔者尧、舜有茅茨者,且以为礼,且以为乐。”[4](P39)《墨子·天志中》:“尧、舜、禹、汤、文、武焉所从事?曰:从事兼,不从事别。”[4](P204)《墨子·尚贤中》:“故唯昔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之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亦其法已。”[4](P49)庄子批判尧、舜传承燧人、伏羲始、神农、黄帝以礼乐治天下的做法,《庄子·缮性》:“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浇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12](136)《庄子·在宥》:“昔者黄帝始以仁义撄人之心,尧、舜于是乎股无胈,胫无毛,以养天下之形,愁其五藏以为仁义,矜其血气以规法度。”[12](P92)

汉以后的注经家把尧增修黄帝《云门》《咸池》等算作尧的自作乐,释乐名、系时代经常错乱。郑玄和陈旸等人则力辨之。《礼记·乐记》郑玄注:“(《咸池》)黄帝所作乐名也,尧增修而用之。”[6](P677)陈旸说《乐书·乐图·雅部·舞》:“郑康成、贾公彦释《周礼》,遽以《云门》《大卷》为黄帝乐,《大咸》为尧乐,是溺于世次先后之说,而不知考正名实之过。《咸池》虽黄帝所作,而尧亦修而用之,故其作《大章》之乐,未足以为备,至修用黄帝之乐,然后备乐矣。故曰:‘《大章》,章之也;《咸池》,备矣。’《云门》《大卷》《大章》所以表尧之体天道也,《咸池》所以表尧之体地道也,不然,其能光被四表,格于上下者哉?”[10](P930)周谞说:“法成于尧而天道备,故曰《咸池》,备矣。”[13](P3)黄裳说:“《云门》,天徳之象也。《咸池》,地徳之象也。乐之象徳,有天而已,则简地。尧之乐有《咸池》,则备矣。”[13](P4)

尧增修了黄帝的《咸池》,将礼乐与刑法合而为一。《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郑玄注:“《大咸》《咸池》,尧乐也,尧能殚均刑法以仪民,言其德无所不施。”[6](P337-338)《国语·鲁语上》:“尧能单均刑法以仪民。”[14](P8)《荀子·议兵》:“古者帝尧之治天下也,盖杀一人、刑二人而天下治。《传》曰:‘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此之谓也。”[15](P284)尧被视为前法治时代的明君,《商君书·修权》:“不以法论知能贤不肖者,惟尧,而世不尽为尧,是故先王知自议誉私之不可任也,故立法明分,中程者赏之,毁公者诛之。”[16](P11)黄帝、颛顼等创建了礼乐制度,喾将礼乐与行政联系起来,尧则完善了礼、乐、刑、政的治理体系。

此外,尧在丰富完善黄帝乐系的同时,并没有灭除异族的音乐,体现了较强的包容性。《国语·楚语》:“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于夏、商,故重氏世叙天地,而别其分主者也。”[14](P562)。

二、制作《大章》

尧统治稳固后,命瞽瞍质制作《大章》。《吕氏春秋·古乐》:“帝尧立,乃命质为乐。”[17](P289)《史记·乐书》:“尧命瞽瞍作《大章》。”[1](P1198)《汉书·礼乐志》:“尧作《大章》。”[18](P1038)尧初制《大章》,彰显先王之道,表明其统治合乎天地人之道,合法合理。《礼记·乐记》:“《大章》,章之也。”[6](P677)《汉书·礼乐志》颜师古注:“章,明也。”[18](P1038)班固说:“尧曰《大章》者,大明天地人之道也。”[19](P102)汪绂说:“章之云者,释乐之名义,言章其大德于天下也。”[20](P15)

《大章》体现自然崇拜,用人声摹拟自然山水的声响,增强声乐的表现力。《吕氏春秋·古乐》:“质乃效山林、谿谷之音以歌。”[17](P289)《大章》首次出现丝弦乐器瑟,器乐更加丰富,还有打击乐器鹿皮鼓和磬石。《吕氏春秋·古乐》:“乃以麋革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瞽叟乃拌五弦之瑟,作以为十五弦之瑟。”[17](P289)《大章》巫乐色彩浓厚,声音被赋予特定的神性,以区别于普通人声和日常声音,用于祭祀上帝。《吕氏春秋·古乐》:“命之曰《大章》,以祭上帝。”[17](P289)《周易》:“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6](P42)。此外,《吕氏春秋·古乐》:“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倡导之。”[17](P288)王念孙、陈奇猷以为“陶唐氏”为“阴康氏”之误,其说甚是。[17](P293-294)

三、增修《大章》

尧立德修身,普施仁政,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社会取得了大发展,于是增修《大章》,以彰显自己的政绩。《礼记·乐记》郑玄注:“(《大章》)尧乐名也,言尧德章明也。”[6](P677)《史记·乐书》张守节正义:“章,明也。民乐尧德大明,故名乐曰《大章》,后人闻《大章》,则知尧生时德大明。”[1](P1198)尧的德政主要有行仁义和明法度:“尧时仁义大行,法度章明,故曰《大章》。”[19](P15)

尧时,农业已经成为重要产业,[22](P2)百姓居住相对固定,社会生产力提高,物质丰富,人口繁衍,为社会管理提供了好条件,也提出了新要求。《韩非子·饰邪》:“无地无民,尧、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强。”[5](P124)尧以农业管理和礼乐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命羲氏和氏观测星象,推算节令,向民间传授农耕历,以便于民间安排农业生产。《尚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味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氄毛。帝曰:‘咨汝羲暨和,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釐百工,庶绩咸熙。”[6](P21)尧命羲仲居东方,主持宾礼迎祭日出神,组导春季的农耕,营造积极的生活氛围;尧命羲叔居南方,主持致敬日之祭,组导夏季的农事,营造忙碌的生活氛围;尧命和仲居西方,主持落日祭祀,组导秋季收成,营造平静安宁的生活氛围;尧命和叔居北方,主持腊祭,组导冬季的存贮和防寒保暖。尧测定一年为三百六十六日,命官员依据时令将氏族的祭祀与宗教活动和民间农事安排紧密结合。庄子抨击尧舜举贤授能是乱政的根源,《庄子·庚桑楚》:“且夫尊贤授能,先善与利,自古尧、舜以然,而况畏垒之民乎!”又说:“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12](P197)尧以农业管理为重点,百官和百姓都有明确分工,各阶层和谐相处,社会管理水平达到新高度。《孔子家语·五帝德》记孔子论尧德曰:“高辛氏之子,曰陶唐,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能降。伯夷典礼,夔龙典乐,舜时而仕,趋视四时,务元民始之,流四凶而天下服。其言不忒,其德不回,四海之内,舟舆所及,莫不夷说。”[22](P24-25)

尧增修《大章》,彰显其平章百姓的功德。尧发扬了黄帝分门授官、分类管理的先王之道,实现了社会的大治理与大团结,《大章》显然也是发扬了黄帝《云门》的先王之乐,推动建成了与黄帝并提的盛世。《管子·法生》:“黄帝、唐、虞,帝之隆也,资有天下,制在一人”[23](P314)。《荀子·成相》:“请成相,道圣王,尧、舜尚贤身辞让。”[15](P462)《淮南子·齐俗训》:“故尧之治天下也,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大田师,奚仲为工。其导万民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地宜其事,事宜其械,械宜其用,用宜其人。泽皋织网,陵阪耕田,得以所有易所无,以所工易所拙,是故离叛者寡,而听从者众。譬若播棋丸于地,员者走泽,方者处高,各从其所安,夫有何上下焉!”[24](P4)晁福林说:“尧舜时期已经重视设官分职,行使国家管理职能,则还是可信的。……从古史记载中,找不到多少尧、舜、禹的时代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的迹影,有的只是社会管理职能的空前强化。这正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关键时期的情况。可以说,中国早期国家并非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而只是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上建立的众邦之上的社会权力组织。”[25](P86)

尧德行高尚,宽厚温和,信实恭勤,谦和礼让,节俭务实,名声远播,得到神鬼的庇祐。《尚书·尧典》记载:“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6](P19)墨子将尧作为节俭的典范。《墨子·节用中》:“(尧)逮至其厚爱,黍稷不二,羹肉不重,饭于土塯,啜于土形,斗以酌,俯仰周旋威仪之礼,圣王弗为。”[4](P166)尧很好地控制了礼乐的规模,避免了形式主义的铺张浪费、劳命伤财。尧合理任用各个氏族的首领,治理有序、资源分配合理,黎民生活安详,各个氏族之间的亲睦团结。

尧显示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对外感召力越来越大。《墨子·节用中》:“古者尧治天下,南抚交趾,北降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4](P164)尧治理的空间不断扩大。贾谊《新书》:“仁行而义立,德博而化富。故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治,先恕而后行,是以德音远也。是故尧教化及雕题、蜀、越,抚交趾,身涉流沙,地封独山,西见王母,训及大夏、渠叟,北中幽都,及狗国与人身,而鸟面及焦侥,好贤而隐不还,强于行而菑于志,率以仁而恕,至此而已矣。”[11](P360)

尧还十分注重接班人的选择与培养,尽量延续其治理的时间。他找放齐、驩兜、四岳等大臣协商接班人才问题,先后否定了尧世子丹朱和共工世子,又用治水来考察鲧,未获通过。《左传·昭公七年》:“昔尧殛鲧于羽山。”鲧可能死与于舜的内斗中。[6](P762)《尚书·尧典》:“帝曰:‘畴咨若时登庸?’放齐曰:‘胤子朱启明。’帝曰:‘吁!嚣讼可乎?’帝曰:‘畴咨若予采?’驩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帝曰:‘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佥曰:‘于!鲧哉。’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岳曰:‘异哉!试可乃已。’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6](P26)尧又打算传位于四岳,四岳谦辞,举荐了舜。尧对舜做了长时间、多方面的考察,最终禅位于舜。尧的善政得到延续。《尚书·尧典》详实地记载了尧禅位于舜漫长而坎坷的过程。此后,尧又用舜推行五种伦常礼教、总领百官,接待外邦,礼受天神护佑,调和阴阳,终于得继大位。舜高度评价尧大公无私,不任用亲侫和坏人,不冷落弱势族群:“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咸宁,稽于众,舍己从人,不虐无告,不废困穷,惟帝时克。”[6](P52)郭店楚简《唐虞之道》十分赞成尧舜禅让:“唐、虞之道,禅而不传。尧、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也。禅而不传,圣之盛也。利天下而弗利也,仁之至也。故昔贤仁圣者如此。身穷不贪,没而弗利,穷仁矣。必正其身,然后正世,圣道备矣。故唐虞之道,禅也。”[26](P123-125)《孟子·万章上》:“唐、虞禅代,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6](P169)《荀子·成相》:“虽有圣贤,适不遇世,孰知之?尧不德,舜不辞,妻以二女任以事。大人哉舜,南面而立万物备。”[15](P462)不过,韩非子却说尧禅位于舜并非得人。《韩非子·难三》:“夫尧之贤,六王之冠也,舜一从而咸包,而尧无天下矣。有人无术以禁下,恃为舜而不失其民,不亦无术乎!”[5](P374)这则文字说明,尧对接班人舜也是完全授权的。

尧即位之初,制作《大章》,以传承先王之道。尧在漫长而富有成效的统治期间,不断增修《大章》,彰显其平章百姓之功。《大章》不断丰富和发展,释义出现微妙变化,反映了中华礼乐文明从崇天德到崇地德到崇人德、从敬先王到敬人王,不断完善的历程。

四、《康衢歌》和《击壤歌》

尧时有《康衢歌》和《击壤歌》,这是较早记录的民歌。《文心雕龙·时序》:“昔在陶唐,德盛化钧,野老吐‘何力’之谈,郊童含‘不识’之歌。”[7](P144)朱载堉说:“尧谣、舜歌、夏训、商颂,凡在周诗三百篇已前者,真乃太古遗音,而琴家不识也。请详言之。《康衢》《击壤》者,尧之遗音也。”[27](P942)

《击壤歌》是一首民间歌曲,内容质朴,反映了尧时百姓康乐的情形。皇甫谧《帝王世纪》:“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五十老人击壤于道。观者叹曰:‘大哉,帝之德也!’老人曰云云。于是景星曜于天,甘露降于地。”[28](P213)《尚书传》:“民击壤而歌,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29](P1)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一边玩着击壤的游戏,一边唱着怡然自乐的歌曲,既展示了太平盛世安居乐业的景象,又体现了绝世高蹈的人生哲学,可视作隐逸诗之祖。

《康衢歌》是一首文人歌曲。据说尧晚年在传位于舜之前,曾微服考察民间对自己的评价。《列子·仲尼》记载:“尧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欤?不治欤?不知亿兆之愿戴己欤?不愿戴己欤?顾问左右,左右不知。问外朝,外朝不知。问在野,在野不知。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不则。’尧喜问曰:‘谁教尔为此言?’童儿曰:‘我闻之大夫。’问大夫,大夫曰:‘古诗也。’尧还宫,召舜,因禅以天下。舜不辞而受之。”[30](P143-144)《康衢歌》是一首政治讽谕诗歌,一方面赞颂了尧平章百姓的功德,另一方面也敦促尧顺从天命,尽快禅位于舜,确保权力平稳交接。尧听从了朝野的意见,即刻向舜移交权力。这两首歌曲成为后世歌谣的源头。王骥德《曲律》:“自《康衢》《击壤》《黄泽》《白云》以降,于是《越人》《易水》《大风》《瓠子》之歌继作,声渐靡矣。”[31](P2)

朱载堉在《律吕精义》中记录了这两首歌曲的工尺谱,有工、尺、一、四、合五个音,循环往复,累累如串珠,词义与旋律并不相干,显得平和中正,古拙质实,仪式音乐的色彩浓厚。

五、尧乐的传承

尧在位七十年后命舜摄政,又过了二十八年崩,冢在济阴城阳(今山东荷泽)。《墨子·节葬下》:“昔者尧北教乎八狄,道死,葬蛩山之阴,衣衾三领,谷木之棺,葛以缄之,既窆而后哭,满埳无封,已葬而牛马乘之。”[4](P182)尧乐被后代当政者及其子孙传承。

尧乐在夏代和商代的传承。《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6](P608-609)《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帝尧陶唐氏子孙生子有文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名。能扰龙,事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封为杜伯,亦称唐杜氏。”[32](P2244)《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唐氏,出自祁姓。帝尧初封唐侯,其地中山唐县是也。舜封尧子丹朱为唐侯。至夏时,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累孙犹守故地。至商,更号豕韦氏。周复改为唐公。”[32](P3201)《通志·氏族略》:“唐氏,祁姓,亦曰伊祁,出陶唐氏之后。尧初封唐侯,其地中山唐县是也。舜封尧之子丹朱为唐侯。至夏时,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累孙犹守故地。至商更号豕韦氏。《传》曰:‘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故子孙为唐氏。’此晋之唐也。”[33](P1)

尧乐在周代的传承。周武王建国之初,即给尧之后代封地,以保存尧乐。《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封帝尧之后于祝。”[6](P696)祝在今山东省济南市内。《吕氏春秋·慎大》所记不同:“武王胜殷……封帝尧之后于黎。”[17](P851)黎在今山西省长冶县西南。周有可能先封尧之后于祝,再迁于黎。周命尧、舜、夏、商的宗孙祭祀各自祖先。《逸周书·王会解》:“堂下之右,唐公、虞公南面立焉,堂下之左,殷公、夏公立焉,皆南面,瑄有繁露,朝服五十物,皆搢笏。”[34]

尧的宗孙后来繁衍为六姓:唐氏、杜氏、范氏、刘氏、韦氏、祁氏,皆为著姓,可略考尧乐传承情形。《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周)成王灭唐,以封弟叔虞,其后更封刘累裔孙在鲁县者为唐侯,以奉尧嗣,其地唐州方城是也。鲁定公五年,楚灭唐,子孙以国为氏,分仕晋、楚。”[32](P3201)唐叔虞六世孙曾在唐州效法尧俗,厉行节俭,《诗经》收有《唐风》。陆德明说:“唐者,周成王之母弟叔虞所封也。其地,帝尧、夏禹所都之墟,汉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恒山之西,太原、太岳之野。其南有晋水,叔虞之子燮父因改为晋侯。至六世孙僖侯名司徒,习尧俭约遗化,而不能以礼节之,今诗本其风俗,故云唐也。”[6](P215)《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其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6](P670)《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杜氏,出自祁姓,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以封弟叔虞,改封唐氏子孙于杜城,京兆杜陵县是也。杜伯入为宣王大夫,无罪被杀,子孙分适诸侯之国,居杜城者为杜氏。”[32](P2418)《通志·氏族略》:“唐氏,祁姓,亦曰伊祁,出陶唐氏之后。至周,复改为唐公。成王灭唐,以其地封叔虞,号曰唐叔。乃迁唐公于杜,降爵为伯,今长安杜城是也。周之季世,又封刘累裔孙在鲁县者为唐侯,以奉尧嗣,其地今唐州方城是也。此晋之唐也。宣十二年,传楚子使唐,狡与蔡鸠居告唐惠侯,使潘党率游阙,四十乘从。唐侯为左拒,其地在今随州唐县,此楚之唐也。定公五年,楚灭唐,子孙亦以唐为氏。在晋者仕晋,在秦楚者仕秦楚。晋有唐睢,为魏大夫,西说秦,不敢加兵于魏。楚有唐狡、唐勒。勒与宋玉、景差,俱师屈原,事楚襄王,文章齐名。秦有唐厉,为汉中尉,击黥布有功,封斥邱侯。”[33](P1)《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刘氏出自祁姓。至(周)宣王,灭其国。其子隰叔奔晋为士师,生士蒍。蒍生成伯缺,缺生士会。会适秦,归晋,有子留于秦,自为刘氏。”[32](P2244)《通志·氏族略》:“刘氏,祁姓。帝尧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刘,其地今定州唐县也。在周为唐杜氏,亦为杜伯,以成王灭唐而迁之于杜也。今永兴长安县南十里下杜城是也。至宣王灭其国,杜伯之子隰叔奔晋,为士师,故为士氏,孙士会适秦,后归晋,其处于秦者为刘氏。此祁姓之刘也,以国为氏。”[33](P2)《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范氏,出自祁姓,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灭杜,杜伯之子隰叔奔晋为士师,曾孙士会,食采于范,其地濮州范县也,子孙遂为范氏。”[32](P2244)《通志·氏族略·范氏》:“陶唐之裔,历虞、夏、商、周,成王迁之杜,为伯,宣王杀杜伯,其子隰叔奔晋,为士师,故为士氏,其子孙处随及范,故经传见三族焉。范,晋邑也,其地濮州范县是也。范氏,帝尧裔孙刘累之后,伊祁姓。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夏为御龙氏,商为豕韦氏,周为唐杜氏,周衰奔晋,为范氏。按隰叔生士舆,士舆生士蒍。而《释例》云:‘士蒍杜伯之孙,隰叔之子也。’士蒍字子舆,因疑此而为士舆也。越有范蠡著书曰《计然》。魏有范座。项羽有范增,居巢人。[33](P1)《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房氏,出自祁姓,舜封尧子丹朱于房,朱生陵,以国为氏。陵三十五世孙锺,周昭王时食采灵寿。”[32](P2244)

尧乐舜时存于中山唐县(今河北省保定市内),夏时存于鲁县(今山东省曲阜县),周武王时存于唐县。周不采尧乐,孔颖达《礼记正义》:“‘云《周礼》阙’者,言《周礼》无《大章》,故云‘阙’也。”周成王灭唐后,子孙流散于晋、楚之间,尧乐一存于晋唐,在长安杜城(今陕西省长安县东);一存于楚唐,在随州唐县(今湖北省隨县),直至定公五年(前505年)楚灭唐。周末(前255年),尧乐存于唐州方城(今河南省方城县)。秦汉以后,子孙流散,尧乐逐渐失传。

结 语

尧为三代圣王,对完善黄帝以来的制度体系及礼乐体系做出了重大贡献,受到儒家、墨家的高度赞扬,也受到庄子的强烈批判。尧不懈传承先王之道与先王之乐,初修《大章》,章可释名为彰显,《大章》彰显先王黄帝、颛顼、喾的治道与乐道,表明尧统治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尧时,农业成为重要产业,百姓聚族而居,住址相对固定。尧将农业生产、社会治理、礼乐祭祀三者紧密结合,努力构建礼、乐、刑、政四位一体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生产力,物质丰富,人口繁多。取得良好政绩后,尧增修了《大章》,章可释名为平章,《大章》宣扬尧平章百姓的政绩。尧对百官和百姓明确分工,各尽其能,各取所需,各宗族和谐相处,社会治理水平达到新高度。在尧漫长的统治期间,《大章》不断丰富和发展,反映了礼乐从崇天德到崇地德到崇人德、从敬先王到敬人王,不断完善。尧子孙在舜、夏、商、周都有封地,尧乐对夏乐、周乐、商乐均为影响。尧繁衍为唐氏、杜氏、范氏、刘氏、韦氏、祁氏等六大著姓,从这些氏族志中可略见尧乐的传承与传播情形。

附乐谱:尧时民作《康衢歌》《击壤歌》,载[明]朱载堉《律吕精义》外编卷八。

①喾在位有63、70、75年三种记载.详参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第1-2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童书业.“帝尧陶唐氏”名号溯源[A].顾颉刚.古史辨(第七册)[G].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诸祖耿.战国策集注汇考(增补本)[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4][清]孙诒让著;孙启治点校.墨子闲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

[5][战国]韩非著;[清]王先慎注,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G].北京:中华书局,1998.

[6][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南昌府学刊本,清嘉庆二十年(1815).

[7][梁]刘勰著;黃霖汇评.文心雕龙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8]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

[9]陈泳超.尧舜传说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2016年第2版.

[10][宋]陈旸.乐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11][汉]贾谊著;阎正义,钟夏校注.新书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2][战国]庄周著;[清]王先谦集解.庄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3][宋]卫湜.礼记集说[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G].第95卷.

[14]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5][战国]荀况著;王先谦集解;沈啸环,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6][战国]商鞅.商君书[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G].第3卷.

[17][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新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8][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9][汉]班固著;[清]陈立疏证.白虎通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4.

[20][清]汪烜辑.乐经律吕通解[M].伍崇曜编辑;谭莹校勘编订.清咸丰(1850-1875)广州刊刻粤雅堂丛书本[G].第1卷.

[21][唐]徐坚等.初学记[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G].第15卷.

[22]吕思勉.中国制度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22][魏]王肃.孔子家语[M].[明]毛晋校;[清]王振声校并跋.汲古阁校清刊本,第5卷.

[23][战国]管仲著;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4][汉]刘安.淮南鸿烈解[M].四部丛刊[G].景钞北宋本,第11卷.

[25]晁福林.先秦社会形态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6]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7][明]朱载堉.乐律全书[M].律吕精义[M].明万历郑潘刻增修清印本.外篇卷八.

[28][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9]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0]杨伯峻.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1985年印.

[31][元]王骥德.曲律[M].续修四库全书[G].据国家图书馆藏明刊本影印.

[32][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3][宋]郑樵.通志[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G].第26卷.

[34][晋]孔晁注.逸周书[M].四部丛刊[G].景印明嘉靖二十二年本,第7卷.

J609.2

A

1003-1499-(2021)01-0040-07

杨赛(1976~),男,文学博士,上海音乐学院研究员,宜宾学院特聘教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乐记集校集注”(编号:17FYS005)阶段性成果;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项目“中国音乐史料学”(编号:111102)阶段性成果;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先秦乐制史”阶段性成果。

2020-12-16

责任编辑 春 晓

猜你喜欢

礼乐黄帝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论中医文化的守正与创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帝内针为例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语文教学中礼乐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分类讨论思想在高中数学复习中的应用
南风吹梦,礼乐重光
黄帝是个养生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