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辩证思维,从培养学生的辩证意识开始

2021-04-13翟方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1年2期
关键词:论据观点文本

翟方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文学习,本质上就是思维的学习。其中,辩证思维是展现和揭示契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和过程的思维方式。小学阶段正是“三观”形成的储备期,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发挥教材文本的价值,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提出了“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的语文要素,蕴含着辨析事物和洞察作者写作构思的训练价值,是初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

论点是作者文本创作意欲表达的核心观点,论据则是能够论证核心观点的依托和证据,而论证是作者借用论据论证观点的思维过程。因此,提炼观点、寻找论据、洞察证据,应该成为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一、紧扣共鸣,依托核心观点训练辩证思维

阅读文本,不但要明白作者写了哪些内容,而且要从丰富的内容中提炼出作者意欲表达的最核心、最关键的观点。这不仅是作者独特的主张和认知,还是文本的内核所在。作者作为观点和语言的输出者,往往都是从自身的角度来阐述,以获求读者的认知、理解和共鸣,而学生作为阅读者,就需要充分运用辩证思维,将认知聚焦在文本的核心处:可以是在理解过程中的障碍,也可以是与作者形成的共鸣,还可以是对作者观点的质疑或者困惑……教师相机留出空间,搭建平台,为锤炼学生的辩证思维奠基。

如,很多学生在阅读了《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之后,十分赞同作者的观点:地球只有一个,一旦毁灭,人类将无处遁逃,为了自己的生存,必须要保护好地球。教师就可以紧扣学生认知的共鸣点,组织学生运用辩证思维进行思考:假如人类还有第二个可以生存的地球,是不是就可以肆无忌惮地毁坏地球了呢?地球与人类之间,仅仅是一种利益关系吗?人类该不该将地球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至此,教师可以引入《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文章,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让学生认识到就算人类拥有第二个可以生存的星球,也不能将地球私有化。地球就像母亲一样,养育了人类,养育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在文本原有观点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辩证性思考,形成了更为丰富、更为深刻的认知,实现了对文本认知的超越。

二、聚焦争议,吸收对方观点训练辩证思维

文本表达的论据,无论是事实层面的还是理论层面的,最为核心的作用就是能够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对论据的使用,需要遴选其中有助于证明观点的部分。因此,不同的论据材料,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用意进行选择,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甚至会引发认知上的歧义。为此,教师就可以紧扣分歧处、争鸣处,点燃学生的思维,碰撞出全新的思维火花。

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口语交际编排了“意见不同怎么办”,教师紧扣“春节时应不应该燃放烟花爆竹”这个话题展开,但学生只会一味地重复观点,对于论据的引用并不充分。为此,教师专门进行了这样的点拨:首先,组织双方将自己的依据进行有条理的表达,说充分、说清楚;其次,以竞赛的方式,看看谁拥有的论据更充分,看看哪一方的理由更有分量感;最后,教师相机拓展空间,促进学生将自己对这个命题最终的认知表达出来。

通过这样的对比学习,学生的思维就逐步呈现出辩证的味道,不再局限于自己的一方观点中,而是学会了聆听他人的观点,学会了辩证地看待问题。同时,很多学生还基于对方认知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系列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从而化解矛盾,提升了自己的认知能力。

三、高屋建瓴,审视表达思路训练辩证思维

表达自我观点,其实就是言说和论证的过程。找准论点和论据之间的交融点、契合点,才能让学生的认知更富有可信度。因此,阅读文本的过程,也就是依循作者创作思路、探寻作者论证思维的过程。

仍旧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例,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得出“要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这个最终结论的呢?针对作者的论证过程,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板块:(1)把握文本内容,罗列作者论证观点的理由有哪些,并依照順序进行排列:地球渺小美丽、地球资源有限、只有一个地球,最后相机得出结论“要保护地球生态”。(2)站立高端视角,审视表达思路:你觉得作者的这种表达构思符合逻辑吗?理由是否足以表达这个中心论点?(3)如果你觉得还不够,你会为作者提供哪些辅助性的材料呢?

这些问题的质疑追问,不仅让学生站立在作者的视角,感知了文本表达的内在思路,还让学生学会了自我判断,对作者的表达思路进行了再度构建,对文本形成了更为深刻的认知。

四、拓展资料,催生“化学反应”训练辩证思维

任何有逻辑关联的素材,相互之间都不是割裂的,而是蕴藏着丰富而深入的联系。面对教材中的诸多信息,学生常常因认知能力的限制而陷入盲从的尴尬境地,认为这些观点都是权威,都毋庸置疑,甚至教师也一直秉持着“文本观点只能接受”这个理念,从而导致学生认知思维的僵化,这对于学生思维意识的培养的价值是非常有限的。

教学《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及时为学生拓展了关于西部地区土地逐步沙化的资料,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从土地沙化的程度来看,这位老人能够凭借一己之力,完成这样的任务,取得这样的成就,实在是令人敬佩;有的学生则进一步认识到了作者创作此文的用意,即要鼓励更多的人将老人作为自己的榜样,让更多的人能够形成植树造林、绿化自然的意识。

文本的信息是丰富的,如果我们局限于此,就会将认知停留在固有的层面上。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让学生固守着文本的资源,而是及时拓展了文本之外的资源,力求与文本形成全新的“化学反应”,为学生辩证思维的考量提供垫板,更好地促进学生认知思维意识的发展。

五、逆向而行,呈现开放样态训练辩证思维

很多文本中所蕴含的观点是开放的,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定论。每一个分观点与分观点之间也不是相互矛盾的。学生应该根据客观的条件和生活实际,进行辩证的分析、感知,并选择契合自我认知的状态。

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中,编者在课后习题中设计了这样的题型:朗读课文语句“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并结合生活中看到的现象,撰写一句相关的宣传标语。如果依照固有的思路,这一宣传标语只能从正面的视角来关注创作,学生写出的内容要么千篇一律,要么就是思维不够开放,内容单一而又空洞,甚至会导致学生的认知受到局限而肤浅。为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辩证的角度去思考:要想达成一些自己的目标,让更多的人懂得珍惜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除了要建议人们怎么做之外,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更好地达成这样的目标?很多学生打开自己的思路,纷纷建议还可以从反面的角度出发,给人们以警戒。有了这样的认知,学生的思维就被打开了。如有的学生就联想到很多地方为了追求发展和生产,常常置生态环境于不顾,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就可以运用反面的标语呈现出来,以达到告诫甚至是警示的作用。

从学生交流呈现出来的思维状态来看,他们所设计的标语都在阐述的过程中。教师如此设计,旨在让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不再局限在固有的时空中,而是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更大的发展,呈现出多元而开放的思维样态,有效地提升了学生思维的辩证意识。

思维意识是衡量学生认知水平的重要标准,教师要在充分考量学情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内在的认知状态,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山左口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论据观点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