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关于“地狱的入口处”的比喻论析

2021-04-09胡士杰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但丁喻体政治经济学

胡士杰

[摘要]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将“科学的入口处”比作“地狱的入口处”的著名比喻。这个比喻提出的背景包括“复仇女神”的纠缠、“缺少货币”的烦恼、“肝胆俱损”的折磨;比喻的喻体出自但丁的《神曲·地狱篇》;设喻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坚决捍卫“多年诚实研究”成果并且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决心;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包括对象的相似性、主体的相似性和要求的相似性。这个比喻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地狱”性质,暗示了共产主义必然到来的历史趋势,揭示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阶级性质,也表明了一种真诚的批判态度、无与伦比的理论勇气、坚定的阶级立场、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和为人类解放而忘我工作的献身精神。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地狱的入口处;科学的入口处;比喻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1)02-0023-05

习近平同志在论述《<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的时代意义时曾经指出,这“是一篇对历史唯物主义主要原理进行高度概括的经典性文章,也是马克思首次从经济和哲学相结合的高度对唯物主义历史观作出的精辟阐述。文章中所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始终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在近一个半世纪中,一直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改造世界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重要思想武器”[1]。就是在这篇经典文章中,马克思提出了一个将“科学的入口处”比作“地狱的入口处”的经典比喻。他说:“我的见解,不管人们对它怎样评论,不管它多么不合乎统治阶级的自私的偏见,却是多年诚实研究的结果。但是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2]5马克思通过这个比喻表达了自己捍卫“多年诚实研究”成果并且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坚定决心。

一、比喻提出的背景

马克思在《序言》中介绍了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他在1842—1843年间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2]1。除此之外,马克思认为自己“善良的‘前进愿望大大超过实际知识”[2]2,也就是深感自己缺乏政治经济学的知识,以至于如何科学评判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及其在德国的“回声”的问题,也成了难事一件。为了解决这些难事,在恩格斯的建议和影响下,马克思“从社会舞台退回书房”,开始埋头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但是,马克思的研究是在一个非常艰难的环境和各方面的巨大压力下进行的。这种难以忍受的环境和压力,对于普通人来讲似乎有足够的理由表现出“犹豫”和“怯懦”。

(一)“复仇女神”的纠缠

這是来自外部阶级敌人的攻击。就像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所揭示的那样,“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内,自由的科学研究遇到的敌人,不只是它在一切其他领域内遇到的敌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质,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3]10。“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指的是社会生产关系,也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通俗地讲,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财产关系”。这种材料的“特殊性质”指的就是阶级性。马克思举例说:“英国高教会派宁愿饶恕对它的三十九条信纲中的三十八条信纲进行的攻击,而不饶恕对它的现金收入的三十九分之一进行的攻击。在今天,同批评传统的财产关系相比,无神论本身是一种很小的过失。”[3]10正是由于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所以作为马克思批判基础的“新的世界观”,也就是“人们的意识取决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就像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一分册>》中所说的那样,“不仅必然遭到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反对,而且也必然遭到一群想靠自由、平等、博爱的符咒来翻转世界的法国社会主义者的反对。这种世界观激起了德国庸俗的民主主义空喊家极大的愤怒”[2]9。他们从自身的阶级利益出发,带着“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来反对马克思的自由的科学研究,他们要么是随意扣押或者篡改马克思的稿件,要么就是对马克思的著作保持沉默,要么就是对马克思本人进行无耻的诽谤。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4]。虽然马克思通常是“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予以回击,但这些“毒蜘蛛”、这些“满头都是污粪”的无耻之徒还是给马克思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就像英国学者柏拉威尔所说的,“马克思越来越感到自己正在费力跋涉一片粪污的泥塘”[5]。这些无耻之徒虽然“逃脱了但丁在‘地狱里给它‘预备下的席位”[6],但是却逃脱不掉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地狱中给他们留下的接受批判的席位。

(二)“缺少货币”的烦恼

马克思是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他曾经自嘲说:“未必有人会在这样缺货币的情况下来写关于‘货币的文章!”[7]371当时马克思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稿的稿费。自1851年起,马克思就一直为该报撰稿。但是,在1857年初的时候,该报不再刊载马克思所写的任何东西,马克思写的关于普鲁士、波斯、奥地利的文章都被退回来了,这使得马克思本来就糟糕的财务状况雪上加霜,以致燕妮不得不经常去当铺典当披肩、大衣等物品来维持生计。我们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往来书信中,能够很真切地感受到马克思当时的艰难处境。他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说:“我真是一个倒霉透顶的人。已经有大约三个星期,德纳先生将每天的《论坛报》寄给我,显然只是为了对我表示,他们不再刊载我的任何东西了。……既没有指望,家庭费用又越来越大。我根本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我的处境的确比五年前更惨。我曾以为苦水已喝到头了。”[7]91-92恩格斯回信说:“这些美国佬简直是些非常可恶的家伙;看来,《论坛报》的先生们认为,他们已经把你像柠檬一样挤干,现在可以去挤另一个了。……2月初我将给你寄五英镑,往后你每月都可以收到这个数。即使我因此到新的决算年时负一身债,也没有关系。”[7]94-95同年3月,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又说:“我感到十分难过的是,我暂时还不得不压榨你,因为我的一身亏空使我把一切能够典当的东西都典当了,我只有找到新的收入来源,才能弥补收入上的亏损。”[7]111马克思迫于强大的“外来压力”,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压榨”恩格斯,他说“这是世界上最苦恼的事”,但是他却不得不这样做。在这种处境下还能对“货币”进行科学的、公正的研究,绝对是那些“同自己研究的对象有最好的关系”的脑满肠肥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的。

(三)“肝胆俱损”的折磨

马克思在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期间,频繁遭受牙痛、肝病和胆病的折磨,这使他常常“一低头写字就感到头晕”[7]306,从而给他的写作带来了很大困难。特别是马克思经常利用白天时间挣点稿费和处理各种琐事,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创作,这种在内脏需要休息的时间里却还要“压榨”它们继续工作的习惯,导致马克思的脏器受损,肝病和胆病反复发作,使马克思的夜间工作经常受到妨碍。但是,马克思还是带病坚持工作,特别是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后,马克思更是感到时不我待,以争分夺秒、夜以继日的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通宵总结他的经济学研究。虽然总是经常性地遭受病魔的侵袭,但是马克思竭尽所能不让疾病带来的阴郁情绪传染到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这部著作之中。他曾在给拉萨尔的一封信中说:“我有双重理由不允许这部著作由于医疗上的原因而受到损害:1.它是十五年的、即我一生的黄金时代的研究成果。2.这部著作第一次科学地表述了对社会关系具有重大意义的观点。因此,我必须对党负责,不让这东西受肝病期间出现的那种低沉的呆板的笔调所损害。”[7]545-546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提出了关于“地狱的入口处”的经典比喻。

二、比喻的性质、出处和目的

(一)比喻的性质

这个比喻按照比喻的三种基本形式划分,属于明喻之列。但是它不是一般的明喻,而是在喻体后面加了说明性文字的明喻,因此它同时也是一个扩喻。这是一种“在喻体前后增加说明性文字,对喻体作进一步解释说明的一种修辞方式”[8]。如果不加说明,只看喻体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比喻的含义。比如,战国时期告子所说的“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9],就是这样一个比喻。告子将人性比作“湍水”,但如果这个比喻仅止于“湍水”,读者将不能正确理解其含义,或许会有人认为告子是想说人性像“湍水”一样激烈和不可遏制。告子在“湍水”这个喻体后面加了“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进行说明,我们才明白,原来告子是想说“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马克思曾使用过很多扩喻形式的比喻。比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揭露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时说,工人“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3]205;在揭示资本的贪婪本性时说,“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3]269;在揭示來自农村的相对剩余人口的性质时说,“他们是资本的轻步兵,资本按自己的需要把他们时而调到这里,时而调到那里。当不行军的时候,他们就‘露营”[3]765。马克思关于“地狱的入口处”的比喻同上述比喻一样,也是一个扩喻。马克思将“科学的入口处”比作“地狱的入口处”的这个比喻,乍看之下似乎有些突兀,有些奇怪。于是马克思紧接着做了一个说明:“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这个解释对于西方人来说可能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对于不熟悉西方文化的东方人来说,反而可能会更加困惑。马克思为什么要将“科学的入口处”比作“地狱的入口处”?为什么在“地狱的入口处”不能犹豫和怯懦呢?这就需要了解这个比喻的出处及其含义。

(二)比喻的出处

这个比喻的喻体“地狱的入口处”及其解释性的说明“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均出自但丁的《神曲·地狱篇》。在马克思最喜爱的四个诗人中,但丁是排在第一位的,马克思称其为“伟大的佛罗伦萨人”[3]13,恩格斯称其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10]。但丁写这部长诗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地狱——炼狱——天堂的自我救赎之旅,映射黑暗的现实,唤醒麻木的人心,给意大利指出政治上、道德上的复兴之路。但丁在这部长诗中把自己描写成一个在人生的中途迷失了方向的人,把古罗马著名诗人维吉尔的灵魂描写成自己游览地狱和炼狱的向导与老师。在《神曲·地狱篇》第三章的开头,维吉尔的灵魂引领“但丁”来到地狱的门口,“但丁”看到门楣上“由我进入愁苦之城,由我进入永劫之苦,由我进入万劫不复的人群中。……进来的人们,你们必须把一切希望抛开!”这段文字之后,有些犹豫。维吉尔的灵魂对他说:“这里必须丢掉一切疑惧,这里必须清除一切畏怯。我们已经来到我对你说过的地方,你将看到那些失去了心智之善的悲惨的人。”[11]因为但丁要通过地狱之旅把地狱的黑暗场景展现出来以唤醒世人,所以他必须要直面地狱,才能揭露现实,从而完成自己的使命,所以他不能犹豫,不能怯懦。最终,在维吉尔的灵魂的指引下,“但丁”大胆地走进了地狱之中。

(三)比喻的目的

马克思用“地狱的入口处”来比喻“科学的入口处”,目的是借但丁的诗句来表达自己即使面对生活的艰辛、自身的病痛和反动统治阶级及其代言人的恶意诽谤和百般刁难,也要坚决捍卫“多年诚实研究”成果的坚定决心,以及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决不向任何困难妥协的坚决态度。对于这个比喻,柏拉威尔评论说:“但丁虽然同马克思一样,也饱尝过流放的滋味,但是这两人的社会经历和世界观却相差十万八千里;马克思在这样一位中世纪诗人的作品中寻找到表达自己的不妥协态度的最适宜的词句,这不能不说是马克思的独特风格。”[5]407-408柏拉威尔的观点聚焦于二人的社会经历和世界观的具体差异,却忽略了二人在使命担当和精神追求上的高度相似性。当代西方学者分析认为,马克思“是在用但丁‘下地狱的行为和路径,来隐喻自己刺穿市民社会表象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深层即生产领域、进入地狱般的工厂内部的批判性研究”[12]。这个观点要比柏拉威尔的观点深刻得多。

三、比喻的喻解

比喻的“喻解”指的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之处,或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同一性。两种事物之间没有相似点,就不能构成比喻。所以,“相似点是比喻的核心、比喻的灵魂”[13]。马克思将“科学的入口处”比作“地狱的入口处”。这里的“科学”指的是对政治经济学进行的自由的科学研究。理解这个比喻的关键是把握比喻的本体“科学的入口处”和喻体“地狱的入口处”之间的相似之处。

(一)对象相似,程度不同

对象都是“地狱”,所不同的是,但丁在《神曲》中描写的是想象中的地狱,而马克思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学解剖的则是资本主义社会这个“人间地狱”,这是一个“类似于但丁笔下的地狱的世俗形态”[14],而且比但丁想象的地狱更加残酷。马克思对这个现实中的“地狱”进行了不带“玫瑰色”当然也不带“煤灰色”的客观的揭露。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来形容工人的悲惨的状况,比如“牲畜”“牛马”“蝗虫”“野草”“野兽”“实验室的青蛙”“受到追捕的动物”,等等;而对资本家的工厂,马克思则使用或借用“监狱”“地狱”“屠宰场”来形容之。可以说,工人的状况连奴隶也不如,连牲畜也不如。所以,马克思说,“如果但丁还在,他会发现,他所想象的最残酷的地狱也赶不上这种制造业中的情景”[3]286,这种场景“超过了我们的小说家的最可怕的幻想”[3]535。这是因为但丁所处的时代还是以农奴制为基础的,因而还有那么一丁点人身依附的温情的封建社会,而资本主义社会无情地撕下了这层面纱,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纯粹的、没有一点温情可言的金钱关系。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正如但丁的地狱之旅的尽头是天堂一样,马克思所揭示的人间“地狱”的尽头是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的必然到来。

(二)使命相似,方法各异

马克思和但丁这两个都站在“地狱的入口处”的伟人的遭遇虽然不同,但却有着相似的使命和精神追求。在长期的流亡生涯中,历尽辛酸的但丁“意识到自己担负着揭露现实、唤醒人心,给意大利指出政治上、道德上复兴之路的历史使命”[15]7,于是开始创作《神曲》。他希望在这部作品中,“把个人的遭遇和祖国以及人类的命运联系起来”[15]10,以达到“把生活在现世的人们从悲惨的境地中解救出来,引导他们达到幸福的境界”[15]11之目的。而马克思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这个“人间地狱”内部并对其进行无情批判,也是为了找到一条实现人类解放的道路。与但丁的文学的、伦理的或者他自己所说的“精神哲学”的方式不同,马克思指出的是一条现实的道路。他不仅要揭露现实,更重要的是找到规律,从而为工人实现自我解放的运动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南。

(三)要求相似,选择相同

和但丁只有进入地狱才能揭露地狱,从而完成自己的使命一样,马克思也只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愁苦之城”,去面对“万劫不复的人群”,才能完成自己批判和建构的使命。这就要求他们不管是在“地狱的入口处”还是在“科学的入口处”,都不能“犹豫”,不能“怯懦”。这是使命的要求,也是他们最终的选择。马克思和但丁都选择了勇往直前,对各自的“地狱”都采取了无情揭露、决不妥协的态度。就像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所说的:“对于我从来就不让步的所谓舆论的偏见,我仍然遵守伟大的佛罗伦萨人的格言:走你的路,讓人们去说罢!”[2]85他们选择的都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道路:但丁在自我救赎的地狱之渊和炼狱之山上艰难前行,马克思则在科学的崎岖山路上不畏艰险地勇敢攀登;面对生活的压力,他们都“像坚塔一样屹立着,任凭风怎样吹,塔顶都永不动摇”[16]283;他们都把反动统治阶级的自私的偏见踩在脚下,决不屈膝卑躬;他们都因为揭露残酷的现实而流落他乡,至死也没能回到故乡。

四、比喻的意义与启示

马克思关于“地狱的入口处”的比喻具有多重意义。首先,它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地狱”性质;其次,它暗示了“地狱”尽头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到来的这样一种历史趋势;第三,它揭示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阶级性质;最后,它表明了一种对科学研究的真诚态度,一种无与伦比的理论勇气,一种坚定的阶级立场,一种大无畏的斗争精神,一种为人类解放而忘我工作的献身精神。这种态度、勇气、立场和精神贯穿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全过程,也贯穿马克思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一笔留给世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指出:“地球上所有的人,所有的男人和女人,不管他们愿意与否,知道与否,他们今天在某种程度上都是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17]而我们不仅是“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更是马克思未竟事业的继承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我们一定要把马克思在“科学的入口处”所表现的这种态度、勇气、立场和精神继承下来、传承下去,坚定“四个自信”,坚守人民立场,大力弘扬斗争精神和献身精神。就像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18]新时代的弄潮儿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都要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时代意义[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7,(1):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004.

[5][英]柏拉威尔.马克思和世界文学[M].梅绍武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28-629.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谭学纯等.汉语修辞格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49.

[9]孟子[M].缪天绶选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91.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97.

[11][意]但丁.神曲·地狱篇[M].田德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8.

[12]郗戈.《资本论》与文学经典的思想对话[J].文学评论,2020,(1):15.

[13]聂炎.比喻新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31.

[14][英]弗朗西斯·惠恩.马克思《资本论》传[M].陈越,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11.

[15][意]但丁.《神曲·地狱篇》译本序[M].田德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16][意]但丁.神曲·炼狱篇[M].田德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17][法]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27.

[1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54.

责任编辑:王玮玮

猜你喜欢

但丁喻体政治经济学
年老的画家
怎样辨析比喻和拟人
试析杭州方言词中的喻体
喜马拉雅
政治经济学式微了吗?
《导言》和《序言》的区别
英语中的明
第二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现代政治经济学》教材出版座谈会综述
自学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