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材在语文高考备考中的价值和作用

2021-04-12胡红梅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高考备考作用价值

胡红梅

内容摘要:高考取消考纲,转而依据课程标准命制高考试题。语文高考试题,试卷选材都比较贴近教材。老师应寻找考题在教材中的本源,利用教材去挖掘教材在备考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教材 高考备考 价值 作用

在高三备考过程中,很多老师淡化了甚至是忽视了教材,因为课本中所学的任何一篇文章(除名篇默写之外),都不可能出现在语文试卷上。他们会想:课堂上老师花了很长时间讲的课本,考试却不考,这岂不是做了无用功?其实不然。教材是高考语文命题和备考的根据地,也是你高考语文取得高分的敲门砖。高中三年必修选修教材共有10多本,信息量大,选文质量高,兼顾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4个方面,是高考语文复习很好的蓝本。近几年语文高考试题,试卷选材都比较贴近教材。文言文考察的词语句式都能在课本中找到依据,名句名篇默写更是出自于教材,现代文阅读选用的文体,语言风格与教材接近,作文也能在教材中找到素材,由此可见,高考试题不但没有脱离教材,相反还紧扣了教材大纲考纲。所以,我们应该回归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备考。那么,老师应如何寻找考题在教材中的本源,如何利用教材去挖掘教材在備考的价值和意义?下面就考点复习和课本结合的问题,谈一点个人浅见。

高考语文试卷的五大板块内容和高中语文课本均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说语言基础知识:很多高考试卷上考察的语基知识是教材中出现过的。最直接的背诵默写的6分出自课本。语基复习要特别关注教材中的梳理探究,比如《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中涉及到的语言连贯得体,《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中的传统文化常识,《修辞无所不在》中各类修辞的运用及效果,《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中关涉到的语言运用题,这些都是我们备考时很重要的语言运用创新题复习的根基。

再说文言文阅读。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考察的篇目全都是课外的,但是文本中出现的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点却全部来自于学过的课文。特别是教材中的传记《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等,传记选文的特点,其人其事其评价的写法,传记中常见的文化常识,官职的升迁调动等,课本都有范例,考纲内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4种特殊句式,课文里都有呈现,利用这些日常储备的知识点来看懂一篇“素未谋面”的文章,粗通文意基本没问题。所以,学习文言课文的过程就是不断积累的过程(近几年流行的课本文言文挖孔训练就是这个作用),再配合高考复习中储备答题的技巧,做到高考文言文阅读多得分。

阅读中的古典诗歌鉴赏也是如此。高考诗歌的四个考点:形象、语言、技巧、情感,每一点都能从教材中找到影子。复习诗歌鉴赏前不妨让学生再读一读朱光潜的《咬文嚼字》,钱钟书的《读中国诗》,宗白华《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选修),林庚的《说木叶》,这些都是诗歌鉴赏很好的教材,借助这种课本上的方法指导,再重温高中课本中的诗歌单元和名家名作,典型的诗歌阅读鉴赏的方法都具备了,再来复习,会事半功倍。

如何读懂诗歌,教材给了我们很多的案例方法,只要在高考复习前做好教材复习的准备,很容易读懂诗歌并做好题。比如2019年《题许道宁画》主观题:尾联“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有什么含意?这是典型的诗意理解之含意解读题,结合尾联,上句关键词“佳句”,下句说“吟断”,我们可以先用联想法,联系课内学过的类似的诗句,由彼及此,触类旁通,合理推断。比如我们可联想到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句,这样就会把“此中有佳句”解读为“画里蕴藏(含)着美好的诗句”,而不会理解成“画中写有佳句”,下句的“吟断”正好与“欲辨”对应,即想吟诗来表达我的想法,“不相关”,即却难以与之相关(相符)。这样,即使无法精准写出“吟断”之意,但大体意思是对的。

如有些古诗中的典型意象,“月”,对月思乡思人,“柳”,折柳送别,梅兰竹菊四君子,松竹梅岁寒三友在古诗中都有较为固定的喻义,通过意象来体会诗人饱满的情感。建议复习诗歌时从《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杜甫》中了解到杜甫生平经历,知人论诗,把握杜诗的情感主流,再从《杜甫诗三首》把握杜甫诗歌中最多的情怀:感怀时事忧国忧民,杜诗的解读就比较全面了。陆游的诗歌,大家都能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感,从《书愤》中具体了解陆游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渴望;辛弃疾的诗,悲壮,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受他报国无门的悲怆。这些情感都是高考诗歌鉴赏中“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这一考试内容的考察重点,而通过教材,我们可以基本掌握。

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这是同学复习古诗时的一大难点,很多同学对“情景交融”“以乐写哀”“虚实相生”“动静结合”这些手法云里雾里,容易混淆,还有常见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效果作用不清晰。事实上,这些你似懂非懂的名词和解释,在课本中都曾出现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典型的情景交融;“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典型的以乐写哀,以动衬静;柳永《雨霖铃》上片写的是实景,历历如在眼前;下片则由实见虚,通过想象,传达感情,这是经典的“由实入虚,虚实相生”写法。复习前重温教材,你会发现课本中囊括了高考诗歌鉴赏的所有知识内容,只要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诗句含义,把握赏析方法,归类整理,诗歌鉴赏对你来说也不再是难题。

接下来看看现代文阅读。高考现代文阅读考察的一切文本体裁:小说、散文、论述类文本、报告文学、新闻等在课本中都有对应的文本,在考场上我们对任何一类文体都不应该感到陌生。

现代文阅读,归根到底考察的是我们“提取、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每一篇课文后的课后练习,提问类型和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出题形式大体相同。而相关的考点在课上精讲的散文和小说中都有所体现。如在现代文小说复习中,环境描写是一个重要的点,它的作用很多,为了讲这一考点,有的老师翻阅资料,煞费苦心的去寻找其他的例子。其实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到处是这样的好例,最典型的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雪景描写,周顺之在《简笔与繁笔》中就这样评价:一个“雪”字境界全出。这里雪景的描写有以下作用:一描写环境,渲染一种肃杀冷清的气氛;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正因为雪下得大才会有后来的故事,雪是情节发展的契机;三丰满了人物形象,使林冲从一个历来顺受的忠诚顺民转变为一个敢于反抗和斗争的草莽英雄,完成人物的蜕变过程,这个例子就有环境描写六种作用中的三种,十分典型。至于其他三种作用在课本中也能找到好例,例如《祝福》中的年终祝福景象,就有暗示当时社会背景,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边城》中黄昏和月夜的环境描写就有刻画人物心理和性格的作用。考察最多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试想哪一篇小说教学我们不梳理小说情节不概括人物形象不分析人物性格?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再通过情节展示小说的主题,小说阅读的复习让学生再看看教材,回忆内容,做到方向明确,思路清晰,加上适度的强化练习,这一考点的所有知识迎刃而解。

最后,說一说作文。

高三的师生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进行作文的备考,但是往往在短时期内收效甚微,然后苦恼,一头雾水。其实教材给了我们一个序列作文的范例,告诉我们怎样循序渐进写好考场作文。以现行教材为例:

必修一怎样写好记叙文——怎样选好写作角度?什么是表达方式?写人如何凸显个性?怎样叙事才有波澜?

必修二表达方式的使用——怎样写景?怎样描写?怎样抒情?甚至为虚构文学的创作打好基础。到此,结束了记叙文的写作指导。

必修三议论文写作(议论文的入门技巧全部包括在内)——议论文三要素是什么?如何立论?如何选择和使用论据?如何论证?如何在议论的表达方式中穿插必要的记叙?

必修四议论文写作的高级阶段(议论文写作的进阶技巧)——如何横向展开议论?如何纵向展开议论?什么叫“反弹琵琶”?如何“反驳”?如何进行辩证分析?

必修五就高考作文阅卷标准中的“发展等级”进行详尽阐述——如何让文章更加充分?深刻?有文采?

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两种文体写作:记叙文和议论文中必须掌握的写作技巧全部囊括其中,而且层次清晰,方便训练。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融进时代感强的时评类写作,强化拟题,开篇,结尾及主体段落的写作训练,高考作文有法可依。

行文过程重在素材,在高考中能灵活使用课本中的教材,不仅会丰富文章内容,还会给阅卷老师好感,容易得高分。每册课文都有大量素材,高考复习时梳理教材的写作素材,让课本中的素材成为学生笔下的经典事例。一大群古人:李白、杜甫、苏轼、陶渊明、司马迁、王勃、柳宗元、归有光,一大批文人鲁迅、朱自清、沈从文、朱光潜、史铁生,每个人都是一座精神的宝库,都是学生人生路上的智慧树,给了我们精神震撼和特别的情感熏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好这些资源,学生何必枯肠搜索?积累并用好课本这些写作素材,学生一定能笔下生花。

笔者认为,教材是为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而提供的一种材料,它同数学物理学科一样是培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例子,既然教材与高考试题关系密切,那么在高考备考中就不能因为急于进行总复习而放弃五册课本的教学内容,应该逐册复习课本,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在此基础上,反复训练触类旁通,实现学习迁移,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作者单位:四川省武胜中学校)

猜你喜欢

高考备考作用价值
如何指导高三学生应对生物三轮强化训练
新考纲下高考化学试题的新宠——化工流程题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