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舞蹈教育在偏远地区的发展现状
——以舞蹈教育在湖南省某偏远地区的发展为例

2021-04-21

戏剧之家 2021年12期
关键词:偏远地区舞蹈艺术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当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舞蹈以其自身独特的魅力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中,各处都活跃着舞蹈艺术的影子。但是,在很多偏远地区,舞蹈教育的普及工作受到了各方面的阻碍,偏远地区的舞蹈爱好者缺乏学习舞蹈的机会。

一、舞蹈教育的作用

吴晓邦先生曾给舞蹈下定义:凡借着人体有组织有规律的运动表达思想感情的都可以称之为舞蹈。由此可见,一方面,先生强调舞蹈动作是“有组织有规律”的,它是经过提炼、加工、美化的人体动作,所以在舞蹈训练的过程中能促进人们生理各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舞蹈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它着重表现语言文字等其他文艺形式难以表达的人们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因此,舞蹈教育又有助于促进人们心理的完善。

(一)舞蹈教育有助于塑造健美的身形

古希腊人十分崇尚健美的身形,他们非常重视音乐舞蹈的学习。随着芭蕾技巧和相关审美规范的确立,“开绷直立”与“三长一小”使得舞蹈训练对于形体塑造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当今,人们越来越重视舞蹈教育塑造形体的作用。笔者曾做过“关于家长为何送孩子参加舞蹈训练”的问卷调查,得知家长认为孩子通过舞蹈学习能塑造身形,增强体魄,养成良好的站姿、坐姿等。

(二)舞蹈教育有助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舞蹈教育能促进内心世界的表达。舞蹈是身心合一的艺术。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使用肢体表达情感,辨别肢体动作表达的深层含义。例如,用大跳表现大喜或大悲。

舞蹈教育能促进人们精神需求的满足。在审美的过程中,好的作品常常能影响观者的价值观、世界观。如1959年首演的大型舞剧《小刀会》,雄浑的舞蹈场面使观者对外国侵略者的愤恨、对爱国战士的歌颂得到宣泄。通过舞蹈训练,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完善人的品格。

(三)舞蹈教育有助于生理机能的完善

舞蹈训练对人体心肺系统具有较大的影响。在训练的过程中,呼吸频率加快,人体吸入更多氧气,同时也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得骨骼肌、心肌的毛细血管增生,呼吸肌发达,肺活量增大,肺通气量增加。

舞蹈训练还能改善神经系统。“舞蹈是听觉和视觉的双重艺术”。长期的舞蹈训练可以促进视觉、听觉等感觉的发展。在视觉上,拓宽视野,提升眼肌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在听觉上,提高耳朵的灵敏度。

(四)舞蹈教育培养人的综合能力

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一方面,舞蹈教育通过对人体各种感觉器官的综合训练使得全身都得到发展,促进“全脑”的完善与发展。所谓的“全脑”旨在对人的全面性培养,体现在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理解能力、空间认知能力、记忆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等方面。另一方面,舞蹈教育关乎到对其他艺术门类(如戏剧、音乐)的学习。可见,舞蹈教育培养的是综合型人才。

二、偏远地区舞蹈教育的现状分析

舞蹈艺术已经火遍各个角落,舞蹈的身影随处可见,然而在偏远地区,舞蹈艺术依然不被重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首先是经济落后;其次是传统观念束缚;再次是专业舞蹈教师紧缺;最后是没有可供参考的、立足于农村实际的舞蹈教材。

(一)经济落后影响舞蹈教育的实施

1.教学设备欠缺

我国经济发展地区差异大,由于经济落后,很多偏远地区没有条件建设专业的舞蹈教室。以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天门乡中心学校为例,没有宽敞的舞蹈教室,没有镜子、把杆……只能带着孩子们在水泥地上、草坪上舞蹈。像这样的地区,无法为舞蹈教学提供适当的条件,也就限制了孩子学习舞蹈、接触舞蹈的机会,阻碍了舞蹈教育的实施和发展。

2.舞蹈学费无法供应

迫于生活,一些农村家庭为供应孩子的生活费都焦头烂额,对于校外开办的舞蹈班就更是力不从心了。人们常称:舞蹈是烧钱的艺术,是高不可攀的艺术。这像极了芭蕾兴起时只是宫廷贵族的专享品。迫于经济上的种种压力,舞蹈对于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舞蹈教育的发展。

(二)思想观念的局限

1.舞蹈是“副科”

偏远地区存在对舞蹈等艺术教育尤为不重视的现象,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安排负责人表示“舞蹈等艺术学科属于副科”,“时常把音乐、美术课用来上语文、数学课”。这是当下相关考试制度的引导有误,给人们灌输了“文化课更重要”的观念。农村人民作为弱势群体,渴望下一代过上更好的生活,所以只能通过考高中、读大学改变命运。

经过笔者的走访调查,发现这些偏远地区的学校均没有开设舞蹈课程,下图是新化县天门乡中心学校小学部各科课时表:

一目了然,舞蹈课程是没有开设的。部分老师认为舞蹈课程的开设会影响文化课的成绩,参加课外舞蹈培训班会影响周末家庭作业的完成等等。学生只能在“六一”儿童节的文艺表演上才能接触舞蹈。有关部门和学校对于舞蹈课程的开设不够重视,这是很难提高学生舞蹈方面的素质和水平的。

2.舞蹈是“女孩学的”

舞蹈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是“全民性”的艺术。而在偏远地区,受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认为舞蹈只能女生跳,笔者在天门乡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舞蹈班里的男孩子常常被贴上“娘们”的恶劣标签。家访过程中,家长常常说:我们家是个男孩子,他应该学武术。如此的传统观念对舞蹈教育的普及是非常不利的。

(三)师资紧缺

要在偏远农村开设舞蹈课程,师资是个难题。天门乡有很多的教学点,这些教学点都是一位教师统揽所有课程、所有学生。“包校”是偏远农村很常见的情况,没有专业的舞蹈教师。一方面舞蹈专业的教师不愿意在山区任教,薪水与生活品质无法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其他专业的教师无法把握舞蹈教学的科学性,而舞蹈教育是一门身体的教育,忽视了其科学性,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四)无标准教材与考核机制

中国艺术教育考察团在美国考察时发现,美国学校把音乐、舞蹈、美术作为必修课,而我国偏远地区中小学的舞蹈教育目前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没有专门负责偏远地区舞蹈教育的科研小组。中小学各科《课程标准》中没有《舞蹈课程标准》,因此就算开设课程,也没有纲要可依,没有规范的舞蹈课程考核机制等等。

三、推动偏远地区舞蹈教育发展的策略

随着21 世纪的到来,党和国家对艺术的发展日渐关注,这给舞蹈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契机。长远来看,舞蹈教育观念的引导、舞蹈教师资源的建设、舞蹈教学设施的完善是提升舞蹈教学质量的关键。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是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

(一)社会与政府促进舞蹈教育

首先,社会应加强对舞蹈艺术的普及与传播。偏远地区长期沉睡的舞蹈艺术需要被唤醒,舞蹈教育的种子需要播撒在全国各个地区。社会及政府需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各种手段来加强对舞蹈艺术的宣传。

其次,政府应加强对舞蹈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在偏远地区集中建设一个舞蹈教育场地,配备镜子、地胶、把杆、音响、灯光等舞蹈教育过程中必需的设备,使得大家可以汇集在此进行舞蹈教学活动。

最后,对于一些有舞蹈梦却没有资金支持的家庭,政府不妨给予补助或补贴,减轻家庭负担,让每一个有舞蹈梦想的孩子都可以学习舞蹈。

(二)学校普及舞蹈教育

学校促进舞蹈教育在偏远地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专业舞蹈院校培养专业的舞蹈人才,从而建立科学、严谨的教学大纲;二是农村中小学开设相应的舞蹈课程。

第一,专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是舞蹈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1954 年北京舞蹈学校建立,为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至今,全国诸多院校都有独立的舞蹈学科,开设舞蹈硕士与博士点,培养出了大量的业内专家。但是,这些鲜活的种子往往无法播撒到偏远地区。所以,希望有更多业内专业人士能投身于偏远地区。

第二,农村中小学应改变“副科”观念,要正确认识舞蹈教育的重要性,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科学地开设舞蹈课程,并建立可行的、科学的《舞蹈课程标准》,制定适应性强、可行性高的舞蹈考核机制,多次数、高效率地开展艺术活动,让舞蹈不再从属于音乐课、体育课等等。

(三)家庭支持舞蹈教育

作为家长,应积极主动地通过网络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的思维水平,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家长应该改变对性别的刻板印象,鼓励孩子学习舞蹈,支持孩子参加舞蹈活动,帮助孩子争取更多进行舞蹈表演的机会,使孩子从舞蹈中获得成长与快乐。

本文通过对观念的考察、硬件设施的分析以及与学生的交流和开展问卷调查,对舞蹈教育对人的促进作用、偏远地区舞蹈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做了简要的论述,一方面旨在能为偏远地区热爱舞蹈的孩子们争取更多走近舞蹈、学习舞蹈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希望在专注偏远地区舞蹈普及的过程中能挖掘一些沉睡已久的原生态舞蹈,从而促进舞蹈的多元化发展。

猜你喜欢

偏远地区舞蹈艺术
冰上舞蹈搭档
偏远地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之有效性研究
“考虑偏远地区211大学比较好”
纸的艺术
我和舞蹈
偏远地区配电网容载比的算法改进模型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偏远地区使用太阳能驱动的平交道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