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冠中新彩墨绘画中的装饰性构成研究

2021-05-10沈泓

艺术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吴冠中

摘要:装饰性构成是现代哲学流派“结构主义”中的一个专题,也是具有设计意味的艺术造型。本文从吴冠中新彩墨绘画作品入手,研究和分析画面的装饰性构成元素,挖掘其中的设计形式美,以期为当代新彩墨绘画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吴冠中;新彩墨绘画;装饰性构成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1-000-02

吴冠中的新彩墨绘画不仅开创了中国绘画的新格局,更在国内和国际画坛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其作品中的装饰性构成也极为令人瞩目。装饰性构成视觉元素诸多,如形状、肌理、色彩、位置、方向、面积、距离、数量等,研究和分析吴冠中绘画作品的构成要素、形式美原理和构成法则,可以从理性的、科学的设计装饰构成角度去欣赏和诠释吴冠中感性的绘画作品。

1 点线面的造型元素与形式美

点、线、面是构成设计的基本形态,也是造型艺术的基本视觉要素。点的扩大即是面,面的缩小即成点,点的集合成线,线的集合构成面,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1.1 点

在几何学中,点不具有大小,只具有位置;但在造型上,点如果没有形态,便无法形成视觉上的表现,因此点必须有大小的要素,也需要具有面积和形态。就形态而言,圆形的点,不论大小,都会有很强的点的特性。圆形没有棱角和方向,最能体现点的单纯性。在面积上,太小或太大的点都会弱化点的感受,中等大小的点最能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和力的中心。以吴冠中的《狮子林》为例,画面中线条纵横,有点线面的元素,观者欣赏时,会被园林山石中大小适中的黑色圆点吸引目光。此外,距离较近的点呈线状排列时,间隔之间似乎有了引力,点的感觉弱化,变成了线的感觉。如在作品《水乡》中,画面上部有一排由点排成的线,但在视觉上比实体的线弱,恰恰最能表现远方的虚景,也代表了水纹的延续。而当画面中出现若干类似大小和类似形状的点形成较有规律的排列时,画面会出现平稳、安静并有面的感觉。欣赏吴冠中的作品《播》中点元素的组合排列方式,就可见端倪。作品题目顾名思义,意在抽象地表现播种的截面效果,画面有平均、安排的意味,具有很强的构成形式美感。

1.2 线

线是点的集合。在几何学中,线只有位置、长度,不具有宽度和厚度;但在构成中,线既有长度,也有宽度;而在形态学中,线还具有形状、色彩、肌理等造型元素。从造型上看,线富有个性和活力,强调方向和外形,不同形态的线能给人不同的心理暗示,赋予作品多样的艺术风格[1]。比如水平线有平稳、安定、广阔感,垂直线有直接、明确、上升与下落感,斜线有不安全感、不同方向感,曲线有延伸感、柔韧感等。线是吴冠中新彩墨作品中出现极多的造型元素,既有长度、宽度,又有形态、色彩、肌理,更具有方向和力量。例如作品《不争春》(图1),远处浅墨色的线条勾勒描绘了山石的形态和棱角,近景深墨色的线条勾勒描绘了具有高洁品质的梅枝。不同形态的线条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可以看到画中浅墨色的山石具有坚硬的质地和较为规则的形态,吴冠中用水平线和垂直线较多,以此表现山石的广阔、坚硬和高度;而对于深墨色的梅枝,吴冠中采用有方向感、延伸感、柔韧感的自由曲线,以此表现梅枝的生命力和扩张的形态,同时具有速度感和力度感。

1.3 面

面是线的集合。不同形态的面给人的视觉感受也不同。在视觉绘画作品中,面更多分为封闭的面和不封闭的面。封闭的面既有完整明确的外形轮廓,又有统一充实的内部面形,是“积极效果”的面,具有明确和力度的视觉感受;不封闭的面或面形不充实,是“消极效果”的面,具有飘忽、不确定感,也具有很强的空间想象力[2]。

吴冠中经常在作品中利用封闭的面去表现具象的形,如屋顶、墙面;利用未封闭的面去表现给人无尽想象的空间感。以他的作品《江南》为例,可以看到房子的屋顶、窗户为黑色实体的封闭的面,形象明确又具厚重感;而未封闭的面就比较广阔,人们以经验性的视觉习惯,理所应当地将这些没有封闭和分割的白色块面理解为水面、岸边、房子的墙面、远山、天空,在彰显画面空间感的同时,又突出了无为而治的精神内涵,意味无穷。

1.4 对比与统一的形式美

对比是构成形式里最活跃、直观的比较形式之一,如大小对比、疏密对比、空间对比、色彩对比、肌理对比等。当诸多有对比效果的视觉元素组合在一起时,要寻找这些元素之间的共同点或共有特性,这就是统一。比如,同种元素的组合、类似元素的组合、不同元素却彼此有联系的组合等,尽可能在构成里达到统一。可以看到,在绝大多数美术或设计类的视觉传达作品里,对比与统一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优秀的视觉作品必定元素丰富且秩序和谐,即矛盾中的统一。例如吴冠中的作品《琵琶行》(图2),他利用墨汁的干湿、线条的粗细、墨点的大小、色彩橙绿紫的对比、空间布局的张弛来达到画面的对比效果;同时采用类似元素曲线和墨点的组合,按照装饰性构成骨骼的构图排列,从而实现画面的统一。

2 均衡、节奏、比例与分割的构成

2.1 均衡

通過各种元素的摆放和组合,使画面通过眼睛,让人在心理上感受到一种物理的平衡和平稳。就好像由一个支点支撑的平衡器,两端需要获得力学上的平衡,而这种平衡并非重量的均等,而是通过图像的形状、大小、轻重、色彩等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也称为均衡。

吴冠中是通过各种构成元素来达到画面均衡的高手,可以将他的作品按构成式样分为三类:对称、相对对称、均衡。第一类,以作品《周庄》(图3)为例,构图非常鲜明,房屋群的形体几乎达到了对称,甚至连印章的位置也是左下角与右上角的对角线对称。第二类,以作品《春柳》(图4)为例,以大树群的倒影作为支点,近景左边面积较大的树群与近景右边面积较小的树群作平衡支撑,由于支点在分量较重的左侧,从而达到视觉上的平衡感;更妙的是,吴冠中尤嫌不够,在远景处又作了反支撑,在左侧画上面积小的山块,右侧画上面积大的山块,与近景树群的大小恰好相反,同时在右下角压上落款和印章,此时的画面已达到了相对对称的稳定感。第三类,以作品《古墙》为例(图5),这幅作品几乎没有纵深感,很简单,只有近景,它的均衡感是依靠左右两块几乎等量的面积,由左侧房屋的方形和右侧穿插的藤蔓的圆形这两种不同的视觉形态去呈现均衡的稳定性。

2.2 节奏

节奏是音乐领域的术语,指的是音乐中音响节拍轻重缓急的变化和规律性的重复。当节奏一词运用于装饰性构成时,是指视觉要素在连续或重复时产生的运动感。比如最简单的点的排列,仅根据点与点之间距离的远近,就会产生节奏感。对于由点的排列产生的节奏感,可以了解:越是空散的空间给人的节奏感越慢,越是密集的空间给人的节奏感越快。吴冠中彩墨作品中视觉元素诸多,每种元素按照一定规律组合或排列都能产生节奏感,節奏感也是他比较明显的艺术风格之一。以作品《飞尽堂前燕》为例,这幅画的节奏感非常强。首先是空间的节奏感,画面上半部分的墙面和天空空旷,几乎无物体渲染,只有白墙上有两笔完成的小窗户;而画面下半部分与上半部分形成鲜明对比,布满了由线、点组合的密集的矮竹林,从而形成慢与动的节奏感。其次是笔触的节奏感,黑色屋檐的笔触粗犷,竹林的笔触细腻,形成了慢与动的节奏感。最后是色彩明度的节奏感,一般视觉感受下,深色的节奏快,浅色的节奏慢,当屋檐、竹林的深色与白墙、天空的浅色搭配在一起时,便又一次形成了慢与动的节奏感。

2.3 比例与分割

比例是图形相互比较的尺度表现,在比例美的视觉感受下,不同比例的分割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如等比数列、等差数列、调和数列、黄金分割、等形分割、等量分割、相似分割等。而给人的视觉感受比较舒适的比例当属黄金分割,也就是线段与线段之间的比例是1∶1.618。黄金比例分割被广泛地运用在视觉传达作品中,吴冠中也非常喜欢。以作品《海南高打渔船》(图6)为例,画面是几排渔船群,几乎都分布在黄金分割线上:主体渔船F位于DG线段的黄金点上,渔船E位于CF线段的黄金点上,渔船D位于BF线段的黄金点上,渔船C位于BE线段的黄金点上,渔船B位于AC线段的黄金点上。可以说,每个渔船的位置都被安置在了画面顶点、底点及各个渔船所在点之间线段的黄金比例分割上。

3 结语

吴冠中一生致力于绘画艺术的探索,不断推陈出新。他是十分注重装饰性构成和形式美的画家,特别在他的新彩墨作品中,将点、线、面的造型元素按照对比与统一的形式美法则进行分析、取舍、概括和提炼,最后重组与重构,使不同形态的物象在画面空间上具有装饰性意味。此外,吴冠中在诠释现代抽象艺术与新彩墨绘画的融合上也别具匠心,成绩斐然。他将抽象艺术中均衡、节奏、比例与分割等构成法则运用于作品,激活了形式规律;运用中国特殊的水墨技巧,突显出浓厚的中国地域特征和人文底蕴,丰富了中国艺术的形式面貌。

参考文献:

[1][俄]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论点线面[M].罗世平,魏大海,辛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7.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46.

作者简介:沈泓(1982—),女,江苏无锡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油画、美术学理论。

猜你喜欢

吴冠中
吴冠中的点线面
吴冠中的水墨游戏
吴冠中:行遍万水千山 梦里依旧乡愁
吴冠中追画
吴冠中追画
吴冠中 山一程,水一程
匡时春拍:吴冠中笔下的风景
吴冠中最负盛名者最遭物议
吴冠中《荷塘》为什么能拍出1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