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学科融合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

2021-04-20张素贤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审美素养学科融合数学教学

张素贤

摘要: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美育,可以通过学科融合来进行。可以与信息技术融合,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可以与音乐融合,引导学生感受美、享受美;可以与语文融合,引导学生认识美、表达美;可以与美术融合,引导学生鉴赏美、创造美。

关键词:学科融合;数学教学;审美素养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意见》中还指出:“要不断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丰富的美育资源。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的人,只是看到了数学的严谨性,而没有体会出数学的内在美。”我国数学家徐利治指出:“数学园地处处开放着美丽花朵,它是一片灿烂夺目的花果园,这片花果园正是按照美的追求开拓出来的。”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数学的美,认识到学科融合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引入相关学科的知识开展教学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与信息技术融合,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融合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之一:“信息技术能向学生提供并展示多种类型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并能灵活选择与呈现;可以创设、模拟多种与教学内容适应的情境;能为学生从事数学探究提供重要的工具;可以使得相距千里的个体展开面对面交流。信息技术是从根本上改变数学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必须充分加以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出现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它将声音与图像、动态与静态完美地结合起来,成为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补充手段。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中有很多美,如简洁美、对称美、统一美、奇异美、曲线美等,激发学习兴趣,使其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数学教学过程,增强数学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感受数学课堂的动态美,为释疑解难、激发学生思维创设有利条件。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一幅幅绚丽多彩的风景画,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图无处不在,主题图已成为各种版本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道风景。这些图片大多是由色彩斑斓而又生动的卡通形象组成的,有浓浓的动画风,富有儿童情趣和学习意义,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审美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把这一幅幅漂亮的图画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在呈现主题图时,要考虑不同学生的特点,判断是静态的图片适合,还是利用多媒体设计动态的主题图适合。

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在什么地方见过“圆”,学生列举出很多例子,如自行车的轮子、太阳、圆形的桌面等。接下来,可以一边出示多媒体课件一边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述:“圆”到处可见,大自然十分青睐“圆”,在平静的水面投入一颗小石子,就出现了无数个波光粼粼、向外荡漾的“圆”;生活中的“圆”无处不在,奥运五环旗、盛开的向日葵、雷达的接收器、电磁波、阴阳太极图、圆形拱桥、圆形建筑、圆形瓷器……通过这一幅幅静态、动态的画面,让学生体会“圆”的精美。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用多媒体一一呈现出枫叶、蝴蝶、松树、京剧脸谱、建筑物等的图案,然后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特点。同时,把对称轴用红线闪烁几下,这样美的画面和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加深了学生的审美感知,使他们饶有兴趣地进入求知的境界。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数学学科独特的美,通过信息技术让学生发现、欣赏、感受它的存在,从而培养审美素养,激发人文情感。

二、与音乐融合,引导学生感受美、享受美

音乐是一种艺术,它具有感性的特点,包含着强烈的情感。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需要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從而深刻感知音乐律动的美感,实现听觉上的享受。音乐与数学表面上看似毫无关联,其实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数学学科中也需要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使学生对图形的位置关系、形态变化、运动规律有深刻的认识,更好地运用图形和空间想象思考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将音乐课的相关知识引入其中,促使学生提升想象能力。

以“图彩的旋转变换”这部分内容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把“大风车”这首歌曲引入课堂,使学生在歌声中能够联想到风车旋转的样子,从而对图形的旋转变换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直观想象能力。然后,从学生熟悉的摩天轮、旋转木马、钟表的转动等常见的旋转现象入手,讲解旋转的中心轴、中心点等相关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这样,将数学与音乐有机结合起来,既充分打开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提高了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又促进了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

数学学习往往伴随着复杂的逻辑思考,在不断的思维跟进过程中,很多学生难免会产生烦躁的心理。除此之外,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对很多事物都具有好奇心,因此想让他们集中注意力上课是一件较困难的事情。而音乐本身就有使人放松身心的作用,将其与看似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合起来,能够缓解学生的压力,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感受美、享受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六年级学生在认识“黄金比”之后,可以欣赏歌曲《小螺号》,感受乐曲带来的美妙。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这首歌曲里的黄金比。教师出示秒表,再次播放音乐,让学生在听到乐曲高潮时喊“停”,并记录下高潮开始的时间和乐曲的总时间。然后,让学生算一算两者的时间比18∶30=0.6。学生会发现这个比例数字,接近黄金比。接下来,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数学与音乐的相关知识:在乐曲创作中,多数乐曲的高潮部分都开始于整段乐曲时间的0.618处,比如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肖邦的《降D大调夜曲》、俄国作曲家里姆斯·柯萨夫的《天方夜谭》等,都将高潮处设在了“黄金分割点”的位置。还要以向学生介绍:除了乐曲,在乐器上也有黄金比,例如小提琴共鸣箱与整把琴的长度的比是0.618。

被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的数学家、哲学家莱布尼茨说:“音乐是数学在灵魂中无意识的运算。”音乐正如有情绪的数学,而数学则像最纯粹的音乐,乐音激荡,而数字翩跹。在数学课堂中引入音乐的相关知识,学生可以感受、欣赏到数学内在的奇异美,提高了审美素养。

三、与语文融合,引导学生认识美、表达美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如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文遗产)来创设情境,利用数学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知的文学知识中抽象数学问题,并以此为载体创设数学情境,作为知识的生长点和落脚点,有效实现“数文结合”。

诗词是语文学科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深厚的文化精髓。它生动形象,具有诗情画意。在诗词中,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意境之美,韵律之美,还能感受到其中的数学之美。而数学是基础学科,课堂教学中将数学与诗词整合,不仅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同时也是我们开展审美教育、进行学科整合的渠道。

(一) 借诗词品数学的简洁之美

在一年级学生认识了1~10这几个数字之后,可以出示北宋邵雍的《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诗全诗共20个字,把10个数字全用上了。这首短小的古诗巧妙地穿插应用了1~10这10个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很好地描绘出恬静、平和、纯朴的田园风光,通俗易懂,仿若画面就在眼前一般。

(二)借诗词品数学的空间之美

在学生学完点、线、面、体后的六年级总复习中可以出示唐代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把数学中的点、线、面、体,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看,第一句“两个黄鹂”,描写的是两个“点”;第二句“一行白鹭”,描写的是“一条线”;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描写的是一个“面”;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一个“空间体”。

(三)借诗词品数学的规律之美

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不仅散文写得好,诗词赋得好,而且在书画方面也有相当高超的造诣。相传苏东坡画了一幅《百鸟归巢图》,画中密密麻麻地画了一百只小鸟。苏东坡在这幅画旁题了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归来一只复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石食。”这首诗题名中有“百鸟”,全诗却不见“百”字踪影,学生也许会问:画中到底是100只鸟还是8只鸟呢?教师可以借机提示学生:“请把诗中出现的数字写成一行1、2、3、4、5、6、7、8,然后开动脑筋,在这些数字之间加上适当的运算符号而得到100只。老师发现,两个一、三个四、五个六、七个八之和即为百(1×2+3×4+5×6+7×8=100),这个规律你找到了吗?”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时就可以利用这首古诗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规律之美。

(四)借诗词品数学的思维之美

培根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核心,而多角度思考的思维方式是社会发展对学生提出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去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适应时代的变化,发展数学素养。

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級下册“观察物体(二)”一课时,可以用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导入新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然后提出问题:一座庐山,为什么世人看到的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色呢?《题西林壁》前两句要求我们从多个角度看问题,我们解数学题时,经常遇到很多困境,而陷于局部无法得到全局时,就会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境。

由诗词中找到知识间的融合点、切入点,将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能够在数学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巧妙地将语文知识融合到数学教学中,使学科之间微妙整合,既对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养。

四、与美术融合,引导学生鉴赏美、创造美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术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数学和美术,看上去是两门独立的学科,其实二者是可以相互融合的。美术学科与数学学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通性,即两者皆能促进学生空间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数学内容和美术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渗透美术的观察和绘画内容,用艺术的教学模式和思维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融合美术教学内容到数学教学中,还能使学生的数学图形思维和想象能力、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获得提升。

在认识了基本的平面图形后,可以引导学生用七巧板拼接成各种动物的图案,比如金鱼、大象和老虎,充分调动学生对图形的学习兴趣,间接提升其美术审美能力;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小设计师”,引导他们应用轴对称的原理设计美丽的图案;在学习了“长方体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亲手制作一个长方体;在学习了“圆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制作圆形窗花;在学习了“扇形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制作一把精美的扇子;在学习了“黄金比”后,可以让学生为教师或妈妈设计高跟鞋,等等。

这些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和美术的融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动手、动笔在他们的生活中绘制数学时,不仅欣赏到了知识的魅力,而且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创造力和想象力。数学思维包括逻辑思维、空间思维等,而美术则涵盖了视觉感受等各个感官的动态感受。将美术学科与数学学科有机融合,反映了学科的综合特征,培养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艺术的动力,使学生更好地接纳了数学学习,从中发现了原来数学是很美、很有趣的,进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热爱艺术的情感。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吸取语文、美术、音乐等及其他基础学科的优点,相互融合,互补共生。要有效彰显语文的诗情画意、音乐的韵律节奏、美术的立体思维,将诸多学科的优势和特点有机融入小学数学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为此,数学教师必须具备多学科的基本素养,数学课堂的多学科交融才有底气,才能激发数学课堂的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郭大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之美[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0).

[2]曹丽.浅谈数学的美育教育价值[J].数学教学通讯,2019(21).

[3] 房思静.精心营造课堂氛围,让数学之美尽情释放[J].辽宁教育,2017(17).

(责任编辑:杨强)

猜你喜欢

审美素养学科融合数学教学
论动画片的审美因素及对幼儿审美素养提升的价值
探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中小学剪纸教学“三步曲”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