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重人群腹部脂肪含量与腰椎骨密度相关性研究

2021-05-17李西凡汤光宇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皮下脂肪内脏骨密度

李西凡 唐 烨 汤光宇

研究显示超重乃至肥胖对骨骼有保护作用,体重或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呈正相关,低BMI 常伴有骨密度降低以及骨折风险增加[1]。近年来研究[2-3]发现,人体皮下脂肪组织(SAT)与内脏脂肪组织(VAT)在许多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内脏脂肪较皮下脂肪有更高的代谢活性,更能通过改变骨骼代谢来影响骨密度。Campos 等[4]的研究结果表明,内脏脂肪是肥胖女性患者骨密度最强的预测因子之一,它与骨密度密切相关。Ackerman 等[5]的研究显示青年女性骨密度与皮下脂肪呈正相关,而与内脏脂肪呈负相关。本研究旨在探究超重人群腹部脂肪含量与腰椎骨密度之间的关系。

方 法

1. 临床资料

以2017 年1 月1 日至2018 年12 月31 日于我院 接受体检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男性年龄20~60岁,女性20~50 岁;激素分泌正常;一般情况好,可接受定量CT(QCT)检查。所有入选人员均空腹12 小时以上,并分为正常组(BMI<24.0 kg/m2)和超重/肥胖组(BMI>24.0 kg/m2)。

2. CT检查方法

采用GE 公司64排螺旋CT 进行常规的腰椎CT 扫描和QCT 扫描后,图像传输至后处理工作站,通过QCT 测量分析软件QCT Pro (Mindways Software Inc.,Austin,TX,USA)进行后处理分析,分别测量分析骨密度和腹部脂肪成分。

⑴骨密度测量:主要是测量L1~L3 共3 个腰椎层面中心的骨密度。2007 年国际临床骨测量学会(ISCD)建议的QCT 参考值:骨密度>120 mg/cm2为骨密度正常;80~120 mg/cm2为骨密度减少,具有轻度骨折风险;骨密度<80 mg/cm2为骨质疏松,具有中等程度骨折风险;骨密度<50 mg/cm2为重度骨质疏松,具有严重骨折风险。

⑵腹部脂肪成分测量:使用QCT 脂肪测量分析软件(QCT PRO)中的“tissue composition”功能,分别测量L1、L2、L3 椎体中心层面的腹部总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及内脏脂肪面积(图1)。

图1 横断位脂肪测量A. L1椎体中心层面腹壁肌肉外围连线伪彩图;B.L1椎体中心层面腹部肌肉外围连线CT扫描图。

3. 统计学方法

使用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正常组与超重/肥胖组的腰椎骨密度分别与年龄,身高,体重,腹部内脏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总脂肪面积进行相关性分析;使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分析正常组和超重/肥胖组的腰椎骨密度与年龄、腹内脂肪面积的相关性。

结 果

1. 相关性分析

正常组腰椎骨密度与年龄、身高、体重及腹部脂肪成分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1) 表明,正常组L1~L3中心层面的骨密度与身高、体重、腹部皮下脂肪面积均无相关性,与年龄、腹部总脂肪面积及腹部内脏脂肪面积有相关性。

表1 正常组腰椎骨密度与年龄、身高、体重及腹部脂肪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超重/肥胖组腰椎骨密度与年龄、身高、体重及腹部脂肪成分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2)表明,超重/肥胖组L1~L3中心层面的骨密度与身高、体重无相关性,与年龄,腹部皮下脂肪面积、内脏脂肪面积及总脂肪面积有相关性。

表2 超重/肥胖组腰椎骨密度与年龄、身高、体重及腹部脂肪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2.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正常组和超重/肥胖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3、4)表明:正常组的年龄与腰椎骨密度呈显著负相关,但超重/肥胖组的年龄与腰椎骨密度无相关性;无论是正常组,还是超重/肥胖组,腹部内脏脂肪面积均与腰椎骨密度呈显著负相关。

表3 正常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表4 超重/肥胖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讨 论

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超重/肥胖常引发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与骨质疏松一道已经成为危害人们生活质量的严重问题。体重与骨健康的关系很早就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体重会随脂肪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在重力的作用下,骨的机械负荷会增大[6],而增加机械负荷有益于成骨细胞的分化和增殖;同时脂肪组织会产生少量的雌激素[7],可以促进骨量的增长,两者共同作用有益于骨矿物质的沉积,从而增强骨密度。因此,许多人认为超重乃至肥胖对骨密度不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是有益的。已有研究[6]证实体重与骨密度呈显著正相关。然而,此次研究表明,体重与腰椎骨密度之间没有相关性,体重增加并非骨密度增加的主要因素。此结论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首先,腰椎在体内不是独立存在的,在腰椎周围有丰富而结实的肌肉。如竖脊肌、腰大肌、髂腰肌等。它们的存在大大缓解了腰椎本身承受的重量,使得腰椎本身承受的重量大大降低。因此,单独考虑体重和腰椎骨密度的结论过于笼统,并不准确,应该将体重、BMI、体脂、椎旁肌肉(包括腰大肌、竖脊肌、髂腰肌等)等因素综合考虑,结果可能更有说服力。其次,当脂肪堆积到一定程度时,多余的脂肪组织分泌的不同细胞因子,及其引发的慢性炎症反应[8-9],可通过不同的信号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干扰骨矿物质的沉积[10-11]。

本研究显示正常组年龄与腰椎骨密度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当BMI<24 kg/m2时,腰椎骨密度受年龄影响;超重/肥胖组年龄与腰椎骨密度无相关性,当BMI≥24 kg/m2时,腰椎骨密度不受年龄影响。身高和腰椎骨密度之间无统计学相关(P>0.05)。我们认为,不同身高的人群差异很大,身高和体重未必与骨密度有相关性,更准确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本研究结果表明:正常组的年龄与腰椎骨密度呈显著负相关;腰椎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降低。超重/肥胖组的年龄与腰椎骨密度无相关性。正常组、超重/肥胖组的腹部内脏脂肪面积与腰椎骨密度呈显著负相关。正常组和超重/肥胖组身高、体重、腹部皮下脂肪面积和总脂肪面积与腰椎骨密度无相关性。

猜你喜欢

皮下脂肪内脏骨密度
预防骨质疏松,运动提高骨密度
天天喝牛奶,为什么骨密度还偏低
对皮下脂肪层较厚产妇不缝合剖宫产腹部横切口皮下脂肪层的效果
空心猪
多发内脏动脉瘤合并右侧髂总动脉瘤样扩张1例
不要轻易给儿童做骨密度检查
好吃的内脏
基于PACS探讨皮下脂肪含量与脂肪肝的相关性
患者皮下脂肪厚度与丙泊酚麻醉应用剂量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OSTEOSPACE型超声骨密度仪故障案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