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高质量教育生态的重构与创新

2021-04-13翁举闻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6期
关键词:双减政策

翁举闻

【摘要】“双减”政策出台,教育的重心回归学校,这必然要求学校、教师、家长深刻认识政策的精神内涵,通过提供高质量教育、助力高质量育人、实现高质量陪伴,共同构建高质量的家校和谐教育生态,将学生从过重的作业负担和盲目跟风、无效的校外培训负担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关键词】“双减”政策  高质量教育  和谐教育生态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6-0007-02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确保“双减”工作平稳有序开展。这是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有力体现,是对我国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双减”时代来临,教育的主阵地重新回归学校,这必然要求学校、教师、家长深刻认识政策的精神内涵,共同营造高质量的家校和谐教育生态,将学生从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一、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提供高质量教育

教育不仅承载着传播思想、传授真理的时代重任,同时更承担着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使命。学校应真正致力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通过高质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贯彻执行新政策,转变观念思路,真正让“教育回归学校,让知识回归课堂”,成为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全新挑战。

高质量教育需要优化课程供给体系。学校教育中承载人才培养职能的核心载体就是“课程”。学校课程既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与需求。这就需要在国家课程基础之上,为学生构建多样化、可选择、能持续发展的课程供给体系,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养提升的需求,落实“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例如,通过设置“阅读课”“科学课”“劳动课”等,构建立体式的综合活动课程,提升学校课程“含金量”,让学生在校内就可享受优质教育;走出去,一学期开展至少一次的研学实践课程,培养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技能和综合素养。

高质量教育需落实高效教学过程。“双减”政策既是一道“减法题”,也是一道“加法题”,减的是“负”,增的是“效”。具体落实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提升,保证教学过程效果是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有力途径。要充分发挥教研集备组的作用,扎实开展学科教研,打造教研共同体,向45分钟要质量。依托现代教育技术,贯彻“教学评”一致性原则,通过分析评价“教、学、练、思、考”教学各流程数据和“课中、课后、辅导”等环节数据,可生成围绕“学业、品德、身心素养”的个性化学生日常表现,助推发现每个学生特点,促进集体教学与个性化学习的有机融合,实现智能、精准、高质量的教学。

高质量教育需提供优质课后服务。“双减”之下,课后服务全员全覆盖,学生和教师在校园内的时间大大增加,怎样在延长的这段时间里,给学生更多成长的土壤,让学生各得其所、各有精彩,这就需要学校做好课后服务的顶层设计和整合实施,持续提升课后服务管理质量和水平,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例如,可以将课后服务和答疑解惑相结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与漏洞;将课后服务和体育锻炼结合,塑造学生良好的身心状态;将课后服务和主题团队活动相结合,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总之,学校要开展丰富而优质的课后服务,丰富师生的精神世界,提升教育品质,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二、重视教师的关键性作用,助力高质量育人

教师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双减”《意见》中,22次提到“教师”一词,说明教师在“双减”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双减”政策推行后,社会对校内教育质量的追求和要求更高,做为“双减”工作的重要执行者和推动者,教师需要下更大功夫、投入更多精力,改进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水平,聚焦提质增效,助力高质量育人。

高质量育人要求教师要更加关注学情,因材施教。“双减”要求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高质量的学习。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解决好因材施教问题。好的教育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准确把握学情,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能力、性格、兴趣等情况,开展有的放矢的针对性备课与针对性教学,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让每个人的才能、品行得到最适合与最佳的发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运用高效、趣味的授课工具、新颖创意的教育方式(如微课、STEAM等形式)提高授课质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高质量育人要求教师精心设计作业,提升作业质量。对照《意见》要求,加强作业研究是“双减”对教师的具体要求,也是教师实现教学提质增效的突围方向。在“双减”政策下,作业总量和时长将全面压减,但与此同时,对作业的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意见》中明确提到:“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等细则,倒逼教师重新审视作业设计与学生发展的匹配度的问题。因此,教师要积极参与教研,提高自主设计作业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布置分层作业、个性作业,系统化选编、改编、创编符合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能力型作业,突出重难点,避免“一刀切”和面面俱到,真正为学生“减负提质”。

高质量育人要求教师强化大局奉献意识,真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师是国家教育队伍中的不可缺少的力量,教师的所作所为攸关国家的发展,国家未来如何,与教师们教出来的学生息息相关,与未来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双减”政策是国家基于时代的需求,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做出的政策性安排,教师们一定要站在更高的层面上,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充分把握政策的实质与内涵。当然,每一项大的政策的推行,都会触及一批人的利益。“双减”政策出台后,全国各地中小学都在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学生作业辅导与个别化教育成为大部分教师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教师需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大局奉献意识,在个人生活与学校工作之间建立新的平衡,推动“双减”有效落地,为教育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三、明确家庭的保障作用,实现高质量陪伴

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双减”政策不仅对学校教育育人体系进一步进行科学定位和整体优化,同时为家庭教育指明方向、指导方法、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明确了具体的行为和方法。《意见》要求学校“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理性确定孩子成长预期,努力形成减负共识”,学校要支持和引导家长正确对待校外教育、尊重孩子的意愿,帮助孩子科学选择和参与有意义的校外教育,同时,特别要引导家长担负起实施良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发挥家庭教育应有的功能,实现高质量陪伴,让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

高质量陪伴要求家长设立适切性目标,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习总书记强调:“教育,不能过于注重分数,分数是一时之得,要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如果最后没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双减”政策下,家长的角色要回归本位,家庭教育要摆脱“盲目性、功利化、超前观”等违背规律、盲目从众的教育行为,不与“别人家的孩子”比长短。家长要具备更长远的眼光和智慧,尊重孩子的个性成长,帮助孩子培养能够适应未来学习和生活的必备技能和品质。

高质量陪伴要求父母子女之间开展平等性对话,倾听子女成长心声。“双减”政策减去了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压力,但并不意味着家庭对孩子的“放养”。相反,在新的形势下,父母更需要与孩子积极沟通,以“互动”替代“专断”,在平等交流的氛围中,开展与孩子的真正有效的沟通,才能了解到孩子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困惑,这也是家长能有效帮助孩子的前提条件。家长关注了解孩子每天的情绪感受,围绕孩子的困惑进行深入交流讨论,引导他们通过反思尝试解决问题,这样的平等性对话,给予孩子被尊重、被关爱的感受,成为他内心坚定自信的来源,让他更有勇气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进而塑造健康成熟的人格。

高质量陪伴要求家长从学业监督转为共情陪伴。父母应主动增加与子女的接触时间,主动陪伴子女读书学习、锻炼和休闲娱乐,而非让课外辅导机构替代父母的陪伴责任;“双减”后孩子突然多出许多闲暇时间,这是家庭教育最好的时光,是父母亲历和见证孩子成长最珍贵的礼物。杭州市一小学就为双休日亲子活动安排制定了细致的指导方案,包括“行走课程”“亲情课程”“素养课程”“服务课程”“劳动课程”五大类,为双休日家长与孩子的亲子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家长可以多带孩子走向大自然,陪伴孩子一起探索世界,追寻未知;可以带孩子融入社会,在劳动中锻炼,在实践中探索,在合作中成长。

实施“双减”政策,不仅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大调整,更是教育观念的巨大变革。这场变革引导和教育孩子由“知识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力图减去的是学生和家长的教育焦虑,让教育回归其本质与初心,继而重构高质量教育生态,探寻高质量教育再生之机,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生活的需要。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呼唤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各归其位,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职责,彼此理解、支持,合力育人、标本兼治,尊重教育规律,回归教育本质。让“双减”政策与教育改革同频共振,做好学生成长的“加法”,促进学生更加健康、更加全面、更加主动、更有活力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鳳产.教育生态系统复杂性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11(5):27-30.

猜你喜欢

双减政策
政策
政策
“双减”重构义务教育格局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政策
助企政策
政策
有些政策为何沦为“万分正确、十分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