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强化教材分析的基础上优化教学设计
——以“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例

2021-04-08石志群

江苏教育 2021年20期
关键词:通项代数思路

石志群

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是2017 年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而数学基础知识因其经典性、基础性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笔者认为,对教材中的基本内容进行强化分析、深化认识、把握本质是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根本途径。本文以“等差数列前n 项和”为例对此作初步探索。

一、内容基本点分析

笔者先对本节内容的三个基本点作梳理。

1.问题情境。

等差数列的问题情境通常有两类:现实情境和文化情境。

问题的现实情境较多,常见的有:

①花坛有若干层,各层花盆数依次成等差数列,求花坛上花盆总数(类似的,货架上货物总数的计算,求一堆钢管总数等);

②单利存款,本利总和;

③从材料工地运送电线杆到500 米以外的公路的同一旁埋设,每隔50 米在路边埋一根。已知每次只能运3 根,要完成运24 根电线杆的任务,并返回材料工地,问运输车的行程是多少米?

文化情境有:

①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三角形数”;

②高斯的故事;

③中国古代的“垛积术”(高阶等差数列求和)中最基础的数列——等差数列。

创设的问题情境既要能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又要能与推导方法产生思维的链接,还要尽量避免过分的“启发”,否则使学生由情境本身直接知晓推导方法,会掩盖思维的过程。当然,情境不宜复杂,以免冲淡主题,加大学习难度,要以简单而蕴含本质的情境引入,促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提出本节课的研究问题(主题)。换言之,情境的创设要力求入口浅、寓意深。

2.等差数列的表征方式。

数学对象的表征方式对数学思维活动起着一定的启发、诱导作用,善于运用不同方式对数学对象进行表征,并由表征方式产生联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养。

等差数列是一种基础的、重要的数列模型,从数学史看,其表征方式主要有——

(1)定义表征:an-an-1=d(n∈N*,n≥2)。

(2)代数表征:通项公式an=a1+(n-1)d,或函数形式an=an+b。

(图1)

(3)几何表征有3 种:形数表征,如三角形数、四边形数等(见图1);图象表征,即一次函数中自变量取正整数的点列(见图2);面积表征,即分别以公差d 为底边(在x 轴上),以an为另一条边(有向线段)构成的系列矩形(见图3)。

(图2)

(图3)

3.探索路径。

基于等差数列的代数和几何表征,可得到两种探索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思路。

以上思路还是比较自然的,难点是如何自然地链接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倒排相加法”。关于这一点,可从几何表征的思路中获得启发。

(2)几何表征下的思路。对于图1,就是求图中点的总数。在此处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几何中是如何求三角形的面积的。于是“补形”的思路就自然出现了(即用一个全等的三角形“倒扣”上去,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图略)。

与此类似地处理图2、图3,将不“规则”的图形补成规则的图形,将未解决的图形补成已经解决了的图形。这里的“补形”体现的就是“倒排相加”的思想,将变化着的项的求和转化为常数列的求和。因此,只要将图形意义用代数符号表示出来,就能自然地得到倒排相加法。

如何解决代数表征下引导学生自然地想到倒排相加的方法呢?

此外,还可以从数学审美的角度反思求1+2+3+…+100的过程,配对法的思维过程是:

首项与末项的和:1+100=101

第2项与倒数第2项的和:2+99=101

第3项与倒数第3项的和:3+98=101

……

第50项与倒数第50项的和:50+51=101

如果用于求1+2+3+…+100+101的值,就会“多”出一项“51”没有与之相配的项,而相同的问题却用不同方法,显得不够“美”,怎样才能美呢?完整是美、一致是美、对称是美,于是,我们就要反思:在和式中的项的地位是一样的,为什么配对时到了“50”就停了?这个“工作”应该继续下去:

1 + 100 = 101

2 + 99 = 101

3 + 98 = 101

……

50 + 51 = 101

51 + 50 = 101

……

100 + 1 = 101

这样,两个公差互为相反数的等差数列跃然纸上,而且无论n 取奇数还是偶数,方法就统一了。这个方法不仅适用于特殊的等差数列,而且适用于一般的等差数列。

二、教学思考

1.数列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从各种教科书上可以看到,数列(包括各种特殊的数列),其研究的内容主要是通项公式、性质及若干项的和。这说明,“和”是数列这一数学分支的主要研究问题之一;同时也说明,“通项”与“和”是其核心问题(性质即为“项”与“和”及其之间具体的特性及关系)。关于“和”,一方面其在现实中有广泛的应用(商场中的货架上堆放的商品总数、银行存款中的若干模型等),另一方面函数的级数表示正是数列和的形式,它体现了人们认识变化世界的观念和方法的巨大进步,也是数学应用于现实的重要途径。

总之,“和”应该是数列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2.为什么求等差数列前n 项和可用倒排相加的方法?怎么想到倒排相加的方法的?

在教学中不能用高斯的思考结果替代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不能用钢管堆的原型作为初始问题,立即给出倒排相加的思路,否则就掩盖了问题的抽象过程,对思路作出了过度的告知。

事实上,我们非常重视几何中的“割补”方法,经常运用这种方法将不规则的形、体转化为规则的形、体,将不熟悉的形、体转化为熟悉的形、体,但我们忽视了其与代数中的类似的数学技巧的沟通与联系。在代数中我们也常通过配凑、添减等技术处理代数式,进行问题的转化,这与几何中的“割补”法在思想上是一致的。有了这种认识,解决上面的“为什么”“怎么想到的”等问题就比较容易了,因为这种思想方法在几何中已经有了应用,几何的直观也更易于为学生所理解。

3.等差数列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从数的角度看,等差数列的“逆序”排列所得数列仍是一个等差数列,即若等差数列a1,a2,…,an的公差为d,则有数列an,an-1,…,a2,a1是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即有Sn= a1+a2+a3+…+an=a1+(a1+d)+(a1+2d)+…+[a1+(n-1)d]且Sn=an+an-1+an-2+…+a1=an+(an-d)+(an-2d)+…+[an-(n-1)d]。由此也容易发现两个式子相加的思路。

4.“倒排”相“拼”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基于“祖暅原理”的,即“用平行于底边的直线截,所截得的线段均相等”。而图1 这样的等差数列几何表征,拼出来的四边形也具有类似的特性:每一行中点的个数都是相同的。因而,通过“拼凑”,使得“变”变为“定”(将一般的等差数列转化为特殊的等差数列——常数列),便是“倒排”相“拼”的本质。

三、教学设计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既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也有着深刻的数学背景,还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可以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发展理性思维,培养关键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笔者建议,可以用含实际背景的问题情境进行引入,提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等差数列前n 项和如何求?可以是具体的等差数列,也可以是一般的等差数列。如果是后者,学生容易由通项公式转化为前n个自然数的和。

如果学生想到高斯用配对法求和的思路,可以先重复一下求和过程,再研究一般的问题。这样学生自然会想到分成偶数个项与奇数个项进行讨论。

接着再从数学审美的视角反思配对法,提出问题:为何同一问题却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追求统一是数学的基本价值要求,应该找到不分项数是偶数还是奇数的一致方法;引导学生对和式中的各项地位均等进行认识,想到将“配对”的工作继续进行下去的思路,从而发现倒排相加的思路。

在从代数表征的视角解决问题后,再提出问题:数学对象通常可从“数”与“形”两个形式进行表征,因此,如何“几何地”表示出等差数列中的项呢?如何将“数之和”转化为“几何对象的某种度量之和”?从而想到从几何角度的解决方法:补形法。

具体的教学设计这里就不完整写出了。需要说明的是,在上面的过程中,可以将相关的文化元素揭示出来,给学生提供延伸阅读的材料,如与“垛积术”相关的数学史料。

猜你喜欢

通项代数思路
数列通项与求和
巧用代数法求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
不同思路解答
数列通项公式与求和中的易错点探讨
3-李-Rinehart代数的结构
例谈高中数列通项求解的几种常见方法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精选精练20题 高考数列得满分
我的思路我做主
一个新发现的优美代数不等式及其若干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