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式理论视域下的现代诗歌日译策略研究

2021-05-06岳蕊

艺术科技 2021年4期
关键词:现代诗歌图式理论翻译策略

摘要:在文学翻译中,诗歌翻译因其文本的独特性和简洁性得到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簡短的诗歌语句往往蕴含着深层次的含义,诗歌内涵的表述是一个文本建构的过程,而图式理论为诗歌译文的建构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本文深入研究现代诗歌日译中图式理论的作用,分析诗歌的翻译策略,旨在实现准确完整的翻译,从而更好地达到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目的。

关键词:图式理论;现代诗歌;日译;翻译策略;《少年辞》

中图分类号:I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4-0-02

0 引言

现代诗作为诗歌中一种不拘泥于格式和韵律的诗歌体裁,形式自由、内容丰富,打破了古体诗在音律、格式等方面的限制,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在国际文化交流传播日益密切的今天,现代诗歌翻译在翻译领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被称为诗人心灵札记的《少年辞》是中国当代诗人阎志的诗集,收录了阎志2009—2016年的75首诗作,其日译本于2019年由日本知名文学出版机构思潮社出版,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评。在东京大学举办的阎志诗歌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对这本诗集评价颇高。作为现代诗作中的佼佼者,阎志诗集《少年辞》的日译本值得深入研究。《少年辞》日译本的译者竹内新曾在采访时提出,翻译中国诗歌时,要明确是注重汉语还是汉语文本。对汉语和汉语文本的理解,是影响翻译的重要因素,而这也取决于译者对文本图式的构建,只有正确地处理源文本中的图式理论,才便于目标读者理解,以达到更好的传播和学习研究的效果[1]。基于此,本文以阎志诗集《少年辞》的日译本为研究对象,在图式理论的指导下,对诗歌翻译中重视汉语还是重视汉语文本的问题进行深入解析,分析图式理论在翻译实践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引导、帮助读者对原文译文进行事先的推测,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要表达的基本内容和深刻含义,达到更好的交流传播效果。

1 图式理论与翻译

图式理论自引入中国以来,得到了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图式理论的核心概念“图式”于18世纪由德国哲学家Kant提出,并于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试验心理学家引入心理学界不断延伸其内容。随后,图式理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得更为深刻。“图式”是知识在人的记忆中以块状贮存的形式,也指某种概念在长期记忆中的贮存形式。我们从无数房子中抽象出房子的图式,这个概念被不断刻画并贮存在脑海中,再次提及时就不需要重新建构房子的图式,且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我们持有的图式也会得到不断的加工。图式理论可以帮助读者对文本中未提及的信息进行预测,并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情感。图式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允许作者在写作时不告知读者需要知道的每一处细节,读者可以根据作者提供的信息以及大脑中的相关背景知识作出准确的判断。这对译者的翻译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也利于读者接受和理解诗歌文本中的一些省略和隐含之义。同时,这为我们进行译文研究和译文建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图式理论在各学界都有一定的关联性,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下的统一的、有机的知识体系。图式理论具有一般性、知识性、综合性和结构性的特点。同时,图式理论与翻译活动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翻译是两种符号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传递的信息的正确与否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话语的表述是否正确[2]。基于图式理论的视角,翻译就是译者正确激活自己大脑中的图式理论建构,并准确找到目标语中相对应的图式,从而深入透彻地对译文进行重新构建和编码的过程,以便能够更加正确、恰当地体现出原文要表达的含义,从而达到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目的。

2 图式理论视域下的现代诗歌日译研究

译者竹内新曾在采访时提出,在翻译中国诗歌的过程中,要明确是重视汉语还是汉语文本的问题。汉语和汉语文本在翻译活动中,一直是译者关注的首要问题,只有明确翻译的重点,才能实现准确恰当的翻译,而这一过程依赖译者对源文本内容、背景知识等方面的图式理论的构建程度。同时,译者在译文中要有足够明确的暗示或引导,从而激发目的语读者自身所特有的图式建构,达到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目的。基于此,对诗歌翻译现象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与细致的分析,有利于更深入地了解图式理论视域下的翻译活动。

2.1 图式理论视域下诗歌中四字熟语的日译研究

四字熟语,顾名思义就是四个汉字组成的熟语,其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是汉语表述中一个重要且常见的语言现象,是翻译活动中需要关注的重点。日语中也有大量的四字词语,极大一部分日语四字词语的含义与中文四字熟语的意思相同或相近。而诗歌中亦会出现大量的四字熟语,除了中日文直接对应的情况外,对大多数四字熟语的翻译,要求译者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语言建构能力。在图式理论的帮助下,译者能对诗歌中四字熟语的翻译产生进一步的了解。

以诗歌中的“谁会成为一个故事的主角/沧海桑田/风花雪月”为例,百度百科显示,“沧海桑田”在汉语中指世事变化很大,而“风花雪月”是旧时诗文中经常描写的自然景物,指堆砌辞藻、内容空洞贫乏的诗文,亦指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单从字面上理解的话,可以选择直译,即用日语中相对应的四字词语翻译,但结合上下文进一步分析则可以发现,直译过来的内容与上下文综合表现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需要对这类文本有一定的知识体系的图式建构,同时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对文本感情和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其中的深刻含义,从而用目的语将源语内容清晰地转换过来。诗歌这一段是说谁会成为故事中的主角,经历世事变换,体验人生百态,而风花雪月体现出来的是荒淫生活过后的空寂感,透露出一丝悲凉的气息。因此,竹内新在译文中将这两个熟语处理为“有為転変を味わい/捉えどころのない空しさを感じ”,直译过来为“品味尘世转变/感受无法捕捉的空寂感”,从根本上体现出了源语的内涵。

再如诗歌中对时间的描述,“取而代之的时间中你被轻易遗忘”。显而易见,取而代之是一个事物代替另一个事物,起到同等的甚至更好的作用。这里指的是时间被取代,简单以旧代新显得空洞而不明所以,结合图式理论的建构可知,原文表述的是即将到来的时间,故译文中处理为“新しくやってくる”,即“新到来的”,也就是在即将到来的时光中人们会被渐渐遗忘,暗指了时间会将一切慢慢冲淡,带有一种哀伤感。图式理论视域下的翻译不是简单的字面意思对字面意思的建构,而是深刻内涵之下的另一种表述。因此,对源语丰富的知识图式的建构可以提高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从而正确把握源语文本内容,找到更加契合目的语读者的图式建构,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

2.2 图式理论视域下诗歌中景物的日译研究

景物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诗歌中意象表现的重要对象。在中文诗歌中,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展现丰富内涵的情况十分常见,在翻译活动中,这对译文的呈现具有重要作用。不同的译者有各自的民族文化,存在一定的图式冲突,但中日两国文化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在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有共同的认知,故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两者有相似的图式基础,对景物代表的意象也有相似的理解。由于各国文化持续发展,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民族内涵,对某些事物的共性认识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图式理论的基础之下,了解源语文化的内涵,避免文化图式之间相互冲突,找到其中的共性,深入理解后再进行目的语的图式建构,更加有利于翻译活动中文化交流的进行。

以诗歌中“烟花”一景的翻译为例,在日语的学习过程中,看到“烟花”一词自然而然地会想到日语中的“花火”一词,这是在双方共同的知识认知下的图式建构,但在这里不能简单地根据字面意思对“烟花”进行翻译,所以在诗歌中竹内新将其处理为“春景色”。诗歌提到“有些烟花一直都在/而大多的疼痛都在上个冬天掩埋”,文本中提到“冬天”,说明这里的“烟花”指的不是日语里的“花火”,而是一种对季节的象征性表示。在这里,图式帮助译者克服了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在认知上达成共识。因此,译者在这里对“烟花”的内涵意象作了另外的形象建构。在翻译这类包含景物的诗歌的过程中,图式理论能明确真正的表述内容,进行目标语的构建,易于目标语读者对诗歌的理解。

2.3 图式理论视域下诗歌中形容词性类表述的日译研究

在所有的文本内容中,形容词是必然出现的一种词。在这类词的烘托下,文本内容会显得更加丰富多彩,情感也会更加饱满。诗歌中或多或少都有这类词语点缀,或简洁或详细,在翻译活动中,要将源语的描述精彩而生动真实地展现出来,需要图式理论的基础建构。在图式理论的指导下,译者可以对诗歌翻译进行明确的定性,精确地表达出文本内容,同时使翻译更具有感染力和灵活性[3],使读者对文本产生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激发读者的兴趣。

例如,诗歌以“雪已经下得颇具规模”,形容雪下得很大。“颇具规模”一词,在中日文之中没有直接对应的情况,而简单地表述为雪下得很大,则没有办法体现出原文的灵魂。在译文中,译者将其处理为雪已经有一定程度的累积,即“相当に降り積もり”,这样目的语读者更容易理解,也很好地展现了原文描绘的场景,利于两种感情的碰撞与交融。因此,在翻译实践中,要在图式理论的支撑下,对语句进行详尽的分析和整理,在理解原文深层意义的基础之上,找到更加适合这类表述的词语进行翻译,使翻译出来的诗歌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又如诗歌写道“无所不在的音乐中”,“无所不在”可以转译为处处都有的一种存在,但是直白的表述虽然易于理解,却不容易展现诗歌的美感。而基于图式理论,译者以更加符合且具有形式的表述形容余音绕梁的音乐,即“鳴り響かないところのない音楽のなかに見えている”,字面直译为“没有不响起音乐的地方”。在双重否定句式的影响下,文本内容更加丰富,感情更加饱满强烈,目的语读者也更加能够体会到这一情感。

3 结语

现代诗歌翻译在翻译实践活动中占据一席之地,翻译诗歌有助于提升译者的翻译水平。在图式理论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本文通过图式理论对诗歌进行一定的分析和研究,以现代诗人阎志的诗集《少年辞》为例,从译者竹内新的重视汉语还是汉语文本的角度出发,详尽分析诗歌翻译的策略和方法,旨在使译文文本与源语文本更加契合。在图式理论的指导下,译者要选择更加恰当的表述方式,从内容、形式、情感等角度进行译文图式建构,激发或引导目的语读者在自身所持有的图式理论的基础上理解内容,从而更好地达到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效果。

基于图式理论,译者可以更好地对原文文本进行理解,并对译语进行准确而恰当的选择,但其中会存在不明显的、难以理解的部分,以至于在翻译活动中出现误译、错译的现象。在今后的现代诗歌翻譯研究中,要基于图式理论,从诗歌的形式、风格、感情、格式留白等方面进行考虑,确保对诗歌的理解准确,然后再进行语言结构方面的整理,对不同的受众读者进行特殊的分析研究,使翻译更加准确恰当,从而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 陈凌玲.芳草嘉木满庭香——基于文化图式理论分析《诗经》植物意象的翻译[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18(03):40-45.

[2] 宋燕,王红溪.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海外英语,2020(12):71-72.

[3] 李丹.图式理论观照下的旅游景点导游词英语翻译[J].传播力研究,2020,4(18):29-30.

作者简介:岳蕊(1997—),女,河南新乡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日语笔译。

猜你喜欢

现代诗歌图式理论翻译策略
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现代诗歌对物的观照及其诗意生成
“不”与“无”的奥秘——评王学东诗集《现代诗歌机器》
体验的真挚与表达的超越——王学东《现代诗歌机器》观察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中的探析及应用探讨
图式理论与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构建
基于图式理论的商务英语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