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代名师周其勋》与那些人

2021-04-27张建智

博览群书 2021年2期
关键词:舅公名师

张建智

近日读友人惠赠的《一代名师周其勋》一书,书中出现的那些人那些事,让我掩卷沉思。重建周其勋生前鲜活的日常是不容易的。而作者作为周其勋的学生,凭着对老师的一片真情与崇敬,不辞烦劳,从国内外资料中挖掘和考证出大量素材,花费无数个日夜写成了这部传记。

该书的传主是我的舅公,中国教育界、翻译界、英美文学界颇受敬重的一位前辈——周其勋教授。

记忆中的舅公,每逢暑假便会到上海女儿处度假。我的外婆总叫我送些江南水乡土产到上海,送给舅公舅婆。记得有一次拜访时,舅公正在研究儒家与法家的一些著作如何能正确翻译成英语的问题。丰子恺的长子丰华瞻,彼时在复旦任外文系教授,来看望舅公,也谈到古文献中翻英的问题,两人一番切磋,认为把中国古代文献儒家与法家学说,达到翻译精准,颇为繁复不易,皆因对古文字可有多种理解。

舅公去世后,我在杭州遇到舅婆倪翰芳,她送我一本舅公的译作《拜论》,她的签词,字迹端庄秀气。那时舅婆已年近九十高龄,但她思维很活跃,脑子很清爽,完全没有给人垂垂老矣的感觉。

诚如作者在《一代名师周其勋》中写到的那样:

在《八十三个春》中,附有周其勋倪翰芳当年的照片,从照片上看,年轻的周其勋英姿勃勃,器宇轩昂,眉目间透露出对未来的憧憬,一望而知是个开拓型的人,而倪翰芳则一副江南丽人的模样,看过照片的学生都说比蜚声海内的林徽因要漂亮得多。

“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一代名师周其勋》是一部中国20世纪的百年教育史。书中不仅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个人感怀,更多的是作者为读者描绘的周其勋那一代知识分子群体画像,为我们写出了那一代人的追求和遗憾,希望与惆怅。套一句史家的话,作者“若知古而不知今,务外而遗内”,是很难写出此书的。

今日,我们看到因受各种条件所限,许多曾经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名师,一如冬日里凋零的残荷,随时日流逝,渐被时代所淡忘。而此书的闻世,不谛使那一代人的风貌,对社会之贡献,重被世人认识与思考。而更大的意义,是通过周其勋的人生经历,向我们传递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教育事业,是如何于艰苦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求索:

年轻的周其勋教授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教学和外国文学译介和研究事业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周其勋的学术生涯达到了鼎盛乃至巅峰的阶段。从当时的报章杂志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的学术、文化和社会活动都有他的身影。他在国立中央大学任教授,讲授英国小说与诗歌,同时还在国立编译馆担任人文组主任,负责审核各种人文译品和大中小学的英课教科书。作为资深翻译家,他不单自已翻译了在民国时期具有广泛影响的《英国小说发展史》《英国当代小说四家》《少奶奶的扇子》和其他文学及学术研究作品,同时又在各大报章杂志上发表了不少时评和书评,包括对著名法学家钱端升所译的《英国史》和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所译的《水浒》所作的长篇评介文章。

书中通过描写周其勋及其时代的人和事,向读者讲述了曾经的教育先辈,把世界先进教育理念引进国内的往事。

书中提到了教育界的许多人物:才女林徽因、梁思成、既是文学家又是书法家的沈尹默、李叔同(弘一法师)、马叙伦,刘树杞、李四光、周鲠生、陈寅恪、吴宓、曾昭安、任凯南、刘树杞、竺可桢、辛树帜、朱光潜等。其中特别提到曾当选为留美学生委员会中部主席的高士其。高到纽约开会时,数次拜访周其勋夫妇。作为中国首席科普作家和科协领导的高士其,与周其勋夫妇结下了不渝的友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高士其作为科协领导,因公来南方视察时,总于百忙之中到中山大学看望周氏夫妇,之后周其勋夫妇调南宁,还特地驱车去广西大学,看望阔别数年的周其勋、倪翰芳夫妇。总之,不管彼此的生活是多么的曲折,周其勋、倪翰芳和高士其,几十年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情谊。

那一代名师,还有竺可桢、朱光潜、沈尹默、李叔同、马叙伦、王星拱、李四光等响亮的名字,真可谓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周其勋教授,作为一代名师,曾在教育和外国文学译介和研究事业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不单可从三四十年代报章杂志上读到周先生的许多文章,还可在许多学术、文化和社会活动上,看到他的身影。他曾在张学良办的东北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光华大学、中山大学、广西大学等校任英语教授兼外语系系主任。他是夏志清哥哥夏济安的老师,也是上海出版界大家丁景唐的老师;还是钱钟书先生出国的考官。

他在中央大学任教时,讲授英国小说与诗歌;同时担任国立编译馆人文组主任,负责审核各种人文译著和大中小学的英文教材。作为资深翻译家,他主持翻译了具有广泛影响的《英国小说发展史》《英国当代小说四家》《少奶奶的扇子》和《拜伦》。他对著名法学家钱端升所译的《英国史》和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的《水浒传》英译本的长篇评论在当时有着很大的影响。

书中对这些人物,有的书写较详,有的一笔带过,事实上,对于书中说到的许多专家学者,其背面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故事。

周其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已经成为国内颇有成就的名流学者、教育家、翻译家和英美文学专家。但在我的记忆中,舅公却一直把自己当成一位最普通的人。我与舅公相处最长的时日,应是“文革”后期。那年,他从上海女儿处,到南太湖畔的湖州姐姐家,那是元代诗人所歌吟的“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 太湖流域。如今已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论的发源地了。

周其勋的姐姐,就是我的外婆,居住之处,恰就在宋代姜白石写下名诗“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凌渡,回首烟波十四桥”的地方。

于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时每天下午四时半,我们兄弟几人陪舅公一起在离垂虹桥不远的大运河进入市镇的河中游泳,那是我们每天雷打不动的事。

我们赤搏上阵,游一阵子,就坐在与我家只一墙之隔的木材公司贮存于河面的木筏上休息。这一刻,正是斜阳西下,照射在我们身子上,一排排木筏浮在水面,舅公似回到年轻时代。他与我们一起戏水,瞧夕阳下,清灵灵的水,流淌着。水映斜阳,波光粼粼,运河之水,悠悠地从我们脚下流去。一阵欢乐过后,我们与舅公便躺在木排上體息,一边晒日光浴,一边仰望苍穹,只见蓝天白云,轻轻飘过。

我还记得那年,舅公是夏天来外婆家的,那时家门前,真是桃李罗堂前,榆柳荫后檐,每当有月亮时,我们大家就坐在葡萄架下。一般是在吃了晚饭后,六七点钟时,在这夏夜宁静月光下,舅公就给我们讲故事,聊不尽的天南地北事,还教我们些英语。我后来回忆,那时舅公是避“文革”之难、避城市之喧嚣而来,虽心中有沉重处,然一定是很高兴的。

这本《一代名师周其勋》终于定稿,回眸舅公近一个世纪的岁月,让我们读出他在国内外生活的一面,读出了其学术生涯深邃的一面,远离官场平实的一生,更读出其仗义助人的一面。其永留于世的学术著作和这本纪念他一生的传记,我想,定能得到大家的喜爱。

(作者系知名传记作家,文史学者。)

猜你喜欢

舅公名师
名师直播课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睡沙发的人
亵中之晴
用技巧演绎唯美
浅议"名师"
孤田
行酒
被小油灯温暖过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