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院校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研究

2021-04-12赵晓丹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师范院校语文教学

赵晓丹

内容摘要:线上的教育教学实践不仅有效抵御了疫情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冲击,还为教师转变观念、进行改革创新提供了契机。本文首先阐明疫情时期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其次指出师范院校线上线下混合式语文教学的现状,最后从三个方面探索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师范院校 语文教学 爱国主义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一直备受教师关注,当下,新冠疫情影响下的教育教学又给教师队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师范院校语文教学中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也再次出发。

一.疫情时期厚植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激发学生报国之志

世界卫生组织2020年3月11日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已经构成一次全球性“大流行”。在这个特殊时期,青年学生的思想也进入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因此更需要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来解决疫情这个特殊时期各种思潮对他们的影响。疫情让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最刻骨铭心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再次被证明,它在重大灾难面前表现出来的生命力是极其强大的,这种力挽狂澜的气魄和能力不是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具备的。因此,疫情时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为重要,可以帮助青年学生坚定伟大的爱国之情,激发学生的报国之志,让广大学生在疫情时期更加珍视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大力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学好知识,成长成才,报效祖国。

(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坚定学生“四个自信”

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既要有爱国主义情怀,又要有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既要有做好新时代大学生的担当,又要有将爱国主义高尚情操传承下去的决心。习近平总书记也旗帜鲜明地指出了新时代爱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鲜明主题及“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的本质。由此可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就是通过深入宣传伟大抗疫精神,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和信赖,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塑造“两代师表”

疫情之下,中国教育也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网上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对于师范院校学生来说不仅要有各种文化知识的积累,还应该有政治性、思想性不断提升的需求,这样才能发挥教育延续与传承的重要作用。因此,师范院校学生的培养要求始终遵循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教书育人相结合的特点,不断强化师范院校教师自身具备爱国主义的前提下,引导青年学生对新时代爱国主义内涵及精髓的深入理解,从“教”和“育”的过程中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发展,真正起到两代师表的传承作用。

二.疫情时期师范院校语文课程教学现状

(一)语文教学目的不单一

师范院校的语文课程经历了多次教改实验,教材也各具特色,但这门课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不同的争议,焦点是课程的教学目的以及实际的教学效果。自教育部开展教师资格“国考”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师范院校语文课程建设的关注点又有了新方向,因其中考试科目之一综合素质,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等,这些无疑是语文课程应该承载的内容。因此,众多师范院校的语文教学都肩负着教师资格国考“课证结合”的重担。实际教学中针对“国考”考点加大对阅读理解、写作能力方面的训练,更加注重语言文字实际能力应用水平的提高,帮助学生改善其语言文字的表达、交流与理解能力等,但却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品行塑造、素质养成、情感熏陶、文化浸润等,教学目的发生了变化。

(二)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不完善

疫情时期加速推动了在线教育教学的发展,“停课不停学”转变了师生的教学观念,“线上又线下”也促使教学模式相互转换,但因为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有高低之分,选择授课的网络平台也有本质性区别,再加上学生在线人数、合班情况、教学计划、课时分配、内容调整、互动不畅等多种情况,深刻影响着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这些也都是今后一段时期需要我们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提供更广泛优质教学的制约因素。因此,进一步完善线上线下的语文教学模式至关重要,尤其是后疫情时期的教学也需要充分将在线教学的优势与经验融入到线下的日常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互联网+教育”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最大优势,来推动语文教学模式的新发展。

(三)思政教育功能体现不充分

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具有其他德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教材中具有独特而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提高学生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的优势。但当下师范院校的语文教学没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课程思政元素,没有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再加上教学模式相对比较保守,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思政教育功能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书和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因此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完成教师教书和育人双重使命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结合课程特点,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语文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三.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形成良好的语文课程育人格局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要通过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师范院校要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培养学生传道授业、报效祖国的职业情怀,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因此,师范院校语文课程要深入挖掘和运用语文课程中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课堂主渠道和课外活动育人的主体作用,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融入语文教学中,形成良好的语文课程育人格局。

(二)科学设计课程教学体系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路径,不只是单一的通过对某一典型爱国主义诗篇或作品的讲解分析,也不是对某一典型历史文人或事件的简单了解,而是需要研究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如何系统充实到语文教學中的路径及方法。因此,要通过整体统筹系统规划,建立符合专业育人特点、符合认知要求、使思政工作落地见效的课程教学体系。师范院校人文类课程开设的科目比较少,多数在大学语文、语文基础、阅读写作、儿童文学、国学或者教育类的一些科目中选取,因此要做好前后续课程的紧密衔接,做好课程规划信息整合,注重潜移默化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审美素养,激发创新活力,紧紧围绕“知识传授”与“思想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构建“显性教学”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育人与育才工作有效统一的语文课程教学体系。

(三)线上线下教学模式进一步优化

语文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涉及人文素养、传统美德、历史渗透、文化传承、时代特点等多方面的内容,深入挖掘提炼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语文课程的广度深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和人文性,提升思想性和时代性尤为必要。语文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延伸,课堂教学环节包括课前准备、课上问好、问题导入、文章渗透、人物讲解、总结探究等方面,课下延展包括作业布置、课前练讲、预习汇报、课外活动、翻转课堂、资源平台建设等方面。因此,进一步优化线上线下的语文教学模式,在潜移默化的语文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意识、增进爱国情感,让新时代爱国主义真正成为学生理想信念的一部分,成为观察问题、判断是非、决定行动的内在指针,并且根植在日后一生的事业发展之中。

参考文献

[1]马兴波,张燕.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谈《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文教期刊.2008(4)

[2]郭禾.结合大学语文学科特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职教论坛.2003(10)

[3]于群华.大学语文课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析.语文建设.2015(6)

课题名称: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在师范院校语文教学中的实现路径研究

课题类别:黑龙江省重点课题

课题编号:GJB1320442

(作者单位: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教育师范院校语文教学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