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胶辽官话比较句研究综述

2021-05-14张明辉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官话研究成果句式

孙 聪 张明辉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81)

引言

胶辽官话主要分布在辽宁的辽东半岛和山东的山东半岛。笔者结合钱曾怡《山东方言的分区》[1]《山东方言研究》[2]和《中国语言地图集》[3]中胶辽官话的分区情况,总结出胶辽官话比较句的研究成果都集中在登连片和青莱片,而盖桓片尚未有研究成果。下面先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大的视角入手,每个视角下面根据不同方言片区对胶辽官话比较句研究成果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

一、共时平面研究

胶辽官话比较句成总体性研究成果主要有罗福腾[4]分析了胶辽官话比较句的三种不同结构类型及其地域分布。钱曾怡《山东方言研究》又进一步将山东东部地区差比句分为四种类型,并分析了四种类型的句式义和地区使用差异。罗福腾、钱曾怡都整体上阐述了山东胶辽官话比较句,尤其是差比句的类型和特点,这对于片区单点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从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多数为单点研究,而这些方言点分布于登连片和青莱片内部各方言小片中。

(一)登连片研究

登连片比较句研究主要集中在山东境内的烟威小片和蓬龙小片。我们将登连片的研究成果统计如表1:

表1 登连片比较句研究成果分类统计表

1.烟威小片研究

(1)差比句研究

烟威小片的差比句研究是已有研究中涉及方言点最多,句式类型最为丰富的一种比较句。研究方言点包括烟台、栖霞、牟平、莱阳、威海、荣成、乳山、文登、大长山九地。

牟平:罗福腾[5]最早指出牟平方言“起”字差比句分为三种:肯定式、否定式和不用否定词而用反问句的形式来表示否定意义的“N1+哪儿+比较语+起+N2”式。持有类似观点的学者还有王淑霞[6]、姜岚[7]和高爱宁[8]。

文登:丛培敏[9]简略论述了文登方言中“其”字句肯定式和否定式的语序和语义特点。王颖[10]又将文登差比句分为有标记差比句和不含比较标记的直接差比句,并从肯定、否定和疑问三种形式进行分析。

莱阳:栾瑞波[11]认为莱阳(石头河)差比句包括“跟/赶上”句在内的六种类型。

乳山:张甜甜[12]从类型学的角度除了探讨乳山方言中“起”字句的用法,还有“赶”字句否定式的语序类型并将“起”字句、“赶”字句与普通话“比”字句做了详细的对比分析。

(2)平比句研究

烟威小片的平比句研究数量相对于差比句来说较少。研究主要对莱阳、文登、栖霞和乳山四个单点方言平比句形式进行描写和解释。平比句研究的主要句式是 “N1+和+N2一样/一般/差不离/差不多”式和“N1+跟/赶上+N2+A”式。

莱阳:栾瑞波将莱阳(石头河)方言平比句分为三类。

文登:王颖探讨了文登平比句的句式、语义、比较词语与比较结果的关系及疑问平比句式获得的方式。

乳山:张甜甜从类型学的角度探讨了乳山方言平比句“赶”字句肯定式的语序类型、可修饰比较标记的副词、比较结果的形式。

(3)极比句研究

极比句研究成果的数量少且句式单一。前人对牟平、荣成、文登、莱阳和乳山五个方言点的极比句式进行了描写与解释,研究的重点是对“N1+没/没有+比较语+起+N2”式的分析。

牟平:罗福腾最早探讨了牟平方言中存在着一种“N1+没/没有+比较语+起+N2”的极比句式。这种句式的否定词具有限定性,比较双方侧重于总体与个体之间的比较。持有类似观点的学者还有王淑霞、丛培敏。

莱阳:栾瑞波简略地叙述了莱阳(石头河)方言普遍存在的三种极比句式“数”字句、“没(有)……起”句和“没有(能)赶上儿”式。持有类似观点的学者还有张甜甜。

如上可知,烟威小片差比句普遍使用“N1+A+比较语+起+N2”式,平比句普遍存在的句式是“N1+和+N2一样/一般/差不离/差不多”和“N1+跟/赶上+N2+A”式。各方言点极比句都存在“N1+没/没有+比较语+起+N2”式。

2.蓬龙小片研究

蓬龙小片研究成果的数量较少,仅有两篇,研究主要涉及到龙口这个方言点,且研究内容仅为差比句,没有平比句和极比句的相关成果。钱曾怡认为龙口方言中存在“起”字差比句、“跟/赶”字句和“N1+比+N2+A得A”式。可见,龙口方言差比句形式较为单一,使用频率最多的是“起”字句的肯定与否定形式。

(二)青莱片研究

青莱片的研究成果按照片区分为胶莲小片、莱昌小片和青临小片三部分,共涉及到10个方言点。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笔者将靠近胶莲小片的沂南、沂源、日照、莒县归为胶莲小片,将寿光归为莱昌小片并进行相关分析。青莱片研究成果数量进行统计和分析,见表2:

表2 青莱片比较句研究成果分类统计表

续表2

1.胶莲小片研究

(1)差比句研究

胶莲小片的差比句研究最早见于赵日新等[13]对即墨差比句的分析,即墨方言存在着差比句的三种形式,共分为九种类型,且都包括肯定式、否定式和疑问式。

青岛:青岛市史志办公室[14]最早对青岛方言中两种差比句式进行说明,一是重点分析“N1+A+起+N2”的句式、语义和疑问式的构成方式;二是“跟(赶)”字句否定式的语序与语义。于克仁[15]同样认为平度方言中存在此两类差比句,持有类似观点的学者还有钱曾怡、曹志耘等[16]、邵燕梅[17]和范倩倩[18]。

沂水:张廷兴[19]认为沂水方言中存在“被”字句和“不跟”字句两种形式差比句。

高密:赵丽丽[20]从胜过句和不及句两大方面详细地论述了高密方言中差比句式,重点讨论了“N1+没有/不比+N2+A/V”和“N1+不掩/赶不上/+不如+N2”式的使用特点。

安丘:李建萍[21]分析了安丘五种差比句的句式、语义和使用特点,还重点说明了“N1+不验/不检+N2+A/V”“N1+伴+N2+A/V”和“N1+没+N2+A/V”之间的使用区别。

日照:牟海霞[22]详细地说明了日照方言中包括“起”字句、“撵/赶”字句在内的四种形式。

莒县:董济娇[23]分析了莒县普遍使用的“起”字句的句式和语义,还说明了“甲比乙A 得”的两种分式的语义和“V/A+(不)上/(不)过”结构的分式。

(2)平比句研究

胶莲小片的平比句研究点分布在即墨、青岛、高密、安丘、沂南、日照和莒县。最早的平比句研究是从即墨开始的。

即墨:赵日新等简略地说明了即墨方言存在着一种用“和……一样”结构的平比句。

青岛:青岛市史志办公室认为青岛方言中存在一种平比句式是在比较对象后加上“相仿、仿佛、一样、一般”等词语,并存在肯定、否定、疑问和反问四种形式。持有类似观点的学者还有赵丽丽。

安丘:李建萍认为安丘话中存在“N1+和+N2+模仿儿/差不多+(A/V)”和“N1+和+N2+X(上)+抗膀儿”两种形式,且第二种具有口语性。周琳(2014)[27]以平比句的三种形式为划分标准将安丘平比句划分为六种句式并从句式、句式义、使用特点和疑问式的组合方式四方面做了分析。

沂南:邵燕梅等认为沂南方言中存在前者(N1)与后者(N2)相同的“N1+不被+N2+A”式。

日照:牟海霞将日照平比句分为“相仿”句、“和/跟”字句两种类型,且从肯定和否定两方面进行分析。董济娇(2014)同样认为莒县方言中使用比较词“一样儿样儿的”和“差不离儿”。

(3)极比句研究

各方言点极比句普遍借助比较词“没有……起”,表示N2在N1所示的范围中最A,但是比较词在各方言点有所不同,少数方言点中还存在一种不出现比较项N1 的简略式。

沂水:张廷兴最早分析了沂水话中的“N1+没被+N2+A”式,此形式的N1与N2是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语义为后者N2最突出。

高密:赵丽丽[24]认为高密话中的“N1+没有+A/V+起+N2”式表示极比。持有此观点的有:范倩倩、牟海霞、李建萍和邵燕梅。刘雪梅[25]认为青岛城阳红岛话中存在简略式“没有+A+起+N2”表示极比义。

综上所述,胶莲小片差比句研究数量最多,句式类型丰富,而极比句研究数量少,且句式类型较为单一。各方言点的差比句式有“N1+A/V+起+N2”式、“X+不伴/+Y+VP”式、“比”字句和“N1+不+跟/赶/抵/掩/如+N2+VP/A”式,其中讨论最多的是“N1+A/V+起+N2”式。平比句研究的重点是比较词“和/跟……一样/一般/差不多/仿佛”,还有“跟/赶”字句的肯定式。极比句中“N1+没+A/V+起+N2+的”式研究最为普遍。

2. 莱昌小片研究

(1)差比句研究

潍坊:钱曾怡、罗福腾[26]较早地分析了潍坊方言“起”字句肯定和否定形式还有“甲+不跟+乙+性状词”式。持有类似观点的学者有冯荣昌[27]。

寿光:张树铮[28]指出寿光方言中存在着两种类型,一是与普通话一致的“比”字句,二是“的”字句,并从比较项的差异程度和使用者的年龄两方面指出两种差比句式的差别。

莱州:钱曾怡[29]分析了莱州方言三种类型的差比句:一是“起”字句的语义和疑问式的特殊构成方式;二是带数量补语的差比句;三是“赶不上/跟不上”句。李佳怡[30]从语法化的角度探讨了莱州方言中三种类型的差比句及比较词的历时来源。

(2)平比句研究

平比句研究中研究成果较多的是莱州,学者们认为平比句的比较标记可分为三种, 分别为:“跟上/赶上”“和……一样/一般/差不多/差不离/仿佛/相仿”和“有”。

潍坊:冯荣昌最早认为潍坊话使用“和……相仿、扯仿、模仿、仿佛”的形式表示平比。

莱州:钱曾怡分析了莱州方言中的“赶/跟”字句。李佳怡从共时和历时两角度出发,对莱州方言三种平比句式做较为系统的阐释。

(3)极比句研究

极比句研究仅有一篇。冯荣昌认为潍坊方言中“N1+没有+A/V+起+N2”式为极比句。

综上所述,研究主要集中在莱州、潍坊和寿光,昌邑并未有研究成果,且差比句的数量最多,研究的重点是“N1+A/V+起+N2”和“N1+赶/跟+不上+N2+VP”式,少数方言点中还存在“N1+不跟/不赶/不掩(延)+N2+VP”式。平比句讨论最多是“N1+跟/赶+上+N2+(A)”和“N1+跟/和+N2+—般儿/一样/差不离/仿符+(A)”式,不同的方言点比较词会有所不同,少数方言点中还存在“N1+有+N2+A”式。极比句数量最少,仅存一篇,研究句式类型单一。

3.青临小片研究

青临小片包括青州和临朐两地。研究内容围绕差比句和平比句展开,极比句未有研究成果出现。总体来看,青临小片的研究数量较少,且研究时间较早,缺乏对两个方言点比较句全面地描写与解释。差比句研究集中在“的”字句,平比句只存一种形式,使用比较词“跟/和”。钱曾怡、罗福腾认为青临小片普遍使用“甲+性状词+的+乙”的三种形式。否定式差比句还有“甲+不掩+乙+性状词”式。刘桓志[31]认为青州方言也使用“甲+比较词+起+乙”式,并将青州方言中平比句式分为“跟”句和“赶”字句。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胶辽官话比较句研究在片区分布上不平衡,青莱片的研究总量高于登连片。从六个小片来看,胶莲小片研究数量高于其他五片,大岫小片未有研究成果出现。从研究内容来看,学者们更多关注的是差比句,差比句研究的重点是“起”字句和“赶/跟”字句的否定形式,平比句研究次之,主要集中在“赶/跟”字句和“N1+和+N2+一样/一般/差不离/差不多+(A)”式。学者们对胶辽官话极比句关注不多,而各方言点中都存在的是“N1+没+A/V+起+N2”式。

二、历时平面研究

历时研究主要是对山东方言中存在的几种比较句式进行溯源,探讨其比较标记或是语序类型演变的过程。山东方言的历时研究以具有山东方言特点的明清语料为研究材料,主要是对《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和《聊斋俚曲》中比较句式的探究。

冯春田[32]结合这三本明清语料探讨了明清时期山东方言差比句“X+A+比较标记+Y”式和“比”字句两种形式。《聊斋俚曲》中比较句研究最早由罗福腾[33]提出,并从历时角度分析比较句的演变过程。许培新[34]从形式和语义入手,将比较句分为平比句和差比句两大类,并对每种类型都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描写与分析。董凤伍[35]最早列举了《醒世姻缘传》中三种类型的比较句,并分析了这三种类型不同的区域分布状况。徐复岭[36]对山东方言中“N1+A+起/的+N2”式进行溯源。李焱[37]将平比句归纳为八种类型,并对《醒世姻缘传》中出现的七种平比句式进行描写。戚晓杰、姜维枫[38]认为《醒世姻缘传》中“X+VP+比较标记+Y”是近代汉语新产生的一种差比句式,并对汉语“比”字句做穷尽性分析,揭示其不同特性。吴锡根[39]从三个平面的角度将《金瓶梅词话》中“比”字句分为四种类型,并与现代汉语进行对比,探求从明朝末年到现代“比”字句的发展轨迹。

综上可知,历时平面胶辽官话比较句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重点探讨了差比句中的“比”字句的演变过程和山东特有句式“X+VP+比较标记+Y”的历时变化,而平比句和极比句的历时研究未成为研究的重点。

三、胶辽官话比较句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一)不足

1.缺少辽宁境内胶辽官话比较句的研究。胶辽官话比较句内部研究存在着地域分布不平衡的现象,山东境内比较句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成果丰富,而辽宁地区的比较句研究处于刚起步阶段,研究成果几乎空白。

2.缺少类型学视角下胶辽官话内部各方言点之间的共性与差异研究。已有比较句的研究着重对各个方言点比较句式进行描写。但很少从语言类型学角度将山东与辽宁境内胶辽官话比较句进行对比的研究。

3.缺少语言演变视角下胶辽官话比较句式的历时研究。已有的历时研究材料研究重点是在比较词上,而历时层面的比较句式研究却很少,具有局限性。

(二)展望

需要从共时平面对辽宁胶辽官话各方言点比较句的语序类型进行系统的描写;需要在单点描写的基础上,总结辽宁和山东比较句式的共性和差异;需要从语法化的角度对胶辽官话比较句式的发展演变进行解释。

猜你喜欢

官话研究成果句式
满文简单句式之陈述句
延长石油集团研究院十大基础研究成果
延长石油集团研究院十大基础研究成果
《实用医药杂志》专栏展现军事医学研究成果
简述鱇浪白鱼渔业资源相关研究成果、问题与建议
特殊句式
征集官话易祛除官话难
俗话说,官话说
官僚不除,官话难已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