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逆文化冲击对海外归国高校教师的影响

2021-04-14

大众文艺 2021年5期
关键词:归国冲击高校教师

朱 灵

(三亚学院,海南三亚 572022)

中国经济的不断快速高效增长,国内就业环境的不断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发展。“海归”对我国的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他们长时间生活在海外,其生活习惯、工作模式、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受到了外国文化的影响,当回到祖国后,他们会出现不适应祖国环境的情况,并且在身心方面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冲击,这样的情况我们称作逆向文化冲击。归国高校教师是“海归”的主体,他们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对他们所受的逆向文化冲击,以及他们文化再适应的情况的研究较少,因此,去了解和研究归国高校教师这一群体的回国后心理状态以及他们适应的情况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一、逆文化冲击

“逆文化冲击”是指因为在国外生活了一段时间,当重新回到祖国时,人们会对祖国的文化产生一种不适应的感觉,因为这样的不适感身心都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关于逆向文化冲击的研究和相关理论主要来自国外,国内相关研究较少。学术界关于逆向文化冲击的定义并没有统一的说法,Uehara(1983)认为逆文化冲击是出国人员在长期的国外生活后,刚回到国内感到的种种身心不适。Gaw(2000)则认为逆文化冲击是出国人员归国后,从不适应国内文化到最终逐渐重新回归、重新认识并接受母文化的过程。逆文化冲击对归国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下面三方面:(1)不论是归国者的身体还是心理状况都会受到影响,容易出现消极的情绪,更严重时,身体会出现不适感;(2)归国者回国后,发现原有的人际关系不存在了,需要建立新的人际交往链,这就会让其感受到冲击;(3)重新面对祖国的新环境,归国者在人生观、价值观还有文化归属选择方面都会受到影响。

“归国文化适应”是指出国人员在回到祖国后对自己祖国文化的适应过程,又被称为返乡文化适应或文化再适应,此现象普遍存在于归国人员之中。Gullahorn(1963)提出了“W型曲线模型”,该模型不仅关注了出国人员在国外适应新环境的情况,而且还关注其回到祖国后对母文化的适应情况。W曲线描述了七个阶段:蜜月期:到新环境后,所见所闻都是新鲜的,甚至觉得周边的人都很亲切;斗争期:日常生活和工作出现困难,对此表现出无力感;纠葛期: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且情况变得恶劣;适应期:对当地的社会环境和日常生活逐渐适应;再纠葛期:自以为已经了解和适应了新环境,但是面对复杂的问题时仍然表现出不确定,不知道如何去真正解决所面对的问题;归国前期:在期待回到祖国的同时,也对当地表现出恋恋不舍之情,离开生活多年的地方,还是会感觉不舍和留恋;归国后的冲突期:实际情况和期待中的不一致,对母文化表现出陌生感和疏远感,不知道如何重新适应,这是文化再适应的开始。在回国前和回国初期这一阶段,归国者的精神面貌往往呈现出积极的一面,对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充满了期待,但是归国者回到祖国之后,会发现自己会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原本熟悉的文化变得陌生了,因此需要一段时间来重新适应自己祖国的文化环境。

文化身份认同与文化再适应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通过文化身份这一概念,人们可以去判定自己从属于哪个特定的文化,面对新的环境以及身处陌生的文化之中,人们原有的文化身份与新的文化身份就会发生冲突,而且这样的矛盾和冲突是很难避免的, 由此人们容易感受到焦虑甚至是痛苦的感觉;回到祖国之后,归国人员会有一个适应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归国人员会同时拥有两种文化身份,这两种文化身份是母文化和旅居国文化,这时候,感受到的差异往往比相同要更加明显。

二、逆文化冲击对归国高校教师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生选择回国发展自己的事业,在推动经济的发展和推进社会生活进步等方面,“海归”成为主力军,其中,一部分归国人员成了高校教师,他们为我国的科学进步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

归国高校教师长时间在国外生活,接触国外文化,适应外国文化,回到祖国后会面临多方面的不适应,心理落差自然会产生。比如,不适应国内的气候、饮食,对国内的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不熟悉或是不满意,不适应国内的生活节奏,或是对回国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不满意等等,这些都会给归国高校教师造成心理负担,需要他们努力克服适应。

对于归国高校教师而言,面临的第一个逆向冲击应该是国内教育理念和国外教育理念的不同。由于归国高校教师在海外留学多年,受到国外教学理念的影响,会偏向于国外的教育理念,回国后,多希望将国外的教育理念引入中国课堂,但中国课堂中的“中国特色”会让归国高校教师感受到冲击。虽然近年来,中国课堂教学方法不断改进,但仍和国外课堂教学存在区别,国外教育注重学生的独立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所以课堂上多以学生为中心,老师起到辅助和引导的作用,国内课堂多数以老师为中心,学生参与度不高,如果一味地用国外的教学方法教育中国学生,会出现课堂反应不好,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的情况,应该结合中西方的教学方法,考虑中国学生的学生习惯,逐步找到一个适合中国学生的教学方法。

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也是归国高校教师需要面临的冲击之一。大部分国内高校属于体制内的事业单位,长期遵循着体制化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模式,按规章办事、按程序办事,人性化和民主化的管理相对欠缺,而高校应该弱化制度,保证学术的自由和学术的自制。归国高校教师需要适应国内高校这样的工作方式,了解工作流程,适应这样的工作模式,在这样的适应过程中势必会分散归国高校教师的精力,使归国高校教师不能专心基础性和探索性的科学研究,限制了人才的发展,使得归国高校教师在中外高校制度对比中产生心理落差。

人际交往中存在困惑是归国高校教师面临的另一冲击。国外和国内的人际交往模式存在差异,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这导致归国高校教师无法快速地融入社交圈和学术圈,对他们而言人际交往在回国初期成了一种负担。有效的信息和资源交流是推进科学研究的重要途径,归国高校教师不熟悉科研团队,又不能快速融入科研集体,而高效的科研团队有利于研究,所以这样不利于他们发表科研成果,提升学校科研水平。

三、文化再适应与支持

不论是高校还是归国高校教师个人都应该正视逆文化冲击问题,并且努力找出应对方法。

改变组织管理模式。管理模式不应该是死板的而应该转变为服务型的模式,以满足归国高校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体制的约束会制约人才的发展,他们的个性化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也阻碍了归国高校教师在工作上发展的速度。学校相关部门应该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在管理模式上创新,打破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不仅从工作上,还从生活上关心爱护人才,为归国高校教师解决建设实验室、知识产权归属、落户口、医疗、配偶及子女的安置问题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这样有利于他们更快地适应新环境,激发他们发挥实力,为学校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2]

提供长期的定向的心理咨询帮助,建立具有人文关怀的干预体制。文化上的冲击只是逆文化冲击给归国人才造成的影响的一部分,另一重要的冲击则是对心理上造成的冲击,心理上的冲击难以调节,抑郁之情积累时间长了之后,会对归国人员的身体造成更大的损伤,但是文化冲击具有潜在性的特征,高校应该提前关注归国高校教师的逆文化冲击和文化再适应的问题,做到预防性交流。帮助他们在心理上找到一个平衡点,以此来应对逆文化冲击的影响,提前做好心理建设,让他们体会到祖国母亲的关怀,只有快速且顺利适应本国文化,他们才能更安心地为学校也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应该建立联络机制,采取座谈或是定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等方式,加强归国高校教师之间的交流,帮助他们互相了解熟悉,共同面对逆文化冲突和文化再适应,找到平衡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支点,顺利地适应本国文化。

归国高校教师个人也应该调整好心态,回国后要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对工作和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提前的心理准备和预判,综合考虑国内实际情况,主动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观念,出现困难和冲突时,及时处理消极情绪,减轻自己的精神压力。由于高等教育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剧,人才流动的趋势时必然的,因此适应不同的社会文化成了归国高校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归国高校教师应该跳出固有思维,秉承开放包容的态度,与时俱进,适应新环境和不断变化的形式。同时,归国高校教师应该放下架子,主动融入,积极主动地重新构建自己的学术和社会关系网络,这样才能保证个人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归国高校教师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进步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他们带来了从国外学习到的新知识和新理念,同时也易于把国外的知识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做到符合中国国情,因此,不论是政府还是学校都应该在多方面给予这个群体关心,必要时提供心理咨询等服务,帮助他们快速地适应国内情况,度过逆文化冲击和文化再适应这一阶段,因为只有帮归国高校教师解决好生活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他们才能安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才能高效地产生科研和生产的成果,才能为祖国建设出力。

猜你喜欢

归国冲击高校教师
加州鲈“遇冷”!端午节后市场疲软,吴江大量出鱼冲击多地市场
深化“统、荐、联、树”四字诀 打造服务归国留学人员返乡创业高淳模式
镇江:用“四项机制”打造留学归国人才精英队伍
“双重冲击”下的朝鲜半岛新博弈
高校教师团队知识共享的保障机制研究——以南审国际贸易学专业团队为例
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改革问题与对策探讨
江苏省归国留学人员实践创新基地
色彩冲击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
完形填空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