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与环境、教育的关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21-04-25符如贷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13期
关键词: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符如贷

摘 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辩证唯物地论述了人、教育、环境的理论思想。认为在人不断地发展运动过程中,教育是通过实践不断地进行教育,而实践受教育影响不断在教育的指导下进行的实践。社会实践活动随着教育的目的进行展开,其对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实践是教育实施的动力和载体。

关键词:《提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3.080

马克思在1845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它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来讲是一部经典性的哲学著作,它曾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以及恩格斯又称它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在德育过程中应结合马克思关于人、教育、环境的理论思想来展开,探析《提纲》所蕴含的有关思想对多元文化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一定的价值意义。

1 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关于人、教育、环境思想的批判

马克思在《提纲》中论述了实践是人、环境、教育的基础,另外不仅把实践引到了认识论中从而完善认识论,而且也在实践的情况下阐释在历史观中所出现的问题。而《提纲》的第三条是马克思新世界观的一部分内容,它主要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学说中的否认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以及主要倡导的“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等方面的问题,从而阐述了教育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而人、环境和教育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也就是说,在人是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的,教育是通过实践不断地进行教育;实践受教育影响,从而不断地在教育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同时,实践活动往往是伴随着教育目的来展开的。

马克思在《提纲》的第三条中强调指出,“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者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从中可以得出,“唯物主义学说”指的就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爱尔维修)、19世纪初的费尔巴哈以及以欧文为代表的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等。爱尔维修、欧文与费尔巴哈等非常重视环境与教育对人的作用,提出了“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等理论。

首先,爱尔维修主张“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他认为人是教育的产物,环境对每一个人的成长成才都具有决定作用,不良环境与教育会导致人不好的性格。因此,改变环境与教育,从而才能更好地改造人。其次,欧文指出:“‘人是环境的产物,他一生的每一时刻中所处的环境和他的天生品质使他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就是什么样的人。”从中得知,他认为人的性格是环境的产物,他想通过教育和改造环境来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了解自身的本性,从而培养出具有良好素质的人。最后,费尔巴哈的“环境论”和“教育论”深受到爱尔维修学派的影响。“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也就是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此外,他不了解“革命的”与“实践批判的”活动的作用。

综上所述,旧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教育与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环境有好坏之分,好的环境有促进作用,而坏的环境则起到反作用,人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学说”注重环境与教育对人的重要作用这一方面上来看是正确的一方面,但是却存在着片面夸大了环境与教育在人的自我发展过程的决定作用,从而没有看到人并不是单单的、消极的和被动地去接受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没有看到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是具有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奋进者、开拓者和搏击者等,没有看到“革命的实践”可以改变教育和环境。

2 正确认识人与环境、教育的关系

第一,要正确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在处理二者的关系中,不仅要看到人们所处的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而且也要清晰地认识到人具有主观能动性。马克思认为,人可以在不违背规律的情况下创造环境,相反,环境在一定情况下也能影响和创造人。人和环境之间的创造是双向的,而不是谁仅仅只能在单方面上决定着谁,二者既是能动的一方又是受动的一方。此外,“环境给人以影响,制约人的活动。”人之要生活在社会就不能脱离社会实践活动而存在,人在发展和实现自己的实践过程中也可以改变环境,而这个实践过程是一个乐观向上、积极主动的一个实践过程。

第二,要正确处理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不仅要看到了人们所受到的教育对人的发展是有一定的主导作用,而且也要清晰地认识到人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人可以接受教育也可以教育自己,人具有主體能动性。此外,还要清晰地看到教育本身也会受制于新时代发展所面临的新要求、新挑战。“教育是社会按照一定的需要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的实践活动”,马克思对教育万能论进行了批判,他充分证实了教育在促进人的成长成才中起的作用。他指出:“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因此,要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教育,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和实现“中国梦”。虽然说没有教育是万万不能的,但是教育并不是万能的。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教育属于外部的因素,但是要做到全面实效性,就必须要发挥受教育者本身的主体性,从而更好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三,要充分认识社会实践活动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虽然人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会制约着人,但人不是完全服从于环境和教育。此外,实践活动是影响人发展、环境发生变化的重要动力。人与环境是连续不断地相互创造的过程,从而在创造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生改变。环境是否有利于人的活动或者人的活动是否有利于环境建设的活动,这取决于变革的实践,两者统一的基础是人的变革的实践。也就是说,人和环境的相互创造过程辩证统一于实践。

3 马克思人、环境和教育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马克思《提纲》中所辩证地提出的关于人的发展、环境、教育关系的教育思想。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等的背景下,要时刻关注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注重这些理论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3.1 努力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人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科学修养一定情况下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但是人并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的影响,因为环境有优良差之分,人在受到环境影响时可以通过积极主动的实践活动来给改变原有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只有当它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产生影响时,才会被看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高校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营造出一个具有民主性、平等性、互动性和开放性等人文关怀环境。学校是人们营造培养时代新人的环境,对时代新人的思想品德形成有着指导性的作用。要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社区文化环境、家庭文化等以促进人们更好地发展自己,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要因地制宜,从不同的价值维度来营造不同维度的环境,从不同的方面发挥着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功能从而更好地培养“有理想”“有本领”和“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3.2 正确处理好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直接互动关系。在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要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活动组织职能、观念传导职能、引导职能以及管理职能等。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这一层关系中是起到了主导的作用,因此要负更大的责任。首先,教育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要以人为本、以身作则、表里如一,要热爱、真诚、民主、平等的态度与意识对待教育对象;其次,教育者要尊重、关爱和理解教育对象,时刻把教育对象当作一个独立的、完整的行为个体来看待,不伤害其自尊心。此外,还要注重把握好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教育对象还能主动的去影响教育者,在教育者所施加的教育影响中教育对象可以主动地去鉴别利弊。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引导教育对象能承担当自身的责任,为祖国事业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3.3 注重培养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

马克思指出,个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不是一个抽象的个体,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的人”,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客体及主体。因此,要针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有的放矢,把握时机,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其教育和自我教育,思想道德观念,提高思想品德认知、情感、意志、理想信念、践行能力;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和习惯,也就是使受教育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从而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3.4 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

马克思认为,人是“现实的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而只要生活在社会中的都不能脱离社会实践,人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更好地发展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更好地为国家、社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绽放光彩。另外,马克思指出,“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受教育者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如引导大学生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敬老助残志愿活动、社会服务志愿活动等,从而实现“外化于行”的过程。除此之外,要建立健全社会实践活动的保障机制,以此来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水平,从而让更好地、有效地开展教育。

4 结语

当下,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等都呈现快速发展趋势,新时代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探究《提纲》中人、环境、教育的智慧思想,马克思主义虽承认人有受到环境与教育決定的一面,但是他表明这种决定不是最终意义上的决定;他认为人是有自主意识、能动的个体,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因此,在德育过程中,要清晰地认识和把握人和环境的关系问题,优化教育环境,从而更好地培养担当“中国梦”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张微.心理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5.

[3]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

[5] 王炳林.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J].求是,2018,(15).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