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渊明的四个气象

2021-04-27赵沛霖

博览群书 2021年2期
关键词:陶渊明生活

赵沛霖

在陶渊明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特别是在他选择了退隐田园,躬耕自给的人生道路之后,生活十分简朴和清贫。然而,陶渊明却把这种平凡而艰苦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内心充满了恬静和惬意。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以独特的生活智慧,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從而保持着比较良好的心态。陶渊明的生活智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种气象,这也是我们全面认识和评价陶渊明不可忽视的。

性爱丘山,躬耕自给

陶渊明前半生的坎坷经历,说明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其中最为困难和重要的是充分地认识自己。而要真正认识自己,首先要“了解清楚自己的首要和真正的意愿——这些对于他的幸福而言是至为重要的东西,然后,对于何者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置必须心中有数。”(叔本华《人生的智慧》)陶渊明的生活实践正是如此。

陶渊明从弱冠之年起的几十年中多次从政,出任小吏,他这样做自有其迫切的原因:“余家贫,躬耕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缾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归去来兮辞并序》)可见,陶渊明出任小吏是迫不得已,而并非心甘情愿。关于他的真正意愿,他的诗文有过多次明确的表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归田园居》之一)”,“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杂诗》之八)”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他还就从政时日不多就“有归欤之情”做过具体的解释:“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质性”即天性、本性;“励”,此处通厉,鞭打,鞭笞。这两句是说,我生就的本性天然如此,不是强力苛求所能改变的。

陶渊明正是根据自己内心的意愿,即远离俗流,性爱丘山,亲近自然的本性,选择了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简单说来,他选择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两点:一是退隐,二是躬耕。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陶渊明的退隐,不是一般隐士所标榜的藏身深山老林,远离人间烟火,恰好相反,他的退隐只是远离黑暗、腐朽的官场,去到田园村落,与普通的农民生活在一起。关于“躬耕”,用陶渊明自己的话来概括,就是做一个“耕种有时息”“日入相与归”的“陇亩民”(《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之二),这对于当时的士大夫来说是不可想象的。陶渊明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对此做过深入的思考,并明白了人间生活的一个大道理:“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前两句是说,人生要遵循常理,经营衣食是头等重要的大事。而经营衣食主要就是务农,这是人生的根本大计。正是“躬耕”使陶渊明不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衣食之忧,而且使他与普通农民之间找到了共同语言。总之,不践行“躬耕”,长期退隐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就这样,陶渊明根据自己内心的真实意愿,几经反复,终于过上了退隐田园和躬耕自给的生活。这种平凡、辛劳而充满诗意的生活方式使陶渊明充分体验到生活的淡泊、恬静和怡然自得,这是一种融于自然的美好境界,也是陶渊明所追求的理想的人生境界。陶渊明的很多诗歌中都反映了这一内容,如《归园田居》《和郭主薄》《移居二首》和《饮酒》其五等。

陶渊明对于自己所选择的这种人生道路的充满了自我欣赏。《饮酒》其八曰: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晨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青松没于众草之中,不为人知。一旦寒霜骤降,则见其特然独立,高风亮节。陶渊明以青松孤高的形象,使其自得、自信和自豪之情跃然纸上。

瓶无储粟,岂期满腹

陶渊明能够坚持隐逸,守拙田园,除了厌恶官场,不追求功名之外,还需要有另一个重要原因,或者说是重要条件,那就是当止则止,不贪恋物质享受。十分明显,只具备第一个条件而不具备第二个条件,那是很难长期坚守于农村,躬耕自给的。

一个人是否追求物质享受,是否贪婪,只要看一看他对金钱的态度即可一目了然。与陶渊明同时代的鲁褒在《钱神论》中就满怀激愤地称钱为“神物”,指出有了钱可以“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争非钱不胜,幽滞非钱不拔,怨雠非钱不解,令问非钱不发。”(《晋书·鲁褒传》)可以看出,陶渊明时代“金钱万能论”已经十分流行。金钱不仅可以买到任何物质享受,而且可以买到“道德”“尊严”和社会地位。

在这种背景下,陶渊明对于金钱的态度尤其值得注意。关于这一点,他的作品有过明确的说明。他在《咏二疏》中,曾热烈歌颂汉代贤臣疏广、疏受,特别赞赏他们“有子不留金,何用身后置”(《杂诗》十二首之六)的事迹。据《汉书·疏广传》记载,疏广认为多留产业、钱财对子孙来说未必是好事:“……但教子孙怠惰耳。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陶渊明认为,对孩子的爱不是为他们多留钱财,而是让他们具有高尚的品德(详陶渊明《与子俨等疏》《命子》等)。这充分说明陶渊明丝毫没有沾染当时十分盛行的视钱为“神物”的不良风气。

事实上,辞官以后陶渊明一直躬耕自给,不屑于追求金钱,根本没有发财致富的念头。他的生活虽然清贫、简朴,甚至“瓶无储粟”而行乞,但他却安之若素,乐在其中。根本原因是他能节制物欲,解决温饱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即很满足,而不追求更多的物质享受。如“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和刘柴桑》)“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和郭主薄》之一)“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御冬足大布,粗絺以应阳。”(《杂诗》之八)其文《五柳先生传》)也有反映。

陶渊明之所以能够如此坚决地节制物质欲望,满足于温饱而丝毫没有过分的要求,绝非偶然的兴之所致,而是做过反复的认真思考,其诗《止酒》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此诗共二十句,每句都有一“止”字,题目虽云“止酒”,但从全诗来看,并非单指“止酒”,而是泛指“人之祸患或因不知‘止所致也”(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如“徒知止不乐,未信止利己。始觉止为善,今朝真止矣!”前两句是指自己过去对于“止”的错误态度和认识,后两句说明现在对于“止”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正确认识。

总之,陶渊明不迷恋金钱和财富,当止则止,虽然生活简朴、清贫,但却保持了内心的从容、宁静,因而少了很多烦恼。

过门相呼,言笑无厌

心理学证明,多与人交往,向朋友倾述,是减轻思想压力,改变不良心态的有效办法。对此,陶渊明深有体会。古代交通不便,不要说远在外地的亲朋,就是稍远邻村的熟人,往来都十分困难。在这种条件下,同村的邻居在人际关系中就显得特别重要。凡读陶诗的人都知道,陶渊明一生多次迁居,但无论到哪里,他与邻居都相处都十分融洽。

有一次,不知什么原因陶渊明在回家的路上心情很不好:“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如何驱散惆怅和怨望,使自己快乐起来,陶渊明立即想到近邻好友: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闇,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归园田居》之五)

“近局”即近邻,此指彼此谈得来的近邻好友。陶渊明邀请好友来家对饮,彻夜长谈,直至天明。原来淤积于内心的“怅恨”早被驱散得无影无踪。

陶诗中此类诗作很多,例如《移居》其二曰: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这是陶渊明写自己守拙田园的日常生活,而突出的则是与近邻之间的和谐相处及其带给他们的欢乐。从描写中不难看出他们之间感情的深厚和关系的亲密已经达到不讲客套、不分彼此,宛如一家的地步。第一首中的“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表现的也是这一内容。对于志同道合,感情深厚的朋友和邻居来说,客套和礼节完全是多余的。正如叔本华所说:“如果我们表现出太多的礼貌和周到,我们反而有可能失去这些朋友。”正是这种不讲礼仪和周到的邻里关系,使陶渊明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快乐。

凯风时来,酒熟自斟

一般说来,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观都可以分为两种:自然景观中除了别有洞天的稀世奇观之外,更多的是常见的花草树木和山丘江河;人的经历和生活中除了辉煌灿烂或惊心动魄的时日之外,更多的是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日常生活。有些人对后者毫无兴趣,认为它们根本不值得欣赏和体验,而只对前者感兴趣,这實在是人生中的巨大浪费和损失,因为正是在常见的自然景观和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美好东西。

富于生活智慧的陶渊明与此相反,他善于发现、享受和欣赏平凡的日常生活和常见的普通自然景观。《和郭主薄》其一: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 ……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此诗写夏日清阴,凯风时来之际,游闲业,弄书琴,做美酒,独自斟,幼子咿呀学语环绕身边。除此诗之外,这类题材的作品还有很多,如《归园田句》《杂诗》中的部分诗歌和《归去来辞》等。这些作品充分写出了平凡、清静而适意的生活和诗人悠闲自得的心情及其所蕴含的美感和诗意。而很多人虽有这种经历,但却完全忽视其特有的美和诗意,因此,也就不可能像陶渊明一样去热爱、欣赏和享受这种生活。之所以有这样大的反差,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没有陶渊明那样的美好品德和生活智慧。

《杂诗》之四在写了“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的居家日常生活之后,意味深长地写了这样两句:“孰若当世士,冰炭满怀抱。”“当世士”是指汲汲于功名利禄之士,“冰炭”指两种完全不同的心境。陶渊明认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当世士”为达到目的必然要见利忘义,做出种种卑鄙龌龊之事。这种人往往“冰炭满怀抱”,义利交战于心,受到良心的谴责。这样的生活何来内心的宁静和从容?

除了享受平凡生活的乐趣之外,陶渊明还很喜欢旅游,这涉及到他对自然景观的审美取向。陶诗中基本上没有别有洞天的稀世奇观,而随处可见的是平常景观。如《时运》《游斜川》《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拟古》之三和《饮酒》之五等。《拟古》之三写仲春:“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从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这些景观十分平常,人人熟悉,陶渊明抓住惊雷轰鸣下的众蛰潜骇,春雨滋润中的草木横舒以及雨后翩翩飞来的新燕,不但写出了仲春别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而且表现出大自然的蓬勃气象和盎然生机,从而再现了平常景物中的特有的美感。

再看《饮酒》之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中的自然景观都极为常见,但其中却蕴含着“真意”:自由翱翔的飞鸟至日夕而即归,飘忽不定的山气在夕阳照耀下自然而然地转佳,眼前的秋菊和天边的南山静悄悄地各得其所。从道家的思想观点来看,这些景观虽然彼此不同,但却具有重要的共同特征,那就是“顺自然而行……以自然为性”(《王弼集校释》)。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显露出质朴率真的本性。道家认为自然即天道,也是万物的本性和美的本源。陶渊明受道家思想影响,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并以此为处世做人的根据。所以,他在夕阳西下,山气朦胧、飞鸟归巢的特定自然环境中“采菊东篱下”时,更是显得潇洒飘逸、悠然自得。陶渊明就是在这样的物我同一,情景交融中享受着常见的自然景观的和谐、澄明和宁静之美。

生活智慧实际上就是生活的艺术,在哲学体系中属于幸福论的范畴。今天,现代人为了提高幸福指数,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快乐,可以从陶渊明的生活智慧中得到很多启发和教益。

(作者系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猜你喜欢

陶渊明生活
陶渊明失败了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另一面
陶渊明的“粉丝”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不为五斗米折腰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