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创意思维类课程的情感体验设计研究

2021-05-06叶小芬胡心怡巩淼森

艺术科技 2021年4期
关键词:创意思维生活方式情感体验

叶小芬 胡心怡 巩淼森

摘要:本文通过情感化设计相关理论研究,并结合项目相关案例,以“小学创意课程设计与研究项目”为实例,探究情感化设计在儿童创意思维类课程中的应用,以期提升儿童创意表现并影响其生活方式,构建儿童创意思维类课程的情感体验模型。情感化设计可以为课程引入新的视角,培养目标引导情感体验的构建,在课程中设计恰当的互动行为和情绪触点,并通过共情和内化的方式引起儿童对态度和价值观的反思,最后通过自我创造新的生活记忆不断更新能力和观念,从而使创意影响儿童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情感体验;生活方式;创意思维;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4-0-02

0 引言

体验设计领域已经从关注用户的效益、效率、满意度转向了对用户情感、动机和价值观等领域的研究,情感体验作为用户体验的重要维度越来越被业界认可[1]。“情绪自身具备组织能力,可以对认知、行为和情绪本身起到驱動或干扰的作用。”在儿童创意思维类课程的体验当中,也可窥见情感对创意衍生的促进以及对儿童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

本文以“小学创意课程设计与研究项目”为基础,引入情感化设计的视角,结合项目的教学实践经验,建构儿童创意思维类课程的情感体验模型,提出优化情感体验的设计策略,使儿童养成创造性的生活方式。

1 儿童创意思维类课程

创意思维类课程是以培养创意思维能力和创意素养为目标的课程。目前国内有针对各个年龄段的该类课程,其中针对小学学龄儿童的实践项目有江南大学和无锡大桥实验学校合作的“小学创意课程设计与研究项目”,针对高中生的上海市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的系列课程,以及各高校设计专业开展的针对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思维课程等。本文探讨的儿童创意思维类课程就是以小学学龄儿童为学生群体的系列课程,所有研究也在此基础上展开。

研究依托于“小学创意课程设计与研究项目”(简称“CECPS项目”)的6年实践基础,是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将设计思维以及方法引入基础教育领域的创新设计实践项目。提升儿童的创意能力、使创意影响儿童的生活方式是项目的两大核心目标。项目并不着力于培养设计的专业人才,在创意技巧和表现上,课程主要向学生传达创意的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例如探索精神、批判性思维、可持续理念、同理心、创新意识等,希望赋能儿童创意的能力和素养,影响儿童现在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并使儿童在日新月异的未来社会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使这些态度和价值观融入、回归儿童的生活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情感化的引入为课程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2 创意思维类课程的情感体验框架

2.1 情感化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2.1.1 情感可以分为初级情感与次级情感

人类带有的很有限的几种情感包括快乐、悲伤、恐惧、愤怒、厌恶和惊奇等,为初级情感,在日常生活中也被称为情绪;而次级情感则是某些初级情感的社会性反应,如羞愧、自豪等情感,与个人的态度、价值观等关联紧密。

2.1.2 情感体验的“身—心—智”模型

基于认知情感论、具身认知论、具身情绪论、情绪心理建构论以及诺曼的情感化设计三层次理论,李文昊、祝智庭总结出了情感体验的“身—心—智”模型[2]。在情感体验中,心脑、智脑和身体都会参与加工,影响情感体验的构建。“通过智、身、心不同参与水平的区别,情感体验可以达到诺曼提出的三种不同的层次水平[3]。心脑或智脑的参与构成了本能层次的情感体验;心脑和身体或者智脑和身体的参与构成了次级情感的体验,即行为层;身、心、智共同参与而形成了反思层中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

2.1.3 体验EEI模型

辛向阳提出的体验EEI模型中对于影响(Impact)是这样描述的:“事件对体验者的影响既包括现时性的情感冲击,又包括事件回顾中的感悟、反思和从体验到故事的意义创造,以及由此带来的长久记忆,而意义和记忆是体验成为一段经历之后的有机组成部分。”[4]也就是说,为了对体验者产生更大的影响,除了引起体验者在体验中和体验后的情感反思,还可以通过鼓励体验者在反思后创造自身的独特体验,带来更深刻更长久的记忆和影响。

2.2 儿童创意思维类课程的情感体验模型

本文基于情感体验的“身—心—智”模型和体验EEI模型,结合儿童创意思维类课程的体验特征,总结出了儿童创意思维类课程的情感体验模型,如下图所示。在课程中,儿童参与互动行为,并通过5种感官接受课堂内的知识和环境信息,通过心脑、智脑和身体共同加工情绪信息,情绪和互动行为会互相影响与强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共情、内化等方式形成反思层的情感(包含态度和价值观)。反思层的情感是人通过对信息、内容、文化背景和含义的理解与体会而产生的更深层次的反应。当观念、价值观与儿童的生活经历联动起来,并通过自我创造充分内化成为自身的态度和价值观,创造的新生活记忆与情感不断进行互动和更新,则会生成新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对儿童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3 使创意回归生活的情感体验设计策略

3.1 明确培养目标,引导情感体验建构

3.1.1 搭建系列课程的培养目标体系

在设计整体创意课程体系时,考虑到对儿童未来生活有价值的态度和价值观,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情况,搭建适应不同年龄层次儿童的培养目标和框架,并以此提纲挈领,指导具体课堂的设计。在“小学创意课程设计与研究项目”中,培养儿童的探索精神、合作精神、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可持续理念、同理心等态度和价值观是课程在反思层面的培养目标,这些关键词是在规划课程体系时提出的,与儿童现在的生活和未来的发展紧密联系的态度和能力。同时,这些目标分年级贯穿在不同的课程当中,循序渐进地引导。

3.1.2 将培养目标融入单个课堂

在设计具体课堂体验时,将向儿童传递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课程设计的目标之一。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机会,将知识和信息传达给儿童,这些观念和价值观会以不同的形式在体验中进行引导,有的可以作为单个课堂的主题进行集中引导,有的则会以小的教学机会出现在分散的课堂中,在多个课堂中重复出现,循循善诱,不断强化。在项目中,如针对一年级的课程《南瓜汤》,其教学目标就是让儿童理解团队合作的作用,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和习惯。之后所有教学行动都将围绕这一核心进行诱导。在另一节五感系列课程中,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儿童的多维洞察力。在唤醒儿童五感、训练其形成更敏锐的洞察力的教学过程中,实际还埋下了一个教学机会来诱发儿童的同理心。这一目标穿插在课堂大的教学目标之中,只在合适的时机进行诱导。

3.2 设计恰当的互动方式和情绪触点

3.2.1 预设诱发情绪的互动行为

根据研究,身体模仿对情绪理解至关重要,通过身体模仿能再现被模仿者想要传递的情绪[4]。通过预设儿童与物料、同伴、教师及环境之间的互动方式,调动儿童的身体参与互动。或让其近距离接触事物、重现生活中的场景、进行故事化的演绎。设置能诱发正面或负面情绪的互动行为,能使儿童在体验中感受强烈的情绪信息,为后续的反思作充足的铺垫。同时,行为层的体验可以产生更长久的情感体验持续时间。在“黑暗的感知”课程中,根据主题让体验的学生带上眼罩,暂时关闭视觉,唤醒其他四感。互动过程中,他们会因为被蒙住双眼感受到轻微的害怕、会因为触感的不灵敏感受到一丝焦虑。在情绪的作用下,儿童能快速识别到这种方式与日常感知方式的差异。体验到感知方式的不同特征,同时动作的模仿使儿童理解5种感官的相互协同作用。在情绪和行为认知刺激的基础上,儿童能反思到视觉的重要性,也更易被激发出同理心——在焦虑和害怕中,儿童联想到失去视觉感知的盲人,感受到他们在生活中遭遇困难时产生的负面情绪。

3.2.2 选取丰富的物料刺激五感,触发情绪

物料包含多媒体教学工具、操作物料等,除了常见的用于刺激视觉、听觉的物料以外,根据课程主题充分调动触觉、嗅觉甚至味觉,提供丰富多层次的感知,以全方位地触发儿童的情绪。这些物料有的会用来激起儿童的惊喜感,调动兴趣,引入课程;有的会被运用在课程的体验或者操作环节,来辅助课程的相关主题教学;还有一部分物料会被用在课程的奖励机制中,调动竞争情绪,营造更活跃的课堂氛围。上文提到的“黑暗中的感知”就是一节集中使用了多种物料的课程。课堂上选取了可以刺激除视觉外的4种感官的物料用于体验环节,如刺激嗅觉的醋、橘子皮、花露水、香蕉等,刺激味覺的糖水、盐水、柠檬水等,刺激触觉的毛皮、玻璃球、橡皮泥、胶带、积木等,以及刺激听觉的多媒体材料,如知了声、打呼噜声、狗叫、孩子笑声、 虫鸣等。这些丰富的物料作为基础,为情绪的激发提供了合适且充分的触发点。值得注意的是,每个阶段需要合理控制儿童接触到的物料信息,调节合适的认知负荷,避免注意力分散而降低情绪触发的有效性。

3.2.3 设置适合互动行为的环境

环境是课程开展的场所,儿童最先接触到且接触最紧密的就是环境信息。“物理环境因素(即色彩、光线、温度等)的生理与心理感受,会直接影响师生的情感体验与身心活动。”设置贴合主题、更能激发创造力和情感的环境可以帮助儿童更快地进入互动的情境或情感的氛围。在课程的实践中,可以根据课程的主题,调整座位的选择和排列,以适应不同的课程互动;可以通过控制教室的声音、明暗等提供互动所需氛围和条件;可以利用教室等墙面布置,展示优秀作品、课堂小规则、创意小工具等,营造创新创造的氛围;可以利用课堂中心的转变,在课程中充分调动儿童的注意力与情绪,灵活地切换学生的各种状态,如获取知识的状态、展示表达的状态、自我创造的状态。

3.3 通过共情和内化诱发反思

3.3.1 以平等的对话方式促进共情

通过共情方式能够使学生思考人文关怀、环境保护等价值观和观念。教师应熟悉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关注的事物,用与儿童平齐的认知水平与他们对话。平等的对话方式可以使儿童更容易理解内在的逻辑,也更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在一节传达同理心和动物关怀主题的课程中,选取了《动物绝对不应该穿衣服》的绘本故事,向儿童展示了动物穿上衣服的窘境,通过配音用动物的语气向儿童阐述动物可能产生的感受。以更亲切的动物自白和诙谐的动物画像,用更平等的方式与儿童对话,可以使儿童更易理解其中矛盾之处,激起儿童的同理心,从动物的角度思考爱护动物的合理方式。

3.3.2 以选自生活的教学材料推动内化

通过创意知识的传达,与儿童自身的知识、体验感受相融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儿童的能力,塑造其思维方式。学生对于来自生活的教学材料比较熟悉,将其运用在课堂中,儿童能够自然地联系到生活中的认知、习惯、经验或情感。新旧知识的对比,促进了观念、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更有助于内化。在“春天的味道”课程中,在立春时节邀请学生家长带来本地生长的当季蔬菜。在儿童的认知中,这些只是在饭桌上出现过的绿色食物;在课堂上,儿童被带领着观察其外形,了解其生长时节,探索味道背后当地饮食文化与自然、时令紧密相关的生活方式。以熟悉的事物作为了解知识与生活的媒介,使儿童顺畅地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拓展其原有知识面,也推动知识和生活方式内化。

3.4 创造新的生活记忆

当儿童在课堂中完成反思,对于事物有了新的认知,创造新的生活记忆是强化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一步。引导儿童发现生活中特定的场景,用新的态度、价值观去观察事物、理解关系,用创造性的思维和技巧去行动,创造新的生活记忆。当儿童发现这样的行动能够使自己感受到更丰富且广泛的趣味,产生更多的灵感,甚至创造出有价值的事物,那么正向的反馈就会使儿童认可新的行为方式,从而强化新的态度和价值观,在多(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次重复后培养出新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黑暗中的感知”这节课就在课后引导儿童从多维度重新审视生活中的公共设施是否能让盲人安全轻松地使用。儿童发现了过去他们忽视的细节,发现城市里还有很多不适宜盲人生活的设施和设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通过视角的改变可以观察到更丰富的细节,也加深了他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受到启发的儿童会举一反三,尝试用这样的方式观察生活中的其他事物,形成多维度的洞察习惯和站在弱势群体角度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创造新的生活记忆,在反馈中更新能力并确认价值观,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4 结语

从情感化的视角切入进行研究,是对儿童创意思维类课程中创意回归生活目标的重新审视。情感体验的设计为课程的目标提供了可参考的框架和实现的路径,为“小学创意课程设计与研究项目”的后续设计和其他实践提供了相关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忠亚,胡伟峰.用户情感体验的研究视角对比与展望[J].设计,2016(05):64-65.

[2] 李文昊,祝智庭.改善情感体验:缓解大规模疫情时期在线学习情绪问题的良方[J].中国电化教育,2020(05):22-26,79.

[3] 诺曼·唐纳德·A.情感化设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49-86.

[4] 辛向阳.从用户体验到体验设计[J].包装工程,2019,40(08):60-67.

作者简介:叶小芬(1996—),女,浙江台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交互与体验设计、创意教育。

胡心怡(1977—),女,江苏无锡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设计基础教育、创意教育。

巩淼森(1978—),男,浙江金华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战略性可持续设计、服务设计与社会创新。

猜你喜欢

创意思维生活方式情感体验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标志设计教学中创意性思维的拓展
平面广告中的创意思维方法探析
广告招贴设计中的图像创意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
注重体验,促进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