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礼乐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2018-10-20利燕珠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8年9期
关键词:礼乐礼仪文化

利燕珠

一、礼乐文化教育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礼,是天地万物之序(有序);乐,是宇宙万法之和(和谐)。自夏商周到如今,礼乐文化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是我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觉醒与复兴的重要神器,是中华民族无尽的财富宝库,是中华民族最为强大的精神堡垒。礼乐文化使人体悟天道、修身养性、威仪有序、谦和有礼。然而受现代多元化文化冲击,我国传统礼乐文化正处于逐渐衰退局面,面臨被“抛弃”危机。学校受应试教育影响也忽视学生“身体教育”,导致不少学生对“礼乐文化”不甚了解,缺乏文化的感知与应用能力。鉴于礼乐文化的现代价值,围绕学校礼乐文化建设,在语文教学中研究探讨礼乐文化教育实施策略,指导学生学习中华礼乐优秀文化,积累礼乐知识和成果,理解掌握其思想和实践的方法等;树立以人为本意识,懂得尊重、维护人的尊严与价值,关心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在认识和接受事物过程中有判断美丑的兴趣和爱好,有正确的审美意识和方法,提高发现美、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成为有精神追求的人。

二、语文教学中礼乐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1.营造礼乐文化氛围,感受礼乐文化魅力

让学校充满礼乐文化气息,营造良好礼乐文化氛围,有利学生感受礼乐文化魅力。一方面,语文教师积积参加学校礼乐文化的环境建设,将校园文化、班级文化与礼乐文化相统一,可通过设计学校和班级的礼乐文化墙、悬挂礼乐文化相关宣传画、设计班级黑板报等途径营造浓厚礼乐文化氛围,建设良好的礼乐文化教育环境。一方面,充分利用相关课文来拉近学生与礼乐文化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去品味课文中蕴含的礼乐文化,真正感受到礼乐文化的多重魅力。比如《端午节的鸭蛋》,语文教师除教授课文内容外,还可以设“端午节大家谈”栏目,使学生在众说家乡风俗活动中对端午节的风俗习惯能产生一定了解,然后与学生一起共同演绎文中特具民俗特色的端午传统礼乐,让学生接受传统礼乐文化洗礼,感受礼乐文化魅力。

2.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挖掘礼乐文化价值

不仅仅是教材外有着礼乐文化,其实语文教材里面也蕴含着厚重的礼乐文化内涵,这无疑能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教育空间。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通过对课文内容深入分析,将课文中蕴含的礼乐文化价值挖掘出来,丰富学生语文学习内容,增进学生对礼乐文化的认识,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礼乐文化的熏陶与影响。教育部新编语文教科在古诗文里新增课文更具礼乐文化,如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写周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尽显自己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为人特质;孟子《富贵不能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闪耀大丈夫思想和人格力量光辉,激励志士坚持正义仁道等,都是很让学生喜欢的。古诗文言简意深,语文教师应善于教育学生从中学习修身做人、追求理想等方面的礼乐文化知识。

3.开挖校本教材,丰富礼乐文化学习内容

中华礼乐文化源远流长,内容非常丰富,语文学科教师共同编写《<弟子规>礼仪精选》和《<论语>礼仪精选》等校本教材。《<弟子规>礼仪精选》引导学生在品读精简的语言文字中,重点学习孝道礼仪。《<论语>礼仪精选》教学生学习孔子的君子理想,培育君子理想人格。在众多儒学经典中还可以整理“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准则、“温良恭俭让”五种传统美德、“忠孝廉耻勇”五种高尚品格的名句,在学生熟读理解的基础上,与美术老师合作,开展学做“仁”“知”“勇”者书画竞赛;与历史老师合作,举办“仁”“知”“勇”者故事赛会,变换教材学习方式,促礼乐文化内化升华。

4.开展礼乐文化活动,增强礼乐文化体验

诵读国学经典是传承礼乐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打下礼乐文化底蕴的重要平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重诵与读,让学生通过用情诵读将文章蕴含的礼乐文化思想“物质化”,成功唤起已有的情感体验,实现与礼乐文化情感的共鸣。传统礼乐文化多蕴含于经典古籍,故需与经典诵读同行。一日一诵读要坚持,每天早读和语文课前五分钟让学生朗诵经典章句。每节假日定经典篇目,写阅读笔记,回校检评奖励,让阅读成为习惯。年岁金秋举办“传礼仪薪火,做世纪君子”主题美文朗诵表演赛,节目可根据表演材料和剧情加入古文化元素,如身着汉服诵《论语》《大学》等经典章节,配古六艺,展示传统礼乐之美,让学生在富感情的诵读中接受礼乐文化熏陶。

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处处有礼乐文化,礼乐文化处处闪烁语文光彩。语文教学渗透礼乐文化教育的方法很多,这有待我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运用,以让语文教学更有天地更富生机。

★作者通联:广州市从化区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礼乐礼仪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情繫桑梓 积极捐赠防疫物资
情繫桑梓 积极捐赠防疫物资
谁远谁近?
分类讨论思想在高中数学复习中的应用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