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剧《小娘惹》中土生华人家庭和人物的分析

2021-05-06刘小明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4期
关键词:文化冲突文化认同

刘小明

内容摘要:2020年6月28日,电视剧《小娘惹》在央视八台首播。该剧展现出的三个土生华人家庭及其成员间发生的文化冲突,引发了笔者对土生华人文化身份认同的深思。本文将追溯土生华人族群的来源,分析剧中三个土生华人家庭的文化表现以及主要人物所表现出的文化特点,探讨他们之间的文化冲突,并探究该编剧对土生华人文化身份认同的所持观点。

关键词:土生华人 族群来源 文化冲突 文化认同

土生华人,最早是指15世纪初期定居在满剌加(今马六甲)、淡马锡(今新加坡)、满者伯夷国(今爪哇岛东部)和室利佛逝国(今印尼)一带的大明国后裔,是中国人和土著马来人结婚后诞生的、具有华巫混血的后裔,男性称为峇峇(Baba),女性称为娘惹(Nyonya)。今天的土生华人多生活在槟城、马六甲和新加坡三地。1826年,英国将新加坡、马六甲和槟城三个辖地合并为海峡殖民地,当地土生华人从此就多了另一称谓-海峡华人。经过数代繁衍生息,土生华人逐渐形成为一个具有独特文化特征的族群—峇峇娘惹族群。华人传统文化在语言、服饰、饮食、建筑、婚俗等方面与当地马来族文化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族群文化,即峇峇娘惹文化,该文化后来受到印度文化和欧洲文化的影响。随着东南亚诸国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纷纷独立,土生华人的概念已经泛化,其所区别于其他族群的标识主要不是语言、甚至不是宗教和血统,而是主观上认为自己是华人的意识。

1.土生华人族群的来源与形成

土生华人根源于中国本土。早在公元初,中国海商就已前往东南亚。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周振鹤,2006)[1]517-519“徐闻”、“合浦”即今天广东徐闻县和广西合浦县,而“已程不国”即今天的斯里兰卡,往返均通过马六甲海峡。海上丝路在唐代达到鼎盛时期,作为海上丝路的要冲,东南亚诸国已有中国移民的记录。当时中国国势正隆,故愿意远渡重洋的人还是少数,因此还未能形成族群,史书上也缺少此方面的记录。宋元时期,政府鼓励海上贸易,中国移民逐渐增多。15世纪初,东南亚已出现中国移民聚居区。郑和下西洋前夕,爪哇的苏拉巴亚和苏门答腊的旧港各有数千中国移民聚居的社区,主要从事贸易活动。(庄国土,2008)[2]70

真正的东南亚华人族群形成始于明朝,盛于清朝。土生华人的第一大来源与明满关系及郑和下西洋关系极大。1402年,满剌加建国。为寻求大明帝国的支持和庇护,以摆脱北方暹罗威胁,国王拜里迷苏剌于永乐三年(1405)九月接受永乐帝册封,两国从此建立起长达119年的友好关系。(1983)[3]527从1405年到1433年间,郑和七下西洋。为便于远航,船队需在途中建一个官厂。满剌加正地处东西方海上贸易的交通要冲,且明满两国关系正处于“蜜月期”,郑和便选择在此建立官厂,满剌加成为郑和船队中转、后勤补给和候风停泊的一个基地。(万明,2018)[4]38鄭和每次远航,一般有2万多人随同,每次返回中国时,他们中有些人因各种原因留下。如据费信所记和《明实录》记载,永乐七年(1409),郑和船队第三次出使西洋,出发人数为27000余人,但归来受赏的仅20754人。(陈日升,2004)[5]118在未返回的6000多人中,除部分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伤亡外,流落定居海外的必然不少。郑和船队七次出使西洋都停靠过满剌加,加起来留在当地生活的人数必定不是小数目。这些人与当地马来女子结婚生下的后代,成为当地土生华人的一大来源。

满剌加立国后,正值中西海上贸易兴盛之际,加之明帝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给予巨大支持,满剌加迅速发展,在第六任苏丹曼苏尔.沙(1456-1477)执政时期,满剌加国力达到鼎盛,成为东南亚实力最强国家。当欧洲人开拓大航海时代,马六甲海峡借助其地理优势成为整个东亚和欧洲海运的集散中心之后,满剌加的商业与地理优势吸引了大批外来客商和移民前往,其中包括无数从中国漂洋过海而来的移民,他们大部分原籍是中国福建或广东潮汕地区,少部分是广东的客家籍。史籍记载:“明代既以马六甲为对南洋贸易的中心,故中国商船均云集港内,每年初春顺西北季候风南来,夏季则顺东南季候风而返。其时,马六甲华侨大都来自闽省,男女顶结髻,习俗同中国,全城房屋,悉仿中国式,俨然为海外中国的城市。”(宋哲美,1964)[6]51这些没有返回中国的移民娶当地马来女子所生下的后代,成为土生华人的另一大来源。从1511年至1957年马来亚联合邦独立,满剌加先后沦为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英国殖民地。在这400多年的殖民统治时期,当地土生华人文化除受到本土马来文化和印度文化影响之外,也深受欧洲文化影响。

清代,由于国内战乱、洪灾、饥荒、瘟疫、清政府日益腐败的统治,中国移民数量大增,尤其在十九世纪清末混乱时期,大量华人向东南亚诸国,特别是英国的“海峡殖民地”迁移,许多人留在当地娶妻生子,成为当地土生华人的又一来源。

1819年2月新加坡开埠以后,英殖民当局为发展本地经济,吸引大量华人移居到此。槟城和马六甲的峇峇娘惹们也穿越柔佛海峡来到新加坡,建立了新的土生华人家庭。到1947年为止,新加坡的土生华人在华人中的比率从原来的10%升至60%。(C.F.Yang, 1968)[7]据2019年《新加坡人口简报》,截止2019年6月,新加坡总人口570万,华人占74.4%。(2019)[8]据马来西亚统计局2018年数据显示,马来西亚华人有668.55万,占马来西亚总人口的20.64%。(2018)[9]新加坡与马六甲的地理位置非常靠近,两地均有被英国殖民的历史,加之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两国特殊的历史关系,因而两地土生华人的文化一脉相承。

从1786年英国侵入槟榔岛到1963年马来西亚联邦的组建,英国在马来亚进行了长达177年的殖民统治。在殖民时代,马来亚存在四种源流的教育,即英语教育、马来语教育、华语教育和泰米尔语教育,殖民政府对英语教育最为重视。1938年,仅在海峡殖民地境内就有132所英校,占政府教育经费中的半数以上。比如,1937年海峡殖民地用于英语教育的开支占教育开支的71.4%。此外,由于其他源流的学校止步于中等教育,因此在高等教育领域,英校独领风骚。英式高等教育为各族中上阶层提供了深造机会,并为马来亚培养了一批西化的社会精英,(庞卫东,2013)[10]134他们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19世纪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大量华人移居马来半岛后,土生华人社会兴盛。受华人传统文化“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影响,马来族妻子在家操持家务,孩子从小在家跟随马来族母亲习得马来语。随着英国文化的传入,越来越多有钱的土生华人家庭把孩子送入英校,于是这群土生华人孩子既通晓马来语和英语,又熟悉马来半岛的风俗民情,成为当时殖民统治者在政治和商业上的得力助手。他们受到英国人的优待和照顾,凭借经商迅速致富。他们在语言文化上逐渐走向西化,导致了两种文化的碰撞与冲突,这种冲突在电视剧《小娘惹》中得到集中展现。而略微不同的是,出于剧情发展的需要,编剧安排三个家庭的成员在英国接受的英式教育,其中两个家庭与英人保持着某种程度的关系。

2.《小娘惹》中的文化冲突

电视剧《小娘惹》讲述发生在三个土生华人家庭之间的故事:居于马六甲的黄家,住在新加坡的陈家和张家,三家都是当地最有名望的峇峇娘惹家庭。黄家与陈家乃世交和姻亲;黄家与张家有商业合作,也存在姻亲关系;陈家和张家是商业竞争对手。二战前,三家成年一代都受过西式教育,当时各家庭及成员间的文化冲突并不突出。二战期间,日本人攻占了马来半岛,三家人被迫前往英国躲避战乱,家中的年幼一代因此在英国接受了多年英式教育。二战结束后数年,三家人重回马六甲和新加坡生活,此时年幼一代已经长大成年。从此,三个家庭及成员间爆发了激烈的文化冲突。

2.1三个家庭的文化类型

陈、黄、张三家分别代表二十世纪土生华人文化受西方文化冲击下,面对本族群文化的三种表现。三个家庭对待本族群文化态度不同,对个人的文化身份认同存在程度不同的差异,此乃造成家庭和各成员间文化冲突的根源。

陈家老太太德高望重、心地善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观念传统,很注重娘惹的厨艺、珠绣、刺绣,并以此作为挑选合格孙媳和曾孙媳的重要标准。她对好娘惹形成了自己的标准:“一个娘惹要把家看好,心一定要大,要宽,要正,要善。”[11]老太太传统但不固执,她在曾孙陈锡的婚事上汲取了孙子陈盛不幸婚姻的教训,变得更为开明和民主。

长孙陈功懂孝道、有责任心,为人正派、诚信能干、乐于助人。在中、西医均未能治好奶奶疾病的情况下,陈功尊重奶奶意愿请巫师到家做法。陈家虽不满与黄家的亲事,因已经应下这门亲事,最终还是履行了婚约。战乱后的陈家回到新加坡,虽家中资金紧张,也设法凑钱救助黄家。

次孙陈盛受过英式教育,思想自由开放,但也尊重华人文化传统。他对菊香一见倾心,坚持要娶其为妻,但迫于家庭压力,违心迎娶了门当户对的黄家小姐美玉。后来发现侄子陈锡与月娘情投意合,尽管遭家中反对,却竭尽成全。陈盛有同情心,每当菊香母女落难之时他都会伸出援手,并救助二战中沦为慰安妇的爱国歌女石燕子。陈盛具有爱国思想,参加了“抗日筹赈会”:“日军侵略中国杀死了多少人,奸淫了多少良家妇女!我们的祖先也是从那里过来的。我们出钱出力,帮忙抵抗侵略,这有什么不对?”陈盛生于土生华人大户人家,从小耳濡目染土生华人文化,并为之着迷。20世纪50年代,眼见大量土生华人器具被遗弃,于是他每天出入土生华人家庭,收购器具,对土生华人文化进行抢救。

曾孙陈锡很小跟随家人去英国躲避战火,在那儿接受了十几年的英式教育。他机警灵活、正直勇敢、聪明善良、诚实执着、年轻有为。回到新加坡,陈家生意陷入困境之时,他劝说父亲陈功开拓新生意。陈锡具有较强与英人沟通的能力,帮助父亲赢得商会会长选举。他“阳奉阴违”,表面答应前去黄家向珍珠提亲,却当面求娶心爱之人月娘,被黄家拒绝后毅然决定要带月娘远走高飞。他同情玉珠的悲惨遭遇,竭尽所能帮助和营救玉珠。陈锡是一个有着西方文化思维、同时又尊重华人文化传统的中西文化融合体。当两种文化发生碰撞的时候,他往往站到华人文化传统一边:“這个家,太奶奶说了算。”

陈家老太太-陈功-陈盛-陈锡四人身上的西化程度呈递增趋势,但他们都坚定守护着华人传统文化与美德,传播着仁爱、精诚、忠恕、孝悌、信义等儒学核心价值观。陈家长幼有序,互敬互爱,家庭和睦。

黄家表面上恪守中华传统的纲常伦理,讲求辈分与绝对服从,大摆长桌宴,追求精致而奢华的生活,实际上缺乏对中华文化真正的理解,言行不一,唯利是图,倒行逆施。父亲黄元品德败坏,强奸佣人天兰后纳其为妾。为了家宅安宁,任由妻子桂花虐待天兰和女儿菊香。在生意上为巴结讨好张家,不惜把菊香许给品行低劣的查理张为妾。当得知菊香为逃婚可能已经被拐走她的人贩子糟蹋后,为了黄家脸面,拒不派人去寻找和报警:“就当她死了吧。”为了自家利益,任由张家父子处置和虐待女儿菊香和孙女玉珠。

黄家祠堂匾额上的“追远”二字,意为“要记住你是从哪里来的,不要忘了你的根本,你的源头”。在祭祖时黄元对孙女珍珠说:“珍珠啊,我们去英国啦是为了躲避战火,我们的根在这里,不能忘本。”然而,黄元拒不支援抗日的中国:“我呀,刚从新加坡回来。那里的学生在搞什么运动,让人们捐钱抗日救国,很多的华人和商家都捐了钱。我呢,我是一概不理,我们四代人都住在这里,中国人和日本人打仗,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啊?”黄元表面遵循华人文化传统,却认为自己的血脉根本在马六甲,而非中国,所以漠然对待深陷战火中的苦难中国。

儿子金城风流倜傥,接受过西方教育,听西洋乐,跳西洋舞,西洋作风。他行为不检,迫不及待就在餐桌下开始勾引刚见过一面的秀娟。对待婚姻自私怯弱,虽更喜欢性格活泼、谈吐大方的秀娟,却听从父母安排,娶了娴静本分的秀凤。不顾伦理道德,与后来已是小姨子的秀娟在家玩婚外情。商场上利益至上、投机取巧、奴颜媚骨。在生意上金城为仰仗张家,断然拒绝救回已被罗伯特张折磨致疯的女儿玉珠。他自私自利,怯弱无能,无责任心,缺乏担当的勇气。金城表面西化,实则软弱无能。

孙子天宝唯利是图,心狠手辣,不择手段。为巴结讨好罗伯特张,在商会会长竞选一事上怂恿父亲金城背弃黄家的世交、亲家和恩人陈功,暗中支持陈功的竞争对手查理张。为了获得副总经理一职,天宝尽然雇凶杀死了小姑父陈盛,还亲自对妹夫陈锡下毒。

黄家嫡亲一系除玉珠外,父亲-儿子-孙子和母亲-媳妇和女儿-孙女三代人,一方面缺少华人正直善良、积极乐观、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美德,另一方面抛弃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他们表面遵守传统,实际倒行逆施,唯利是图,背信弃义。

张家父子已全盘西化,父子两人虽为华人,却都只有洋名。他们穿白色西服,喝红色洋酒,住白色洋楼,花言巧语,风流成性。张家主要靠借助英国人和日本人的势力去垄断主要行业,是唯利是图、阴险狡诈、不择手段、残忍歹毒的奸商。查理张在英国接受教育,他一直认为土生华人文化极其愚昧落后。为了洗掉自己的华人身份,他烧掉了自家的祖宗牌位,以示与中华文化的彻底割裂。查理张在英殖民统治期间,一心讨好英人,几乎不与华商交际。二战期间,他又充当日本汉奸,残害异己和无数的中国同胞。查理张曾向黄元炫耀:“我最近跟日本人做了不少生意。现在这日本啦,正在打中国,需要很多物资,这接下来的日子啊,有我们忙的啦!”查理张不管民族大义,是连黄包车夫都唾弃的民族罪人。

2.2三个家庭间的文化冲突

该剧三个家庭的子孙们均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自由文化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但各自的成员在文化修养和内涵、为人处世方式、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等多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因而造成了三个家庭间激烈而难以调和的矛盾与冲突。

陈老太太言传身教,在她的教育下,长孙陈功擅长经商,正派守信,乐于助人,光明磊落;次孙陈盛正直善良,有同情心;曾孙陈锡心地善良、有正义感、脚踏实地、聪明能干、心性纯良。但黄元之妻桂花,为把女儿美玉嫁入名门望族的陈家,指使美玉在廚艺和女工上作弊,还不惜诋毁菊香清白。后来为断绝女婿陈盛与菊香的往来,恶毒的桂花撺掇女儿美玉把菊香母女从游轮上推下大海,直接导致明白真相后的陈盛冷落妻子美玉一生,造成了美玉婚后数年一直膝下无子。因此美玉对自己在陈家的地位深感不安,终致心理变态。在珍珠的婚事上,黄家如法炮制,在厨艺和女工上帮珍珠作弊,又污蔑月娘的名声和清誉,通过欺骗手段将珍珠嫁入陈家。珍珠自私跋扈,对陈家下人蛮横无理,随意打骂;不愿照顾陈锡病重的太奶奶,还顶撞陈锡爸爸,漠视小姑教诲;不甘家中寂寞,成天到外面与洋人厮混,最终遭到陈家解除婚约而沦为酒吧女。利益熏心、忘恩负义的金城背弃亲家和恩人陈功。唯利是图、丧尽天良的天宝买凶杀死陈盛,又险些毒死陈锡。黄家一直玩弄各种手段高攀陈家,为了私利又毫不犹豫陷害陈家,对陈家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伤害,因此最终遭到应有的报应。

陈、黄两家关系看似和气,实则矛盾冲突重重。陈家家风纯正,黄家家风不正。黄元强占侍女,黄金城与小姨子鬼混,黄金宝意图强奸庶出妹妹月娘。祖孙三代均是上梁不正下梁歪。黄元已经不认同自己的华人根脉,儿子金城作风西化,孙女珍珠完全西化,讨厌学做娘惹菜,对珠绣、刺绣嗤之以鼻,不穿娘惹装,只穿洋装和高跟鞋。陈、张两家在文化修养和文化认同上表面相似,实际相差甚远,甚至对立,导致两家关系逐渐疏远、冲突愈加激烈。

陈家和张家因对自己文化身份截然相反的认同感,爆发出的矛盾和冲突更直接、更严重。陈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维护者,张家是民族文化的背叛者,两家关系势同水火。来参加黄家长桌宴的陈老太太一看见查理张,脸色马上沉了下来:“原来这个不认祖宗的人也在这儿,早知道我就不来了!”在商会会长竞选宴会上,陈盛在大庭广众之下,当面揭发查理张的竞争手段卑劣龌蹉,为人阴险毒辣,为当上商会会长,指使儿子罗伯特张绑架和谋害侄子陈锡。二战期间陈家去英国后的几年里,张家抢走了陈家的许多生意,造成刚回到新加坡时的陈家生意举步维艰。两家人的多次公然对立与激烈冲突,是文化身份认同上不可调和的矛盾。

从黄家时时不忘祭祖和张家决然烧掉祖宗牌位的行为看,两家似乎处于完全的对立面,然而他们却建立起了“小人同而不和”的关系。黄家三代男人,商业上缺乏开拓意识和进取精神,生意上乞望通过讨好巴结张家来维系已经被掏空的黄家体面。张家则不择手段的利用、威吓、欺骗黄家。查理张曾想以低价骗购黄家最后一块实业橡胶园。罗伯特张将妻子玉珠折磨致疯,并以利益威胁张家放弃救玉珠回娘家的打算。罗伯特张向黄天宝开出一张空头支票,暗示他去铲除挡他财路的陈盛和陈锡。案发后,罗伯特张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终于被狗急跳墙逃狱后的黄天宝将他父子二人追杀而死,黄天宝也在逃亡途中被警察枪杀。黄、张两家背信弃义,唯利是图,自私自利、不择手段,是“同而不和”的卑鄙小人,是华人传统给文化的败类。

陈、黄、张三个土生华人家庭,虽然生活经历相似,拥有共同的族群来源和文化根脉,但对自己的文化身份存在差异化的认同感,在不同文化思想主导下受到或进行了迥异的家庭教育,他们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家庭观和婚姻观,表现出不同的为人处世风格,最终导致三个家庭三种截然不同的结局:程家蒸蒸日上,黄家家道中落,张家家破人亡。

3.土生华人的文化身份认同

钱穆先生指出,“中国人来海外,是随着中国的社会而同来的,换言之,是随着中国的文化而俱来的。亦是随着中国的历史而俱来的”。(钱穆,2001)[12]55土生华人这个族群植根于中华文化土壤,但又生存在异国海外,随着社会发展,其根文化必然受到其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在此形势下,土生华人对自己的文化身份认同,该做何选择?通过本剧,编剧意图对此给出什么样的答案?

3.1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文化认同”回答“我们是谁”的问题。亨廷顿(2013)[13]5曾指出,不同的人们常以对他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事物来回答“我们是谁”,即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并以某种象征物作为标志来表示自己的文化认同。亨廷顿认为,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

《小娘惹》最开始部分有一句出自月娘孙女的旁白:“我祖母对我说过一句话:‘如果你不了解你的过去,就像树叶不知道自己是树的一部分。”这句旁白是对“文化认同”含义的浅显诠释。马来西亚华人公会创始人陈祯禄[14]曾经说过:“华人若不爱护华人的文化,英人不会承认他是英人,巫人也不会承认他是巫人,结果,他将成为无祖籍的人,世界上只有猪牛鸡鸭这些畜生禽兽是无所谓祖籍的,所以华人不爱护华人文化,便是畜生禽兽。”“失掉自己文化熏陶的华人,绝对不会变得更文明。”

《小娘惹》中的反面峇峇娘惹们,作为一片片飘落海外的树叶,隔断了与源树的关联,如全盘西化的张家父子,不愿捐钱抗日救国的黄元姐弟,不知自己根在何方的黄家兄妹,他们不认同自己的华人文化身份,不管在经商手段、人际关系或是婚姻家庭观念上,都表现出西方个人主义自私自利价值观的一面。他们没有受到或不愿接受华人传统文化的熏陶,不是文明人,其所作所为反映出他们如同陈祯禄先生所说的“畜生禽兽”,是文化的孤儿,终成命运的弃儿,最终走向生命的毁灭。

《小娘惹》中的正面峇峇陈盛和陈锡叔侄二人,均吸收了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然而他们并没有抛弃背叛自己的根文化,而是将根文化内化为自己的日常行为:对长辈的尊重与顺从,对家人的关爱,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与帮助,对母国的热爱。多元文化的影响没有割裂他们对根文化的深厚感情,他们继承和发扬了根文化的优良传统和价值观,在根文化的熏陶下,他们成长为更完善的文化个体。

3.2三代娘惹的文化认同

《小娘惹》中对自己根文化的身份认同度最高、對其文化内涵的诠释最为深刻的是黄家三代娘惹:天兰、菊香和月娘。三人在黄家都经历过类似遭遇:地位低下,被歧视,被虐待,被陷害。但三代人在面对相似遭遇时,展现出华人传统文化下女性的不同特征。

外婆天兰整天足不出户,性格传统保守、软弱胆小、卑微顺从、逆来顺受、听天由命。当不能使黄元改变将菊香给查理张做妾的决定时,她安慰女儿道:“菊香,女人的命是无法控制在自己手里的。”虽为黄家二太太,天兰却一直忍受正室桂花的欺凌,听天由命、逆来顺受了一辈子:“谁叫我们卑微呢?要认命。”她软弱,不懂也不敢反抗,每次被桂花欺负时就只知下跪磕头求情。天兰是儒家文化“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糟粕思想的受害者。

女儿菊香以“菊”为名,象征着她淡雅如菊,纯净与坚贞。与母亲天兰不同,端庄温柔的菊香是一位敢于“走出去”的小娘惹,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因不满与查理张的婚姻,菊香勇敢逃婚:“女人不用听天由命。我的命我要自己掌握。”陈盛曾对哥哥陈功说:“大哥,菊香是一个勇敢的女子,尽管她身体有残缺,但她勇于反抗不合理的婚姻,勇于追求她自己的幸福,我对她只有由衷的佩服。”聋哑的菊香虽然什么都说不出,却敢于用行动来表达其思想,勇于打破传统礼教的枷锁,终于收获幸福婚姻,且矢志不渝。

外孙女月娘似那皓白月光下,盛开于树顶之上的一簇芬芳,通身高洁,敢于冲破桎梏。月娘漂亮聪慧,乐观上进,纯真善良,坚韧不拔,自立自强,不惧风雨,勇往直前,是一位兼具传统和现代女性美德的娘惹。月娘聪明,年纪尚小时,为消除桂花的疑虑,假装已经忘记母女俩被桂花推下大海的往事;她了解到TB(肺结核)有传染性,设计使黄家以为生病的外婆患了TB,成功将外婆送进医院救治。月娘自立自强:“外婆,我觉得厨艺和女红都好还不够,还要有其它本事,有了本事,那些人就不敢欺负我们啦。”她大胆向陈锡表明:“小姐也好,少奶奶也罢,都是要靠人过日子。我才不要靠人,我要凭我自己的本事,让我外婆过上好日子。”她不甘于命运的摆布:“外婆,难道女人一生就只能拿锅拿铲拿针线,等着嫁人吗?”“认命,我不认命,我不认这样的命。”“桃姐,我的命运我要自己掌握!”月娘从小因贫困和战乱没受过教育,但她请玉珠教她学习洋文,自主创业,替玉珠抚养孩子,多年坚持不懈,帮精神失常的玉珠康复,让玉珠最终走出心魔。乱世中的月娘勇敢地活成了一朵美丽高洁的花。

天兰、菊香和月娘三代娘惹不同的人生轨迹和命运,反映出受华人传统文化熏陶影响的海外娘惹们,随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努力和进步。菊香、月娘两代娘惹,保留并传承了华人文化勤劳勇敢、坚韧顽强、忠贞不渝的传统美德。她们在不幸、逆境和挫折中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像严冬里傲然屹立于风雪中的腊梅,坚强而芬芳。两位娘惹冲破现实的枷锁,逐步走向意识觉醒,并通过不断学习和奋斗,将命运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断为自己的生命谱写更美的乐章。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1995)[15]先生曾说:“东方传统文化强调家庭关系,强调个人对父母与对下一代的责任,这加上东方人刻苦耐劳的精神,是我们取得今日成就的最重要因素。”

《小娘惹》里这三代娘惹,认同其华人文化身份,不以为耻,而是理所当然完全接受,在此文化传统的指引下,留下了不一样的人生轨迹。她们三代人历经卑位-自立-自强的蜕变,演绎出生命之美,人生之美和文化之美。

4.结语

现实不等同于影视剧。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文化身份认同问题一直困扰着一代代的土生华人,对于自己的根文化,他们该持什么态度?应何去何从?专注于研究新马土生华人文化的陈志明先生对马来西亚原住民,马六甲土生华人及其文化遗产,宗教信仰,语言问题,文化认同等进行过深入研究,他提出了文化“涵化”(acculturation)而非“同化”(assimilation)的思考。陈先生(1984)[16]191认为,“涵化指不同的文化群体不断直接地接触而产生的文化变迁,以致其中一群体吸收另一群体的一部分文化或者两种不同文化互相影响。而同化则是一个群体不但被另一个群体所极端涵化,而且也采用另一群体的族群认同,以致失去原有的族群认同。”《小娘惹》里的正面峇峇娘惹们在文化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涵化”,他们不仅受定居国文化的影响,一些人还接受过西方教育,也尊重自己的根文化传统,他们生活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游刃有余,乐在其中。反面峇峇娘惹们则走向“同化”,抛弃了华人的根文化,或完全西化。编剧通过该剧,意图对土生华人的文化身份认同传达什么样的观点呢?

剧中一位娘惹在自己的文化身份认同上前后发生的变化,似乎给出了编剧的答案,也为土生华人们做出了选择。秀娟年轻时十分热衷于西洋文化,她思想开放,作风大胆又洋派,还是个年轻姑娘时爱上了风度翩翩的黄金城,很快与金城发生了两性关系,多年后回到黄家与已是姐夫的金城在家中偷情。秀娟是土生华人文化的叛逆者,她曾讨厌自己的娘惹身份,觉得那是烙在她身上旧时代的印记,给她的全是束缚。她认为,学烹饪,学针线,照顾一家老少这些所谓的娘惹传统文化,就是为了禁锢娘惹,不允许她们走出去观看外面的世界。她后来嫁了个法国人,走过千山万水,最终与法国人离了婚。人到中年的她回到月娘开的娘惹菜餐厅,一边品尝着娘惹菜,一边忍不住回想当年:“现在才觉得娘惹菜最好吃,后悔当年我为什么没有好好学一学呢?”秀娟对娘惹菜的无比怀念,是否寓意着历经文化迷途和漂泊的土生华人们,最终明白自己的文化根脉之地呢?

参考文献

[1]周振鹤编著.汉书地理志汇释[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517-519.

[2]庄国土.论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J],厦门:南洋问题研究,2008(1): 70.

[3]明太宗实录 卷四十六,永乐三年九月癸卯[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527.

[4]马欢著,万明校注.明本瀛涯胜览校注[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 38.

[5]陈日升.郑和下西洋与福建人的海外迁移[J],福州:闽江学院学报,2004(3): 118.

[6]宋哲美.马来西亚华人史[M].香港:香港中华文化事业公司,1964:51.

[7]C.F.Yang.A Preliminary Study of Chinese Leadership in Singapore: 1900-1949,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History,v01.9 No.2,Sept.1968.

[8]https://www.yan.sg/20109nianxinjiaporenkoujianbaochulu/.

[9]Population by age, sex and ethnic group, Malaysia, 马来西亚统计局,2018.

[10]庞卫东.反思与重释:英国殖民统治对马来西亚的影响,开封:史学月刊,2013(9):134.

[11]说明:文中没标注来源的引用语,全部来自电视剧《小娘惹》对白,后文不再标注.

[12]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55.

[13](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6:5.

[14]https://baike.sogou.com/v190807

059.htm.

[15]李光耀.李光耀谈新加坡的华人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4.

[16]陳志明.海峡殖民地的华人—峇峇华人的社会与文化(A),载林水檺.马来西亚华人史[M].马来西亚留台校友联合总会出版,1984:191.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冲突文化认同
论高校师生文化冲突与整合
从《推手》看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青少年犯罪新趋势
林纸一体化企业文化冲突与协调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
“文化冲突”让日剧很窝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