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墙之隔

2021-04-29卫鸦

文学港 2021年2期
关键词:维塔孔雀

卫鸦

从柏油路上下来,车子颠簸着跌入一条乡村公路。也许是久旱缺雨,路面长时间风干着,农用拖拉机留下的车辙十分清晰。路两边是辽阔的农田,油菜花正在盛开,举目望去,就如同色彩明艳的油画,浩浩荡荡地往天边铺展。这是孔雀国北方的乡村,在阿格拉西边,离城区三十多公里。时值初冬,从喜马拉雅山回转过来的风带着寒意,在古老的恒河平原上涌动。空气中弥漫着植物的芬芳。与此同时,我也闻到一股人畜粪便的气息,自车窗外源源不断地渗入。

几个拐弯之后,村子的模样显示出来。房屋普遍低矮,多数是一层的平房。最高的建筑也是因为地势。那是座孔雀教的寺庙,建在一块隆起的土丘上。据我所知,这是一幢有着两千多年历史沉淀的建筑,宗教风格异常鲜明,锥形的穹顶高耸出来,将阳光反照成金色的光晕,朦胧而又圣洁。穹顶周边停着几只孔雀,也许是见到陌生来客,它们不时扑动翅膀,发出嘹亮的鸣叫。

萨迪把车开到村口,停下来,熄掉马达。我们下了车。风顺着乡村公路追撵过来,将树林搅得哗哗作响。空气中各種交杂的气息又浓了一些。几位农民从村口转出来,扛着农具,慵懒地走向田间,就仿佛电影中缓缓移动的慢镜头,让人感到一丝苍凉和忧伤。

在孔雀国的北方,时间是慢的,城市里慢,乡村里更慢,慢出一种松松垮垮的节奏,让人发慌。可我们不得不去适应。三个月前,受深圳九善珠宝公司所托,我和同事小陈辗转万里,来到这个地处南亚次大陆的国家,执行“十万微笑妈妈计划”的采访和拍摄。我们选择阿格拉,是因为泰姬陵。在这座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建筑下面,葬着一位美丽的女人,她曾经为国王沙贾汗养育了十四位孩子,但也间接导致了莫卧儿王朝的衰落。她不是一位称职的王妃,但绝对是位伟大的母亲。

拍摄期间,我和小陈就在泰姬陵旁边住着。萨迪是我们的房东,也是向导,今年二十九岁,经营着一家家庭旅馆。除了偶尔接待客人,其余时间,他无所事事,过着一种十分闲散的生活。这也是大多数孔雀国年轻人的共性,能闲着的时候,就尽可能让自己闲着,活得十分的随意,就好像有大把的时间可供挥霍。

我点了根烟。小陈把拍摄器材搬下来,蹲在路边,一件件进行清洗和保养。这项原本简单的工作,到了孔雀国却变得相当繁琐。因空气质量太差,相机镜头隔几个小时就必须清洗一次,否则就会蒙上一层尘土。值得幸庆的是,小陈是个勤快的人,工作从不嫌烦。他兢兢业业的态度,就像面镜子,时刻照射着孔雀国人的松懈和懒散。我看了下表,十点半,距约定的时间已过了半个小时。要采访的那位母亲还没来。我们只能等,当然,我们也习惯了等。在孔雀国人的眼里,时间向来都是个模糊的概念。我在这个国家转了一圈,从北到南,行程贯穿十几座城市,还从未遇到过守时的人。

萨迪没等多久,就失去了耐心。他回到车上,把座椅调平,眯上眼睛。他很快就睡着了。在闲散的生活方式下,这个年轻人练就了一项神奇的本领——他仿佛随时随地都能睡着。这让我羡慕不已。对我这种长期饱受失眠折磨的人来说,良好的睡眠弥足珍贵。

我在路边找块石头,坐下来,又点了根烟,一边抽,一边百无聊赖地看着太阳从低往高攀升。时间如同抽丝,在乡村里缓缓蠕动。天空渐渐明朗起来。乡村公路被太阳照得发白,从我们脚底下穿过,再悄无声息地往前蜿蜒,到了一条小河边,突然停住。那是恒河的支流,昏黄的水面倒映着蓝天。河上看不到桥,只有一根绳索系在两岸,一艘渡船在绳索的牵引下来回往返。偶尔有水声从渡口传来,夹杂着一阵嘈杂。那是有人上岸。

中午时分,太阳悬到头顶,将早上留下的寒意驱散一空,乡村变得温暖起来。又一阵水声和嘈杂响起。我站起身,看看脚底边,已经落了七八个烟头。我掏出纸巾,将烟头裹起,扔到了旁边的垃圾堆里。再抬头看时,渡口那边,一位女人从河堤上冒了出来,手里挎着个篮子。不用问我也知道,她就是那位我们要采访的母亲。这种判断基于她身上的服饰——一块色彩明艳的纱丽,在身上包裹一圈后,剩下半截从肩头斜挂下来。纱丽是孔雀国女性的盛装,见贵客时,会穿在身上。同时,纱丽也是两大文明古国在历史中的一次交汇。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形成,我国的丝绸顺着这条古老的商路传入这个国家。两千多年之后,孔雀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丝绸生产国,而纱丽也成为一个与丝绸同样古老的名词。

女人从河堤下来,拐上乡村公路,慢慢向我们走近。我看不到她的样子。一路上她低垂着头,面纱从额头罩下来,遮住了大半张脸。在孔雀国的传统中,已婚女人的脸是只能给丈夫看的,到了户外,必须用面纱遮着。曾经我天真地以为,孔雀国是个出产美女的国家,女人出场,定然会伴随着曼妙的歌舞。来到这里之后我才明白,这只是影视传达的信息。现实生活中,我从孔雀国的女性身上,看到的只是辛酸和隐忍。

过了一会,女人到了我们面前。她把篮子放下来,局促地站着,两只手规规矩矩,贴在身体两侧。一阵风吹过来,将她的面纱撩起。她的脸露了出来,旋即又被遮住,但我还是看清楚了她的样子。毕竟是养育过五个孩子的母亲,看上去她比实际年龄要苍老许多。尽管她和萨迪一样,身上有着雅利安人的血统,但日晒雨淋的乡村生活,让她早已失去了雅利安人的肤色。她的脸黑而清瘦,化过的一层淡妆淹没在皱纹里。她望向我时,目光中闪烁着一种沉甸甸的忧郁。

女人叫维塔蒂,今年五十二岁,是萨迪的亲戚。因交通所限,这个村子十分闭塞,很少有外来人,中国人她更是生平第一次见到。两张东方面孔的出现,无疑让她有些兴奋,但同时也有些拘谨。她结结巴巴,向我们打着招呼,声音很低,羞涩中带着一丝怯意。她说的是孔雀国语,我虽听不懂,但通过肢体和神态,大致也能揣摩到她的意思。有时候,语言并不是唯一的沟通方式。我知道她是因迟到向我们表示嫌意。

我问她是否会英语。她摇摇头,大拇指和食指捏在一起,向我比划着一个动作,意思是一点点,也就是几个简单的单词。这在我意料之中。没来孔雀国之前,我总以为这是一个英语普及的国家,来了之后却发现,能熟练掌握英语的,只有少数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这个联邦制的国家里,存在着一千多种语言,仅官方语言就有十八种,却没有一种语言在全国通用,交流的障碍无处不在。

我走到车边,拍拍车窗,把萨迪叫醒。他揉揉眼晴,从车上下来,为我们充当翻译。交流几句之后,萨迪告诉我们,维塔蒂割了一上午的草,刚从地里回来。她家里一共有两公顷土地,都在河对岸的村庄里。每天早上,她必须坐着渡船过去,劳作一天之后,再坐着渡船从对岸返回。

“这就是她一天的生活。”萨迪说。

我拿出录音笔,将这些信息记录下来。我又看了看她。她似乎习惯把头低着,目光总落在自己的脚边。看得出来,她确实是刚从地里回来,脚底下还沾着半干的泥土,旁边的篮子里,放着一件干农活穿过的粗布衣服。因此我猜测,她身上的这块纱丽,应该是从地里出来之后,为了见我们匆匆换上的。我感到疑惑的是,她为什么不把家安在土地旁边?要知道,孔雀国是个农业大国,这个地处南亚次大陆的国家,有着让全世界嫉妒的气候条件,农作物一年成熟四次,农民的劳作自然也就贯穿着一年四季,永无止息。因此,这种每天坐着渡船往返的生活,也是她一辈子的生活模式,而那条没有桥的河流,是存在于她生活中的一道长久的障碍。

“为什么不住到河那边去?”我问萨迪。

“以前住在那邊的,”萨迪说,“后来搬过来了。”

“为什么要搬过来?”我又问萨迪。这让我更加感到疑惑了。在我的理解中,搬家往往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而维塔蒂搬家,却显然与这一原则背道相驰。

“具体是什么原因,我也不清楚。”萨迪说。他向我解释,他和维塔蒂虽然是亲戚,交往却并不多,这个村子他还是第一次来。解释完后,萨迪转达了我的疑惑。

“当年为什么要搬家?”他问维塔蒂。

她抬起头,看看萨迪,又看看我,嘴角边的肌肉动了一下,没说话。她似乎有意回避这个话题。片刻的尴尬之后,她转过脸去,望着村子中央的某个地方。顺着她的目光,我又看到了那座孔雀教的寺庙。金色的阳光下,锥形的穹顶一览无遗地裸露着。那几只孔雀不知何时已经飞走了,寺庙顿时显得孤寂和空荡。

我不好再问什么,便让小陈调节好机器,准备拍摄一些花絮。小陈用三角架固定好相机,将镜头对准了她。她下意识地抬起手,遮在眼前,窘迫地躲避着镜头。她大概是第一次面对这样的场面,有些不太适应。萨迪让我们不要着急,到了家里再拍。

她家离村口不远。顺着一条小路进去,往前约五十米,是口半月形的池塘,水葫芦密密麻麻地挤满半边池面,透过黑得发亮的池水,可隐隐见到一种长于淤泥中的水草。孔雀教寺庙就在池塘边上,残旧的倒影落在水中。寺门是敞开的,几行脚印顺着小路过来,凌乱地聚集到门前。一股檀香的气味从门里飘散出来。不知为何,我突然有种莫名的冲动,想进去看看。萨迪赶紧将我拉住,示意我不要进去。我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从他脸上的表情,我意识到自己的唐突。

然后就是一座院落式的农舍,与寺庙仅一墙之隔,沿贴墙的小路过去,拐个弯就到了。这是维塔蒂的家,条件还算不错,一栋平房带着两个院子,面积称得上宽敞。外面是个大院,按功能分成三个区域。左边相当于仓库,停着一辆农用拖拉机,空出来的地方,则堆满了铡碎的草料;中间是个饲养场,两个又长又深的石槽镶在地上,十几头奶牛围成一圈,把头扎在里面,正专注地吃草;右边是块菜地,种着土豆和西红柿。靠墙的地方,则搭着一排瓜果架子,藤蔓整齐地垂挂下来,在风中摇动。院中散发着一股田园味道。里面的小院被大院套着,跟住房连在一起,同时也是住房的组成部分。院子一头用防水布搭了个棚,再加一个灶台,就构成了简陋的厨房;另一头摆着一张方桌,几条长凳,用于吃饭和待客。正面是一字排开的三个房间,窗户都开得很小,从门口望进去,幽暗中浮着一块光亮,就像一只充满渴望的眼晴,窥视着外面的世界。这是孔雀王朝时期的产物,那时的女性足不出户,终身被禁锢在幽闭的房间里,一扇小小的窗口,是她们与外界沟通的唯一通道。如今,这种反人性的禁锢早没有了,但小窗的建筑风格依然在乡村里延续。与窗户契合的是,房间也很小,刚够放下一张床,那种逼仄感,让人觉得呼口气都会受到压迫。在孔雀国的乡村,房屋的布局大多如此。饮食起居对他们来说,只占很小的比重,劳作才是生活的重心,建房时,他们会尽量将空间压缩出来,留给外面的院子。

维塔蒂把我们带到桌边,坐了下来。她是个闲不住的人,一坐下来,就有点手足无措,两只脚挪来那去,始终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将它们安顿下来。与我们交谈几句之后,她就匆匆起身,到灶上忙碌去了。她在煮阿萨姆奶茶。在孔雀国人的生活中,这种奶茶与咖喱一样不可或缺。

这地方的气候确实不错,即便是冬季,依然有充足的日照。阳光从天空洒下来,毫不吝啬地铺在地上,小院安静而又温暖。叮叮当当的声音中,一股烟火味升腾起来,与奶茶的清香混在一起,缓缓飘到我们面前。维塔蒂是个干练的女人,动作相当麻利。我看到一个清瘦的背影在灶前频频晃动,仿佛蝴蝶穿花一般。小陈刚把机器架上,调试好相关的拍摄参数,一壶热气腾腾的奶茶已经端了过来。

她给我们每人倒上一杯,院子里立马升起一股生活气息。奶茶又腻又甜,奶香中夹杂着一股很浓的生姜味,我和小陈都不太习惯。但无可否认,正是这杯奶茶,迅速拉近了维塔蒂与我们之间的距离。喝着喝着,我们就熟了。她不再那么拘谨。后来她索性揭去面纱,落落大方地面对镜头。她的话也多了起来。这时我才发现,她其实很善谈。

她告诉我们,十一岁那年,她就出嫁了,对此我并不感到惊讶。我去过很多第三世界的国家,童婚现象见过不少。对此维塔蒂也很淡然,说这就是命运,不怪父母,这辈子贫穷,一定是因为上辈子过得太好,她不怕吃苦。真正让她备受煎熬的是,在婚后的八年时间里,她一直没能生育,因此饱受婆家和村里人的冷眼。那是她一生中最为黑暗的时期。回忆起这段往事时,她手中的茶杯剧烈地抖了一下,奶茶溢了出来,洒到桌上。她赶紧起身,去灶边拿了块抹布回来,将桌面擦拭干净。

我知道她的恐惧从何而来。在孔雀国的乡村,有条不成文的规矩:结婚之后,女人若是在十年内没生孩子,男方就可以在支付一笔费用之后,强行结束婚姻。而被丈夫抛弃的女人,从此便丧失正常生活的权力,沦为与寡妇等同的一类人。在瓦纳纳西旅游时,我曾经去过一个寡妇村,里面生活着四千多名丧偶的女人,因太过触目惊心,我不忍描述。这么说吧,我去过不少贫民窟,但跟寡妇村比起来,所有的贫民窟都是天堂。这一点维塔蒂比我更清楚,她曾经就站在那个地狱的边缘,虽时隔多年,但那种深深的恐惧感依然如影随形,让她不寒而栗。当然,她是幸运的。十九岁那年,她的第一个女儿出生了。那声婴儿的啼哭,在她记忆里清晰如昨。女儿的到来,就如同一把钥匙,瞬间卸下了她精神上的沉重枷锁。她仿佛看到阴暗的生活中,敞开了一道口子,明媚的阳光涌了进来。她忍不住嚎啕大哭。

此后八年,她又生下了三个女儿,一个儿子。直到有了儿子,她才完成身为妻子的使命。那是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刻。接下来,儿女的成长和教育就成为她生活的全部。为了供孩子们读书,她每天凌晨五点起来,推着一辆板车,步行三个小时,到离村子近十公里的镇上去将牛奶和蔬菜卖掉,换取孩子们的学费。回到家后,再匆忙赶往地里。几十年如一日,她就这么过着。她说这没什么,虽然苦点累点,但内心是充实的、快乐的。她说得轻描淡写,我却深知其中的艰辛。

“你们国家不是有免费教育吗?”我问她,

她苦笑一下,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跟我谈起了公立学校的情况,说那里面的老师根本不管学生,中午十二点以后才去上课,下午不到四点就回家了。上课也是敷衍了事,随便讲个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就让学生自习,自己则织毛衣,吃瓜子。松散的课堂习气,导致学生也自由涣散,从而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丧失学习能力。但凡有点经济能力的人,是绝不会把孩子送到公立学校去的。

她的言下之意——所谓的免费教育,对这个国家的人来说,只不过是一件皇帝的新装。所以,她将五个孩子全部送进了私立学校,让他们的教育得到了保障。当然,学费也是十分高昂,即使家里有两公顷土地,在经济上她依然不堪重荷,欠下很多的债,至今还在陆续还债。让她欣慰的是,五个孩子,有三个读完硕士,两个读完本科,都去了大城市,有了体面的工作和生活。在孔雀国的乡村,这算得上是个奇迹。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将她作为拍摄对象的原因。

采访完成,我把录音笔关掉,装进包里。对于我们此次的拍摄来说,这是一个堪称圆满的故事。然而不知为何,我却总觉得有所缺失,具体缺在哪里,又想不起来。我看了看表,下午两点半,已过了午饭时间。维塔蒂收拾好桌子,回到灶前,开始又一轮的忙碌。她很快就为我们做好午餐,用三套不锈钢的餐盘端了上来。因信仰原因,孔雀国人对生活的态度称得上潦草,一切讲求从简,在饮食上,他们明显缺乏探索的兴趣。招待客人时,隆重与否,也就是餐具上的区别,贵客用不锈钢餐具,普通客人则用一次性餐具。食物的内容却是一成不变——一种叫贾巴迪的飞饼作为主食,加上一份土豆泥,一份咸菜,一碗牛奶浸泡的豆子,顿顿都是如此。主食的制作十分简单,将摊好的面皮在平底锅上烙熟,再放在明火上过一下,烤出一股淡淡的焦味。这样的飞饼吃到嘴里,又干又硬,还带着一种糊味。对于习惯了精细烹饪的中国人来说,委实是有点难以接受。但我实在是饿了,不得不将就着吃了一点。

维塔蒂却是一口没吃,她说在孔雀国农村,吃饭就是早晚两顿,没有午餐这一概念。招呼好我们后,她用一个塑料袋装了两张飞饼,就匆匆出去了。一阵细碎的脚步声拐个弯,消失在寺庙前方。我估计她没走多远。果然,不到五分钟,她就回来了,脑门上沁着一层细汗。不知何时,她换了身衣服,那块明艳的纱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件纯黑的纱服。这种服饰我在很多寺庙里见过。女性进寺祈祷,往往都穿着黑纱。由此可见,维塔蒂是个极其注重细节的女人。

我打量着这座院子,里里外外,每一件家具、每一个角落,都收拾得十分干净。在这个以脏乱闻名的国家,实在是难得一见。然而,也正是这种洁净,让我有了一种强烈的直觉——在这个家里,要么是没有男人,要么就是男人长年在外。我终于意识到了,刚才采访完成后,我为什么总感到有所缺失,那是因为她的谈话里,自始至终没有出现过她的丈夫。

“她丈夫呢?”我悄悄问萨迪。

萨迪愣了愣,看看我,又看看她,似乎想说点什么,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他最终什么都没说。他的沉默进一步验证了我的直觉。我没有再问。她只字不提,自有她的理由,我没有必要一探到底。人也是动物。既然是动物,在同类面前,就会掩饰自己的弱点,或者伤口,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条件反射。

吃完午饭,维塔蒂又把院子清扫了一遍,将桌子也擦干净了。她是个懂得体贴的人,说我们远道而来,一定累了,要我们休息一会儿。萨迪二话不说就趴在了桌子上。维塔蒂搬了两张躺椅出来,给我和小陈各一张。我打开椅子,刚躺下来,萨迪的鼾声已起。我也眯上眼睛,睡了一会儿。

醒来时,日已西斜,一层红光浮在不远处的河面上。小陈正在准备器材。我们的工作还剩下最后一个环节,在太阳落山之前,得跟维塔蒂去地里,拍她劳作的画面。可是,等小陈把好器材打好包,我却闹起了肚子。我体内这套由精细菜肴培养出来的消化系统,到了孔雀国变得不堪一擊,本地人制作的食物,只要吃下去,十有八九会拉肚子。即便今天的食物是出自维塔蒂——一个如此注重清洁和卫生的女人之手,也没能幸免。我肚子里不断翻腾,像团着一把杂草,稍动一动,就隐隐绞痛。我估计自己无法坚持工作,就留在了家里,让小陈和萨迪跟着维塔蒂过河,去完成剩下的拍摄。

我躺在椅子上,眯着眼睛,继续休息。他们一走,小院立马空了。世界格外安静,我耳边萦绕着清晰的鸟叫、虫鸣,甚至还能听到奶牛吃草时的咀嚼声,如此的微小,却又是如此的纯净,让我暂时忘却了来自肠胃的折磨。过了一会,我听到一阵诵经声,从一墙之隔的寺庙中传来,低沉而又清朗。那些由梵语构成的经文,一字一字的,仿佛珠玉一般,清晰而又干净地落在院子里,让人感受到一种咒语般神秘而又沉重的力量。

我喜欢这种直入灵魂的梵音,近乎痴迷。我想静静听上一会,无奈肚子不允许,闹得越来越厉害。后来实在忍不住了,我不得不终止聆听。我从躺椅上爬起来,在院子里找了一圈,没有厕所,只好出门,沿着那条小路,在村子里继续找着。从村头到村尾,我问了几十户人家,无一例外,都没厕所。村民不约而同地告诉我,孔雀国农村是没有厕所的,男人随意找地方解决,女人则利用早晚的时间,去田间或者是偏僻的树林里解决。他们让我也去田间。我却无论如何也难以说服自己入乡随俗,对我而言,这是件比闹肚子本身更令人困扰的事情。后来有位善良的村民从家里推辆摩托车出来,载着我到了两公里外的一所小学,才总算是解决了这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回来时,又经过那座孔雀国教寺庙。诵经声已经停止了,但那股神秘的力量依然存在,就像只无形的手,将我往寺庙里拉。想起萨迪的眼神,我有些犹豫,在门前徘徊了好一阵子,但我最终还是没能抵挡住内心的好奇。我走了进去。里面空空荡荡,十分冷清,倒也像处清修之地。寺内唯一的陈设是尊神像。在正面的墙上,有个半人高的洞,神像就在洞里。洞开得很小,仅够容身,且下半部分用红砖砌死,神像只露着一个头。如此一来,这尊神像看上去就不像是被供着,而像是在被囚着。唯一能证明它身份的,是它前面有个一尺见方的供台,上面摆着两张飞饼。几只老鼠正围在旁边,见了人也不害怕,只顾贪婪地分享供台上唯一的供品。

寺内如此简陋,我多少有些失望。但我不得不惊叹孔雀国人的雕刻工艺,虽然这尊神像瘦如枯骨,但面部的线条准确、生动,且棱角分明,五官活灵活现。我拿出手机,对准它,按下拍摄键,却发现手机里的成像是虚的。我又拍了几次,仍是徒劳,一张也没能拍好。让我难以置信的是,无论我如何调节拍摄模式,它在手机里的成像始终像灵魂般虚幻。我走到近前,看了看。它的面部蒙着一层灰尘,估计是疏于清扫。我把手机揣好,在它脸上拍了拍,一把尘土掉了下来。我手底下感受到一股坚硬和温度。就在这时,神像突然动了一下,两道目光向我射来。我吃了一惊,同时我也意识到,这不是一尊神像,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我瞬间想到了孔雀国的苦行僧,这是一个有着五六百万之众的庞大群体。据我所知,在这个群体中,有些人确实是为了信仰,通过修行,让灵魂通往高地,下次轮回便可进入天堂。但更多的人是为了逃避苦难,无论生活如何困顿,他们只要进入苦修期,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抛家弃子,远离俗世,接受众生的膜拜和供养。

而眼前的这个男人,我不知他是出于什么动机而选择了苦修。但我总算是弄明白了,维塔蒂当年为什么要把家从河对岸搬过来。因为这个地方有着她的希望——一种比绝望更加渺茫、更加遥不可及的希望。这种希望让她可以放弃余生,在这一墙之隔的地方,守着丈夫的天堂之路,同时也是自己的地狱之路。我之所以有此发现,是因为供台上的供品。几个小时前,这两张飞饼就在维塔蒂的手里烙着。

我越想越觉得凄凉、惊悚,身上一阵子发冷。我退了出来。不,准确一点地说,应该是逃了出来。回到院子里,我出了一身冷汗。然后我发现,肚子不知何时已安静下来。我的病就这样好了。

猜你喜欢

维塔孔雀
海獭:可爱的海洋森林守护者
孔雀
孔雀1
孔雀
绿孔雀保护三部曲
维塔斯开枪打鸟获罪
孔雀尾
还记得“海豚音”维塔斯吗
卖报姑娘
暴风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