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鼓灯舞蹈的美学分析

2021-04-08廖盼文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花鼓服饰舞蹈

廖盼文 杨 靓

(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广东 佛山528231)

一、前言

安徽花鼓等舞蹈是集舞蹈、音乐、戏剧、诗歌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素有“东方芭蕾”的美称。花鼓灯流传已久,宋朝时旧流传于淮河流域的凤阳、怀远一代,其主要反应当地人民生活日常和感悟,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通过情节和故事来表达平凡的生活。花鼓等舞蹈艺术展现乐强烈的民族特色艺术与文化,从舞姿、韵律还是服饰都会带来独特的审美感受。花鼓灯舞蹈舞姿洒脱、热情,具有强烈的表现力,主要以锣鼓打击乐为主要的伴奏,完美融合了北方的苍劲有力和南方的优雅大方,展现了淮河一带汉族农耕生活的丰富多彩。

二、安徽花鼓戏服饰审美

(一)材料特征

花鼓等表演的服饰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花鼓灯最早起源于宋代,初始阶段,花鼓灯表演具有很强的仪式感,为了追求飘逸的感觉,一般选用面料高端、质地柔软的丝绸面料。

随着时代的变迁,棉质面料进入了花鼓灯舞蹈表演的行列,其面料易漂染、物美价廉,增添了农家生活的朴素和随意自然,也为花鼓灯后期广泛传播提供更多物质基础,至此,棉质面料成为花鼓灯舞蹈服饰的主要面料。花鼓灯的服饰相对比较随意,随着时代的更替和发展,花鼓灯由田间地头的表演转化为舞台式、橱窗式演出,其服装也更趋化于舞台时装,材料也更丰富,增加蕾丝花边或半透明沙丝绒,增强服装的表现力。

(二)图案装饰特征

服饰图案在古代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威猛的动物和美丽的自然形象都是贵族的装饰,而普通百姓则使用低级的自然现象和动植物形象,所以,云纹、花草纹以及抽象的吉祥纹等成为花鼓灯服装最常见的装饰,配上鲜艳的和谐的色彩,跳着欢快愉悦的舞蹈,体现了对自由和美好的向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花鼓灯男角服饰在袖口、衣领、对襟、下摆处配以吉祥纹样、云纹和花草纹装饰。女角服饰以花草纹居多,也会配以云纹、简单的动物纹,如蝴蝶纹等,使色彩搭配上更加柔美、和谐,体现女性柔美、坚韧、乐观的形象。

(三)色彩特征

色彩是服装组成的重要元素之一,花鼓舞服饰也主要以明快大胆的色彩,以耀眼的红色,搭配眀蓝和金黄,用色丰富大胆、色彩对比鲜明,吸引眼球。在花鼓灯表演时,场面热闹非凡,演员穿着舞蹈服饰像一幅年画一样生动和喜庆。花鼓灯舞服饰主要使用红、黄、蓝三原色,辅以黑、绿、白等色彩作点缀。红色是生命的象征,代表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与活力,是吉祥如意的内涵表达,花鼓灯服饰中使用朱红、大红、品红、粉红等,女角常常头戴大红花,身穿红色长裙或百褶裙,手上的帕巾或折扇也以红色为主,脚上的绣花鞋也绣满红色的吉祥纹样,整个造型就给人“喜红”的印象。

三、表演形式的审美分析

(一)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传统的花鼓灯表演主要表现形式是大花场、小花场、锣鼓演奏等,大花场是指在领舞的指引下,根据相应的场景和环境,表演里罗城、外罗城、门转子和滚伞等高难度舞蹈动作,目的是调动现场的热烈气氛,让观众也能融入其中,伴随着锣鼓的乐点一起狂欢,通过互动节目和表演,将整个表演推向高潮;小花场主要是男女双人舞表演,花鼓灯中的男性角色称为鼓架子,女性角色称为兰花,这段舞蹈也是整个花鼓灯表演的主体部分,其中有一些经典节目《抢扇子》、《抢手巾》等被人们津津乐道、回味无穷。后场主要是唱歌和表演,以简单明快的小调和小戏为主,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比如《打长工》、《小货郎》。花鼓灯表演主要以歌舞音乐为基础,即兴表演是花鼓灯舞蹈的一个重要特征,也就是临场发挥的随机应变的表演也占有很大的比重,花鼓灯老艺人已经将花鼓灯表演的精髓和思想内涵理解的非常透彻、技艺异常娴熟,他们可以随着锣鼓声,反应出符合场景的肢体语言、小戏和小调,为花鼓灯表演增添更多的未知的乐趣和可能性。舞蹈形式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状态、人文环境、地域特征、史实政治等息息相关,花鼓灯表演展现了农耕生活的充实生活特征和人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营造出自由、欢乐的氛围和环境,为民众在农闲时的时光增添娱乐和热闹的景象。

四、情感表达的浓郁性

花鼓灯表演者经常将参与花鼓灯舞蹈称为“玩灯”,这足以体现艺人对它的热爱和喜欢程度,“我们玩灯就是胡来,上了场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不用排练”这也是当地群众的心声,他们已经将这种艺术根治与自己的骨子里,举手投足之间展现这种灵动自然的舞蹈动作,他们不是以表演为最终目标,而是酣畅淋漓的享受表演,沉浸在自由自在的快感中自娱自乐。在这里可以将生活的重担和不愉快暂时忘却,尽情享受农闲时刻的快乐时光。民间舞蹈自出现以来,自娱自乐的情况就一直存在,他们意在自身得到快乐,沉浸其中,进而感受到自由,只有自己感受到深切的自由和欢乐,才能更好的将此种愉悦情绪传达给更多的受众。达到表演者和观赏者心灵上的沟通,引导观赏者可以随着音乐节拍而舞,没有规则和要求,完全感受自由自在的快乐。这种情况特别符合美学中“游”的思想状态,自在的表达自己的感情,不用束缚在条条框框之中。如果一门艺术过于强调表演性,会不会在表现时过分在乎受众的喜好和认可度,舞动时的情感表达的自然流露就减弱了,是不是也会影响表演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正所谓众口难调,如果一味的将关注点放在观众身上,表演就失去了灵魂,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会吸引和打动观众。

花鼓灯表演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便是逍遥,肢体语言表达洒脱自然,收放自如,跟随自己的内心,无拘无束、了无挂牵的思想精神状态,勾画出表演艺术家们的潇洒与自信,无招胜有招的即兴表演更是表现了这些匠人高超的技艺和烂熟于心的技法,逍遥的最高境界就是超脱世俗的境界,彻底摆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人际关系的束缚和制约,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活动。结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美学艺术内在含义,花鼓灯表演是即时性的,它会随着时间、地点、人物、状态随时发生变化,表演者都是当地人民群众和业务爱好者自发的组织起来的,在本村和附近的村落、集市上表演节目,尤其是逢年过节的时候,只要锣鼓响起,附近的群众变会聚集起来,一起随性而舞,不必在乎他人眼光,跟随内心率性而舞,只为释放最真实的自己。人们伴随着锣鼓的音乐,运用手绢、折扇、花伞,通过悠扬的小调和优美的舞蹈,表达自己内心思想的喜悦之情。花鼓灯表演艺术家们通过长期的观察生活,通过比兴的艺术加工,借助舞蹈需要或者小调,表达真情实感。

花鼓灯艺术家们在生活中感悟艺术、创造艺术,在一次次的表演中中游刃有余,不重样,不无聊,练就一身即兴表演的本事,也从侧面反映出其为这门艺术付出的辛勤努力,体现了美学思想中的超越性,超越前人,超越曾经,超越自己,每一次的表演都是一种莫大的进步与创新,观赏者才不不厌倦,白看不厌、百听不烦,因为每次都有新惊喜,因为有深厚的功底和艺术加工的创新能力,才能达到这样一个境界状态。

五、风格流派的独特性

安徽花鼓灯风格流派众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怀派、凤派和郑派。怀派的代表人物是冯国佩,来自于安徽怀远县,因其扮演的兰花“脚下溜、韵律强、身姿美、情感真、神态媚”,素有小金莲的称号。冯国佩在花鼓灯表演上充分发挥了模仿的重要作用,为了表达旧社会妇女同志遭受的不平等待遇,他认真观察收到婆婆辱骂的媳妇,仔细揣摩人物心理状态,在表演的时候真情实感引起大家的共鸣。不仅如此,其在传统的基础上敢于创新,“燕子出水”、“砍腿片马”、“喜鹊登枝”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动作刚柔并济,情感丰富细腻。“凤派”的“一条线”陈敬之十分擅长颤、颠、抖,展现女性妩媚妖娆的形象,其身法、步法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快速且不做作,自然流露。郑派的代表人物是郑九如,艺名小白鞋,其舞蹈动作洒脱敏捷,节奏明快,动作干净利落,善于塑造温柔热情的闺阁女子、刚强高傲的农村姑娘,体现飘逸自由、舞姿舒展的花鼓灯舞蹈特色。

众多流派的风格艺术和有特色的老艺术家,酒精要怎样发展花鼓灯舞蹈会更好呢,有人提出,地域性艺术要保持本土的风格和特色,不要相互摻杂,形成良性循环,让民族舞蹈根深叶茂。在课堂教育上加以整合和规范,将具有代表性的动作和流派加以练习和学习,但是在课堂之外,各种流派和地域特色的舞蹈都应该存在并加以传承,至此,各地政府和舞蹈学者应该秉承这一理念,开发地方性舞蹈,使民间艺术发展更加全面,舞蹈元素的新鲜血液也可以从古老的艺术中重新焕发光彩。花鼓灯艺术承载着淮河两岸人民的感情与希望,记录着百姓的艺术追求和生活理想,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具有鲜明的农耕文化特征,具有丰富的艺术特性和审美价值。民间艺术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意义、理论现实和文化作用,文化创作包含各种社会力量、吸收各种价值取向、贯穿着各种意识形态、承载多种文化符号,融合了南灯北歌的艺术要素,兼具南北文化特点,京剧、梨园戏、汉剧、扬剧、尾曲中都包含着花鼓灯舞蹈的元素和内涵,足以见得花鼓灯艺术在中国民间艺术上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不可磨灭的影响力。

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文化认同在慢慢减退,花鼓灯的传承问题也是列为需要考虑的范畴,各高校艺术专业和民间组织,尤其是淮河地域的高校更要抓住这个机会,让更多的年轻人体会到它的价值所在。

当下,中国的老百姓对物质要求已经没有那么强烈,开始向往更高的生活层次追求,注重思想内涵和修养问题,舞蹈的传承需要创新,在接受老派艺术的同时也要创新,创造出很符合现代人审美需要的艺术。

猜你喜欢

花鼓服饰舞蹈
淮岸花鼓情
动物“闯”入服饰界
学舞蹈的男孩子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幸福花鼓
花鼓灯小唱
花鼓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