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军治疗失眠常用药对撷英*

2021-04-17雷洪涛党娇娇于艺宋军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淡豆豉白芥子远志

雷洪涛,党娇娇,于艺,宋军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 北京 100700

失眠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上与慢性病密切相关,严重影响人的生命健康[1]。现代医学治疗失眠主要采用镇静安眠药,疗效不稳定,容易引起日间困倦、认知损害,出现睡眠反跳和戒断综合征[2-3]。宋军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是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30余年,潜心中医经典,善于治疗失眠和慢性杂病。临床上紧扣失眠气机失调节、阴阳失和的基本病机,认为其病因主要责之于“火、痰、瘀”,临床采用清火、养血、祛痰、化瘀、调气等治法,灵活运用药对,发挥相须增效、药简力专的效用,使阴阳合则失眠愈。笔者作为传承人有幸侍诊左右,现总结恩师着眼于“火、痰、瘀”治疗失眠常用药对,以期拓展临床思路。

常用药对

1 栀子配淡豆豉

栀子配淡豆豉,泻火除烦、宣郁促眠 栀子苦寒,归心、肺、三焦经,具有泻火除烦,凉血利尿功效,《神农本草经》记载:“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炮,皶鼻,白赖,赤癞,创疡”,临床上主要治疗热病心烦不眠,黄疸血热血淋,目赤热毒疮疡等。淡豆豉苦辛凉,归肺、胃经,具有解表,宣郁,除烦功效,临床上主要治疗外感表证,寒热头痛,烦燥胸闷,虚烦不眠等,正如《本经疏证》云:“豆豉治烦躁满闷……盖烦者阳盛,躁者阴逆,阳盛而不得下交,阴逆而不能上济,是以神不安于内,形不安于外,最是仲景形容之妙,曰反复颠倒,心中懊憹。”

宋军应用栀子配淡豆豉治疗因火郁于上焦胸膈所致失眠,源于《伤寒论》栀子豉汤,第78条: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两则配伍寓意有二:一则相须为用,栀子泻火除烦,淡豆豉宣郁清热,清泻胸膈郁热,火热祛而心神安,故能安然入眠;二则调畅气机,栀子泻热,泻有下降趋势,泻热下行,淡豆豉宣郁,宣有外散趋势,宣阴上行,一宣一泻,阴上而阳下,气机阴阳交合,则睡眠安宁。在临床应用中,栀子苦寒,仲景云: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若患者脾虚大便不实,可酌用炒栀子;在用量方面,因失眠患者以火热扰动心神为主,栀子常用9g,淡豆豉用6g,栀子用量大于淡豆豉用量,以加强清火泻火之力。

2 夜交藤配女贞子

夜交藤配女贞子,养血宁神、滋养肝肾 夜交藤甘平,归心、肝经,具有养血安神,祛风通络的功效;《本草正义》指出:夜交藤治夜少安寐,盖取其能引阳入阴、调和阴阳之用,有利无害,临床上主要治疗失眠多梦,血虚身痛,肌肤麻木,风湿痹痛等。女贞子甘苦凉,归肝、肾经,具有滋养肝肾,明目乌发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记载:“主补中,安五脏,养精神,除百疾”,《本草正》云:养阴气,平阴火,解烦热骨蒸,止虚汗,消渴”,临床上主要治疗阴虚内热,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目暗不明等。

宋军认为夜交藤配伍女贞子对因阴血不足导致的失眠疗效明显,在生理功能上,心主血、心藏神,肝藏血,肾藏精,在五行生克上,肾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三则存在相生关系,两则配伍相须为用,滋养心肝肾之阴血精,养心血以安神、养肝血以安魂、养肾精以定志;女贞子养肝肾阴,可以加强夜交藤引阳入阴的功用,正切合失眠阳不入阴之基本病机。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两类人群:一类为阴血不足,肝肾亏虚的老年失眠患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正针对老年人生理病理特点;二则为因熬夜,学习和工作压力大导致的青少年神经衰弱失眠患者,因长期睡眠不足,作息紊乱导致心肝血虚,以睡眠不安,心悸,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舌质红为主证。常用剂量为夜交藤15g,女贞子20g。

3 石菖蒲配远志

石菖蒲配远志,交通心肾、祛痰安神,石菖蒲辛苦温,归心、胃经,具有开窍豁痰、开胃化湿、理气止痛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记载:“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重庆堂随笔》认为:“石菖蒲,舒心气、畅心神、怡心情、益心志,妙药也,临床上主要治疗神昏不安、心胸烦闷、脘痞胃痛,健忘耳聋等”。远志苦辛温,归心、肾、肺经,具有交通心肾、安神定志,祛痰消肿的功效;《名医别录》云:“定心气,止惊悸,益精,去心下膈气、皮肤中热、面目黄”,《本草正义》记载:“远志能交通心肾之说,则心阳不振,清气下陷,及肾气虚寒,不能上升者,以远志之温升,举其下陷,而引起肾阳,本是正治”,临床主要治疗失眠惊悸,神志恍惚,咳嗽咯痰等。

宋军擅用石菖蒲配伍远志治疗痰蒙心窍、心肾不通引起的失眠,两药配伍应用,源自《圣济总录》的远志汤。石菖蒲芳香化浊重在开心窍,远志辛散温升重在引肾阳,一开一引助心肾相通;同时两药均有调中的作用,石菖蒲理气化湿消脘痞胀满,远志去心下膈气消痰饮,促中焦升降助心肾相通,两则相须为用,交通心肾、祛痰安神,加强宁心安眠之力。薛伯寿认为,远志开肾窍上交于心,石菖蒲开心窍而下交于肾,两者相合,交通心肾,既济水火,有助睡眠[4]。现代研究发现,石菖蒲配伍远志,具有镇静和促眠作用,可明显改善睡眠状态[5]。临床应用,以神志不清,头昏困倦,惊悸不能安眠,苔腻脉滑为主要症状。常用剂量为石菖蒲12g,远志6~12g,对于相火妄动,梦遗失精的失眠患者,远志有引肾阳、利九窍的作用,应斟酌应用。

4 白附子配白芥子

白附子配白芥子,祛痰散结、通络止痛,白附子辛温,归胃、肝经,具有祛风痰定惊、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药笼小品》云:“能行诸药上行头面,祛风痰”,能够引药势上行,擅治头面部疾患,临床上主要治疗中风痰壅,口眼歪斜,语言涩謇,偏正头痛等。白芥子辛温,归肺经,具有豁痰利气、温中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医学入门》云:“利胸膈痰,止翻胃吐食,痰嗽上气,中风不语,面目色黄,安五脏,止夜多小便”,临床主要治疗痰饮喘咳,胸胁胀痛,反胃呕吐,中风不语,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等。

宋军擅用白附子配伍白芥子治疗痰浊上扰清窍引起的失眠,两药相须为用加强祛痰豁痰之力。宋军认为痰导致的失眠,一类是痰火扰心导致的失眠;另一类痰未兼火,随气流行上蒙头脑清窍,引起失眠,患者出现睡眠轻浅易醒、心中不烦;而且痰作为有形病理产物,流注经络四肢,阻滞气机,使卫气出阳入阴不利,亦导致失眠。白附子本有祛风痰之力,又有引药势上行之功,配伍白芥子,引其豁痰之力上行头脑清窍,使痰浊去,头脑清;白附子和白芥子均有通络散结止痛的作用,可以去经络中痰浊结滞,使经络通、营卫和,所以两者配伍,虽没有安神促眠的直接作用,但可使痰祛而眠安。临床应用,以睡眠轻浅,头昏蒙、四肢麻木困重,苔白腻水滑为主要症状,特别是对痰浊较重的中风睡眠患者,疗效甚好。常用剂量为白附子6g,白芥子3~9g,对于痰热,阴虚火旺的失眠患者忌用。

5 桃仁配丹皮

桃仁配丹皮,破血活血、润肠凉血,桃仁苦甘平,归心、肝、大肠经,具有破血祛瘀、润肠通便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记载:“主瘀血,血闭症瘕,邪气,杀小虫”,《本草思辨录》:“桃仁,主攻瘀血而为肝药,兼疏肤腠之瘀”,临床上主要治疗经闭,痛经,症瘕痞块,瘀血肿痛,肌肤甲错,肠燥便秘等。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具有和血化瘀、清热凉血的功效;《本草正》云:“其微凉辛,能和血、凉血、生血,除烦热,善行血滞,滞去而郁热自解,故亦退热”,临床主要治疗温热发斑,吐衄便血,骨蒸劳热,经闭癥瘕,痈疡疮毒,跌扑伤痛等。

宋军常用桃仁配伍丹皮治疗血瘀血滞引起的失眠,两药相须为用加强破血消瘀之力。宋军认为血瘀是导致失眠的重要因素之一,清代医家王清任在《医林改错》指出:“不寐一证乃气血凝滞 ”,血瘀客于脏腑,停于经络,阻滞气机,则卫阳入阴障碍,发为失眠。研究发现,在治疗失眠过程中,给予活血化瘀药可以提高疗效,特别是对顽固性失眠患者[6-7]。桃仁配伍丹皮源自《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桃仁、丹皮是祛瘀消癥主药,桃仁破血、丹皮活血,丹皮助桃仁破血之力;桃仁味甘,丹皮性缓,甘缓可制破血之峻,故两则配伍破中有缓。宋军认为,桃仁配伍丹皮内可逐脏腑之瘀、外可疏皮腠之瘀,瘀祛而经络通,扫清卫阳入阴障碍,促进睡眠。临床应用,针对有癥瘕经闭的女性失眠患者、老年顽固性失眠患者,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常用剂量为桃仁12g,丹皮12g。

6 柴胡配半夏

柴胡配半夏,升阳解郁、降逆和胃,柴胡苦微寒,归肝、胆经,具有和解表里、升阳解郁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记载:“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临床上主要治疗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等。半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具有降逆和胃、消痞散结、燥湿化痰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记载:“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本草便读》云“半夏性温体滑,入阳明并走心脾,质燥味辛,治呕吐专消痰饮,通阴阳而和胃,不寐堪医;散逆气以调中,郁邪可解”。临床主要治疗咳喘痰多,胃逆呕吐,心下痞满,夜卧不安等。

宋军常用柴胡配伍半夏治疗少阳郁结,胆胃不和所致失眠,两药配伍一升一降、调郁散结,可使阴阳合、表里通。柴胡疏少阳郁滞,升清阳,助运少阳枢机;半夏汤治疗不寐记载于《灵枢·邪客》,张锡纯论述:“其用半夏,并非为其利痰,诚以半夏生当夏半,乃阴阳交换之时,实为由阳入阴之候,故能通阴阳和表里,使心中之阳渐渐潜藏于阴,而入睡乡也”。宋军认为柴胡配伍半夏,第一,柴胡性升,助运少阳枢机,半夏性降,促阴阳交换,一升一降调畅气机,枢机转助阴阳交,切中“阳不交阴”的失眠病机;第二,柴胡疏少阳郁滞,主肠胃结气,推陈致新,半夏质滑,滑能降逆止呕和胃,疏郁降逆使胆胃和,切中“胃不和则眠不安”的失眠病机。针对少阳郁结、胆胃不和的失眠患者,常加柴胡6g,半夏6g,以调郁散结、疏胆和胃,交通阴阳。

病案举隅

患者,女,44岁,2018年2月7日初诊。主诉:失眠1月余,伴有头晕。患者患者既往有慢性失眠,1月前出现失眠加重,夜间睡眠不安,心烦易醒,醒后难以入睡;晨起头晕不适,身体困乏沉重,口干口苦,腹部胀满不适;白天精神不振,容易打盹。患者尿常规、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无异常,大脑核磁共振和神经系统检测未发现异常。诊时体温36.5℃,脉搏86次/分钟,血压92/60mmHg;心烦,食欲减退,腹胀满、进食后加重,小便不利,大便干;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诊断:失眠,胆胃不和,痰热上扰证。治以调和胆胃,清热化痰安神。方用小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6g,清半夏6g,黄芩6g,党参6g,炙甘草6g,夜交藤15g,女贞子 20g,菖蒲 12g,远志 12g,川芎 6g,茯苓 9g,白附子 6g,白芥子 3g,莱菔子 12g,桃仁 12g,丹皮 12g,大枣 50g,马鞭草 30g,生姜 9g。7剂,水煎服,1剂 /d,早晚分2次服用。二诊,睡眠好转,醒后能够再入睡,头晕身困重缓解,小便顺畅,大便可,腹胀减轻,仍有心烦,舌红、苔薄黄,脉弦数。上方去川芎、女贞子、莱菔子、马鞭草,加厚朴12g、栀子9g、淡豆豉6g,后患者每周复诊1次,在此方基础上随症加减治疗1个月,患者述夜间可安眠6-7小时,头晕困乏,腹胀等症状渐无,嘱患者饮食清淡忌肥甘厚腻,遵守睡眠昼夜节律。随访3个月,对睡眠质量满意。

按:《景岳全书·不寐》云:“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痰热上扰心神,见心烦失眠易醒;痰与胆火相合,出现口苦口干;痰性粘滞,具有流动性,阻滞中焦气机,流注肢体,则见腹胀,头晕,肢体困重;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内蕴之征。辨证为胆胃不和,痰热上扰证,治以调和胆胃,清热化痰安神,方中柴胡、半夏调和胆胃,配伍黄芩,切合“苦寒能驱热除湿,辛通能开气宣浊”之旨;党参、甘草、生姜、大枣益气调和营卫;故以小柴胡汤调少阳枢机、和胆胃,加夜交藤、女贞子养血宁神通络,白附子、白芥子、莱菔子降气豁痰,菖蒲、远志交通心肾、安神定志、加强祛痰之力,使痰郁祛而热自除;茯苓利湿健脾;桃仁、丹皮、川芎、马鞭草清热活血通便;诸药合用,胆胃和、痰热祛,气机顺,睡眠好转。二诊心烦、腹胀,加栀子豉汤解虚烦助眠,厚朴理肠胃气机。治疗过程,瑾守病机,调少阳枢转气机助阴阳交合,灵活运用药对,祛“火、痰、瘀”之因,故失眠得愈。

猜你喜欢

淡豆豉白芥子远志
白芥子(李源恒)《人间有味是清欢》《暂放尘心游物外》
《辨证奇闻》中白芥子的运用规律探讨
毛远志书法篆刻作品欣赏
有痰咳不出服瓜蒂散
淡豆豉UPLC指纹图谱
毛远志
有痰咳不出服瓜蒂散
炮制复杂的淡豆豉
治咳嗽痰喘
远志水解产物的分离及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