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核心素养 提升高考复习效率

2021-04-13李薇薇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鸦片战争史料历史

李薇薇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0-0119-02

《普通高中历程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课标还把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理念之一,在高考考纲中也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提出了要求,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积极探索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达成的方法、途径,笔者也结合高考复习备考做了一些思考、实践,现以高三复习课《两次鸦片战争》为例,谈谈如何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导,提升高考复习效率。

在一轮通史复习《两次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设定了三大教学目标:第一,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第二,史料互证,多角度理解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第三,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正确看待西方殖民侵略问题。围绕这些目标的达成,笔者从时空建构、史料实证、史观引领等三个层面推进教学。

一、强基础:整合教材知识,构建时空坐标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的主要目标是整合教材内容,夯实基础知识,完成学科知识网络的建构。我们需要指导学生把零散的历史知识进行点—线—面结合的整理。华东师范大学聂幼犁教授曾说:“时间是正确反映、表达客观历史不可或缺的基本坐标。”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首先把历史事件还原到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引导学生用大事年表的形式把教材知识按时间顺序整理出来,既理清了事件发展脉络,又有利于展现历史事件时空上的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如表1所示:

通过表1对教材知识的整合,我们把同一时间段的中外历史放在一起考查,这就有利于达成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件进行观察、分析。根据表1中教材专题标题的提示,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为实现资本增值英国需要广阔的海外市场,其自由贸易政策面对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闭关锁国政策受挫,英国试图通过鸦片走私打开中国大门,清政府的禁烟运动使英国利益受损,英国发动战争。此外,表1还提示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三条主线: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可见,选取同一时段中外历史发展的横截面进行比较,有利于学生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理解史事。

二、促能力:解读多角度史料,形成历史理解

历史事件具有不可重复的特点,史料是我们认识历史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史料的选择不应就事论事,如能选择与教材结论相悖的史料,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更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甄别、辨析,尽可能贴近历史的真实。在本课教学中,关于“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教材的阐述基于四个方面:政治上,中国国家主权不断遭到破坏,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中国经济结构出现变动,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客观上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思想上,鸦片战争后,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探索救国之路,向西方学习,拉开近代思想解放的帷幕。社会生活方面,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文明的一些成果逐渐传入中国,社会生活变迁。

高考題往往是基于考点,高于教材,通过新情景、新材料来考查主干知识。在本课教学中,笔者选取了一些高考真题,引导学生从选项、题干等角度印证教材结论,扩宽教材内容。

如:(2013年·大纲全国卷·18)1863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任命英国人赫德为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制定了管理海关的相关章程,对海关内部用人、行政等做了详细规定。这表明(     )

A.中国关税主权进一步丧失

B.清政府加强了对海关的管控

C.洋务运动正式展开

D.对外贸易完全被英国控制

这道题中涉及的“总理衙门”“赫德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这些知识点在现行人民版教材中没有出现,但我们把题干分解开逐一分析,可以更全面地认识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见表2:

围绕同一知识点把教材和高考真题结合,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同一历史事件作出描述,有利于丰富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尽可能还原历史场景。教师指导学生对史料进行甄别、阅读、归纳、分析的过程,就是在促进其“史料实证”素养的达成。在历史理解的基础上,才可能引导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

三、评史事:融入正确的价值判断,完成历史解释

在高考中对“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体现为以材料为载体,要求学生能获取有效信息,发现历史问题,提出观点,对历史事物作出正确合理的解释并伴有价值观的沉淀。根据教学预设,本课复习的落脚点是学生能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如何看待西方殖民侵略问题上进行合理的表达。由于知识储备的局限,学生对史事的评析往往会空发议论,甚至缺乏逻辑性,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方法的引领。教学中,笔者呈现了两则材料,带领学生分析不同史学研究范式的视角,引导学生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理性看待历史问题。

材料一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摘自2012年高考课标全国卷

材料二 马克思认为,英国在印度建立殖民统治将体现出双重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破坏性使命的含义是殖民统治把亚洲国家变成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其结果在摧残亚洲国家现有的文明、财富的同时,会瓦解这些国家的农业手工业结合的自然经济的根基,使其桎梏经济发展的旧结构解体;建设性的使命是指当商品经济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创造条件后,殖民主义者会把西方大工业和近代交通设施移植过来,即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创办大工业和近代交通事业。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基于材料,笔者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看待殖民主义问题上最大的差别是什么?指明材料一夸大了殖民主义的作用,没有强调殖民侵略的危害性。然后要求学生运用马克思的“双重使命”理论谈谈殖民主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学生认为“双重使命”理论并非适用于所有被殖民地区。在美洲,殖民者掠夺财富、大肆屠杀印第安人,殖民统治没有建设性。教师适时指出“双重使命”理论的运用要考虑在不同殖民地的差异,“破坏性”和“建设性”是一个整体,即使殖民主义客观上对东方社会有改造作用,但殖民者主观上的侵略、掠夺的目的也没有发生改变。殖民主义是造成殖民地国家落后的总根源。在师生共同对话的过程中,根据教师指导性的思考方式,学生大都能运用唯物史观的一些原理辨别史事,推动“历史解释”素养的达成。

学生是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历史学科特性, 以唯物史观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在特定历史时空下,引导学生辨析、运用史料,最终能客观陈述史事,形成自己对历史的看法,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成长的意义。

猜你喜欢

鸦片战争史料历史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THE DRUG WAR
小病菌影响鸦片战争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新历史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的历史教训及其对国防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