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治语文“刷题”之病

2021-04-08谢嗣极

关键词:刷题语文学习训练

谢嗣极

摘要:“刷题”是语文学习的通病,学生花了大量时间“刷题”,单从考分看,效果却不理想。分析原因,在于急功近利,舍本逐末。如此盲目“刷题”,既不是“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也不是“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距离想要达到的学习目标越来越远。想要治好“刷题”之病,须遵循语文学习规律,确定可望而可即的目标,开展针对性的训练。

关键词:语文学习;“刷题”;固本;定标;训练

一、病情:花了大量时间“刷题”,效果却不理想

“刷题”是语文学习的通病,只不过病情的轻重因学校和年级而异。

高三这一年,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基本是“刷题”。有不少学校,在高二便早早地、草草地把教材上完,高二暑假开始,就进入高三状态。所以,江苏许多市(我没有调查,不敢说所有市)便有了期初的调研考试,试卷的结构、题型基本模仿上一届高考卷。甚至,这病在许多学校,正向高一高二蔓延。看高中各年级各种不同名称的教辅资料,无论是单项训练还是完整的综合卷,题型均仿高考卷。期中、期末考试,试卷的结构、题型不模仿高考卷的学校,凤毛麟角。学生花了大量时间“刷题”,单从学生的考分看,效果很不理想。下页表1为某市2022届高三期初调研卷部分试题的得分情况。第9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第14题考文意概括,第16题考古代诗歌艺术手法鉴赏,这3题的得分都很低。文言文阅读满分为20分,平均得分10.32,得分率仅为51.6%。古代诗歌阅读满分9分,平均得分3.17,得分率为35.22%。文言文是许多学校平时教学花时间最多的,而得分却很不理想。此外,这次考试的作文满分60分,平均分40.05分,得分率66.8%。

二、诊断:急功近利,盲目“刷题”

(一)病因:急功近利,舍本逐末

本,即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句话的关键短语是“学科学习”和“逐步形成”。

“学科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对教材的学习。但是,平时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对教材是这样处理的:文言文必上;现代文选上,取舍的标准是看对考试是否有用,所谓“有用”就是文本和高考试卷所选文本近似;其余略上或不上,例如,选择性必修上册和中册的第一单元,就有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这也有迫不得已的原因。首先是课时紧。现在考试名目繁多,除期中、期末考外,还有月考、联考。所谓联考,就是几所生源层次相近的学校自发地联合起来,统一命题、统一阅卷。有的学校不只参加一个联合体,故有时一个月内有两次联考。虽然有时月考就是联考,每月也至少有一次规模性考试。考试加评讲,至少一周。频繁的考试,挤占了上课的时间。其次是分数评价的压力,不少学校热衷于联考。联考的目的在于“比”,有的“比”后还有相应的奖惩,这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而联考卷,无论是高一还是高二,都按高考卷的结构和题型命制。考教背离的结果是,教师轻钻研教材,学生重“刷题”套路,越是自认为生源差的学校,这种情况越严重。频繁的考试、单一的评价方式,严重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这样一来,“学科学习”并未真正落实到课堂。

“逐步形成”,说明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是慢,且不说语文学科素养要通过“学科学习”慢慢提高,单以学生的考分论,想在半月、一月之内让班级均分排名提升,也无异于天方夜谭。

(二)危害:盲目“刷题”,南辕北辙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刷题”显然不是“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虽然现在有些试题也在努力创设情境,但这些创设的情境无论怎样力求真实也终究是虚拟的;“刷题”也不是“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但是,迫于“比”的压力,不少教师便在猜题上动脑筋、在“刷题”上用气力,短期看,对提高学生考分无用;长远看,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更是有害而无利。

语文教师都知道,语文命题难,命制规范又科学的试题更难。教师即使有能力,也无时间和精力编制一套全面而系统的复习资料,因此,只能从正式出版的复习资料中选择。而这些资料良莠不齐,有的题目不严谨,有的选文不规范,有的答案不科学,有的校对不细致,这些问题教师难以一一发现并纠正。这类题学生做多了,不仅无用反而有害。

看两个例子。一本广为学生使用的复习资料中选用了2021年福建厦门的一模卷,其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宋史·苏颂传》,要求学生翻译的画线句子是“颂喻以乡党宣相亲善,若以小忿而失欢心,一旦缓急,将何赖焉”。我判断句中的“宣”应是“宜”之误,因为从逻辑看,“宣”在句中讲不通,从字形看“宣”和“宜”相近易混,将“宣”换成“宜”句子才通。当时,手头没有《宋史》,百度的结果都是“宣”,后查《宋史》,原文果然是“宜”。还有某六校联考卷,现代文阅读材料一,注明“摘自‘百度百科·法经”,文中有一句是:“《法经》是身为法家代表人物的李悝在魏国实行变法改革的措施之一,其目的是为了‘使其君生無废事,死无遗忧。”这个句子有三处问题:前半句主干是“《法经》是措施之一”,主语“《法经》”和宾语“措施之一”搭配不当;后半句“其”指代不明,不知是指代《法经》,还是指代“变法改革”;此外,“目的是为了”也啰唆。语文试卷的选文语言不规范是对语文学科的严重亵渎,而文后的阅读题恰恰有选项涉及这一句,那么命题者理应推敲过这个句子,不知为何这么明显的语病却没有发现。在这里设题,答案的解说怎么能做到逻辑自洽?不能做到逻辑自洽的答案又怎么能让学生信服?假如经常如此(事实也是经常如此),学生会怎么看待语文?这样的题做得越多,不是距离想达到的目的越远吗?

三、试治:遵循语文学习规律,确定可望而可即的目标,开展针对性的训练

(一)固本

固本,就是严守语文学习的规律,认真上好教材中的每一课。以为反正不考教材的内容而忽视课文的教学,是极其错误的。

语文虽不直接考教材所选文本,但所考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通过学科学习获得。而语文学科学习,其重要途径之一是教材学习。一个文本的教学,至少要引导学生往读懂、会读、能“化”三个层次拓展。所谓“读懂”,即知道作者表达了什么,这是语文教学的最低层面;所谓“会读”,即能够通过一个文本的学习,总结规律,举一反三,掌握这一类文本的阅读方法,这是语文教学的第二个层面;所谓“能‘化”,就是消化吸收所学文本,不仅能读懂作者表达的是什么,还要能对文本做合乎逻辑的创造性解读,既要借鉴作者的表达技巧,又要学习作者思考问题的方法,把所学文本转化为自己的精神养分,并运用到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去。

日常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造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机会,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帮学生搭建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平台,提高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这些都不是“刷题”能够实现的。为此,高中三年的语文教学要做整体规划。我以为,三年六学期,应对高考的复习与训练,一学期足矣。我这样说的依据是,在7月份考试的年代,4月份我们还在边上新课边复习;二模考试后半天上课,三模考试之后全天停课,学生自主复习,教师到校答疑。那个时候“刷题”一词还没有诞生,当时高一、高二学生的书面作业只有练字、随笔和命题作文三项,从未做过与教材配套的课课练或评价手册。那时没有月考,更无联考,无论是单元检测还是期中、期末考试,试题与教材所学关联度很高,基本不仿高考卷模式。那时的学生,无论是考分还是语文素养,并不比现在的学生差。

(二)定标

定标就是和学生一道确定一个可望而可即的目标。对学生而言,语文似乎茫无边际,复习不知从何入手。目标定,则方向明,信心立。所以,进入高三,需根据试卷的板块以及各板块的分值和难易程度,为学生算一笔细账。举文言文、诗歌鉴赏、作文之例略作说明:

满分为20分的文言文,按现在的试卷结构和考试模式,3题选择,其中一题若考死记硬背的文化常识则允许错,8分翻译和3分文意概括允许丢3分,这样20分可得14分。确立这一目标的依据是,文言文主要考字、词、句,对“言”外之意的理解要求不高,一般只考信息筛选、文意概括,答案也不像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那么发散。2021年全国高考卷第14题:“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题干特别提到《资治通鉴》,意在提醒考生,“资治通鉴”这一名称便说明了这部历史著作的编撰目的。“君者表也,臣者景也”的两个关键词“表”和“景”,学生是熟悉的:“表”,就是表率、榜样;“景”,就是影子,和所学《过秦论》中“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中的“景”同义。结合句意和《资治通鉴》的写作目的,这题得满分不难。命制此题,意在借此要求学生重温学过的文本。

诗歌鉴赏,要求学生选择题不丢分,理解和分析题得一半分,这样可得6分。因为诗歌鉴赏题难度比较大。所谓诗无达诂,故命题者或加注释,或借助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帮助考生理解诗意。仔细读诗,反复推敲选项的表达,结合平时所学诗歌积累的知识和经验,选择题是可以做对的;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简答题做对一半是完全可能的。

60分的作文,目标定45分,是可以达到的。

以上目标适合中等生源。当然,各校生源构成不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确定学生认可的目标。目标不可定得太高,要通过分析让学生相信这样的目标可以达到。目标恰当,做题适量,学生则可能有时间多读书、多思考,这样最终的考分很有可能超出预定的目标。

(三)训练

在当前的高考背景下,为应对高考做相应的训练是必要的。如果高中阶段的教学,始终严格遵守语文教学的规律,扎扎实实地落实“课程标准”精神,在“本固”的基础上,用一学期做针对性训练是能够实现既定目标的。

训练,首先要选题。训练题宁少毋滥,教师自己做不出的,答案解说没有说服力的题目,坚决不让学生做。其次,根据试题的难度制订相应的复习计划。下面略陈固陋:

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这两类试题难度大,且自主的阅读和应试的阅读不尽相同。自主的阅读理解,言之成理即可,并鼓励有创见,不求面面俱到。应试的阅读理解,要审题,要揣摩命题意图,答案要合乎题意,既要答对,又要答全。不经训练,答案就会“缺斤少两”,经过训练答案升为“缺两少钱”就很不错,不要期望分毫不差。选择题力争做对,简答题努力做好,答题表述力求明确。

再说语用和作文。语用训练重点训练病句修改题和衔接连贯题,这两项平时只会在作文评讲时涉及,所以需要系统训练,且经短期训练就会见效。作文在试卷中占分比例最高,有前两年半写作实践奠定的基础,高三的训练重点是速度和审题,以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篇符合要求的作文。自由写作不能忽视,这既可积累素材,也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没有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写不出有新意、有深度的文章。保证两周一篇作文就够了,要重视修改,修改是对自己的文章上升到理性认识后的再实践,这样才能每写一篇都有所得。训练不可有投机之心,切忌押题、跟风、追所谓的热点。

名句默写和文言文,凡要背诵的篇目,之前都应已经背过。复习要制订详细的背诵默写计划,化整为零,每天背诵、默写少量,周而复始,以免遗忘。在背诵和默写中加深理解,这对古诗鉴赏和文言文阅读理解都会有帮助。文言文,前文已经说过,题目不难。文言文在全卷各板块中,是最有可能得满分的,是投入与产出比最高的。学生到高三,所学文言文不少,难度不低,有这样的基础,应对目前难度的考题,理应不难。所以,只需做些句读和翻译训练即可。但现状如前表所示,学生的文言文得分很不理想,这不能归因于“刷题”少,而是需反思之前的文言文教学,要设法在复习和训练中弥补以往教学的不足。复习,要回归教材,以期温故知新。温故,要引導学生从全文的语境和逻辑着眼理解词义、句意、文意。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句读和词义理解题,学生得分低,是因为缺乏从全篇着眼把握词义和文意的能力。文言翻译,要强调译句的语意合乎情理,语言合乎规范。如把“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诲”译成“然而力量足以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对自己而言是应感到后悔的”,看似字字落实了,但语意不合情理,难道一个人有足够到达某地的力量有什么错吗?为什么要被别人讥笑,而自己也觉得后悔呢?训练,不能只讲答案,要把用于命题的选文,作为文言文阅读的补充篇目来学习,帮助学生真正读懂全文,以扩大学生的文言阅读量,丰富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文言阅读语感。

在新一轮语文教改的大背景下,本文所言,如抔土之于泰山,掬水之于沧海,不值方家一哂。但如果不能治好“刷题”之病,新一轮语文教学的改革,恐怕只能停留在专家的理论文章里、名师的朋友圈里、探索者的展示课里,很难落实到常规的语文教学课堂里。当我们仰望新一轮语文教改的灿烂星空时,不可忽视普通教师脚下行进的崎岖土地。

猜你喜欢

刷题语文学习训练
浅谈高中物理学习的刷题技巧
始不垂翅,终能奋翼
始不垂翅,终能奋翼
让思路自然简单些
当前影响中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主要原因及建议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
日媒:日自卫队将以“训练”为名“出兵”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