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信达雅”角度看傅译《老实人》

2021-05-06李丹丹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4期
关键词:老实人傅雷

李丹丹

内容摘要:“信达雅”是我国影响最深的翻译原则,它也是检验翻译实践的准绳。“信”指译文忠实于原文的内涵、感情、意义和风格;“达”,指译文能明白晓畅地表達原文的内容;“雅”要求译文使用规范的语言,有文采。半个多世纪之后,傅雷提出的“神似”说及“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等翻译观点赋予了“信达雅”更深刻的内涵,使这一言简意赅的“三字说”更加具体丰富;在翻译实践上,傅雷的众多译作达到了“信达雅”的标准,实现了“神似”的效果。本文将傅译《老实人》与伏尔泰原文进行对比,将傅译本与沈昉译本进行比较,从“信达雅”角度来欣赏傅雷高屋建瓴的翻译艺术。

关键词:信达雅 神似 傅雷 《老实人》

一百多年前,严复(1854-192

1)在《〈天演论〉·译例言》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1]。自此,“信达雅”作为我国传统翻译标准,在翻译界一直居于主流地位,它也成为检验翻译实践的准绳。此后虽有“忠实、通顺、美的”,“信达切”,“正确、通顺、易懂”,“正确、鲜明、生动”等说法,然而正如罗新璋所言“一百年里,许之者众,间有推衍引申者,亦只出入三难,不易其说;即使攻之者,也不见深刻的驳诘,足以把三难推倒埋掉。[2]”“信达雅”说作为翻译界的“金科玉律”,历经风雨至今仍屹立不倒,长久以来没有其他标准可以取代它,在我国乃至世界翻译理论史上“占有尊荣的一席”[3]。

一.“信达雅”与“神似”说

“信达雅”所谓何意?专家学者们对此的解释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也正是由于他们不懈地思索探究,极大丰富发展了“信达雅”的内涵。“信”指译文忠实于原文的内涵(感情、意义和风格);“达”指译文能明白通达地表达原文的内容,使读者易于接受;“雅”即“文雅”,近乎“雅正”,要求译文使用规范的语言,有文采。“信达雅”是一个相互补充、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三者的重要程度以这三字的排列先后为序,在不同的文体中,着力点有所不同。

“信达雅”对翻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学者认为“傅雷的‘神似和钱钟书的‘化就是‘信达雅的种子经过八十年来的孕育所开出来的花朵”[4]。依据是什么?且看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开篇提出的“神似”宣言: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5]。后又在给罗新璋的信中重申?“重神似不重形似”[6]。傅雷认为在“形似”、“神似”不可得兼的情况下,应重神轻形。“神似”是对“信达雅”中“信”的继承和发展,“重神似不重形似”是译文真正地忠实于原文。这与奈达的“功能对等”可谓异曲同工:“在意义上和文体上都达到对等常常是很困难的,这已为人们所公认……因此当两者不能兼顾的时候,意义应该优先于文体上的形式”[7]。

傅雷主张“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以“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为翻译的“预定目标[8]。“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如何理解?对傅雷及其翻译深有研究的金圣华这样解释“所谓的行文流畅,应指译文读来犹如用中文写成的文章,既不拖泥带水,又不佶屈聱牙;用字丰富当指翻译时,“遣词造句”都精辟恰当而有文采;色彩变化……原著文字上修辞色彩,一旦翻译时,也只有经验丰富的老手才能掌握得到”。[9]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行文流畅”与“达”殊途同归,“用字丰富,色彩变化”正合“雅”的要求。傅雷的“神似”说及“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等翻译观点赋予了“信达雅”更深刻的内涵,使翻译标准更加具体更具可操作性;在翻译实践上,傅雷的众多译作达到了“信达雅”的标准,实现了“神似”的效果。

二.“信达雅”与傅译《老实人》

《老实人》是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泰的作品,讲述了主人公“老实人”在各地游历的悲惨遭遇,影射了黑暗的封建专制制度,批判了“乐观主义”哲学,宣传了启蒙思想。1936年傅雷初译《老实人》,译文前后改过八道,于1954年重译并最终将之命名为《老实人》。《老实人》至今有七个中译本,其中大部分是从英译本翻译而来,本文选取它的最新译本,即2000年出版的沈昉的译本,这个译本是从法文原著翻译而来。我们将沈昉译本与傅译本进行对比,从“信”、“达”、“雅”三个角度来欣赏傅雷高屋建瓴的翻译艺术。

(一)“信”的标准

“信”是“信达雅”三标准中的首要标准,也是最重要的标准。严复要求译文“意义不倍原文”[10],即译文的文字、内容、意义、风格应与原文一致,从而使译语读者产生与源语读者相同的阅读感受。“信”中也应包含“达”、“雅”,如果我们认为译文忠于原文,那么译文的流畅性和文字水平也得到肯定。因为一篇呆滞、文字水平低劣的译文,无论如何也不能算是忠于原文。同样,如若原文是西方象征派、表现派作家的作品,文字晦涩,那么译文也不能过分追求流利和文采,否则也不能称之为“信”。“信”要求译文以原文为唯一标准。但正如傅雷在谈翻译时所说“两国文字词类的不同,句法构造的不同,文法与习惯的不同,修辞格律的不同,俗语的不同,即反映民族思想方式的不同,感觉深浅的不同,观点角度的不同,风俗传统信仰的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表现方法的不同”[11],因此译文绝不可能同原文百分之百的等值,翻译时只能尽量缩小译文与原文的距离。当形式上的“信”和内容上的“信”不能两全其美时,只能保留内容上的“信”而牺牲形式上的“信”,这也正是傅雷“重神似不重形似”的实质。

1.Mais ayant soutenu une fois que tout allait à merveille, il le soutenait toujours, et nen croyait rien.

傅译:可是一朝说过了世界上样样十全十美,只能一口咬定,坚持到底,虽则骨子里完全不信。

沈译:可因为他一度坚持说一切皆完美,所以他还是不改口,其实他根本不相信。

本句中傅雷增补了“骨子里”三个字,“骨子里完全不信”与“一口咬定,坚持到底”形成强烈的对比,铿锵有力;嘲讽了“一切皆美论”支持者的迂腐可笑,比干巴巴地译为“根本不相信”更加肯切生动。傅雷的“创造性翻译”既达到了“信”的标准,也反映出傅雷对“纯粹之中文”的追求。

翻译是译者的创造性活动,好的译文应“且译且作”,将翻译当作中文写作。“创造性翻译,在这里成为一种反叛性行为——不信。不过,看似不信,实际是超越了信的不信,在不信中又自然具有信,故乃不信之信”[12]。傅雷在翻译时不是被动的“一字还一字”的直译,而是在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挥译者的创造性,通过增补、词类转换、调整句子结构等方式使译文神似原文,同时兼顾了译文的流畅与优美。

(二)“达”的标准

翻译过程包括三阶段:理解原文——用译文表达——使译文完美。“达”是翻译实践第二阶段——“用译文表达”的指导原则。翻译的本质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唯有用通达明白的语言将原文内涵在译作中充分表达,并使译语读者易于接受,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否则翻译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摩根说的好:“如同舞台上的演员,译者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受众,他要寻找的是他们的认可。在此前提下,任何译作如果受众不懂、不欣赏或不喜欢,那就绝不可能成功。”[13]曾几何时,为反对赵景深的“宁可错些,不要不顺”,鲁迅提出“宁信而不顺”的主张,而实际上这两种主张都不可取。林琴南式不忠不信的翻译固然不对,但不符合译入语习惯的词语和句式也不可取。在翻译实践过程中,我们常常陷入兩难的境地:若严格遵守原作,译作往往失之通顺流利;译作若追求通顺流利,往往难以忠于原文。这也正道出了“信”与“达”的矛盾。如何在译文中使“信”和“达”两全其美呢?

傅雷认为“我们在翻译的时候,通常总是胆子太小,迁就原文字面、原文句法的时候太多。要避免这些,第一要精读熟读原文,把原文的意义、神韵全部抓握住了,才能放大胆子”[14]。在抓住原文意义、神韵的基础上放大胆子,不迁就原文表面和语法,找出适合中文的排列组合方式,译成符合国人口味和情趣的译作。“我并不说原文的句法绝对可以不管,在最大限度内我们是要保持原文句法的,但无论如何,要叫人觉得尽管句法新奇而仍不失为中文”[15]。由此,傅雷提出“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那么原作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16]“假定自己是原作者”则充分抓住原文的精髓,翻译是“中文写作”则实现了译文的通顺流畅,实现了“信”和“达”的两全其美。

1.Le jeune homme baisa innocemment la main de la jeune demoiselle avec une vivacité,une sensibilité,une gr?ce toute particulière.

傅译:年轻人无心的吻着少女的手,那种热情,那种温柔,那种风度,都有点异乎寻常。

沈译:年轻人带着一种特殊的热情、感觉和风度下意识地吻着她的手。

介词“avec”紧跟三个由形容词修饰的名词,沈昉译时完全沿用法语的句式结构,“带着一种特殊的热情、感觉和风度下意识地”共同修饰动词“吻”,译文状语过长,显得头重脚轻。傅雷将这个状语成分与前句拆开,重新安排组合,“那种热情,那种温柔,那种风度,都有点异乎寻常”,译文流畅自然,符合中文行文习惯,可谓“句法新奇而仍不失为中文”。

(三)“雅”的标准

翻译中的“雅”不是堆砌辞藻,文辞华而不实。文学翻译的“雅”要求译者在“信”的制约下,在“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译文的语言优势,使得译文词语丰富多彩、句式灵活多变、风格鲜明突出。傅译本之所以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也正在于他出色的语言艺术。傅雷自小研习我国古典文化,有相当的古文功底,文笔清新脱俗;青年时期留法四年造就了他对文学、绘画、音乐、雕塑等极深的造诣。傅雷学贯中西,博学多识,翻译时始终以文学修养为根本,译笔优美精炼,文字水平高超,傅译文被誉为“傅雷体华文语言”。

形容词“beau”即“美丽、漂亮”之意,在《老实人》中反复出现几十次。傅雷在翻译时,用词非常丰富。“beau”用于“人”前时,男译为“俊俏”,女译为“美人”;与“地点”配合时,译为“华丽”、“美轮美奂”。傅雷的翻译总是能抓住原文的精髓,翻译别具匠心,犹如春风化雨,自然恳切又富有文采。

“雅”属“风格”的范畴,要使译文达到“雅”的标准,必须再现原文风格。这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犹为重要。奈达认为:翻译的任务在于寻找出发语和目的语在信息转换上的最贴切的自然等值,首先是意义等值,其次是风格等值。[17]福楼拜认为:风格就是生命。这是思想的血夜。风格是一部文学作品区别于其他作品的关键,也是一位作者独一无二的标签。傅雷认为《老实人》是“句句辛辣,字字尖刻,而又笔致清淡,干净素雅的寓言体小说”[18],究竟在傅译中是否再现了原作风格,达到“雅”的标准呢?请看小说开头第三段,对书中主要人物的描述。

傅译:男爵夫人体重在三百五十斤上下,因此极有声望,接见宾客时那副威严,越发显得她可敬可佩。她有个十七岁的女儿居内贡,面色鲜红,又嫩又胖,教人看了馋涎欲滴。男爵的儿子样样都跟父亲并驾齐驱。教师邦葛罗斯是府里的圣人,老实人年少天真,一本诚心的听着邦葛罗斯的教训。

男爵夫人因体重惊人而“极有声望”,又因“那副威严”而“越发”的“可敬可佩”。前文提到,男爵是一个滑稽可笑的人物,而他儿子却“样样都跟父亲并驾齐驱”;邦葛罗斯是个迂腐固执的老学究,却被尊称为“圣人”,而老实人还“一本诚心”地听他的“教训”。译文选择了夸张的词,如“极有”、“那副”、“越发”和“圣人”,极尽嘲讽奚落之能事;又选择具有正义色彩的词语“可敬可佩”、“并驾齐驱”、“一本诚心”和“教训”,反讽了封建统治阶层及其维护者装腔作势、表里不一和道德沦丧。译文文笔干净简洁,文辞优美,在不动声色的描述中,流露出辛辣的讽刺,原作风格再现无疑,使读者忍俊不禁,读起来趣味十足。

综上所述,在“重神似不重形似”、“译文须为纯粹中文”等翻译观点的指导下,傅译《老实人》形成了“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的风格特色,达到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实现了“神似”的翻译效果。但正所谓金无足赤,优秀的译作也存在措辞欠妥之处。但瑕不掩瑜,傅译《老实人》仍不失为尽信尽达尽雅的佳译。

参考文献

[1][10]严复.《天演论》·译例言.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36.

[2][3]罗新璋.序沈苏儒著《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J].中国翻译,1998,(2):3.

[4]刘靖之.重神似不重形似[A].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853.

[5][6][8][11][14][15][16]傅敏.傅雷谈翻译[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3,56,56,3,23,23,4.

[7][13]沈苏儒.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31,213.

[9]金圣华.傅译《高老头》的艺术[A].金圣华.江声浩荡话傅雷[C].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223.

[12]罗新璋.释“译作”[A].金圣华,黄国彬.因难见巧:名家翻译经验谈[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144.

[17]许钧.关于风格再现[J].南外学报,1986,(2):57.

[18]谢金蓉.傅雷与伏尔泰:一个“老实人”在中国的旅行[A].许钧.傅雷的精神世界及其时代意义[C].上海:中西书局,2011:9.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傅译实践之‘化研究”(项目编号:2019SJA207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猜你喜欢

老实人傅雷
傅雷的称赞
未寄出的信
杨绛眼中的傅雷:严肃不乏幽默
伏尔泰
我为老实而愧恨
没有寄出的信
Nida’s Dynamic Equivalence Theory on Poetry Translation
山寨老实人
傅雷之子起诉《傅雷家书》被侵权案开审
真正的老实人是大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