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护理干预在无偿献血者中的运用效果

2021-04-11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7期
关键词:恐惧心理无偿献血者评量

于 晶

(大连市血液中心,辽宁 大连 116001)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社会公益活动认识的加深,自愿参加无偿献血人数不断增加,采血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但受不良反应影响,使得部分无偿献血者不愿或不敢再次献血。献血反应与脑力劳动过度、禁食、睡眠不足、年龄等有关,且存在连锁反应[1]。然而,在实际献血过程中,因情绪紧张导致发生献血反应是最常见因素,从而导致献血者的身体健康和献血质量受到影响。献血反应是由献血环境、心理、生理或医务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工作态度等因素引起的以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出血量急剧减少为特征的综合征。随着献血参与率的不断提高,多数献血者可接受一般的献血反应,但血站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献血者不良反应的发生[2]。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无偿献血者中的运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中心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接诊的100名无偿献血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名。观察组年龄21~54岁,平均(41.45±2.21)岁。常规组年龄21~54岁,平均(41.56±2.2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相关伦理规范。

1.2 方法 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护理内容包括献血前需清淡饮食、常规心理指导、献血后补充优质蛋白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护理干预。①献血前护理。由专业的医护人员接待献血者,在整个献血过程中尽量让献血者感到安全、舒适、便捷。首先,需为献血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献血环境,充满诚意的欢迎每一位献血者的到来。要求工作人员具备干净整洁、专业的外表,待人和蔼可亲,积极鼓励献血者,并能很好地回答献血者提出的相关专业问题,包括有关献血者自身病史的问题。医护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能独立评估献血者是否适合献血。另外,注意保护个人隐私。通过播放轻松舒缓的音乐,全面评价献血者的心理、生理状况,严格进行体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献血者讲解献血知识,耐心解答其提出的问题,并结合宣传册或图片等方法提高献血者的相关知识水平。尽量用鼓励、解释、安慰的话语对献血者进行心理疏导,尽可能消除其的担忧和恐惧心理,使其积极配合采血。②献血过程中的护理。很多献血者因为惧怕打针而不敢献血,同时担心在献血过程中晕倒。所以,采血护士必须经过高质量的培训,积极提升穿刺技术,在采血时,选择粗直且不易滑行的贵要静脉、正中静脉穿刺,避免反复穿刺给献血者造成心理不适。在采血过程中,采血护士应根据献血者的职业、年龄、文化程度选择合理的话题与献血者进行适当沟通,或通过音乐和电视节目来分散其注意力,以消除献血者的心理障碍。同时,注意观察献血者的血流量和面色反应,防止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指导献血者取半卧位,必要时取仰卧位。在对无偿献血者采血前应进行体检,同时对献血者进行心理干预。医护人员要热情接待献血者,耐心询问,充分了解献血者的情况,告知献血者在规定间隔期后献血200~400 mL有助于刺激造血,从而提高机体抵抗力。对于处于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和疾病恢复期的献血者不能纳入采血范围,对于近期出现身体不适和情绪不稳定的献血者,应劝说改期献血。尽量避免空腹献血,在采血前可让空腹献血者适量进食,以防止晕倒。③献血后的护理。在采血完毕后,告知献血者按压针眼5~10 min,然后扶其至休息室休息,休息至少15 min,如无不适感则可离开。同时,向献血者讲解献血后的注意事项,如静脉针口的胶带在12 h后取下,在24 h内避免剧烈运动,告知下次献血的时间等。如果献血者自觉头晕,需立即平躺,保持双脚抬高、头部略低的姿势,以促进血液循环到头部,在症状恢复后为献血者提供牛奶等食物,适当补充能量。在献血1周后,通过电话随访调查献血者的身体状况和护理满意度。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恐惧心理评分、焦虑自评量表评分、献血依从性评分。比较两组献血者的满意度和献血反应发生率。献血反应评价标准:轻度为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停止采血,保持头底足高,适量摄入糖水后即可缓解;中度为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皮肤湿冷、呕吐、恶心、胸闷等症状经仰卧、取暖、饮水、吸氧等干预后均可缓解;重度为患者出现心动过缓、持续性低血压、意识丧失、抽搐、晕厥、脑缺血等症状,需立即抢救治疗。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表示恐惧心理评分、焦虑自评量表评分、献血依从性评分等计量资料,用[n(%)]表示护理满意度、献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分别行t、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恐惧心理评分、焦虑自评量表评分、献血依从性评分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恐惧心理评分、焦虑自评量表评分、献血依从性评分均优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恐惧心理评分、焦虑自评量表评分、献血依从性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护理前后恐惧心理评分、焦虑自评量表评分、献血依从性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满意度比较[n(%)]

2.3 两组献血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献血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献血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献血反应主要是指献血者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出血量迅速下降的一系列综合症状。近年来,随着医疗护理的不断发展,早期护理干预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护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早期护理干预可为献血者提供的心理支持,特别是针对首次献血者,通过语言沟通和鼓励,可消除献血者的心理压力,避免主观情绪对献血安全的不利影响,从而预防首次献血反应。对策:一是献血前护理,采血护士首先要有奉献爱心的精神,加强基本素质的培养,在献血前对无偿献血者进行细致服务,从心理和语言上了解献血者的感受,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教育。二是献血护理,注意观察献血者的表情,及时解答献血者的疑问,如果发现在采血过程中出现脸色苍白、大汗淋漓、紧张过度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血液采集,防止意外的发生;在首次献血时多与献血者沟通,并及时回应献血者提出的问题;在献血后,真诚的感谢献血者,提升其满意度[2]。

心理障碍是在献血过程中产生献血反应的主要原因。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和安慰献血者,正面解答献血者的提问,以减轻献血者的心理负担[3-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恐惧心理评分、焦虑自评量表评分、献血依从性评分、满意度、献血反应发生率均优于常规组(P<0.05)。上述结果说明,早期心理护理的应用能有效降低献血者的献血反应,提高献血者满意度。在献血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心理疏导措施,有助于缓解献血者的恐惧和紧张情绪;通过加强对相关医务人员的系统培训,重点学习献血的基本知识和心理知识,使其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和高超的专业技能服务献血者,根据献血者的具体情况开展相应的心理疏导,用科学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献血知识和注意事项,适当播放舒缓轻柔的音乐,确保献血者在明亮干净的环境中接受献血,有助于改善献血者的心理状态,从而降低献血反应的发生率[5-6]。献血反应是由个体差异和外部因素综合因素引起的。在集体献血中,个体的紧张情绪容易影响他人,从而产生一种连锁反应。为避免在集体献血中献血者的紧张情绪影响他人,需将护理干预措施贯穿于献血全过程[7]。在采血时要安排好献血者和采血医护人员的数量比例,加强早期护理干预措施的落实,及早发现轻度献血反应,对有献血反应者要及时护理,可有效避免中、重度献血反应的发生,保障献血者的身心健康。此外,加强采血医护人员护理咨询技能培训,有助于开展人性化的献血服务,针对不同献血者、不同人群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可进一步促进无偿献血队伍的发展,消除献血者对献血的恐惧,继而提高血站声誉[8]。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无偿献血者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确切,可减轻无偿献血者的焦虑和恐惧情绪,提高献血依从性和满意度。

猜你喜欢

恐惧心理无偿献血者评量
计算机通识课德育渗透的评量方法与手段研究
帕金森病患者跌倒恐惧心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数据时代基于OBE的线上会计基础培训评价
基于“成果导向”教学理念下《动物微生物及免疫》课程评量方法的开发与设计
优质护理对无偿献血者护理效果及血液质量的影响分析
我国台湾地区身心障碍者职业辅导评量及启示
网球初学者网前截击心理状态分析及对策
拳击训练中克服运动员恐惧心理的途径与对策研究
中学跨栏跑教学中恐惧心理的产生及对策
广州地区1022172例无偿献血者检测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