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因素与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关系分析

2021-05-10荚翠英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年7期
关键词:攻击行为攻击性青少年

荚翠英

青少年产生攻击性行为,会对他人造成恶意的伤害,对于孩童自身的发展也非常不利。引导青少年儿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其日后发展有重要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青少年的诸多行为也基于家庭塑造[1]。青少年儿童产生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观察学习的结果,青少年缺乏辨别能力,根据看到的行为或者影视片段,对行为进行学习。青少年的自制力较差,诸多因素都对其造成影响。在对比中可以发现,在影响青少年行为的因素中,家庭因素占据的比例最大[2]。也就是说,家庭因素对于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有着决定性作用。为掌握家庭因素与青少年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具有攻击性行为的青少年,与其父母一同进行试验研究,共选定被测试青少年、父母各100人,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观察与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某地区高校中具有攻击性行为的青少年,与其父母一同进行试验研究,共选定被测试青少年、父母各100人。其中青少年男51人,女49人,年龄7 ~ 18岁,平均(14.63±4.95)岁,家长男48人,女52人,年龄27 ~ 45岁,平均(38.68±4.60)岁,选中的家长学历从初中毕业到大学毕业不等,初中学历30例,高中学历52例,大学学历18例,根据上述选定的青少年和其父母进行本次调查研究。本文研究已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且学生与其父母知情同意。

1.2 研究方法

通过对其进行萨提亚模式干预测试,通过评级测试的方式来验证行为与家庭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3]。使用攻击性行为词汇与行为选择,对儿童以及父母的选择进行记录,探究内隐攻击产生的有关程度。试验抽取出50名儿童进行试验,并邀请同等数量的家长一同参与测试。测试分为多个题目,以幻灯片的形式短时间内呈现,需要被测试对象迅速作答。

1.3 观察指标

观察儿童攻击倾向、父母攻击倾向、不同背景成长的儿童攻击倾向差异、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家长攻击倾向回归分析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计量资料用(±s)表示。

2 结果

2.1 儿童与父母攻击倾向分析

经过研究可以发现在对儿童进行测试后,儿童会因为不同程度的攻击产生不同程度的愤怒情绪,通过表1可以看出,儿童在面对言语攻击时,产生的分数最高,其余次之。将儿童产生的攻击倾向与其父母产生的愤怒参数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儿童的攻击倾向行为明显高于父母,如表2所示。

2.2 不同背景成长的儿童攻击倾向差异

家庭中,父母教育方式不同,导致儿童的攻击行为差异也存在差异。民主教育的家庭,儿童产生的攻击倾向度显然要低于非民主家庭,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2.3 儿童攻击性行为

在调查中发现,通常母亲对于儿童早期的攻击行为的默许,造就了后期男生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其次,对于父母攻击性倾向测试的指标并不是家长自身教育方式,而是儿童。平时容易产生冲动行为的儿童会带给家长更多的疲惫感,导致对其攻击行为进行容忍,不在制止,这也就使得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猛增;另外,儿童会因为过分的行为激怒家长,导致家长不得已采用体罚的方式对儿童进行警告。这种现象也导致了家长出现攻击性行为,也就是说,在家长出现攻击性行为的过程中,儿童也参与到了其情绪波动中。儿童也是导致家长情绪爆发的因素之一,并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而儿童参与的行为对家长造成影响,家长情绪爆发后,这种影响又反作用于儿童身上,导致攻击性行为产生。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教育背景有直接的关系。尤其是家长教育模式与其本身的教育程度关系成正比,儿童在父母教育影响下,产生进一步的影响行为。家长教育态度与方法的不一致,使得儿童形成的道德观念也存在差异。也就是说,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多半是家庭因素导致。家长在日常对儿童的教育环节中,不注重儿童感受,使儿童长期缺乏关爱,会产生不良心理,导致攻击性行为产生。家庭中,家长明事理,家庭以民主的方式教育儿童,教育出来的儿童攻击性倾向较小。说明好的家庭教育背景与成员关系,更有利于为儿童打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减少儿童不良行为产生,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表1 儿童攻击倾向分析表

表2 父母攻击倾向分析表

表3 不同背景成长的儿童攻击倾向差异 (分,±s)

表3 不同背景成长的儿童攻击倾向差异 (分,±s)

?

3 讨论

青少年儿童产生的攻击性,是基于家庭因素与其他因素构成。通过家庭因素对青少年行为影响进行研究,可以证实家庭中父母与儿童之间,导致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儿童产生的影响,改变了儿童的哪些行为,更深层次的去了解青少年儿童的攻击行为[4]。通过对家庭进行调查研究,验证家庭因素对儿童的影响,为两者关系研究提供参考。

同时,对攻击性行为的青少年家庭进行研究,对于家长控制自身影响等也具有一定的参考经验。研究家庭因素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对于儿童与父母皆有实践意义,可以提升父母对儿童的价值培养教育。基于问题进行改善,帮助儿童建立自信心,减少儿童暴力行为发生[5]。

针对于调查数据显示的结果,可以看出家庭因素对于青少年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非常大,主要体现在家长教育、家庭背景等环节上[4]。针对这些环节,对儿童开展积极的引导,降低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几率,保障儿童获得健康的发展[6]。

首先,家长应该注重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从多种媒介中获得与家庭教育相关的知识,并虚心学习。参与家庭教育讲座,与其他家长共同探讨家庭教育的相关问题;其次,家长无论是基于何事,要始终保障对儿童的关爱,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获得家长的爱,才能健康的成长[6]。具体表现在,理解儿童、尊重儿童,从思想和行为上给予儿童空间。儿童在充满爱的环境下生长,才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愿意去分享,树立高尚品格;再次,家长自身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得侵犯儿童个人隐私,为儿童保留个人空间[7]。对待事情,不能以身份压制儿童,而是以理服人。同时要体会到儿童的某些行为,是为了引起家长注意,家长对于儿童产生的行为要及时进行沟通,稳定儿童内心情绪;最后,家长在克制自己情绪的同时,更要引导儿童学会控制情绪,帮助儿童战胜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8]。

综上所述,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几率,与儿童的性别和年龄都有联系。男生的攻击倾向高于女生,并且男生以直接攻击为主,女生为间接攻击[9]。并且家庭因素导致,儿童成长背景的不同,家长文化程度因素,对于儿童造成的影响都存在差异[10]。家庭中,父母文化程度高,对儿童期望值高,教育出来的孩子在人际关系处理上更加圆滑,反之则较差。家庭因素对于儿童的影响,基于父母教养行为与角度程度,教育态度对于儿童心理产生直接影响,导致儿童出现攻击行为[11-13]。为了避免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家长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对儿童的关爱。并引导儿童如何正确的控制情绪,才能保障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攻击行为攻击性青少年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青少年发明家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及对策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及干预策略
“爱”的另类表达,婴儿的攻击性行为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高职学生攻击行为探析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