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镇初中生活补助受助学生感恩教育策略研究

2021-05-28刘猛黄庆职陈金源罗克辉

教育界·上旬 2021年4期
关键词:寄宿生感恩教育

刘猛 黄庆职 陈金源 罗克辉

【摘要】乡镇初中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是国家经济补助的一大群体。作为受助学生,对他们的感恩教育如何开展?对于别人给他们提供的帮助,受助学生应该如何回馈?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初中生尤其是那些接受国家补助的乡镇初中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感恩教育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將感恩教育的内涵作为研究的起点,重点探究了受助学生感恩意识现状和加强对受助学生感恩教育的策略,希望对培养初中生的感恩意识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关键词】乡镇初中;经济困难;寄宿生;感恩教育

国家为了推进教育公平,让更多的适龄孩子有书读、有学上,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是“四免一补一改善”政策。“一补”是指对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寄宿制学校中建档立卡家庭中经济困难、低保家庭(含特困人员)的寄宿生给予生活补助,补助的标准为小学生和初中生每生每年补助的生活费分别为1000元和1250元。这一政策的实施,为我国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的机会,有效促进了教育公平[1]。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于教育方面的投入逐渐加大,受资助的学生群体越来越多。“扶贫助困”这一教育政策不仅成为我国的教育特色,还成为现阶段初中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虽然“扶贫助困”这一教育政策的资金投入呈现出可喜的增长,但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动并不尽如人意,这也反映出目前我国初中阶段感恩教育存在的不足。因此,加强感恩教育,培养初中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积极地践行这一理念,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关键。本文以乡镇初中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对他们实施感恩教育的策略。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强感恩教育,可以完善学生的品格,使感恩进入他们的品格体系中,让学生学会感恩,感恩那些生活中帮助自己的人。加强学生对国家、社会、父母、教师和同学的感恩,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2]。

二、受助学生感恩意识现状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一些共同特征,如强烈的自我意识、喜欢标榜个性、渴望获得展现自我的平台等。其中,自我意识强烈是初中生最明显的标签之一。这一特征使他们坦然接受来自他人和社会的帮助,缺乏感恩意识,更不会主动感恩,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对父母不孝敬

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哺育,正是因为父母的无私付出,才有了孩子的展翅高飞。孝敬父母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但在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些学生对此美德产生了怀疑,甚至是嗤之以鼻。在这一错误理念的影响下,他们对于父母的养育非但不感恩,反而会抱怨父母没有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对于父母的辛劳更是没有深切的体会。此外,父母的溺爱也导致一部分学生形成了较为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这些学生虽然具备获得补助的资格,但普遍缺乏感恩意识。

(二)对他人缺乏感恩意识

一些初中生具有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对于他人的帮助或资助较为冷漠,甚至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如果他人由于意外没有给予帮助或资助的金额减少,他们甚至会埋怨他人。这些学生对自己的贫穷或困难充满了抱怨,缺乏改变现状的勇气和行为,也不懂得感恩。

(三)对国家缺乏感恩意识

国家为了推进教育公平,让更多的适龄孩子有书读、有学上,不断加大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学校也将对贫困学生的帮助列为学校工作的重心,通过对国家相关政策的落实,联系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加大对贫困学生的帮助,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但有些学生认为这是自己应得的,没有任何的感恩意识,更不用说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来回报国家了。

三、改变受助学生感恩意识现状的对策

(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针对现阶段学生缺乏感恩意识这一问题,学校、社会、教师及家庭要形成合力,共同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校可以将感恩教育融入各学科的教学中,以学科教学为感恩教育的载体,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某一门课程时,不仅习得了相关的知识,也获得了感恩教育的洗礼[3]。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不少教师只关注理论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品德修养的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尽管学习成绩优良,但道德品质低下。因此,各学科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在重视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同时,将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列为主要教学目标。在具体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感恩教育素材,探索适合乡镇初中受助学生的感恩教育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创造有利的条件。教师应确定三维目标中的能力教学目标为:引导学生积极向家长和教师学习,感谢家长和教师对自己的帮助、关心。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和了解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使他们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立足的根本,进而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能够以积极、阳光的态度面对生活,能够以感恩的心态面对身边的事物。

(二)开展丰富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

针对乡镇初中受助学生感恩意识不强的问题,学校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感恩的内涵,从而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例如,学校可通过开展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各项比赛,让感恩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感恩歌曲比赛、感恩话剧比赛、感恩少年感动人物评选等,让感恩意识融入受助学生的血液中。我校曾经在母亲节举办了一场“感恩母亲”的主题活动,为了使这项活动顺利展开,各年级班主任都积极行动起来,做好感恩教育的动员工作,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意义。在此过程中,学校利用线上和线下两种渠道进行感恩教育和宣传。线下方式包括学校广播、黑板报、校园橱窗等;线上方式包括微信朋友圈、QQ空间、学校网站等,学校广播站会循环播放一些感恩教育的歌曲,以此来营造活动氛围。在母亲节这天,各年级班主任自由设计与母亲节、感恩相关的主题活动。我班设计的主题活动为“算一笔账”,算一算父母在孩子身上的付出有多少。学生们通过计算父母一天、一周、一年花在自己身上的钱,感受到父母的付出和辛劳,引发了他们的深思,培养了他们感恩父母的意识。接下来,笔者让学生写一写自己以后如何来感恩父母,并将学生的感恩宣言展示在黑板报上,以此来提醒和督促他们将自己的语言化为实际行动。学生感恩父母的行动五花八门,有的学生要给母亲写一封感恩信,有的学生要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还有的学生想要给父母洗洗脚……这些感恩的言行,在班级营造出感恩的氛围,将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落实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家校合作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和学校缺一不可,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为此,教师要和家长建立无障碍沟通渠道,通过坦诚的沟通,使双方在感恩教育方面能够步调一致,进而提高感恩教育的教学效果[4]。

初中生的感恩意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除了要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外,还应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加以落实。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感恩实践活动中,使感恩意识内化为学生的信仰,外化为他们的行为习惯,演变为他们为人处事的原则。感恩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感恩意识,并付诸行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来加强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例如,学校可开展关于感恩的故事会,邀请学生的父母参与其中,让家长讲一讲自己对感恩的看法,以及自己在生活中的具体行为。通过家校合作活动,学生不仅对自己的父母有了更多的了解,还对其多了一份理解和支持,这有助于将感恩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下去。

总之,对于乡镇初中受助学生而言,加强感恩教育的意义重大,这既是德育教育的重点,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懂得感恩,就会主动感谢他人给予自己的帮助,也会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回报他人。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父母、他人最大的回报就是好好学习,进而为以后回馈社会奠定扎实的基础。因此,学校不仅要将资助工作落实到位,还要加强对受助学生的感恩教育,进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蔡亚峰,张丽.高校受资助学生隐性感恩教育资源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8):54-55.

孙芳.发展性资助视角下的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2):76-78.

刘阳.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调查研究[J].高教学刊,2016(23):13-15+17.

康明已.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3):56-58+64.

猜你喜欢

寄宿生感恩教育
寄宿生管理工作的几点感悟
农村初中寄宿生情感现状调查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浅论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
强化系列主题班会 促进学生人生发展
重视农村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