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伤寒论》“但头汗出”的病机与证治*

2021-04-17涂雅丹任毅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阳明病水饮三阳

涂雅丹,任毅

重庆市中医院 重庆 400011

出汗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一部分,中医学认为汗液为阳气蒸化津液自腠理排出体表的代谢产物。“但头汗出”属于中医“汗证”范畴,多指只有头部汗出而头部以下的身上无汗[1]。《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汗出过多则属于病理性范畴,临床亦多见以头部多汗前来就诊者。有西医学者认为原发性头面多汗与情绪刺激及精神作用有关[2],焦虑症及抑郁症的发生与头面多汗症的严重程度相关[3]。因此西医学对于局部性出汗治疗方法多以镇静剂和控制汗腺剂为主,甚至予以对症补液治疗,收效甚微且副作用较大[4-5]。

《伤寒论》中汗证条文繁多,且详细记载了各种不同汗出的表现,有“大汗出”“汗出恶风”“汗出而厥”等描述,内容全面,详尽精辟,辨证准确入微[6]。其中关于“但头汗出”的条文共出现了10次,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中也极具诊断与鉴别意义。现将其总结如下,为临床辨治进一步提供经典理论指导依据。

阳热蒸迫

111条太阳病篇火逆证中提到“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该条文为论述太阳中风证误以火劫发汗的变证。正所谓成无己注曰:“三阳经络至颈,三阴至胸中而还,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者,热气炎上,搏阳而不搏阴也[7]。”本条文中出现的“但头汗出”是由太阳中风证误用火劫法发汗所致的变证,太阳中风证本应解肌发汗,而误用火法取汗,火劫津伤气耗,气血阴阳俱虚竭,肌肤失濡,阳热蒸迫,津液外泄,不能全身作汗,故见身体枯燥,头颈部局部汗出,小便不利。同时火劫伤及气血,气血为热邪所迫,亦可伴随出现口干、咽烂、便秘,甚则烦躁谵语、捻衣摸床等热极津枯,阴不敛阳之证。此乃邪火内炽,真阴顷刻立尽之象。其预后,取决于津液的存亡[8]。因此在治疗此类“但头汗出”之证,应予清热养阴,凉血止血,疏肝利胆等治法。

200条阳明病篇火劫发黄证中提到“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该条文中“额上微汗出”和111条太阳病篇火逆证中“但头汗出”都为误用火法所致,然“阳明之为病,胃家实”,邪入阳明易化火化燥伤津,阳明病本就里热亢盛,津液亏乏,今用火法使邪热更炽,壅滞于上,津液愈亏,无津作汗,故见“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周身发黄亦可证明津液耗伤之甚且邪无出路。故此类“额上微汗出”治当清热凉血,生津利胆。以上两条见证均可考虑予犀黄丸之类。

湿热郁结

134条太阳病篇热实结胸证中提到“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该条文主要是阐述太阳证误下致结胸证的证治,但因误下后患者体质的差异,一类患者因外邪内陷,内陷阳热之邪与体内有形之邪相结于胸膈,表现为心下胸膈处硬满痛,出现典型的结胸证,可用大陷胸汤治疗。而另一类患者因体内素有湿邪,内陷阳热之邪与无形之湿相合,故未出现结胸证,反而出现热为湿郁的症状,即“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以及小便不利,全身发黄等证,因此在治疗此类“但头汗出”之证,需考虑太阳证误下及患者本身体质的因素,从湿热方面着手。可投予茵陈蒿汤类治之。

236条阳明病篇茵陈蒿汤证中提到“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阳明病发热当全身汗出,是热邪向外发越,水湿宣泄的正常途径,如出现“但头汗出”,颈部以下周身无汗,又见小便不利,是热为湿郁不能向外宣泄而蕴结于里所致。湿热郁滞于里,三焦气化失司,又使“但头汗出”加重,最终出现全身发黄,且该黄色鲜明,为阳黄。临证如遇此类“但头汗出”可予清热利湿退黄之茵陈蒿汤主之。

水热互结

136条太阳病篇热实结胸证还提到“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该条文中“但头微汗出”与结胸证伴随出现,与134条条文的结胸证病因不同,此为伤寒日久而不愈,外邪化热入里出现的转归所致。”《伤寒贯珠集》中提到: “盖邪气入里,必挟身中所有,以为依附之地。是以在肠胃则结于糟粕,在胸膈则结于水饮,各随其所有而为病耳[9]。” “伤寒十余日”言病程之久,卫气外达肌表与表邪相争[10],外热与体内有形之水邪相结于心下膈间,故心下硬满疼痛仍为结胸之主症,但因水热互结,热郁不可透发于外,向上蒸腾,故见“但头微汗出”,如发热,必热势不甚,因此以大陷胸汤泻热逐水为妙。

少阳之邪与水饮互结

147条少阳病篇少阳证兼变证中提到“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该条文中“但头汗出”与少阳证共同出现,伤寒误治伤正后,邪气内传少阳,少阳枢机不利,导致三焦决渎失职,出现一系列水饮内结的症候,如但头汗出,口渴、小便不利、胸胁满微结。因此此处“但头汗出”的病机为水饮与邪气郁结于里,不能外达而上冲所致。是为少阳病兼水饮内结的症候。故治宜和解枢机,温化水饮,予柴胡桂枝干姜汤治之。且服药后气机宣畅,郁阳和解,水饮得化,使“但头汗出”转变为周身汗出,则“汗出便愈”。

少阳郁热

148条少阳病篇少阳证中提到“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该文主要是鉴别“阳微结”与“纯阴结”,此处“头汗出”为“阳微结”的见症,属于少阳证本证的内容。因表证仍在,复有里证,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阳郁于里,宣发不畅,但蒸于上,故见“头汗出”,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亦为阳热郁结,气津输布失常所致。“阳微结”中的“头汗出”与“纯阴结”的少阴证中的亡阳之汗出有所不同,是一个鉴别的要点。因此可予小柴胡汤和解枢机,宣透内外。

血热壅滞

216条阳明病篇下血证中提到“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此条文“但头汗出”程度较200条阳明病火劫发黄证更重,因此处阳明邪热犯及血分,血热不能外透而熏蒸于上,气机不通,而见“但头汗出”,血热妄行可出现便血或阴道出血,因血室又指“胞宫”,与肝经及冲脉相关,因此对于该类“但头汗出”可配合针刺肝经腧穴期门,清邪肝经血热,使气机通畅,血脉调和,因势利导,使热从外散[11],“濈然汗出则愈”。

阴竭阳脱

219条阳明病篇白虎汤证中提到“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此条文中的“额上生汗”为阳明病白虎汤证误下的表现,文中三阳合病仍以阳明热盛为主。《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曰:“证虽属三阳,而热皆聚胃中,故当从阳明主治也……若从阳明之里下之,则阴益伤,而阳无依则散,故额汗肢冷也[12]。”阳明热盛气壅,邪热上扰心神,膀胱失约,逼迫津液外泄,而见谵语遗尿,身自汗出。均为白虎汤之主证。如若用苦寒泻下,必使阴竭于下,阳无所依,虚脱于上而见“额上生汗”,且此时之汗定为油珠之状,伴有手足厥冷之症。

郁热熏蒸

228条阳明病篇栀子豉汤证“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该条文中“但头汗出”因阳明病热证早用攻下法所致。阳明气分邪热炽盛之证本应清法,而早用下法,势必使热扰胸膈,与无形之邪郁于胸膈,出现心中懊憹,饥不能食,郁热上蒸,故“但头汗出”。因此可予栀子豉汤清宣郁热为主。可见栀子豉汤证之但头汗出,重点在于热邪居上且轻[13]。

病案举隅

王某,男,56岁,因“多汗1月”于2019年1月23日就诊。患者头部出汗为主,汗粘,凌晨3~5点明显,出汗时觉寒热往来,乏力,易发口腔溃疡,劳累后感胸胁部不适,口干喜饮温,大便偏干,夜尿稍频急2~3次/晚,纳寐可。舌暗红,边有齿痕,苔薄,脉弦滑。完善甲状腺功能检查未见异常。曾于外院中医科服用固表止汗,滋阴清热等中药效不显。诊断考虑汗证之少阳证兼水饮互结,给予小剂量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5剂,具体方药如下:柴胡 45g,桂枝 25g,干姜 15g,天花粉25g,黄芩25g,牡蛎20g先煎,炙甘草20g,酒大黄15g。

2019年1月28日复诊。患者诉汗出较前减轻,但汗出时间较后推移,6点左右明显,口干减轻,夜尿稍减,大便仍干,余症同前,舌暗红,齿痕较前减少,苔薄,脉弦。方证对路,予原方加量,且加用少量茵陈加强清利湿热,柴胡60g,桂枝40g,干姜20g,天花粉35g,黄芩 35g,牡蛎(先煎)30g,炙甘草 30g,酒大黄10g,茵陈15g,共5剂。微信随访患者服药后汗出已明显好转。

按语上述患者虽以多汗为主诉,但伴有“寒热往来,胸胁不适,脉弦”等少阳见证,小便不利,大便偏干,口干,舌边齿痕可见津液输布异常,汗出以头部为主,因此津液输布异常的原因即为少阳枢机不利,三焦决渎失职,水饮与邪气郁结于里,不能外达而上冲所致。因此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原方,因汗粘,易发口腔溃疡,大便偏干,但未见明显黄腻苔,为防水饮进一步化热,仅加用少量酒大黄通降热邪。复诊时汗出减少,时间推移,可知邪欲渐出,但大便仍干,加用少量茵陈利湿热。因此对于汗证,不可徒用止汗敛汗,遵循经方思路,明辨病机,随证处方,疗效尽显。

讨 论

特发性的局部汗出为临床上的常见疑难杂症之一,病理性的汗出不仅危害人体健康,会降低免疫功能,导致电解质紊乱[14],而且对病患的心理亦造成一定影响。西医因无特效用药,故病患多求诊于中医。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由精气所化,不可过泄。汗证持续时间过长,常发生耗气伤精的病变,应积极加以治疗[15]。纵观《伤寒论》中“但头汗出”条文均出现在三阳病篇中,《医林绳墨》曰:“头为诸阳之首,位高气清。”因头部为人之高位,清阳之气上升于头,且手足三阳经均交会于头,督脉主一身之阳而过巅顶,“邪搏诸阳,津液上凑,则汗见于头也[16]”,人体汗出以阳用事的特点[17],因此“但头汗出”反应的多为三阳经病变。有学者认为汗出是体内阳气变化的外在表象,所以中医学将使得汗出的方法称为汗法[18]。治疗汗证需从阴阳上着手方为根本[19]。《伤寒论》中提到的“但头汗出”为一种病理性出汗,其病机主要为热与有形或无形之邪相合,阴竭虚阳上越使体内热邪无以外泄,循经向上所致[20]。主要反映了上焦及中焦邪热内郁之象,根据病机不同,处方用药亦不同,临证时需结合兼证辨明邪气性质,不要一味用敛汗之药,对证施治,灵活运用经典理论,做到不止汗而汗自止。

猜你喜欢

阳明病水饮三阳
非“胃家实”者不可以阳明病论治
柴胡使用规律探讨
大土三阳书画作品
肠鸣腹泻30年,竟是“水饮”作祟
解读阳明病辨证论治体系※
三阳发布新款索尼E卡口85mm F1.8 ED UMC CS镜头
黄帝内经:着至教论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去桂之解析
《伤寒论》三阳三阴病证的证素辨证研究
栀子豉汤证、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猪苓汤证归属于阳明病热证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