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育中的文字学景观与文字学阐述
——以教育部编版课文为例

2021-05-18欧阳澜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部首本义中华文化

欧阳澜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院,武汉 430205)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然而汉字与西方拼音文字不同,汉字除了是记录汉语的书面符号系统,更是中华文化的蕴含本体,汉字本身具有极丰富的文化内涵,汉字是中华文化自信的基石。长期以来,受制于方拼音文字教学方法的影响,语文识字教学以读、写、说、用齐步走的理念进行,强调随文识字的方式,以实用主义为主导,这严重背离了汉字表意性、系统性的特点,脱离了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中识字教育的初衷。中国传统的识字教学,尊重汉字表意性和规律性的特点,在识字教育初期,采用的是集中识字的方式,将读、写、说、用分步进行,让学生在快速大量识字之后尽快进入阅读。几千年的实践证明了这种方法显著的效果。而现行主流的识字教学,照搬西方拼音文字教学模式,忽视汉字特点,甚至把识字教学限于机械记忆教学的境地。现行主流语文教学对汉字的重视度不高,往往从词汇入手,讲词义时不讲汉字。王力先生说“汉语基本上是以字为单位的,不是以词为单位的。要了解一个合成词的意义,单就这个词的整体去理解它还不够,还必须把这个词的构成部分拆开来分别解释,然后合起来解释其整体,才算是真正彻底理解了这个词的意义了。”[1]很显然,先了解汉字,才能更好地理解词、句、段落、篇章。因此,破解汉字奥秘、掌握汉字系统性、运用汉字系统性规律,也是教学汉语文,改变语文教育高耗低效的金钥匙,当前的中国语文教育需要强化汉字学元素。

一、语文教育中的汉字学景观

汉字是具有高度系统性的文字。汉字中具有同一表义偏旁的一系列形声字、会意字,意义都与表义偏旁相关、相近或相同,如:目—眼、睛、眉、瞳、盲、盼、看、眨、眷、督、睹、睦、睡、瞎、瞭、瞩;又如:孱—潺。“孱”字的本义是“弱小”,含有“孱”的形声兼会意字,字义都与“弱小”有关,“潺”表示细小的水慢慢的流,大江大河就不能用“潺潺流水”来形容 。把汉字放到汉字系统中去学习,能收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形成语文教育中的汉字学景观。

汉字是用来记录汉语的书面符号系统。从甲骨文开始算起,汉字的历史已经有3400多年了,汉字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国幅员辽阔,方言层次纷繁复杂,汉字不仅具有世界其他文字普遍具有的超时空性,而且具有超方言性,与我国幅员辽阔,方言和族群众多的特点相得益彰。“汉字水平的提高——包括对汉字科学认识的提高和正确使用汉字能力的提高,涉及到全民素质的提高。”[2]

二、语文教育中的汉字学阐述

把汉字学理论研究成果融入语文教育中,就是语文教育中的汉字学阐述。例如运用汉字系统性规律进行汉字教学,不但可以加深对已学汉字的记忆和理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自主学习汉字的能力。 “应努力加强汉字教学系统性、科学性”[3]。非汉字圈国家的学生更是要求“了解汉字体系的规律”[4]。下面以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课文《春夏秋冬》为例,具体展示语文教学中的汉字学阐述。此案例的编写充分尊重和利用了前辈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李学勤先生主编的《字源》[5]、王力先生主编的《同源字典》[6],特表谢忱。教学案例具体如下:

教学目标:

1.学习“雨、氵(水)、艹(草)、阜(阝左)”4个部首和“霜、雪、雷、电(電)、云(雲)、雾、露、霞、春、夏、秋、冬”12个字。学习“落、降、陵、阳、阴、阻、防、飘”8个字。

2.学习“冰(冫 )、入”两个部首字和“冬、冻、冷、冯、决、次、准、减、凝、凉、凋、凑、冲、籴、粜、氽”共16个字和相关词语。

3.继续感受“指事字”、“象形字”、“形声字”、“假借字”、“记号字”等汉字学知识。

4.学写“春、冬、风、雪、花、飞、入”7个字。

教学过程:

(一)学习“雨”部及相关字词

师:经过寒冬的洗礼,大自然给我们带来丰硕礼物,你们看——出示:雨(指名认读)。

(出示“雨”部)雨做部首,常作义符,用雨作义符的字多与雨水或天空有关。

霜: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霜”是怎么样的。呈现画面。

教师小结:在寒冷的清晨,树叶上、车窗上、地面上,常常会出现一层薄薄的结晶,这是地面温度降到0摄氏度以下,水汽凝结而成的白色结晶体——霜,霜常常在深秋出现,所以把它称为——秋霜(出示词卡认读)。

以上所有字都出示图片。

现在我们来把这些字开火车读一读:雪、霜、雷、雾、霞、露、电、云。

全班齐读2遍。

(二)学习部首“冰(冫 )”和“冬、终、冻、冷、冯、决、次、准、减、凝、凉、凋、凑、冲”以及相关词语

1.学习部首“冰(冫 )”。

过渡: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大自然还给我们南方带来了非常少见的珍贵礼物,你们看这些——出示ppt 冰(部首“冰(冫)”)认识它吗?指名说。

认读词语两遍:冰冷,冷冻,寒冷,凝结,凉快。

3.现代汉字中还有一些冫字旁的字不表示寒冷,冫不表示冰。

出示“凑、冲、准、决、减、凋、冯、次”。

凑:繁体字写成湊,本义是人在水边聚集,引申泛指聚集,如“凑在一起”。又引申指拼合,如“凑个整数”。还引申指靠近,如“凑到嘴边听”。

冲:繁体写作沖,本义指水向上流动,引申指冲击,又引申指用水、酒等调制,如“冲一杯咖啡”。由向上流动引申指直上、向上涌动,如“怒发冲冠”“冲上云霄”,又引申指情绪冲动。又引申为相向、相对,此时读chong4,如“你冲我来”“这个人很冲”“冲天炮”。又引申指猛烈,如“烟味很冲”。

认读词语两遍:凑近,冲洗,标准,决定,凋落,凋谢,姓冯,两次。

(三)学习部首“入rù”及其相关字词“籴、粜、氽”

过渡:中国的汉字蕴含很多学问,一个部首就有多层寓意,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部首——

1.学习部首“入”(出示部首“入”甲骨文)甲骨文入是象形字,像箭头的性状,以尖头表示进入的意思,隶书写作“入”。所以把米买进叫籴dí 。ppt出示籴。

2.部首“入”本义指从外入里,与“出”相对,如“进入”“入口”。又引申为收入,如“入不敷出”。又引申为加入,如“入少先队”。ppt出示粜:那么把米卖出去叫粜tiào。

3.氽:把食物入水中烫一下叫氽tǔn。

教师带读籴,粜,氽,粜米,入不敷出。

学习新课:

(一)谈话揭题,学写“春、冬”

1.孩子们,一年有几个季节?

生答,出示词语:春、夏、秋、冬,学生认读。

2.书写“春、冬”二字

(1)仔细观察“春”字,发现它由哪几个部件组成。

(2)老师范写,讲解书写要点:先写三横,左低右高,间距均等,中间一横最短。再写一个“人”字,撇捺舒展,最后再写一个“日”字。

(3)学生练习书写

教学书写“冬”字:横撇和捺交叉在中心点上。上点小,下点大,对齐写在中线上。教师示范书写后,学生练写两遍。

齐读:冬天,冬日,立冬,过冬,数九寒冬,冬雪。

3.齐读四季的名称。

(二)借助插图,读词识字

1.在生活中,你看到的春夏秋冬是什么样的?引导说话:春天(秋天、夏天、冬天)……

2.出示词卡:春风 学生认读。

(三)动作演示,认读短语,识记生字

1.出示短语,采取多种形式读词正音。(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你们从刚才的短语中有没有发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是怎么来到人们身边的?

交流:吹、落、降、飘,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音。

识记“吹”:会意字。从口,从欠。字像嘘气之形。本义指撮起嘴唇急促地吐出气流。吹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但不用作本义,用作人名或地名,由本义引申为吹拂、吹奏之义。作夸口讲的吹,后用来比喻说大话。

识记“落”:学习部首“艹(草)”。

过渡:学习落字我们先来看看草字头里的学问。

“落” 形声字。从艸,洛声。本义是指树叶脱落。引申可指掉下、掉进。发齿堕落、落水。

识记“飘”:形声字,从风,票声,本义旋风,暴风,引申指飘荡,飞扬等。

认读词语:飘落。

3.再次读这4个生字,请学生将这4个生字宝宝送回家。

雪花—— 春风—— 秋霜—— 夏雨——

(四)学习后四个词语和短语

1.出示:青草、红花、游鱼、飞鸟。

池草青、山花红、鱼出水、鸟入林 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指名读。

2.谁能发现这些词语和短语表示的哪一个季节的事物或景象?(春天)

3.指导朗读:读词时注意连读,如“春风”不能读成“春——风”,词与词之间要适当停顿,根据主谓短语的特点,朗读短语时要读出节奏,尤其是“鱼出水”和“鸟入林”的停顿与前面的短语停顿不同。

春风/吹 夏雨/落 秋霜/降 冬雪/飘

山花/红 鱼/出水 鸟/入林

(五)齐读全文

(六)学习新笔画横斜钩,指导书写风

以上课例中,由“雨”字的学习为开始,学习了一串与“雨”有关的字,讲解流畅,学生以“雨”为中心进行关联性学习,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可以都学会,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来说,至少在脑海中留下了印象。通过“冰”字的学习,学习了“冫”字旁,了解了现代汉字中“冫”字旁的字,有些是和“凝固的水”引申为“寒冷”义相关的,有些是古今文字演变的结果,刷新了同学们对“冫”字旁汉字的理解和认识。再比如教授古诗“天涯若比邻”,教材上解释“比邻:近邻”,那么“比邻”为什么就是“近邻”呢?因为“比”的本义是“两个人肩并肩”。引申为“近”。当前语文高考中文言文成为难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言文考的是字早期的意思,而语文低段识字教学教的是字现代的常用义,汉字字义演变的过程没有教给学生,这就是以“词”入手的严重后果。汉字教学要把字讲清楚,以汉字系统知识为支撑,先讲清楚一个字,再根据学生学情和学习接受心理而设计出的教学过程,以一通百,把相关的字都带出来。实践证明,充分运用汉字学理论指导汉字教学实践,确实可以让课堂内容更加充实,可以收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汉字学在语文教育中的运用首先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学养,能够以语言文字的深厚学养支撑起高效、高质的语文教学,从而实现传统语言文学教育方式的现代价值转化与重构。

三、汉字学的语文教育使命

对于语文教育而言,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把汉字学理论合理运用于当前语文教育中就是汉字学的语文教育使命。在语文教育中书写汉字学景观,进行汉字学阐述,传播汉字文化,让汉字文化作为构成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元素和结构因子,携带中华文化价值理念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的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一种与自然亲和的文化,“天人合一”是华夏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展现汉字学的语文教育使命,要充分自信的以鲜明的汉字表意特点、博大深厚的人文精神,传达发自中华文明的心声,表现中国人独特的文化性格和精神禀赋,展现汉字、汉语、汉文化特有的自然与人文之美。让汉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形态汇入人类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的发展长河之中,从中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和功能。

汉字学的语文教育使命,首先是要向世人展现汉字的特点、文化精神和人文内涵,而不是简单的把汉字定义为一种记录汉语的符号和工具。要展现汉字不同于西方拼音文字的独特性。要把汉字创立的原始力充分的表达出来,抒发出中华民族激荡的情感之美。使中国的语文教育在诠释和书写中国精神中获得巨大的情感冲击力和审美张力,打造出中华文化的精神魂魄,点燃所有中文学习者的学习热情。

汉字学的第二个语文教育使命就是要基于汉字创立和字义演变的自然和人文语境,展现出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包容情怀,书写出中华文化多元、多样的精神色彩。汉字学应在这个层面上自觉汇入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中华民族软实力的洪流之中,担当起应有的责任,而不仅仅是置身于课堂、研究所,孤芳自赏、流连忘返。从教育的视阈来看,汉字中所反应出的文化积淀、风土人情,都使得汉字在运用上对中华文化的展现具有得天独厚的表达空间,汉字就是汉民族的秘史。用汉字传达出对中华文化独特的认知和理解,不仅能够折射出中国人复杂的主体精神和心理内涵,而且能够对中华文化进行深度的精神开掘,是语文教育对中华文化的现代表达与传播的应有之义。

汉字学的第三个语文教育使命则是要放眼世界,使中国语文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尽快完成,造就一种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现代的中国语文教育,使中国语文教育具有“世界性”元素,推动汉字走向世界,在世界语言文字格局中,彰显中国力量和风采,贡献中国智慧。

(说明:文中课例部份与武汉市光谷五小语文老师王桃姣合作。)

猜你喜欢

部首本义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弄清偏旁与部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系在绳上的“冬”
韩嚼牙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