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生活数学进课堂

2021-05-07易芳芳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通俗化思维能力

易芳芳

【摘要】学生学习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是新课程标准重点强调的,学生学习的知识不能脱离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将学生熟悉的生活事实和课堂知识相互结合,启发学生动脑思考怎么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可以在平时更直观、更具体的生活中感悟数学,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平時生活中.

【关键词】数学眼光;通俗化;思维能力

一、课题叙述通俗化

数学教材每章节一般都有一个课题,这些课题有些是成人化、专业化、理性化的数学语言,学生难以理解,教师讲课变成了索然无味的说教.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将课题通俗化,将其转换成学生容易懂的语言来进行讲解,例如将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转换成“找到我的好朋友——乘法”.“乘法口诀”是比较难记忆并且容易忘记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将其改变成学生喜欢的儿歌的形式来教学.在教“元、角、分的认识”时,教师可将其改成逛超市的形式,让学生相互当顾客和收银员来练习新知识.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小游戏、生活方式等都很感兴趣,容易掌握通俗化的知识内容.

二、法则理解童趣化

计算法则理性、抽象,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学生不同阶段的兴趣爱好不同,认知能力参差不齐,心理特点各异,教师在教学中要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教师可将计算法则进行通俗易懂的童趣化,同时不改变计算法则的科学性.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教师可编这样的故事情节:有两对双胞胎,分别把乘除和加减安排成双胞胎姐姐妹妹和哥哥弟弟.双胞胎哥哥或妹妹出去玩时,它们从不抢先,总是排队去的,谁走在前谁就先走.学生从故事中体会到“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的计算法则.可兄妹也常一起出去玩,当哥哥的很勇敢,总是走在前面开路,说:“妹妹,你在这儿别动,哥哥去探路,除去路上的刺,你再过来.”这样,学生对“先乘除后加减”与递等式计算时的顺序就有了形象的理解,兴趣也浓.接着教师又说,有一回,妈妈拿来吃的,习惯于走在前面的哥哥又想先上,小括号妈妈用两手臂一围,说:“这回得让妹妹先吃.”哥哥就很有礼貌地在原地等,让妹妹拿到了再轮到他.在生动的故事中,学生对于小括号的运用法则也理解了,知道要优先计算小括号里面的.这些亲切、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很快就记住了法则,也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设计内容生活化

数学来自人们对生活的认知概括,同样教学资源也可以取之于生活.数学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的条条框框,教师要在贴近学生生活的日常中寻找教学资源,如学生周围能够遇到的、身边发生的事物等.学生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比较了解,也愿意去探知,很容易理解和接受.

例如,教师在教学被减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时,可编一些生活中的故事,如教“305-28”的计算时,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但是十位没有,它向百位借1,现在它富有了,很大方地送给个位1,它自己还剩9.教师给这个富有又大方的“0”戴上一顶帽子,它就是“9”了.这样,学生对这个较难懂的计算有了很深的印象,计算方法也很快就掌握了.教师将数学练习题的数据和具体情节适当调整为学生平时感兴趣的、熟悉的情节,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我要学”的理念得以实现.

又如,在教学“可能性”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用做游戏的方式进行模拟练习.教师提前准备一个纸盒作为抽奖盒,里面设置不同的奖品,让学生自己报名,然后选出10个同学进行抽奖,每个同学都对抽奖结果满怀期待.每位同学按照顺序抽出结果,有的同学可能是空奖,有的同学可能是一等奖.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既参与到了学生的活动中,也为学生讲解了课本中比较难懂的知识,让学生快乐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对所学知识的过程和结果进行透彻分析,学习效率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四、探索生活经验化

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学好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相对较少,但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并且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强,善于发现问题,形成了一定的数学表象.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生活原型与实际讲学进行关联,使学生生活经验数学化,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学生往往不理解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和学习的意义.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经验进行讲解.每天的日升日落,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太阳每天是从哪边升起,日落时又是在哪边,是不是每天都是同样的;每周的七天是怎么变化的,从周一到周日,然后再是周一到周日的循环变化.教师通过将生活中类似的规律进行分析,引出循环小数的定义,这样形象的展示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又如在教学“年、月、日”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已经对年、月、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教师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个小组提前制作年历卡.教师要规划方向,给同学出几个相关题目:①查一下年历卡每年中包含几个月份;②每个月有多少天,是否都相同.然后教师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出题,提出自己的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观察,找出相关答案.

当然,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要注意对生活经验的改造,适时引导,防止学生对错误的思维进行迁移.教师只有在教学时把生活中的与数学学习中的不同进行强调分析,通过讲解使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得更透彻、更准确,才能把生活经验和数学学习相互融合,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五、运用知识实践化

数学练习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学习的知识,在学习中必不可少.教师在设计数学的练习题目时,不仅要兼顾数学学科本身的真实性,更重要的是要能够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体现出数学服务生活的多元化价值.充满生活化气息的题目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让学生具备灵活的数学思维.在设计数学练习题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贴近生活,为学生设计一些综合性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在为学生设计题目时,除了单纯让学生计算面积之外,还可以将问题的难度稍微增加,结合生活情境出题目,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效的讨论、分析对比,最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学习训练的成果.问题的设计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现在有一间长5米,宽4米的房子需要铺地砖,有三种备选材料,请你帮助他们做出合理的选择.三种材料都是正方形的地砖,但是第一种材料的边长为50厘米,价格为8元每块.第二种材料的边长是50厘米,价格是每块7元.第三种材料是边长40厘米,价格是5元每块.而目前的情况是我们只有800元,在此基础上要选择质量好的地砖.结合以上问题情境,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确定思路来进行有效建模,看看哪种地砖更符合买家的选择标准.在这道题目计算的过程中,学生首先需要学会计算客厅的面积.接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三种地砖的面积和价格进行有效计算,通过比较,看看哪种地砖更加符合标准.最后结合需要铺的总面积,学生得出了三种地砖成本的价格.问题进行到这一步,学生就明白了需要对照地砖选择标准来确定最后的方案.整道题目本身难度不是很大,重点在于考查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同时结合了价格选择标准,将数学学习放置于生活运用的真实场景中,让学生去解决具体的实践问题,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实际操作练习在教学中也必不可少,学生学习数学不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是为了学以致用.教师可以让学生去现实生活中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提高实践的能力.比如学习“利息和利率”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到银行去调查存款的利率,观察学习填写存款、取款凭条等,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自己去银行模拟存款、取钱等活动.学生到银行后,观察银行屏幕数据,记录不同的存款方式有不同的利率,这时候,他们就会有很多问题要问了:什么是利率呀?为什么存款方式不同,利率就不同呢?对于学生的一连串为什么,教师可以先不回答,对于学生观察事物的态度首先要予以表扬,告诉学生刚才所提问的问题在即将要学习的数学课中都有答案,让学生自己预习课本,找到正确的答案.然后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分析出哪一种方式最简单、最符合实际.

在“圆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自行车轮进行设置,用多媒体展示四个小朋友进行骑行比赛,但是他们的车轮是不一样的,分别是大圆形车轮、小圆形车轮、三角形车轮和正方形车轮,让同学们讨论哪位小朋友会第一个到达终点.学生都能快速得出结论:大圆形车轮会第一个到达终点,这就是学生生活经验所得,他们都会骑自行车,生活中就知道车轮是圆形的.

六、数学眼光欣赏化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数学的美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能得到体现.学生和教师都喜欢美的事物,而生活中的美在数学中的体现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去寻找.例如,教师在教学“轴对称、平移、旋转”等内容时,可以收集一些美丽的建筑设计图形给学生欣赏,学生动手剪一剪、画一画、拼一拼,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感知数学的美.

结 语

教师只有让数学走进日常生活,通过日常生活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学生才能真正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边的事物,学以致用,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猜你喜欢

通俗化思维能力
与秦志存先生《让传统诗词通俗化》一文之商榷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让传统诗词通俗化
培养思维能力
古典音乐广播节目的通俗化表达探析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通俗化、民族化、科学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特征
与艺术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