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大成》后溪穴临床应用浅析

2021-04-17盛青云吴清明

河南中医 2021年2期
关键词:针灸大成合谷督脉

盛青云,吴清明

1.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5

《针灸大成》[1]为明代著名医学家杨继洲在《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取精用宏,广集各位医家经典著作之长,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编撰而成。该书系统地总结了明代以前的针灸学成就,是继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之后又一部针灸巨著,至今对现代针灸学的发展仍有指导与借鉴意义。后溪穴作为目前临床使用较广的穴位之一,在《针灸大成》中有大量相关文献记载。笔者通过整理分析该书中后溪穴相关条文,以期了解古人对后溪穴的理论认识和临床应用,从而为现代针灸临床应用提供指导及理论参考。

1 腧穴定位

后溪穴的定位,《针灸大成》一书中有多处论述且含义基本一致。《针灸大成·手太阳经穴主治考正穴法》曰:“后溪: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握拳取之。手太阳小肠脉所注为俞木。”《针灸大成·穴法》云:“后溪,在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亦言:“后溪二穴,小肠经。小指本节后外侧骨缝中,紧握拳尖上。”其腧穴定位与《经络腧穴学》[2]中所述位置基本相同,即在手第五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2 操作方法

《针灸大成》中记载的关于后溪穴的操作方法有针刺、艾灸、刺血与推拿四种。《针灸大成》中明确规定后溪穴的针刺深度为“一分”,大抵因该穴所在部位皮薄肉少;而灸法方面未有定数,《针灸大成·手太阳经穴主治考正穴法》及《针灸大成·穴法》中均记载“灸一壮”,然《玉龙歌》记载:“时行疟疾最难禁,穴法由来未审明,若把后溪穴寻得,多加艾火实时轻。”强调后溪穴在治疗疟疾时可施以多灸,充分说明临证时应根据病情辨证施治。关于刺血方面,内容记载于《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后溪治病之“西江月”及《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中,主要用于治疗以下疾病:①头面五官科邪热壅盛之证(如头项强痛、目赤肿痛、腮肿、咽喉肿痛、齿痛等);②肢体经络阻滞不通之证(如手足拘挛、中风不语、腰背膝腿疼痛、手足麻木等);③神志异常之证(如癫痫、发狂等);④气血津液疾病(如汗证、伤寒、黄疸等)。通过刺后溪放出瘀血,以达通络止痛、祛邪泻热、活血化瘀及熄风止痉之效,从而达到疾病向愈的目的。《针灸大成》中关于后溪穴的操作亦有推拿一说,可推可掐,根据病证虚实选用合适的补泻手法。如《针灸大成·三关·要诀》言:“肾水一纹是后溪,推下为补上清之,小便秘涩清之妙,肾虚便补为经奇。”《针灸大成·三关·手诀》云:“掐后溪:推上为清,推下为补,小便赤涩宜清,肾经虚弱宜补。”

关于后溪穴的补泻手法,《针灸大成》中亦有多处论述。《针灸大成·手太阳经穴主治考正穴法》记载:“小肠虚补之”;《针灸大成·三关·要诀》记载:“小便秘涩清之妙,肾虚便补为经奇”;《针灸大成·三关·手诀》记载:“掐后溪……小便赤涩宜清,肾经虚弱宜补”;《通玄指要赋·杨氏注解》记载:“假如小肠……虚则补后溪”。皆明确指出后溪补法,适用于“小肠虚”或“肾虚”之证,若出现“小便赤涩”之证,当取后溪泻法。后溪泻法还记载于《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及《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中,分别用于治疗实证、热证以及痛证,多采取刺血疗法以最大程度达到清泻之目的。虽然《针灸大成》中关于后溪适用病证的补泻手法以泻法居多,但临床运用亦须辨别虚实,正如《玉龙歌》中所载,治当热泻寒补。热则泻之,寒则补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才能达到《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中“若能明补泻,应手即如拿”之效。

3 临床应用

3.1 总论后溪穴,为手太阳小肠经本经穴,为输(俞)穴,《针灸大成·脏腑井荥输经合主治》言:“体重节痛刺后溪(俞)”“俞之所治,不以五脏六腑,皆主体重节痛”,故后溪穴擅治各类经络阻滞不通之痛证。后溪穴五行属木,补之可滋补肾阴,滋水涵木,泻之能清泻实热,降火安神,故能治疗诸多疾病。《针灸大成·手太阳经穴主治考正穴法》记载:“后溪主疟寒热,目赤生翳,鼻衄,耳聋,胸满,头项强不得回顾,癫疾,臂肘挛急,痂疥。”且后溪作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又与足太阳膀胱经同气相求,故又擅长治疗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及膀胱部位之疾病。《针灸大成·八脉交会八穴歌》曰:“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针灸大成·八法交会八脉》言:“后溪二穴,夫,通督脉、申脉二穴,妻,通阳跷脉,合于目内、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云:“后溪二穴,小肠经……针一寸,主头面项颈病,与申脉主客相应。治病:手足拘挛战掉,中风不语痫癫,头疼眼肿泪涟涟,腿膝背腰痛遍。项强伤寒不解,牙齿腮肿喉咽,手麻足麻破伤牵,盗汗后溪先砭。”整体而言,后溪穴在内科、外科、儿科以及五官科疾病中均有运用。具体而言,包括癫证、痫证、狂证、颈项强痛、面痛、目赤肿痛、目翳、鼻衄、耳聋耳鸣、牙痛、腮肿、咽喉肿痛、中风不语、肩痛、臂肘挛急、手足拘挛或麻木、腰背痛、膝腿痛、胁肋痛、痂疥、疥癣、破伤风、痈毒、伤寒、疟疾、胸满、盗汗、汗不出、黄疸等,以下将对其主要主治病证及腧穴配伍规律进行归纳分析。

3.2 各论

3.2.1 头面五官疾病 后溪穴作为手太阳小肠经输穴,在主治头面五官科疾病方面出现频率较高。手太阳经“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别颊上桌,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又手太阳经与足太阳经同气相求,“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从巅至耳上角……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且后溪穴作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督脉者,起于下极之,并于脊里,上行风府过脑循额,至鼻入龈交”“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后溪二穴,夫,通督脉、申脉二穴,妻,通阳跷脉,合于目内、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三条经脉共同循行之处为头面部及颈项部,因其经脉与经别、经筋的直接与间接联系,奠定了后溪穴作为主穴治疗头面五官疾病的经络学基础,这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治疗原则的体现,同时也是对“病在上者下取之”的最好诠释。正如《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中记载:“后溪二穴,主头面项颈病,与申脉主客相应……治病:手足拘挛战掉,中风不语痫癫,头疼眼肿泪涟涟,腿膝背腰痛遍。项强伤寒不解,牙齿腮肿喉咽,手麻足麻破伤牵,盗汗后溪先砭”,详细记载了后溪穴在头面五官科疾病中的广泛应用。现代研究表明,针刺后溪穴能够有效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血管痉挛状态,增强血管弹性,降低血液黏稠度,明显改善头部血流灌注,增加供血,从而对头面部疾病产生治疗作用[3-4]。

后溪穴治疗督脉头痛或太阳头痛单用即可,如《通玄指要赋》言:“头项痛,拟后溪以安然。”《兰江赋》曰:“后溪专治督脉病”。治疗其他类型头痛时,常以后溪为主穴,再辨证加减,如《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中记载:“两眉角痛不已:攒竹、阳白、印堂、合谷、头维”“头痛:百会、上星、风府、风池、丝竹空……”后溪穴治疗头风,常以局部选穴配合远端选穴为主,如《八脉图并治症穴》中有“醉头风,呕吐不止、恶闻人言:涌泉、列缺、百劳、合谷”“头目眩晕:风池、命门、合谷”“偏正头风及两额角痛:列缺、合谷、太阳紫脉、头临泣、丝竹空”及“头目昏沉,太阳痛:合谷、太阳紫脉、头维”等。

在《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中,后溪穴还常配伍风池风府、合谷与承浆等穴治疗督脉病之“脊强反折”,即颈项拘急强硬、不可回顾之证,如“头强痛:颊车、风池、肩井、少海、前谷”“颈项强痛,不能回顾:承浆、风池、风府”“头项拘急,引肩背痛:承浆、百会、肩井、中渚”“头项强硬:承浆、风府、风池、合谷”及“颈项难转:合谷、承浆”。上述文献中所载之颈项强痛、拘急等证相当于现代医学中项背部急性软组织损伤、落枕及颈椎病等[5],且现代多位医家通过临床观察发现,针刺后溪穴为主治疗上述病症疗效甚佳,且无不良反应[6-9]。

后溪穴还常作为主穴,用于治疗面痛、面肌痉挛、面瘫、目赤肿痛、目翳、鼻衄、耳聋耳鸣、牙痛等五官科疾病,临床疗效较好[10-13]。治疗眼疾时,多以远端选穴为主,且穴位多为阳经穴位,如《针灸大成·耳目门》云:“赤翳:攒竹、后溪与液门”“目翳膜:合谷、临泣、角孙、液门、后溪……”“目泪出:临泣、百会、液门、后溪、前谷……”;治疗耳疾,多以局部选穴为主,如《针灸大成·耳目门》云:“耳鸣:百会、听宫、听会、耳门、络却、后溪……”;治疗鼻衄,多选取手太阳经、足太阳经及手阳明经穴位,《针灸大成·鼻口门》中记载,治疗衄血常选取后溪、风府、合谷、三间、前谷、委中、申脉、昆仑等穴;治疗腮肿时,常以后溪为主穴,与足阳明经、手阳明经及手少阳经合用,如《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考穴》中记载:“左耳根肿核者,名曰惠袋,取翳风、后溪、肘尖。右耳根肿核者,名曰蜂窝,取翳风、颊车、后溪与合谷”,“两腮颊痛红肿:大迎、颊车、合谷”;治疗喉疾,多以后溪为主穴配合局部经外奇穴,如《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考穴》中记载:“咽喉闭塞,水粒不下:天突、商阳、照海、十宣”“双蛾风,喉闭不通:少商、金津、玉液、十宣”及“单蛾风,喉中肿痛:关冲、天突、合谷。”从上述记载的后溪穴主治病证中,不难分析出,此多为头面部的风热或热毒之证。究其原因,大抵因后溪是小肠经输穴,小肠经与心经互为表里皆主火,后溪五行属木,为小肠经母穴,木能生火,因此,泻后溪可夺母气,以达到祛风清热、泻火解毒之目的。

3.2.2 神志疾病 小肠经络心,且后溪作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督脉“从巅入络脑”,而心主神明,脑又为元神之府,故取后溪可具有宁心安神,醒脑开窍之功[14],对于癫痫、狂证、呆证、心悸、怔忡等病皆有较好的疗效。正如《针灸大成·治病要穴》中记载:“后溪,主疟疾,癫痫。”《胜玉歌》云:“后溪鸠尾及神门,治疗五痫立便痊。”《通玄指要赋》曰:“痫发癫狂兮,凭后溪而疗理。”《兰江赋》言:“后溪专治督脉病,癫狂此穴治还轻。”皆是对后溪穴在神志疾病方面应用的肯定。《针灸大成·心邪癫狂门》中,详细记载了后溪与其他五输穴相配治疗癫疾与发狂等疾病,如“癫痫:后溪、攒竹、天井、小海、神门……”“癫疾:后溪、上星、百会、风池、阳溪……”“发狂:后溪、少海、间使、神门、合谷……”“卒狂:间使、后溪、合谷”“发狂,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神门、后溪与冲阳”“癫疾:前谷、后溪、水沟、解溪、金门、申脉。”后溪穴在《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中亦常与神门穴、心俞穴相配以宁心安神,开窍醒脑,如治疗五痫,口中吐沫等,一般选取后溪、神门、心俞与鬼眼穴;治疗心性呆痴,悲泣不已,常以后溪配通里、神门与大钟;治疗心中惊悸,言语错乱,常选取后溪、少海、少府与心俞。现代医学认为,中医所述之癫痫、狂证、抑郁、痴呆等神志疾病与脑功能活动密切相关[15],而针刺后溪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精神疾病症状的机制可能与增强脑内某些相关中枢介质的代谢、激活相关脑区[16]、改善脑部血流灌注[17-18]等有关。

3.2.3 肢体经络疾病 后溪为小肠经输穴,“输主体重节痛”,后溪穴又通于督脉,与足太阳经同气相求,故可治疗小肠经、督脉、膀胱经、阳跷脉所过部位的经脉阻滞不通的痛证[19-20]。督脉循行于腰背正中,上行于头,故针后溪可治疗头项痛、腰背痛等,正如《灵枢·经脉》所言:“督脉属阳,主治背腰腿在表之病”。同时,膀胱经亦循行于腰背部,故后溪穴常作为急性腰扭伤的首选穴位之一[21-23]。谢博多等[24]采用针刺后溪穴治疗急性腰部软组织损伤21例,有效率为100%。膀胱经还循行于膝腿部,故后溪又擅长治疗膝腿部疼痛,如坐骨神经痛等[25],如《百症赋》云:“后溪、环跳,腿疼刺而即轻。”《针灸聚英·肘后歌》中亦云:“胁肋腿叉后溪妙。”手太阳小肠经循行于指尖、肘臂,“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循项”,故可治疗指尖、肘臂及肩背部疼痛、拘挛或麻木等,且临床疗效颇著[26-28]。在治疗肘挛时,常配合局部近端选穴以舒筋缓急,如《针灸大成·手足腰腋门》言:“肘挛:尺泽、肩井、小海、间使、大陵、后溪及鱼际。”治疗肩背酸疼时,以近端选穴配合远端选穴为主,常选取三焦经之中渚、支沟,小肠经之后溪、腕骨,膀胱经之委中、风门与胆经之肩井穴。治疗手足挛急,屈伸艰难之证,常以后溪穴配伍手阳明经穴,如手三里、曲池、尺泽、合谷、行间及阳陵泉等穴。治疗手足俱颤,不能行步握物之证,常以后溪、腕骨配伍手阳明经之阳溪、曲池穴、足少阳经之悬钟、阳陵泉穴及足厥阴经之太冲。石学敏院士亦运用上述穴位治疗颤证,言后溪穴通于督脉,其可调控一身之阳气以达潜阳熄风之效[29]。《针灸大成》中后溪穴还可用于治疗胸满,如《针灸大成·胸背胁门》言:“胸满:经渠、阳溪、后溪、三间、间使、阳陵、三里、曲泉及足临泣。”大抵因小肠经循行络心,针刺后溪亦具有清心除烦、宽胸理气之功效。

3.2.4 其他疾病 后溪作为手太阳小肠经输穴,通于督脉,二者主阳,主表,故取后溪有补阳、祛风、解表之效,可用于治疗疟疾寒热及伤寒表证。同时,小肠经主“液”所生病,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浊清,故取后溪可治疗一切津液相关疾病,如汗证、黄疸等。

疟疾主要表现为发作性寒热交替,《针灸大成》中有多篇论述疟疾的篇章,《针灸大成·治症总要》认为疟疾发病缘由“皆因脾胃虚弱,夏伤于暑,秋必成疟,有热多寒少,单寒单热,气盛则热多,痰盛则寒多,是皆痰饮停滞,气血耗散,脾胃虚败,房事不节所致。”治疗时,《玉龙歌》强调“热泻寒补”一说。后溪为手太阳经输穴,能激发太阳与督脉之气,补阳的同时亦祛邪外出[30],故取之可通阳截疟,《玉龙赋》云:“时疫疟疾寻后溪。”《玉龙歌》言:“时行疟疾最难禁,穴法由来未审明,若把后溪穴寻得,多加艾火实时轻。”治疗脾寒发疟时,常配伍间使、大椎、身柱、三里、悬钟、合谷及膏肓;治疗痰疟寒热时,常配伍合谷以调畅气血,平衡阴阳寒热;治疗疟疾先寒后热时,先取后溪,后取曲池及劳宫。

伤寒多因卫外不固,肌肤腠理疏松,寒邪客于太阳经,阳气拂郁于内所致。后溪是手太阳小肠经穴,沟通督脉,又与足太阳膀胱经同气相求。太阳主表主开,为一身之藩篱,故针刺后溪有利于转枢太阳经气,统摄营卫之气,平调寒热阴阳,如《续增治法·伤寒》云:“身热恶寒取后溪”。

汗证一般为阴阳失调、营卫不和所致,是为津液病,津血(汗)同源,小肠经主液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有利于汗液正常排泄,故针刺后溪亦可治疗汗证,如《百症赋》中记载:“阴郄、后溪,治盗汗之多出”“汗不出者取合谷、后溪、阳池、厉兑、解溪与风池”。

此外,后溪穴在《针灸大成》中,还可用于治疗黄疸,如《百症赋》所言:“治疸消黄,谐后溪、劳宫而看。”黄疸为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液不循常道外溢所导致的一类疾病,以“目黄、身黄及小便黄”为特征。后溪穴为小肠经输(木)穴,与同为属木的肝胆经同气相求,且《灵枢·经脉》有言:“小肠手太阳之脉,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故后溪穴可治疗黄疸[31]。

3.2.5 外科疾病 在《针灸大成》所记载的外科疾病中,后溪穴可用于治疗疥癣疮和破伤风。疥癣疮多因气血壅滞于病变部位而成。太阳经多血少气,若太阳经气不利,经脉气盛血涌,营气不从逆于肉理,则易发为疥癣、癣疮。《灵枢·经脉》言:“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及“刺太阳出血恶气”。因此,泻后溪可疏通太阳经气,促进气血正常流通,以达气行血行结散之效。正如《针灸大成·小儿门》言:“疥癣疮:曲池、支沟、阳溪、阳谷、大陵、合谷、后溪……”破伤风乃因创伤未愈,风毒之邪内侵,入于肌肤腠理经脉,营卫不得畅通而致肝风内动、筋脉拘急的一类恶性疾病,《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治疗破伤风症常选取后溪、承浆、八邪、外关及四关等穴以调畅气血、熄风止痉、舒筋缓急[32]。

4 结语

综上所述,《针灸大成》中后溪穴的定位,在手第五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针刺可刺入一分,艾灸壮数由灸一壮至数十壮不等,还可施以砭法及推拿。后溪穴临床治疗疾病种类繁多,其治疗特点可归结为以下几点:①主治病证:后溪穴擅长治疗头面五官科疾病、神志疾病、各种肢体经络不通之痛证、气血津液疾病及外科疾病。因后溪穴为手太阳经输穴,故可治疗各种头面部及躯体部痛证,其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故善于治疗目内眦、颈项部疾病,对于神志疾病亦有奇效;且手太阳经又与足太阳经同气相求,太阳主表主开,为一身之藩篱,针后溪可疏调各种经气,发挥行气活血、解毒散结之效用。②取穴方法:后溪穴既可单用,也可联合使用。治疗督脉头痛或急性腰扭伤所致的疼痛时,单用即可取效[33],治疗其他五官科及长期慢性疾病时,后溪穴常作为远端取穴,配合病变局部腧穴联合使用。③补泻方法:《针灸大成》中虽未直接言明后溪穴补泻,但根据该穴“火”属性及其主治病证不难推测出,后溪多用泻法,泻后溪具有祛风解表、清热解毒、通络止痛、安神醒脑、熄风止痉之效[34-35]。但在治疗“脾寒发疟”之证时,可施以多灸。因此,临床运用须灵活辨证施治,“热泻寒补”,以期更好发挥后溪穴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针灸大成合谷督脉
《针灸大成》治疗泄泻浅析*
龙氏手法结合头颈部督脉电针治疗落枕的临床观察
从督脉论治阿尔茨海默病的理论探讨
《针灸大成》治疗赤带的经验浅析
《针灸大成》中列缺穴临床应用规律探析
掐合谷穴能缓解视疲劳
基于热扫描成像系统探讨易筋经“托天桩”对阳虚质督脉红外热成像的影响
以督脉为主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弱智儿童48例
《针灸大成》中“杨氏医案”的灸法运用
合谷三阴交合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