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研究

2021-04-28蔡伟毅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管理

摘  要:在治理理论视角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需要从实际问题着手,包括缺乏学生参与、缺乏管理效率、缺乏交流平台以及对学生的個性化发展需求缺乏重视。可采取针对性优化措施,即主体多元化、基础扩大化、手段多元化、目标学生化等,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质量。

关键词:治理理论;高校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1)05-013-04

一、治理理论与高校管理模式内涵

(一)治理理论内涵

“治理”一词的本质含义是操纵和控制,这一理论的基本内涵是指在共同目标的支持下开展活动。治理过程中的活动主体并不局限于政府,也不需要依靠国家强制力实现管理效果。在治理理论中包含的要素有五类:一是参与治理的多元化主体[1],二是政府权力的下放,三是共同利益的遵循,四是长期奋斗目标的确认,五是民主法治的治理环境。在组织运行治理模式时,需要遵循的原则有四种,即合作原则、主动辅助原则、倒置原则和强制性最小化原则。

(二)高校管理模式内涵

高校管理模式是指依托管理理论,通过探索总结形成的基于学生工作的管理方式。管理主要目标是为学生的学习和技能提升创造环境,提供服务。学生管理的工作模式存在于理论和实践之间[2]。形成动因包括对实践的总结归纳和通过实践演绎形成的差异化学生管理模式,最终目的是解决高校学生不同类型的现实问题。

二、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构成要素

(一)理念

管理理念是运行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基础依托,也是蕴含管理模式内涵的重要内容。在素质教育逐步推行和完善的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理念正处于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阶段向“以人为本,全面发展”阶段,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二)管理主体

高校管理工作的主体主要是指学校党委、院系学工处、团委以及团总支与辅导员。按层级化分,管理主体包括学校层级,遵循“处部合一”制度。院系层级管理工作具体依靠学生工作办公室实施[3]。另外,各年级还会派遣一名辅导员协助完成学生工作。

(三)管理方式

高校学生管理的具体方式具有多元性,应遵循以人为本原则,以走班制和导师制为代表,更加注重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学生既是管理的对象,也成为管理的主体,作为管理的执行者和管理对象,从自身存在的问题也能够探寻到成因,并找到可行的解决办法。

(四)管理目标

高校学生管理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潜能,充分体现高校学生管理的人性化要求。另外,应当注重学校发展和学生个体目标的统一。目前,高校学生管理的目标在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仍然存在局限性。

三、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学生参与

传统教育观念中,学生被定义为被管理者和被教育者,对学生自身实施管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重视。管理的执行更加注重个体对群体是否服从,这导致学生在整个管理组织中处在被动地位[4]。目前,学生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讨论以及对自身主体地位的满意度都处在中等偏低水平。这反映出高校大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的落实执行中缺乏参与。学生被作为管理工作的客体存在,教师占据管理的主体地位。另外,即使部分高校将学生纳入到学生管理工作的参与者范围,但在具体落实中流于形式。

(二)缺乏管理效率

我国高等院校学生工作是校长负责制,学生管理的层级设置呈垂直状态。决策权集中在学校党委,学生处和团委处在管理的中间层级,基层的管理者是院系内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辅导员。当高校的办学规模逐步扩大,院系组织结构在数量上有所增多时,学校领导层级与基层学生工作者管理的工作量有所提升,并且同步存在相互之间信息沟通不畅问题。这导致学生管理出现盲区,学生遇到问题时找不到适当的反馈渠道,管理效率无法得到保障[5]。

(三)缺乏师生交流平台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长期以来按照传统的管理模式运行,即教师与学生之间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存在,缺乏平等的沟通。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行政人员以及学校领导与学生的沟通深度都不足,学生认为教师在行使管理时强制性过大,这反映出传统管理模式并不能与现代大学生学习和发展需求相适应。

(四) 缺乏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重视

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将维护学校秩序、创造稳定的校园环境作为学生管理的目标,在高校人才培养问题上也更加注重社会本位,这使得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对学生个性化和创造力的培养缺乏重视。较之校领导,辅导员扮演着更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帮助的角色,主要原因是处在基层的学生与学校层面的决策者接触和交流不足[6]。学生认为校领导是管理者,对校领导的管理目标也缺乏认知,管理者也并未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给予充分重视。

四、治理理论视角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优化

(一)实现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1.明确参与主体

依托治理理论建立学校—教师—学生为主体的治理体系,明确三方参与主体的角色。学校领导是学生管理发展方向与培养目标的决策者,基于提升管理决策科学性的目的,需要从三方面履行职能。一是确保信息公开,将管理决策的制定和产生程序向师生公示。二是吸收意见建议。决策者在引导师生了解管理决策的基本情况后要重视听取教师和学生各方的意见,并在决策中综合考虑双方的利益与需求。三是权利下放。决策者应适当将管理与决策的权利交给教师或学生,给予他们一部分自主权。即学生事务自治权和教师指导自由权,这能够充分调动各层级管理工作者的积极性。

2.划分学生参与层次

学生的参与层次具体有三:一是高层—底程度参与,其中高层是指参与与学生自身利益相关的学校事务和学生事务中[7],例如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划以及管理制度的制定,另外还包括学生培养目标的确认。在参与中,学生可以从管理工作方针、策略以及制度目标维度提出建议,并监督执行。但不具备最终的决策权,属于以间接方式参与。低程度是指具体参与中所涉及到的事务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办事能力提出一定的要求。因此,参与群体主要集中在高年级学生中,且参与人数不宜过多。参与的具体形式为在研究生会的组织下形成轮班制工作小组。二是中层—中程度参与,其中中层是指参与到学生工作处与团委的工作中,了解学生工作流程,并对学生工作进行协调和完善,属于直接参与。中程度则是指学生的参与数量处在中等水平,通常选择本科的三至四年级学生参与。参与方式为轮班制小组。三是基层—高程度参与。其中基层主要指工作开展直接面向学生,由各院系专职与兼职辅导员完成,对具体的学生工作进行指导和实施,为直接参与。高程度是指参与学生的广泛性覆盖到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群体,同样以轮班制工作小组的方式。

(二)实现治理基础的扩大化

1.确认学生的管理职能

学生的管理职能是其履行管理权利的前提,主要有三:一是教育型职能。即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目标是通过开展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例如,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人文选修课以及与心理学和校园文化宣传相关的课程。二是管理职能。即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科学的管理依据。例如,学生行为规范管理制度、宿舍管理制度以及学生奖惩制度与考核制度等[8]。三是服务型职能。即学校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作为出发点,提供针对性服务,满足学生需求。例如心理咨询、学习资助、勤工助学、就业指导。

2.各部门职权划分

部门组织机构以四大中心为呈现方式,即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学生事务管理中心、学生服务中心、学生发展中心。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的教育范围涵盖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群体。通过设置思政教育室、党团学生工作室以及文化与学生活动室执行教育和管理工作,不同的部门在具体工作内容上需结合实际合理划分[9]。学生事务中心由招生室、学生管理室、学籍管理室组成,招生室履行招生宣传与后续统筹安排工作,管理室主要负责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和奖惩制度的制定与考核。学生服务中心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的部门,由心理健康咨询部、学生资助部、学生就业与生活指导部组成。例如,心理健康咨询部主要负责针对学生的生活和心理问题进行指导,资助部主要负责拓展勤工助学岗,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指导。学生发展中心主要是指导学生自身发展,具体部门包括党团活动组织管理部、学生会、社区组织管理部与社团管理部等。执行环节按照各部门多元向度管理的模式落实,确保各部门组织职权得到充分利用。

(三)治理手段多元化

1.正式管理方式

在三方合作的治理模式下,正式管理的执行可通过三个维度实现:一是师生代表列席。学校方面应针对重大事务本着信息公开的原则通过校内网络系统、广播站等向师生公布,这是对高校师生知情权的基本保障。二是学生代表大会。当管理层与学生主体之间出现意见相左的情况时,选择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最终达成学校决策与学生意志的统一[10]。这也是增强师生之间理解、表达尊重的过程。三是学生法庭。当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出现纠纷时,学校可通过学生法庭进行调查并组織审理,为学生提供自我辩护的机会。

2.非正式管理方式

非正式管理方式有二:一是云参与方式,二是专题议案方式。其中云参与是指借助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搭建三方交流平台。这种方式在便捷性和先进性上都达到了较高水平,为三方合作打下基础。专题议案的方式面向一个时期内学生关注度较高或具有较大争议的事件,通过组建专题议案组(学生自愿参加),搜集整理意见和建议并纳入管理内容,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找到解决办法,提高管理成效。

(四)治理目标学生化

1.发展学生组织

学生组织划分为官方和非官方两种。官方组织包括班级组织、党团组织、学生会组织、社团组织、社区组织。非官方组织包括学术型团体、网络虚拟组织两种。例如高校网络平台上出现的“表白墙”“感恩墙”,微博平台上提出的各种学生问题跟帖行为,以及微信平台上出现的“学生权益部”组织和“虚拟跳蚤商店”组织,都属于网络虚拟组织。在治理工作中应当明确官方与非官方组织的作用范围和方式,促使学生组织发挥作用[11]。

2.完善学生自治组织

学生自治组织建设的主要工作有二:一是突出学生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赋予学生参与管理工作的权利[12]。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明确提出,学校需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并支持和保障学生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具体的组织体系结构设置需要各高校结合实际适当把握,学生在自治中实施权利、履行义务,参与学生管理。

3.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

学生的自治能力培养路径:一是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二是学生自治能力的培养。学生自治能力培养包括:一是自我认识能力,这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基础环节。大学生只有首先对自身有客观全面的认知,才能找到明确的方向。二是自我激励能力,即学生要懂得设置阶段性目标,按照目标层级完成学习任务。在设置目标和逐步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实践能力会同步得到提升,这种能力是来自学生自身的内驱力,对学生自治工作的开展有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娜,顾永东.整体性治理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构建[J].江苏高教,2018(11):99-102.

[2]刘爽,赵俊芳.治理理论视域下民办高校发展的三重困境及其路径探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8(4):94-100.

[3]徐顽强,王文彬.主体自觉视角下的学生参与高校治理问题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0(1):37-43.

[4]程淑贞,肖增英.“学生自主治理”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29):53-55.

[5]杨婷婷.高职院校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中存在的教育管理问题及改进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8(4):37-40.

[6]石芬芳.高职院校学生实习管理案例研究——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8(4):62-66.

[7]牛风蕊.多中心治理理论视域下高校治理结构现代化的价值意蕴与完善路径[J].教育评论,2019(4):10-13.

[8]鲍芳芳.从“教师管理”到“学生自治”:班级管理的思维转换——班级座位编排的视角[J].教学与管理,2018(33):77-79.

[9]刘牧.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学生的多样化和流动性[J].大学教育科学,2019(3):20-23+124.

[10]樊宇航,何华沙,陈毅.网络综合治理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理论导刊,2019(10):15-19

[11]董建,刘霞.治理理论:应用型院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新视角[J].中国成人教育,2019(18):21-27

[12]胡娴.网络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的方向与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2):14-16.

On the Management Mode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ance Theory

CAI Wei-yi

(Putian University, Putian 351100,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ance theory, the inspection of the work of college student management needs to start with the practical problems existing in management, including lack of student participation, lack of management efficiency, lack of communication platform and lack of attention to students' personalized development needs. Targeted optimization measures can be take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tudent management, such as diversification of subjects, expansion of foundation, diversification of means, target students, etc.

Key words: Governance Theory; College Student Management

收稿日期:2021-05-08

作者簡介:蔡伟毅(1982),男,福建莆田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

此文为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视域下高校医学生职业道德精神内涵诠释及提升实证研究”(JAS19291)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饮食习惯、BMI的关系
FMEA法应用于现代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中的体会
运动APP助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城市路灯精细化管理工作探讨
优质冬枣周年管理工作历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基于三元交互理论的高校学生创业风险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