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汉译本的译注功能
——以冷杉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为例

2021-05-03颜宝琴孙嘉

武夷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冷杉卡罗尔爱丽丝

颜宝琴,孙嘉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

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最为著名的作品《爱丽丝梦游仙境》是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它的译本数量在世界排名第三,仅次于《圣经》和莎士比亚译本,已经被翻译成一百二十多种语言,深受世界读者的喜爱。1922年,由语言大师赵元任先生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爱丽丝梦游仙境》的第一部中译本。自此之后,中国学者们翻译了很多的中译本,其中也有不少经典的作品,各具特色。

由著名翻译家冷杉翻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被称作“百科全书版”,它区别于其他所有译本的最大创新便是丰富的译注。细数起来,全书共有74条译注,而且大部分注释都详尽具体、不吝篇幅,这在所有中译本中都是绝无仅有、独树一帜的,其文化价值不可忽视。本研究试图通过对《爱丽丝梦游仙境》这一家喻户晓的经典文学作品进行个案研究,从全新的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文化注释的功能,从而为文学翻译提供些许借鉴意义。

跨文化交际,简单来说,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行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翻译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让异质文化中的人可以得到沟通。一部外国文学作品被引进中国并被翻译成中文,这是向本土文化注入外来文化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而译本可以被视作是跨文化交际产品。由于必然存在的文化差异,中国读者在阅读译本过程中会碰到文化障碍,译注就在这个时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综合分析冷杉译本的所有文化注释,可以做以下几种功能分类:

一、构建译者文化身份

“译注除具有补充说明译文的功能外,还能反映译者特定的意识形态立场所传递的文化意义。”[1]“文学翻译的译注不仅能够为普通读者服务,为专业读者的研究提供便利,而且,对一个译者建立起自己的译者身份,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2]在《爱丽丝梦游仙境》译本中,冷杉通过大量的注释构建自己的文化身份,使自己不仅仅是原著作者的传声筒,而是证明自己的存在。

(一)译注的选择取舍就是译者身份建构的一部分。

卡罗尔原著里有大量的数学思维、逻辑推理、语言游戏、字谜、童谣、典故、双关语等,不管从译者知识面的角度来看,还是从译本篇幅的角度来看,译者都不可能把所有的文化信息全部解释清楚。因此选择为哪些词条加注就是一个体现译者价值取向的取舍过程。

(二)译注体现译者在音乐、绘画、哲学、文学、语言学、国际象棋等多个领域的研究与素养。

例1:冷杉注释:对头嘟和对头滴原文为Tweedledum and Tweedledee,因为他们俩代表镜子中的彼此,又总是为一丁点儿小事就打起来,所以本文中翻译成“对头嘟”和“对头滴”。这样翻译既与英文原文谐音,又在中文上体现了两个人爱作对的意思,同时也体现词语本来的意义:即风琴中的“嘟”音和“滴”音,更体现了他们作战时的音响。这是作者卡罗尔在此书中创造的两个人物。详见第四章。后来这两个人物名已作为词组,收入词典中,指难以区别的两个人或两件事物。[4]

通过这条注释,我们可以看出译者在音乐方面的造诣,他把自己在音乐上的知识储备用在了翻译上,其效果令人拍案叫绝。同时也体现作者的翻译思想,即尽一切可能追求更生动、更易于接受、更完美的译文。

(三)注释中“应该是”“可能”“或许”等不确定词汇的大量使用体现译者的学术严谨性,既向读者输出自己的认知,又给读者保留进一步探究的空间。

例2:

This time there could be NO mistake about it:it was neither more nor less than a pig,and she felt that it would be quite absurd for her to carry it any further.[3]这次一点儿都不会错了,它完完全全是只猪。她觉得自己再抱着它,就太可笑了。[4]

冷杉注释:这里婴儿变成小猪,很有可能援引了一个与英王詹姆士一世有关的恶作剧:伯明翰女伯爵安排英王詹姆士一世见证一个婴儿的洗礼,英王以为怀里抱着的是婴儿,谁想其实是个小猪,是女伯爵给他开了个玩笑,而众所周知,詹姆士一世最讨厌猪了。[4]

例3:

"Yes,it IS his business!"said FIVE."And I'll tell him—itwas for bringing the cook tulip-roots instead of onions."[3]

“不,与他有关!”老五说,“我要告诉他——这是由于你没给厨师拿去洋葱,而拿去了郁金香根!”[4]

冷杉注释:卡罗尔写到用郁金香根代替洋葱的时候,可能想到了这样一个典故:据说一位英国旅行者来到了郁金香的王国——荷兰,他非但不知道稀有郁金香品种的价值,而且还错把一个郁金香根当作洋葱头,并一层一层将其剥开。在当时,这样一种稀有郁金香的花根价值4000荷兰金币,后来这位旅行者因为无力赔偿花主人这么大一笔钱,而被捕入狱。[4]

除了以上这两条注释中的“很有可能”和“可能”,译本注释中还有不少这样的表达不确定的推断词汇,体现作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轻易下定论的严谨治学态度。

(四)译注体现译者的人生哲学。

在译本中,某些地方的语言被加粗并在旁边添加注释边框,把原文以及译文单独摘抄出来,以此形式吸引读者的注意。这些注释的内容大都倾向于“鸡汤文”,既不是翻译技巧的解释,不是文化背景的补充,也不是为了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而仅仅是为了向读者传输作者认可的某些理念或人生观、价值观等。通过本书的序言得知,译者翻译此书的目的很大程度受到其妻子梦想读到一本传神达意的、经典的、又适合现代人口味的爱丽丝中译本的影响,因此,译者通过这些“美文好句”传达一位父亲对诸如他儿子般大小的青少年读者的精神教化。同时,人们又可以通过这些注释反过来窥探作者自身的价值、精神取向和人生哲学。

例4:爱是推动世界的动力![4]

冷杉注释:It is love,that makes the world go round!(爱是推动世界的动力)[4]

例5:“最美的东西总是可望而不可即!”[4]

冷杉注释:The prettiest are always farther!(最美的东西总是可望而不可即!)[4]

例6:“假如每个人都管好自己的事,”公爵夫人嘶哑着嗓子嘟囔着说,“地球就会比现在转得快多啦。”[4]

冷杉注释:If everyoneminded their own business,the world would go round a deal faster than it does.(假如每个人都管好自己的事,地球就会比现在转得快多啦。)[4]

二、弥补翻译不可译性

在这部译本中,冷杉给专有名词、典故、谐音、藏头诗、双关语等文化局限词加注,解释语言的内涵与外延,传递丰富的文化信息,帮助读者理解。对原著中采用以语音、词汇特征为修辞手段的地方加注阐明,对原文的“言外之意”“潜台词”等通过加译注以点破与指明。

例7:

“Mine is a long and sad tale!”said the Mouse,turning to Alice,and sighing.

“It is a long tail,certainly,”said Alice,looking down with wonder at the Mouse’s tail;“butwhy do you call it sad?”[3]

“我的历史是个又长又悲伤的故事!”老鼠对着爱丽丝叹息着说。

“它的尾巴是挺长的,”爱丽丝说,她非常纳闷儿地瞅瞅老鼠的尾巴“可你为什么说尾巴是悲伤的呢?”[4]

冷杉注释:英文中的tale(故事)与tail(尾巴)发音相同,老鼠说的是“故事”,而爱丽丝听成了“尾巴”。[4]

单从译文来看,“故事”“尾巴”这两个词在中文中没有任何的关联,放在同一语境中会让读者一头雾水。然而,在注释中,冷杉给读者提供原文出现的同音字,通过对比原文与译文,读者能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例8:

They very soon came upon a Gryphon,lying fast asleep in the sun.(If you don't know what a Gryphon is,look at the picture.)[3]

她们很快就碰见了一只鹰头狮,晒着太阳睡得正香呢(要是你不知道什么是鹰头狮,你可以看看插图)。[4]

冷杉注释:希腊神话中鹰头狮身有翅的怪兽。鹰头狮是牛津大学三一学院的象征和标志,它的图像就出现在三一学院的大门上,对于这一点,卡罗尔和利德尔家小姐妹肯定很熟悉。这里的鹰头狮和素甲鱼是用来讽刺那些多愁善感的大学校友的。[4]

在跨文化交际中,国俗词(承载着特有文化内涵的词汇)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的一大障碍。在冷杉译本中,读者虽然也可以通过插图看出“鹰头狮”的样子,但是因为中国文化里并没有这种动物,所以读者仍然只知其貌不知其义。有了这条注释,读者就能很好地理解鹰头狮的文化内涵:讽刺多愁善感的大学校友。

三、文化拓展

在这部译本中,冷杉通过注释大量补充背景材料、风土民俗、文学常识等相关信息;增添原著作者的生平经历、原著的创作背景、故事原型等内容,扩大读者的视野。

例9:

March Hare and the Hatterwere having tea at it:a Dormousewas sitting betbetween them,fast asleep...[3]

三月野兔和帽匠坐在桌旁喝着茶,一只睡鼠在他们中间酣睡着。[4]

冷杉注释:英国睡鼠是一种生活在树上的啮齿动物,相比较起来,它更像小松鼠,而不太像老鼠。不过,睡鼠的习性不太像松鼠,松鼠只在冬天冬眠,而睡鼠由于习惯夜间出来活动,所以一年四季的大白天里,睡鼠看上去都困蔫蔫的。你瞧,就是文中提到的五月份,它也总是睡个不停。目前,这种可爱的英国睡鼠也属濒危动物之列。[4]

在这条注释中,冷杉详细介绍故事中出现的睡鼠,它在英国确实存在。为了给目标读者提供更生动的视角,他把它跟外表像睡鼠的松鼠进行比较,并且提及它们的生活方式,用来解释为什么故事中的“睡鼠”总是感到困倦。这对目标语儿童读者了解睡鼠的特点是非常有帮助的。

例10:

Presently she began again."Iwonder if I shall fall right THROUGH the earth!"[3]

不一会儿,她又说开了:“我想知道我会不会直接穿过地球,”[4]

冷杉注释:物体如果掉入一个穿过地球的洞后将会发生什么事。追根溯源,这个问题最先应是古罗马历史学家普鲁塔克最先提出。在作者卡罗尔生活的年代,这个问题为人们广泛讨论,当时一些著名的思想家都参与了讨论,其中包括弗兰西斯·培根和伏尔泰。伽利略给出了正确的答案:物体首先是以加速下落,但同时加速力是递减的,到达地心,加速力为零。物体掉落的速度此时会减慢,同时伴随着不断增加的负加速度,这样的情况一直保持到物体到达地球另一端的洞口,而此时的物体向相反的方向下落,如此循环往复。当然这是排除了空气阻力和地球自转的科里奥利力后的理想状态。[4]

从这条注释中,冷杉向读者介绍作者当时的社会思想,还扩展读者的物理知识,不愧为“百科全书”的称号。

例11:

"One side of WHAT?The other side of WHAT?"thought Alice to herself.

"Of the mushroom,"said the Caterpillar,just as if she had asked it aloud;and in anothermoment itwas out of sight.[3]

“什么东西的一边,什么东西的另一边?”爱丽丝心想。“蘑菇,”毛毛虫说,就好像听到了爱丽丝的心思,不一会儿,毛毛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4]

冷杉注释:在这里,毛毛虫猜中了爱丽丝的想法。卡罗尔不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不过,他却相信超常感知和意念致动的力量。卡罗尔在1882年的一封信中,又谈到由当时出版的一本名叫《读心术》的小册子,他相信超自然的灵异现象是真实存在的。“这一切似乎表明确实存在超自然的现象,它与电流或精神力量相结合,其结果是大脑可以作用于他人的大脑。我相信,将来会有那么一天,人们会发现这种现象的规律,它也就成了已知的自然力量,那么人与人之间将更加亲近……”卡罗尔一直是特异动能研究协会的创办者和热情的参与者,他的个人藏书中有大量的关于超自然的书籍。[4]

就如这条注释所展示的那样,在冷杉译本中,有大量的关于卡罗尔本人生活经历、日常偏好、思想主张等内容的注释,让读者能了解关于作者卡罗尔的更多信息,从而更好地读懂他所著的这部文学作品。

四、译者说明

通过注释,冷杉说明自己对原文语言或故事情节的理解,剖析自己在翻译过程中的心理感受以及翻译时的处理方法等。

例12:

"That's the reason they're called lessons,"the Gryphon remarked:"because they lessen from day to day."[3]

“所以都问上‘多少’课,”鹰头狮评论说,“就是先多后少的意思。”[4]

冷杉注释:英文中的“课(lesson)”与“减少(lessen)”只差一个字母,并且读音相同,英文原文中鹰头狮的话的意思是:所谓“课”就是“减少”的意思,这里为了增加中文幽默效果,故如此翻译。[4]

在这条注释中,译者帮读者理清原文作者的文字游戏,并且解释自己的译文想达到的翻译效果。

例13:

"Who are YOU?"said the Caterpillar.[3]

“你是谁?”毛毛虫问道。[4]

冷杉注释:你是谁?——这已经成为具有哲学意味的经典问话,问句本身以及下文爱丽丝闪烁其辞的回答,成了现代人“本体危机”的表征。[4]

在这条注释中,冷杉跳出译者的身份,像一位导师般向读者灌输语言背后的深刻哲学内涵,起到文本导读的效果。

五、插图导读

《爱丽丝梦游仙境》博得全世界范围内读者的喜欢,离不开英国著名画家约翰·坦尼尔爵士为之画的插图。画家的笔,补充了作家的笔,他画出爱丽丝和那些动物的灵魂,把读者带进一个神奇的幻想的世界。冷杉不仅在译本里完整呈现这些插图,还对部分插图进行解读,让读者了解图画背后的故事从而更深刻理解这些插图(图1)。

图1 疯狂茶会Fig.1 A MAD TEA-PARTY

冷杉注释:坦尼尔笔下的三月野兔耳朵上缠着一绺稻草,当时这是美术乃至舞台艺术中用来表达疯狂的常用手法。从图中看,坦尼尔爵士很有可能接受了卡罗尔的建议,这位疯帽匠是依照牛津大学附近一个名叫卡特的家具商的原型而创作的。卡特之所以在当地被称为疯帽匠,一半是因为他总是带着一顶高帽子;一半是因为他总有些雷人的怪念头。他曾发明一个“闹钟床”,通过定时把熟睡的人从床上掀翻在地而把人叫醒,这张床1851年曾在巴黎水晶宫展出过。这样一来,卡洛尔笔下的疯帽匠十分关注时间和总是要把睡鼠弄醒的举动也就有了相应的解释。另外这一章里也比较关注家具——大茶桌、大扶手椅、写字台,也跟卡特的家具商身份保持一致。另外,帽匠的帽子上贴了一个“这一款打六折”的标签,也与后面第11章里的审讯问话前后呼应。[4]

在这个注释中,冷杉向读者传递稻草的艺术文化内涵,探究疯帽匠的人物原型,同时还为后文的情节做了“呼应注”。

文学翻译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介绍给读者,以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通过研究冷杉译本《爱丽丝梦游仙境》,我们发现好的译注能对作品的表达起补偿作用,为译文读者阅读作品扫清文化障碍,使他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原著,获得同原著读者一样的艺术感受,同时还能帮助译者构建自己的文化身份。由此可见,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来看,译注对于文学翻译具有重要的意义,望译者能采纳之。

猜你喜欢

冷杉卡罗尔爱丽丝
爱丽丝的疯狂茶话会
冷杉属叶绿体基因组比较与系统发育分析
路易斯·卡罗尔:《爱丽丝镜中奇遇记》
《天生宠爱》番外:这家宠物店不适合单身狗
花与爱丽丝
花与爱丽丝
变大变大
猫咪卡罗尔
重器千秋——珍稀冷杉
中国冷杉属植物的地理分布特征及成因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