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旅游发展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的策略

2021-05-10黄启香

艺术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仡佬族民族文化乡村振兴

摘要:依托自身民族文化来发展旅游,实现地方旅游发展与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是当今时代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本文在了解遵义平正仡佬族乡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此地旅游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保护民族文化特色、实现资源共享,设置培训机构、提升服务品质,利用仡佬族传统娱乐活动、打造体验式旅游等策略,旨在促进当地旅游发展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

关键词:乡村振兴;仡佬族;旅游;民族文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1-0-02

0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8年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提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中国大地上孕育了56个民族,中国疆土辽阔,生态环境各异,在此土地上的各民族根据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创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努力挖掘民族的文化,不仅可以增进各民族對自身文化的了解,增强各民族的文化自信,同时也可以根据各地的民族文化来发展旅游,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旅游是一种“以生活中剩余的财政计划为前提,以自愿为原则,以休闲或积累不同经验为主要目标,到异地或‘异文化人群中去体验的旅游行为”[1]。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类不仅增加了对物质方面的需求,也增加了对精神方面的需求。人们在有空闲时间、有足够金钱的情况下,会选择通过旅游来缓解压力,抒发情感。旅游是近代兴起的一种产业,人们在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压力下,想离开产生压力的地方,走向不同的地方,欣赏不同的风景,体验不同的地域文化,释放心中的压力等,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而遵义地区的仡佬族作为当地的一个少数民族,如何在旅游业兴起的浪潮中,深挖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把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打造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全国各地的旅游者,是文化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仡佬族是贵州最为古老的民族,先秦至秦汉时期的部分濮人和汉至南北朝时期的部分僚人,曾相继是仡佬族的先民。”[1]遵义地处中国西南腹地,位于贵州省北部,南临省城贵阳市,西与四川接壤,北面紧靠重庆,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市有仡佬、苗、土家、布依、彝、侗、回等36个民族。遵义市仡佬族乡有3个,分别是1956年成立的遵义县平正仡佬族乡和1987年成立的正安县市坪苗族仡佬族乡和谢坝仡佬族苗族乡,而平正仡佬族乡是全国唯一用仡佬族命名的乡镇,又被贵州省仡佬学会誉为“中国仡佬第一乡”,保存和传承了古朴而绚烂的仡佬族文化。“平正仡佬族乡位于遵义市播州区西北部,东靠播州区乐山镇、汇川区松林镇,西与仁怀市长岗镇、坛厂镇、喜头镇接壤,南接播州区枫香镇、洪关苗族乡,北邻汇川区芝麻镇。乡域面积144.96km2,辖6个行政村149个村民组,居住着仡佬、汉、苗、彝等民族,总人口24257人,6301户,少数民族人口4108人,其中仡佬族人口共3589人,主要聚居在红心村和共心村。”[2]2010年4月30日,原生态仡佬族文化馆项目的启动,正是遵义市平正仡佬族乡旅游发展的开始,当地政府引领群众致力于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打造仡佬族民族文化特色旅游。中华仡佬族文化园原生态仡佬族文化陈列馆于2012年9月正式投入运营,2013年该景区被评为国家3A景区,如今另命名为平正乡仡佬石头城。平正仡佬族乡自发展旅游业以来,依托当地的仡佬族文化和生态环境,已经得到了比较稳定的发展。

1 平正仡佬族发展旅游的现状

1.1 弘扬“大发精神”,打造大发天渠旅游景区,促进旅游业发展

黄大发是一名汉族男性,生于1935年,是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半坎组人。黄大发的事迹传遍了大街小巷,他的当代愚公精神被世人赞扬。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黄大发就在公社的支持下带领村民们凿隧洞和水渠,黄大发带领当地人靠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当地人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这种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当代愚公精神感动了中国千千万万人的心,2017年4月—2018年3月,黄大发先后荣获“时代楷模”“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平正仡佬族乡充分利用黄大发的事迹,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并在黄大发所居住的村庄团结村半坎组发展以“大发精神”为核心的一系列旅游业,形成大发天渠旅游景区,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1.2 依托仡佬族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建造文化生态景区

遵义平正仡佬族乡的仡佬石头城占地面积380多亩,建立了以仡佬文化博览园、陈列馆、仡佬始祖九天天祖、潜祖、月、达贵、宝王等20多个景区。游客在这一景区行走,犹如进入一个奇异的世界,石头城里怪石林立,怪石按天干地支排列,似迷宫般神秘莫测,奇石上刻着仡佬族文字,记载着仡佬族的历史和传说,教育子子孙孙仡佬族了解自身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向各地游客传播仡佬族文化。

圆通寺建在海拔1400米的天宝山山坳上,重建于1884年,内有玉皇殿、佛祖殿、观音殿,有玉皇大帝、如来佛祖、观音、十八罗汉等100多尊雕像,香火不断,游人不绝。天宝山是平正境内唯一的佛教圣地,也是重要的红色旅游线点,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平正,刘伯承参谋长把指挥所设于此地。而红军长征到达平正,平正当地村民牟直卿和其他仡佬族同胞救助23名长征红军隐藏在红军洞后面,而红军洞也因此而得名。平正村民救助路过此地的长征红军的事件代代相传,如今这里已发展成了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旅游景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红色圣地。从红军洞流出的溶洞水,长年不断,水质清澈,沿着河流往下,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十多个瀑布,形态各异,令人叹为观止。圆通寺、红军洞以及瀑布群成为了仡佬族发展旅游的重要场所,这些场所中的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态景观,不仅使得前来的游客了解了更多的仡佬族文化,也可让游客参观大自然的奇观,体验大自然的伟大。

平正仡佬族乡正是依托仡佬族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态环境,打造了具有仡佬族民族特色的文化生态景区。

1.3 乡村农家乐表演和避暑休闲,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遵义市平正仡佬族乡的农家乐除了为游客提供吃住之外,还充分使用仡佬族舞蹈、音乐等民族特色进行表演,供游客欣赏。特别典型的有山姑人家,其位于平正仡佬族乡红心村,是一家集乡村旅游、会议接待、休闲垂钓、特色美食、自助烧烤、民俗表演等为一体的仡佬民俗特色山庄。山姑人家以浓厚的仡佬文化为基础,打造出具有仡佬族文化底蕴的农家乐,不仅有热闹的篝火晚会,还可以欣赏特有的仡佬原生态歌舞等节目,并以地道的农家特色美食赢得了各地游客的深爱。游客在这里不仅能尝到美食、观赏节目,还能了解历史悠久的仡佬文化。

“平正仡佬族乡地处云贵高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气候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海拔580~1725米,平均海拔1080米;年平均气温12.5℃~14.5℃,昼夜温差大,无霜期240~275天,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2]平正仡佬族乡的仡佬庄园正是充分利用當地得天独厚的气候,发展避暑纳凉和旅游度假为一体的农家庄园。在酷暑期间,各地的游客都可以前往平正仡佬族乡避暑并体验当地的民族文化。

2 平正仡佬族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旅游景点各自为政,未连成一体

平正仡佬族乡领导虽然积极充分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如个人事迹、仡佬族文化、农家乐等大力发展旅游业,但因为缺乏正确的理论知识指导,虽对每个具有仡佬族文化特色的地方都深入挖掘并发展成旅游景点,但未能使每个旅游景点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每个旅游景点都是零星散落的。

2.2 住宿条件与游客需求不匹配

平正仡佬族乡自发展旅游以来,就着力于把仡佬族文化打造成特色旅游文化品牌,并因此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神秘的仡佬族文化。随着游客的涌入,平正仡佬族乡的村民也积极参与到旅游活动中,尽力扮演东道主的角色,建设了许多的民宿,供游客入住。虽民宿数量众多,足以满足大量游客的需要,但住宿方面的其他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例如,很多民宿都是由原来的村民住房演变而来,服务设施不完善;许多民宿老板或服务人员多是当地村民,未接受正规的服务培训,使得客栈服务水平较低,缺乏基本的服务技能,服务主动性不高等。

2.3 旅游发展同质化,缺乏一定的真实性

关于真实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对于大多数旅游者而言(尤其是大众旅游者),他们所追求的是价值论意义上的真实。大多数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更多的是追求美感、新鲜感、解脱感和自豪感,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象征意义上的想象的真实。”[3]平正仡佬族乡大型农家乐的兴起,规范性地为游客们提供文艺表演,使得游客们得到了视觉盛宴。虽然农家乐使得当地经济迅速发展,但却给游客带来了许多不好的体验,例如许多游客会认为当地与其他地方无差别,没有自己的特色,并且农家乐的表演经过了一定的训练,融入了许多外地的文化,没能表现出当地仡佬族的原生态文化。游客离开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前往异地旅游,目的是参观不同的风景,体验不同的文化。若是到了不同的地方,体验的还是自己平常体验的文化,那就达不到旅游的目的。而旅游发展除了依托当地旅游资源以外,还要依托大量游客的融入,只有游客进入旅游地进行消费,才会给当地带来经济发展。

3 平正仡佬族乡可持续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相关建议

3.1 保护民族文化特色,实现资源共享

平正仡佬族乡要持续发展旅游业,应把各个景点的旅游资源衔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大发天渠旅游景区、仡佬族石头城、天宝圆通寺、黑脚岩风景区、农家乐等旅游景点,都具有极具特色的仡佬族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应在充分发挥各自景点的优势的同时,向其他景点取长补短,共享资源,使得旅游发展形成一个整体。

3.2 设置培训机构,提升服务品质

平正仡佬族乡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的住宿发展,除建设具有住、食、娱等功能的农家乐,当地居民也纷纷把自己居住的房屋改造成民宿,供游客入住。由于居民受教育程度不一,且未受到正规的服务培训,所以服务品质差,当地应该根据游客需求,适当设置培训机构,对建立民宿的村民进行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提高当地的服务品质,使游客在观光游览、体验异文化的同时,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

3.3 利用仡佬族传统娱乐活动,打造体验式旅游

仡佬族社会具有丰富的传统娱乐活动,平正仡佬族乡可以充分利用传统娱乐活动打造体验式旅游,例如在《贵州省·民族志》[4]中就记载着仡佬族“蔑鸡蛋”“打磨磨秋”“打鸡”等传统的娱乐活动。“蔑鸡蛋”“打磨磨秋”“打鸡”等传统娱乐活动均为两人以上的多人娱乐活动,需要多人一同玩耍,不仅能够引起游客兴趣,也能够拉近东道主与游客的距离。仡佬族的传统娱乐活动众多,形式丰富多样,需要当地民众传承并发扬,利用仡佬族传统娱乐活动体验式旅游发展,不仅为平正仡佬族乡增添旅游形式,为当地民众增加经济收入,也让游客参与其中,体验乐趣。

4 结语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依托民族文化实现乡村振兴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平正仡佬族乡自2012年发展旅游以来,就以仡佬族文化为核心,极力挖掘旅游资源,并开发了一系列的旅游风景区,例如大发天渠旅游景区、仡佬族石头城、天宝圆通寺、黑脚岩风景区、农家乐等旅游景点。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应当根据客观需要不断更新相应的策略,平正仡佬族乡应根据当地的旅游情况,制定正确的策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兆荣.旅游人类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2.

[2] 许佳.贵州平正仡佬族酒俗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7:18.

[3] 张晓萍,光映炯,郑向春.旅游人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0.

[4] 翁家烈,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民族志[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1:498.

作者简介:黄启香(1995—),女,贵州兴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民族学。

猜你喜欢

仡佬族民族文化乡村振兴
仡佬族生态信仰文化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武陵山区仡佬族传统体育的流变发展研究
仡佬族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发展
传承和弘扬仡佬族优秀文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