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新主流电影的表达路径探索

2021-04-18袁元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3期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

摘要:经过几十年的蓬勃发展,中国电影已经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电影市场保持繁荣,银幕数量稳居全球首位,电影票房更是跃居世界前列。在中国电影的发展过程中,以弘扬主旋律为目的的国产电影也完成了从纯粹单一“主旋律”叙事到“新主流”电影的蜕变,屡屡取得良好口碑与票房佳绩。文章在《“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的背景下分析“新主流电影”,厘清过去的发展脉络,分析当下的特征与优势,探索未来的表达路径。

关键词:十四五规划;新主流电影;主旋律电影;表达路径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3-0243-03

2021年11月9日,国家电影局下发《“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对“如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在新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建设电影强国”,提出了总体要求、具体目标和规划。同样是在2021年11月,展现抗美援朝战争中长津湖战役的主旋律电影《长津湖》票房超过57亿,成功登顶中国影史票房总冠军。人民日报微博客户端11月25日发文:“破56.95亿!电影《长津湖》成中国影史票房冠军。这是《长津湖》所有演职人员的荣光,也是国产主旋律电影的高光。这是英雄精神的胜利,也是爱国主义的胜利。正能量才能带来真正的大流量,为正能量找到流量密码,打造出精品,便能赢得口碑与票房双丰收。期待中国电影勇攀新的高峰!”正如规划所述,在“十二五”至“十三五”时期,我国电影发展已取得极为丰硕的成果,其中,主旋律电影已迭代为新主流电影,影响力与日俱增。文章旨在梳理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历史沿革,分析新时代语境下新主流电影的不同分支,思考新主流电影如何在新时代语境下找到准确的表达路径,更好地实现“十四五”规划的要求[1]。

一、主旋律电影的历史沿革

“主旋律电影”这个概念的提出,一般认为是在1987年。但在“主旋律电影”这一概念提出前的三十余年发展历程中,未被冠以“主旋律”之名的主旋律电影,其实一直是新中国电影的主力军。

从《南征北战》《上甘岭》《渡江侦察记》到《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等,从刻画革命青年群像的《青春之歌》到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生产生活的《李双双》《五朵金花》《小二黑结婚》等,这些电影从选材到内容,从表达方式到精神内核,显然都是为了弘扬主旋律而创作,呈现出浓郁的主旋律气息。在主旋律电影这一概念被提出前,这些电影曾被冠以“红色电影”之称,并以精彩的故事内容和强烈的精神共鸣,成为几代观众眼中的经典之作,历久弥新。

在主旋律电影概念诞生前,已经有这样一批水准不俗的事实上的“主旋律电影”,为主旋律之路提供了创作实践、类型探索和观众反馈。1987年3月,电影局在召开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指引了其后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方向,被认为是主旋律电影概念的诞生。

此后,一系列纯正主旋律电影立项拍摄并陆续上映,如1988年上映的《彭大将军》,1989年上映的反映解放战争时期的《巍巍昆仑》等。而在1989年正式上映的由李前宽、肖桂云联合执导的《开国大典》,无论是艺术水准、主旋律语境还是市场接受度,都可以视为是这一时期主旋律电影的代表之作。

而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面世的反映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大决战》三部曲,可以视为这一时期主旋律电影的巅峰之作。直至今日,每当有战争题材的国产电影上映,无论业内还是观众,都会将之与《大决战》系列进行对比,其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

20世纪90年代中期,好莱坞大片以分账形式进入中国电影市场,《亡命天涯》《真实的谎言》《终结者》《泰坦尼克号》等以其千锤百炼的商业片逻辑与拍摄手法,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中国电影人。主旋律电影也在逐渐吸取其先进的技术手法与类型片逻辑,在主旋律类型广度和故事呈现模式上不断迭代。这一时期主旋律电影的典型代表,既有继续沿袭传统主旋律叙事模式的《焦裕禄》,也有在叙事腔调上进行探索的《离开雷锋的日子》,而贴近商业电影叙事模式的《红河谷》《黄河绝恋》等影片也层出不穷[2]。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电影工业和电影市场的高速发展,主旋律电影逐渐进入百花齐放时期,从《云水谣》到《风声》,从《集结号》到《八佰》,从《张思德》《铁人》到《革命者》,从《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到《长津湖》,从《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到《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主旋律电影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作高潮和市场活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观众走进影院。

随着主旋律电影的自我迭代,其在表现手法与市场运作方面与商业电影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大家开始将这一类遵循市场规律创作与发行的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电影,称为“新主流电影”。

二、新主流电影的呈现形式和共振秘诀

(一)新主流电影的类型探讨

对新主流电影类型进行梳理,能清晰看到每一类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继承路线与新时代的呈现方式。

1.宏观叙事类

如《1921》等以宏观叙事为主要呈现方式,对影响共和国国运的大事件进行描绘的新主流电影。自《开国大典》《大决战》三部曲始,但更多继承的是《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三部曲的呈现形式。《建国大业》系列的开拓性在于首次大胆启用明星而非特型演员去饰演伟人与其他重要历史人物,利用百名明星的新鲜阵容吸引观众进入影院,也创下了当年的票房奇迹,拿下2009年内地票房冠军。但在明星票房效应递减的当下,此类电影还需要继续寻找观众私人情绪与宏观叙事之间的连接路径。

2.真实事件与英雄人物类

如《革命者》《攀登者》《中国机长》《中国医生》《红海行动》等,以真实事件与真实英雄人物为主要刻画内容的新主流电影。尚可追溯到《英雄儿女》《铁道游击队》等,20世纪90年代的《紧急迫降》《橫空出世》也是这一类电影的典型代表。真实事件与真实英雄人物为这类电影提供了绝佳的素材,但新主流电影对这类题材的呈现方式也进行了较为丰富的探索。如《革命者》以李大钊绞刑牺牲前48小时为主线,以闪回插叙方式描述了他的生前事迹,借以呈现我党建党前后的大事件。而《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等新主流电影,则以完全商业叙事的手法,以精彩的人和事勾起了观众内心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3.大时代的小人物类

如《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等。《我和我的祖国》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间普通百姓与共和国息息相关的故事,《我和我的家乡》通过五个故事单元讲述了发生在中国东西南北中五大地域的家乡故事,《我和我的父辈》是“国庆三部曲”的第三部作品。以真实历史时代与大事件为背景,刻画大时代里小人物故事的新主流电影,上可追溯到《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亦能在《红河谷》《云水谣》中找到类似的基因。小人物可以是虚构,也可以取材真实,但重点在于他们的个体经历与时代的碰撞。这类新主流电影尝试以个体叙述重塑国家历史,因而能在观众中获得广泛的情感共鸣与认同。

4.复合类

近年来,越来越多复合类型出现在新主流电影中,如《中国医生》《长津湖》等。其中既有宏大叙事,亦描绘真实事件与英雄人物,但也会将虚构小人物的经历作为叙事主线去串联整个故事。这样复合类型的新主流电影,若能克服视角散乱的先天缺陷,就能最大范围收获各类型新主流电影的受众,取得市场与口碑上的双丰收。

(二)新主流电影的共振秘诀

当下,新主流电影早已突破了大众对“主旋律电影”的刻板认知,屡屡获得票房佳绩和市场认可,它与时代、市场的共振秘诀是什么呢?

1.遵循创作规律

在类型突破的同时,绝大多数获得广泛认同的新主流电影,都在节奏把握与叙事逻辑上遵循了类型片的经典创作规律,最大限度调动观众情绪。

2.关注个体命运

从《我的祖国》到《我和我的祖国》,新主流电影的视角已不知不觉移向最微观的个体,用个体经历、个体情感、个体记忆去唤醒集体记忆与情感共鸣,从而阐释动人的中国故事。

3.重塑审美认知

新主流电影一方面突破了大众认知中“主旋律电影”的刻板腔调,平实平视地叙事与抒情,另一方面也在逐渐突破年轻一代观众曾被欧美娱乐产业潜移默化塑造出的审美认知。

4.技术突飞猛进

新主流电影在电影技术方面的进步有目共睹,中国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和中国电影市场规模的急速扩张,都为新主流电影大施拳脚提供了便利条件[3]。

三、从《“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看新主流电影的发展方向和表达路径

正如《“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所述,“中国电影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体制优势显著,创作潜力巨大,产业基础坚实,人才资源丰富,市场动能充沛,继续发展具备多方面有利条件”。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自觉承担起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助力我国在2035年达成“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呢?根据《规划》的纲领性指导意见,未来几年里,中国新主流电影的主要表达路径,应在下述四个方向上重点发力。

(一)更多反映人民群众精神面貌

《规划》要求中国电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工作导向,自觉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过去的十余年间,中国新主流电影的发力方向更多在家国大事与英雄人物上,真正反映新时代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与精神面貌的现实主义题材精品电影比例较低。《规划》也因此要求中国电影“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着重反映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历程和人民的精神风貌”。对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细致观察与真实刻画,必将成为新主流电影未来几年的重点题材内容。

(二)创作做精做细

过去几年里,新主流电影更多由国有电影企业或资金实力雄厚、产业能力过硬的民营电影集团主持创作,未来几年里,它们也会继续承担起新主流电影创作的重任,但新主流电影也不能忽视中小微电影企业和个体创作者的创作力。《规划》既鼓励民营电影企业做大做强,参与重点影片的创作生产和宣传发行,同时也鼓励中小微电影企业走专、精、特、新的路线,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中小微电影企业应在成本相对可控的书写群众故事的现实主义题材上多挖掘多思考,以创作力弥补资金与资源调配方面的不足,尽可能获取以小博大的市场效果[4]。

(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创造

过去的十余年间,新主流电影在中国“大国崛起”的历史进程中,对中国民众的审美认知进行了重塑,当下的中国观众已开始对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欧美文化内在逻辑产生了质疑,中国电影特别是中国新主流电影,以其鲜明的民族个性和审美特征,正在一点一滴地构建新时代中国观众的“中国式审美”。而建设文化强国,文化输出亦必不可少。要实现“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格局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就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再创造,必须依靠中国审美的强势输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时强调,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文化价值进行再挖掘、再创造、再凝练、再诠释。而中国新主流电影,必将推动、呈现并反映这一再造过程与成果。《规划》中提出的“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美学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要求在中国电影行业的具体化阐释。

(四)配合乡镇、农村影院建设的农村题材

《规划》既提出了要“积极开发二级市场和农村市场”“城乡电影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有力推进,乡镇影院加快发展,农村电影放映优化升级”等乡镇农村影院建设要求,也提出了“创新实施电影惠民工程,促进农村电影放映优化升级”“培育具备市场运作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抗风险能力的农村院线,推动形成公益+商业的农村电影放映模式”等乡镇、农村院线运营扶持模式。未来几年内,必将是乡镇、农村影院发展的高峰期。

而農村题材之于国产电影,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精品比例,都相对欠缺。未来几年内,如果能配合乡镇、农村影院建设进程,创作出一批能呈现或满足我国乡镇居民精神文化需求与审美特色的新主流电影,必将填补国产电影在农村题材上的相对缺失,甚至可能成为未来新主流电影中的题材黑马[5]。

四、结语

如《“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所述,中国电影应以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根本目标,无论是传统主旋律电影还是新主流电影,都在这个根本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扬主流意识形态,构建强盛的国家形象,唤起观众最朴素的爱国情感。而随着时代的变化,新主流电影也必将为适应与引领新时代语境而自我迭代,提升创作质量,提高艺术感染力和制作水准,扩大国际影响力,显理想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参考文献:

[1] 任姗姗.《长津湖》为何登顶中国影史票房榜[N].人民日报,2021-11-26(010).

[2] 王利丽,尹超.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旋律电影的影响力与市场化探求[J].电影评介,2018(15):5-9.

[3] 黄洁.当下我国新主流电影的价值观表达与叙事创新[J].西部广播电视,2021,42(20):1-3.

[4] 赵丽.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题 让创新的第一动力作用更加强劲[N].中国电影报,2021-12-01(004).

[5] 周闻韬.让更多主旋律电影走向“新主流”[N].新华每日电讯,2021-10-07(002).

作者简介 袁元,硕士,三级导演,研究方向:导演。

猜你喜欢

主旋律电影
浅论主旋律电影在高职院校“两课”教学中的作用
论新媒体时代主旋律电影在高校的传播
论好莱坞主旋律电影的价值回归
浅析近十年来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发展态势
主旋律电影中的精神内涵及当代启示
主旋律电影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
本·阿弗莱克主旋律电影的独特呈现
主旋律电影在国民教育中对民族精神的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