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舆论反转的问题与对策

2021-04-30罗跃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舆论受众

罗跃

智能技术发展背景下,新媒体不断发展已连接到尽可能多的不同平台和人群,其扩展了关于交互性的概念,传统受众成为新兴的“草根记者”,交流的时空领域发生突破。随之引发的新闻舆论反转现象,亟待厘清、分析。本文通过归纳出新闻舆论反转的特点与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为此后新闻生产流程与社会治理提供借鉴。

随着智能软件和技术形式的更新,我们的生活已大大简化,接收新闻信息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发展和变化。随着新媒体不断发展已连接到尽可能多的不同平台和人群,其最具特色的特征之一就是交互性,扩展了关于交互水平的概念。任何人都可以发布任何文本,受众成为新兴的“网络传播者群体”,交流的时空领域发生突破。

在此背景下,自2013年起,“舆论反转”概念被新闻传播业界和学界所关注,2015年发生的“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让这一概念成为了焦点。在2017年,舆论反转事件频发,每一事件都长期占据着新闻头条。其中,最为典型的舆论反转的案例就是“王凤雅事件”。

事件的来龙去脉,旨在归纳出新闻舆论反转的特点与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为完善新闻生产的流程和社会舆论治理提供借鉴。

舆论反转的概念厘清

新闻舆论反转频繁发生,学界研究也日益增多。通常情况下舆论反转会发生在事件发生后的不同阶段,而受众在各个阶段表现出来的观点也存在着巨大差异,舆论反转往往借助于特定的媒介载体进行传播。

网络舆论反转是舆论现象在网络空间里的延续和发酵,是民意或舆论在网络空间中寻求与建立的新式行动路径,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舆论频繁发生反转也会降低政府和媒体的公信力。

网络舆论反转作为舆论演变过程中的特殊现象,其演变过程涉及两个演变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事件信息源发布后,网络用户会对其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网络舆论个体的观点交互过程中,用户倾向于选择与自己持有共同信念的个体,而用户的参与度直接影响其共同的情感行为,会产生一定的行为倾向。第二个是舆论导向转变阶段,即在反转信息介入后,网络用户的观点和态度会相对之前的观点态度产生比较,产生态度的重构,导致舆论导向的转变,直到大部分用户的观点态度聚合达到饱和一致。

在网络舆论反转的拐点处,网络空间的公众舆论最为庞大,在从众心理影响下,群体情绪会被逐渐放大,网民群体的态度极端化在这一阶段达到最高值。舆论既包含理性的陈述,也包含非理性的宣泄,常常代表大多数公众的心理诉求和社会评价,表现出公众的普遍价值取向和意识主流。陈力丹也认为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

舆论反转的特点与原因

网络环境中新闻记者群体鱼龙混杂,专业素养较低,由于部分记者为了追求报道的及时性,在报道的最初无法完全还原事件,事后再进行澄清和自证,不可避免地让新闻事件本身发生反转。新闻事件本身存在意义,为了展示意义,新闻记者就必须重述事件,并且在重述过程中,事实也要不断地改变或发展;甚至,在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叙事永远不会只用一种声音来讲述,而是随着各种声音对叙事流程的贡献和协作而在对话中出现有机协调。当最新的事态被报道,人们即时地自我更新和纠正态度和认知,进而在新闻事件发展的过程中造成了舆论反转。

新聞话题引起受众共鸣,触达新闻受众的心理情绪,使得新闻事件在短时间内爆发式、广泛式地传播。碎片化阅读和和碎片化的信息使得网民对新闻事件的第一反应多为情绪性判断,陷入自我的狂欢。

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垄断话语权,传受双方多为单一的线性传播,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信息的流动、新闻事件的走向。但在新媒体时代,公众获得了话语权,通过自媒体人人都有了“麦克风”。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非线性、开放性的特征被带到了表面,传受双方交流过程不受离线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更便携的技术(例如手机的出现)受众对自身的话语参与树立了新的希望,新媒体也更容易被随时随地访问。传统一对多的交互方式被改变,许多人通过新媒体间接交互的方式超出了任何一个参与者的控制范围,可能导致完全出乎意料的结果。

网络允许公众在新闻内容接受过程中发挥积极的能动作用,公众不再是消极地消费其他人创建的内容,而是允许对文本补充、对传达的内容进行连续重写和重新关联。尤其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这一新媒体的出现,多元的发言主体和多元的价值观产生碰撞,“平民记者”可以利用自身的在场优势和遍在特点,随时更新最新的新闻细节,成为信息首发者;“草根舆论领袖”通过评论转发二级传播引发新的舆论反转,为其发展推波助澜。

优化新闻舆论环境的对策

新闻媒体要坚持真实性和客观性为基本原则,新闻记者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舆论监督要与正面宣传相统一,尤其是面对可能掀起公众情绪巨大反响时,更要确保新闻报道的事实准确,客观分析。传统媒体要做好自身宣传引导工作,第一时间跟进事实、澄清事实、公布证据;新媒体发挥好自身的自主性、自由度和迅速性,增加信息的多元度,和传统媒体配合共同还原新闻真相。传统媒体尤其要重视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引领受众向理性思考转变。

新闻受众同样应该提升自我的媒介素养,尤其是具有一定话语权的意见领袖,增强自身的批判视角和质疑态度。不要为情绪所绑架,做情绪的理性主人,和传统媒体、新媒体共同挖掘新闻事件的原貌,而不是从同情、正义、从众等心理角度出发,自顾满足自身的情绪宣泄,造成一种大众喧哗的不利于真相浮于水面的网络舆论环境。

具体到新闻生产而言,无论是新闻媒体或新闻受众,都应该冷静思考,并在多元表达中为真相的辟谣而努力,引导新闻的正向反转。寻找出口直接对话当事人,提供直接的信息,批判非理性言论。新闻生产过程中,传者通过信息的多元可能性来增强新闻事件发展的动态性,持续不断地关注动态发展,跨时空扩展事实材料网络,及时主动,提高对信息传播的效果预判与把控,旨在优化人们对事实世界的体验和见识方式。

宏观上,政府应主动地关注这一问题,创新舆情治理机制。在新媒体时代,信息多元而开放,尽管新闻报道的组织是人为建构的,但叙事方法具有很强的过程性。传统的将传播者及其组织很好地置于传播中心的态势已去,处于控制之中的状态在媒体中越来越无望,没有一个可能性可以完全掌控一切。因此,政府需要整合各个监督部门,充分发挥政府、媒体和社会备类组织的优势,在保障媒体各项权利的前提下建立媒体报道的外部监督机制。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将书面或口头交流数字化为电子的比特和字节,实时转换过程变得无缝。新媒体扩展了关于交互水平的概念,尤其是新兴的网络记者群体,网络民间报道已经成为热门行动,借助便携式拍摄和记录工具,可随时随地主动参与到新闻生产的过程中。

在新媒体时代,存在更多的个性化设置,网络可向每个用户提供定制结果,并根据个人喜好量身定制,又加大了信息闭圈的形成,情绪成为主导。在自媒体崛起的新媒体互联网时代,公众不缺乏发声的通道,缺乏的是理性、批判、调查与证据。

网络新媒体给新闻传播带来机遇和挑战,高速互联网和无处不在的智能手机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所有传统媒体行业的运行条件,传播媒体仍在努力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因此,最终需要政府、媒体、社会和公众个人共同努力,客观真实地报道,深度解读,及时澄清,“多停一耖”,坚持言论自由的边界,避免陷入谣言的牢笼,才能真正地减少新闻舆论反转的产生。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舆论受众
短视频对传统媒体主流价值表达的推动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做自己的支配者
美国在舆论重压下﹃援助印度﹄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如何实现融合与发展
培养多面能手 提高综合技能
建立内容权威 运用网络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