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2021-04-25任娟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8期
关键词:渗透策略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任娟

摘要: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中选编了许多经典的古诗文。本文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不同教学出发,对古诗文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策略进行研究分析,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关键词: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渗透策略

一、高中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中国古典诗文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我国古代先贤对宇宙、人生、社会、自然的感悟。中国古典诗文的学习,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还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单就学生成长而言,古典诗文的教学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高中阶段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古典诗文中的审美元素,有效利用其中蕴含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将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渗透落实到课堂中去,启迪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的行为,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拥有更多的精神力量,实现健康成长。

二、高中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一)必修课堂日常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中,所选编的古代诗文都是经典篇章,都是浸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每一篇古文、每一首古诗不仅仅拥有独特的文学价值,还有其不可替代的教学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尽最大的努力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课堂中,让学生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情怀。

必修教材所选的古诗文,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其中爱国主义精神尤为瞩目,我们要充分利用其中的爱国形象,对学生渗透爱国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忧国忧民、心系国家、九死不悔的屈原(《离骚》),到临危受命、深明大义、以大局为重的烛之武(《烛之武退秦师》),从舍生忘死、至死不渝的苏武(《苏武传》),到以国事为先,私情为后的廉颇、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从忧时伤世、感怀伤乱的杜甫(《登高》),到国破家亡、沦落天涯的李清照(《声声慢》),我们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文本的分析,逐步引导学生感受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以期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传承“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

此外,孝敬老人,尊敬师长,自古及今也都是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在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文言散文选篇中,李密的《陈情表》最为集中地展现了孝道。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对孝文化进行渗透,让学生深切地感受亲情的重要性。面对功名利禄与亲情孝道的抉择,李密毅然决然地选择亲情孝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由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切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父母或其他长辈的态度,以期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让学生对亲情有所感悟,对长辈有所行动。韩愈的《师说》是孝敬师长的代表篇目,在文中,韩愈不仅强调从师学习的重要性,还提出择师的标准,并表示只要是老師,就值得学生尊重。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尊师重教的重要性。这两篇文章从尊老爱亲、尊师重教的角度展现了古人的道德追求,体现了古人的人格修养,教师要把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其实,我国古代散文中有很多是展现人生哲思与生活智慧的,像《逍遥游》中庄子洒脱自然、不为浮名虚利所累的超逸脱俗,像《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对波澜人生豁达视之的旷达豪迈,像《滕王阁序》中王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砥砺前行,这些丰富的精神文化,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挖掘和传递给学生。这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还可以让学生站在生命的高度俯瞰生命的哲学。比如在讲授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乐琴书以消忧”“临清流而赋诗”的归隐之乐,理解陶渊明在困顿现实中内心仍充满美好向往的心境。又如,在讲授苏轼的《定风波》这首词时,可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展示杨绛先生《一百岁感言》中的一段话来帮助学生理解——“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还可以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如可以让学生以“苏子,你何以如此乐观”为话题,写段200字以内的感悟,体会苏轼在风雨浪潮、坎坷仕途中的洒脱与豁达的生活态度,在磨难逆境中处变不惊的心境,在被贬岁月中修身持正的理想人格追求。总而言之,这些诗文及诗文中的人物形象都为我们正视挫折与磨难提供了借鉴。当遭遇挫折时,我们要谨记,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二)选修课堂探究性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中,涉及的古典诗文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先秦诸子选读》,这两本书所选篇章皆是经过时间淘洗和历史严格筛选的经典,从《论语》《孟子》到《墨子》《韩非子》,再到明清的散文,无一不是精品。这些诗文的作者具有卓越的文学素养与高尚的品格,本身就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是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和精神偶像。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

当然,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方式是有所差异的,其差别在于必修课侧重于对课文知识与能力的习得,而选修课注重教学内容的整合归纳、深入探究、比较拓展和实践应用。因此,在选修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例如,在教授《墨子选读》中《兼爱》一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书籍、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探究墨子“兼爱”与儒家“仁”“义”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下感受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义薄云天”的人格和墨家无差别的“兼爱”,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传统精神文化中汲取成长的养分。此外,《兼爱》一文还可以通过师生互动,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读写结合、小组合作、师生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积极参与课堂,把握其章法特点,进而引导借鉴《兼爱》的思路谋篇布局,训练学生议论文的写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这些拓展和研究的学习,不仅延伸了课堂教学,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辩证思维,同样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三、古为今用,丰盈人文素养

在我国古典诗文中,从老子的“上善若水”、孔子的“仁者爱人”到孟子的“浩然之气”,从真实的历史人物到古代诗文中的经典形象,无不在引导并告诉学生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这些诗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如果能够有效利用教学传达给学生,并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将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歌德说:“在艺术和诗里,人格就是一切。”在古代文化传统经典中,古人所带给我们的精神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传统的,也是现在的,不仅仅是古人的,也是我们的。我们总能够在古人的智慧与哲学中找到解决我们自身困惑的答案。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与古人进行对话,让学生看到精神传统文化之博大的同时,也能够在精神的交流中实现自我人格的完善。

总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渗透落实到课堂中去,古为今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唯此方能丰盈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杨艳.高中文言文中传统文化教学的策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9.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渗透策略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探析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