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河文化带”建设下五杭水乡旅游开发策略

2021-04-25杨静张怡青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13期

杨静 张怡青

摘 要:五杭集镇作为运河段重点打造城镇之一,虽已进行改造修复却仍缺乏亮点,未彰显地方特色文化。通过整合余杭五杭现有运河资源与非遗文化,构建五杭“为家族文化注入活力”“使原生态生活文化焕发生机”与“以旅游业文化为发展理念”三个目标方向,形成以“水乡旅游业”为内部核心的五杭集镇“运河文化带”理念。

关键词:运河文化带;家族文化;原生态生活文化;旅游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3.006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党和国家制定的重大战略部署。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提出“鼓励和引导运河沿线村镇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建设一批功能完备、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示范带动力强的美丽休闲乡村、休闲农庄(园)、精品民宿,培育一批效益良好的示范品牌,带动农业提挡升级、农村环境改善、农民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大运河沿线的一些村镇重视环境整治、历史建筑与街区的保护和修复。然而,他们往往照搬城市仿古街的做法,将镇上的老街改造修复成为仿古街,导致“千街一面”,反而使老街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从物质性角度和历史角度来看,仿古街是在老街基础上的修复和改造,地理位置没有改变;但是从文化上来看,老街的地方特色文化没有彰显出来,缺少地方性。如此仿古街的修复,被称为“不舒服的遗产(uncomfortable heritage)”,游客身处其中,很难感受到当地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而只是一种似曾相识的、可以复制的物质性历史景观。从旅游角度来说,这样的仿古街也缺少吸引人的亮点。

在我们所调研的杭州市余杭区运河街道五杭的老街,就是这样一种让人感觉“不太舒服的遗产”。五杭作为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一个重要码头,富有浓厚生活气息,具有人文底蕴,也是余杭区近年来重点打造的城镇之一。2017年至今,运河街道始终坚持围绕“全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样板”的总目标,打造“水乡历史文化街区”,努力将这里打造成为“产业兴旺、水乡风貌”的样板小集镇。然而,目前五杭已经完成了环境整治、老街修复,但是缺少亮点。本研究在对五杭的旅游开发现状调研基础上,提出“运河文化带”建设下五杭的水乡旅游开发策略:通过整合余杭五杭现有运河资源与非遗文化,构建五杭“为家族文化注入活力”“使原生态生活文化焕发生机”与“以旅游业文化为发展理念”三个目标方向,形成以“水乡旅游业”为内部核心的五杭“运河文化带”理念。

1 五杭及其旅游开发现状

五杭位于杭州市东北角,京杭大运河从湖州市德清进入杭州段,先经过余杭区运河街道博陆社区,接着就是同属运河街道的五杭社区。五杭在南宋咸淳(1265~1274年)《临安志》(卷二十4/13)“乡里”中有记载:“丰年乡管里四:长寿、五杭、博陆、前莊。”可见“五杭”的名字在距今700多年前就出现了,这还不包括五杭没有被记载的历史。

五杭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除了京杭大运河人工河外,五杭区域内河港、潭、漾众多。有内外塘水面2160亩、河道总长达100多公里,水域总面积为余杭第一。水路交通发达,有东西南北和西南共五条水路,据说这也是“五杭”(即“五航”,五条航道之意)名字的由来。

由于水路交通发达,五杭曾是商贸云集之地。无论远近的船只都可以到这里,京杭运河的船可以进入马家汇角,“市河”因而形成。船进入市河,人们沿石头台阶上岸,岸两边曾有类似塘栖水北街一带的“米床”和廊檐。20世纪70年代,市河填平,变成现在的“解放路”。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曾经“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咸淳临安志卷五十八 2/20),以前村里房前屋后都有河道,家家都有船。“河所以通舟楫,梁所以通车。(《康熙仁和县志》卷二4/30)”五杭桥梁也非常多,有锦登桥(当地人叫鰟旇桥,因桥下有鰟旇鱼)、五杭桥(即万寿高桥)、玉露桥(当地人称车桥)、兴国桥、弥陀佛桥(《杭县志稿·桥梁》卷七 20/55)。现在除了玉露桥、兴国桥之外,其他桥都已无存。

五杭社区下面有11个村,包括五杭、杭南、唐公、郭信、杭北、长春、中水渭、双条坝、道墩坝、黄家桥、圣塘河。现在旅游规划范围以五杭解放路(当地人称“老街”)为中心,以及繁荣路(当地人叫“后头小路”)、玉露路(旧称“南街”)和万丰东路(旧称“东街”)、万寿路一带,包括唐公村、五杭村和五杭街道的一部分。目前规划第一期工程已结束,主要包括河道整治、村落居住环境卫生整治、沿街建筑外立面装修、停车场、厕所等,修建沿禾丰港(老百姓称“马家汇角”)至玉露桥的游步道,新建水乡风情馆、美食博物馆、沈近思广场及纪念馆等建筑。规划第二期主要包括兴建运河游船码头,运河文化公园以及文创产业园等。

2 “运河文化带”建设下五杭水乡旅游开发策略

2.1 深挖家族文化为“运河文化带”注入活力

五杭有一些保存比较完好的民居建筑,如厉家大院、金家大宅、高家染坊、宋家百货店等。然而,这些民居背后的家族故事却挖得不够。作为一个传统的乡镇,五杭及其周邊农村还保留着以家族聚居为特征的传统乡村布局肌理,这些家族的故事,体现的是五杭从过去到现在的历史变迁。比如俞氏、尤氏、顾氏、宋氏,都是当地人数众多的家族。这些家族靠经商、捕鱼、教育等发家,各家有各家的习性,各家有各家的传承。挖掘家族故事,摸索发家经验,打造专属家族名片,将“家族—品牌—游客”三者串联,使游客真正融入其中,由此传播当地特色文化。且可根据家族的主业设计相应的旅游活动和旅游产品。

以厉家为例,厉家大院是五杭老街现存最为完整的古民居。厉家子孙大多经商为生,早年间经营的南货店在当地小有名气。厉家名片的关键字即南货,特指长江以南盛产的商品。在如今厉家大院院前打造旧时南货店,出售老底子印象中的南货,甄选笋干、火腿、黑木耳等,贩卖并传承那一代人的回忆。

顾家的“顾元昌”老字号做的是油坊生意。早年的顾家是从黄家村迁至五杭顾家角,两地相距不远,三五里路。顾家角东面则是先前顾家做生意的地方,被称作“油坊”,即榨植物油的作坊,在当地方言中被称作“油车”。由于油车的存在,当地有名的玉露桥村民叫作“车桥”,可以在玉露桥边恢复传统的用油车榨油的活动,游客可以参与其中。

尤家家族人口众多,当地的尤家坝、尤家里、尤家河均以尤姓命名,这个家族在以前多农忙时种田,农闲时捕鱼,船是他们的主要出行工具。直到现在很多家里都有船,他们还会使用船去钓鱼、采菱等。这些都可以开发利用成为特色旅游活动。

2.2 修复运河水乡自然生态景观和原有的水乡民居、村庄肌理等历史人文景观

沟通五杭内的风北港、斜弓港、庙前港、东港、西港与塘泾漾、庙河漾、凌家漾及白龙潭等水域,发展“运河农家乐”“运河渔家乐”“运河船家乐”“运河水乡乐”等旅游休闲活动。通过重点打造禾丰港及周边历史老街,打造水乡休闲旅游综合体,形成运河水乡慢生活旅游区。沿着那条繁荣的路往前走去,左右两边是一家家一户户的住户,十字交错的两三排,倒也显得温馨。水潭、河傍、溪流、小船、木船;依着水洗衣服、挑着船捕小鱼,这些带有水乡风貌的字眼真实的出现在这个小集镇,再现水乡风貌。

2.3 活化利用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五杭成为余杭以及杭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产业发展中心

如余杭的清水丝绵,进一步发展与旅游相关产业。五杭的宝卷表演,结合当地的茶业店文化,如恢复五杭曾有的茶店老字号:金山茶店,用以吸引本地人和游客等。

运河街道五杭集镇,运用村镇再生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对集镇风貌、产业、文化、生态、功能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整治规划,利用集镇的场地特色、区位优势、产业特色,打造三生融合,双态统一的具有当代水乡风情的美丽集镇。突出运河情怀,融入水的元素,写出水的文章。构建五杭“为家族文化注入活力”“使原生态生活文化焕发生机”與“以旅游业文化为发展理念”三个目标方向,形成以“水乡旅游业”为内部核心的五杭集镇“运河文化带”理念。

参考文献

[1] Abigail Wincott,Neil Ravenscroft & Paul Gilchrist.Roses and castles:competing visions of canal heritage and the making of pla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2020,26(3):737-752.

[2] 冯骥才.仿古街,请三思而后行[J].重庆建筑,2017,(8):62-63.

[3] 祝一帆.京杭大运河畔的五杭古镇[J].余杭史志,20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