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治疗中电针与低频穴位电刺激治疗效果比较分析

2021-04-06范茂春徐显煌古子文宋世明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电针神经功能脑卒中

范茂春 徐显煌 古子文 宋世明

摘要:目的 研究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治疗中电针与低频穴电刺激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60例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参考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观察组运用低频穴位电刺激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上肢功能、手腕部运动功能变化。结果 相较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更低,改良Barthel指数上肢评分、Lindmark手腕部运动功能评分更高(P<0.05)。结论 相较电针疗法,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治疗中低频穴位电刺激效果更优,可促使患者手功能快速恢复。

关键词:脑卒中;手功能障碍;电针;低频穴位电刺激;神经功能

中图分类号:R743.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21)03-0066-03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病症,患者发病后极易出现肢体功能障碍,且以手功能障碍为主,临床上以手部痉挛、手腕部屈曲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1]。就以往来看,临床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多选用电针疗法,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手功能障碍,但疗效并不理想[2]。本研究对象为60例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分析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治疗中电针与低频穴位电刺激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2020年1月入院的60例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参考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58.09±6.46)岁;病程9~86d,平均病程(49.85±12.67)d。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3~74岁,平均年龄(58.22±6.63)岁;病程10~86d,平均病程(50.07±12.89)d。2組一般情况无差异,有可比性(P>0.05)。

1.2 纳入标准 (1)与《中国脑血管病诊治指南与共识》[3]中脑卒中诊断标准相符者。(2)与《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中风诊断标准相符者。(3)经MRI、CT确诊为脑卒中者。(4)患侧手腕部徒手肌力检查≥3级,Ashworth痉挛分级0-Ⅱ级者;(5)伴手功能障碍者。

1.3 排除标准 (1)合并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2)伴精神病症者。(3)合并对手功能恢复产生影响的肌肉骨骼病症者。(4)拒绝签署研究同意书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选用电针治疗,即:给予仰卧位,取腕骨、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委中、尺泽、极泉、三阴交、内关及水沟穴位,电针取安迪药械有限公司生产制造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规格为0.30 mm×40 mm,常规消毒后针刺,根据不同患者的肌肉、体型确定针刺深度,腕骨直刺深度控制在8~13 mm范围内,合谷直刺深度控制在13~25 mm范围内,手三里直刺深度控制在25~40 mm范围内,曲池直刺深度控制在25~40 mm范围内,肩髃向下斜刺深度控制在20~30 mm范围内,委中直刺深度控制在25~40 mm范围内,尺泽直刺深度控制在20~30mm范围内,极泉斜刺深度控制在8~13 mm范围内,三阴交直刺深度控制在25~37 mm范围内,内关直刺深度控制在13~25 mm范围内,水沟选取雀啄法,以患者眼球湿润为准。选用平补平泻法,得气之后使用脉冲针灸治疗仪(生产厂家:上海掌动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型号:KWD-808-I)予以治疗,连续波电流频率为2Hz,以针刺部位肌肉收缩且可耐受为准,电针时间30 min左右,每日电针1次,1周电针6 d,共4周。

1.4.2 观察组 选用低频穴位电刺激治疗,即:给予坐位,取第四代低频穴位电刺激治疗仪,共6个通道选择器,屈伸肌刺激比为1∶2,频率设定为50Hz,波形断续波,断续比1∶1,以患者可耐受调节电流强度。将电极贴片置于前臂,规格为4 cm×4 cm,并将圆形电极贴片置于手部,直径为3 cm,电极连接共4组,每组2个贴片,均贴敷于患侧穴位,第1组与外关、手三里相连接,第2组与指伸肌点、阳溪相连接,第3组与鱼际、内关相连接,第4组与少府、郄门相连接,连接后通电,反复予以电刺激,以拇指内收、腕部屈曲、拇指外展及腕部背伸为准,低频穴位电刺激时间30 min左右,每日低频穴位电刺激1次,1周低频穴位电刺激6 d,共4周。

1.5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上肢功能、手腕部运动功能变化。神经功能选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估,评分内容有手部、上肢及意识,评分越高代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上肢功能选取改良Barthel指数上肢评分评估,评分内容有洗澡、穿脱衣服、进食、大小便、个人卫生情况,评分越高代表上肢功能越优。手腕部运动功能选取Lindmark手腕部运动功能评分评估,评估内容有多种抓握动作、手指屈曲伸展活动及腕部活动,得分越高代表手腕部运动功能越优。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经SPSS19.0软件进行计算,计数、量资料分别由%、(x2±s)代表,依次行χ2、t检验,P<0.05即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 2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差异(P>0.05);相较治疗前,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更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2组上肢功能比较 2组治疗前上肢功能评分无差异(P>0.05);相较治疗前,2组治疗后上肢功能评分更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2组手腕部运动功能比较 2组治疗前手腕部运动功能评分无差异(P>0.05);相较治疗前,2组治疗后手腕部运动功能评分更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脑卒中作为一种神经内科常见病症,发生机理主要为脑血管阻塞或者突然破裂致使血液无法正常进入大脑内,临床上以呛咳、偏瘫、昏迷、意识障碍、呕吐及头痛等为主要表现,而手功能障碍作为一种脑卒中后遗症,临床表现为上肢、手腕部屈曲,手部出现痉挛状况后无法屈伸,不仅会加重患者病情,还会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5-6]。从中医方面来看,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发生机理主要为阴阳失和、脏腑虚损、脑髓损伤,致使气血紊乱、脑络痹阻,最终引起致络脉拘挛癖闭,且以筋肉挛急、手指屈伸不利为主要表现,治疗应以调神为主,在此基础上促进气行,恢复神机对手部、上肢的调配[7]。

电针疗法作为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常用方式,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患者手功能恢复,但整体疗效并不理想[8]。近年来,功能性电刺激疗法在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治疗中的应范围逐渐扩展,而低频穴位电刺激作为功能性电刺激的一种类型,在脑卒中手功能障碍治疗中的应用受到了广泛关注。本研究中,观察组较对照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更低,改良Barthel指数上肢评分、Lindmark手腕部运动功能评分更高(P<0.05),提示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治疗中低频穴位电刺激的疗效优于电针疗法,主要在于低频穴位电刺激疗法通过交替刺激屈伸肌,可有效对患者的背伸动作与手腕部屈曲协调性予以调节,使患者反复进行拇指外展、拇指内收、腕部屈曲及腕部背伸等训练,加强伸肌、屈肌肌力与肌张力,减轻解伸肌痉挛,促使上肢功能重建;同时,低频电刺激对肌肉產生刺激的同时,电刺激信号可向患者大脑传递,使相应脑区被激活,促使脑功能恢复与大脑神经元重塑[9-10]。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治疗中低频穴位电刺激的疗效优于电针疗法,可减轻患者神经缺损程度,改善上肢功能与手腕部运动功能,进而促使手功能快速恢复。

参考文献:

[1]程建贞,朱建丰,毛福荣.中药熏洗联合“中枢-外周-中枢”闭环康复理念对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8,36(4):912-915.

[2]狄桦,汪凡,杜红根,等.推拿结合神经促通技术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9,19(5):478-480.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39.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分会.中国脑血管病诊治指南与共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4-150.

[5]吴修玉,李伟,张梦,等.中风后手功能障碍应用原合配穴点按法治疗的效果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9):103-106.

[6]刘湘敏,李光宁,陈伟英,等.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手部运动功能康复的疗效[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8,26(12):933-935.

[7]孙定炯.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Brunnstrom分期对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7):1656-1657.

[8]贾俊,钟建兵,刘剑.经皮穴位电刺激配合基础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8,34(5):22-25.

[9]谈慧.揿针配合功能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30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8,8(9):12-15.

[10]王东岩,矫梦璐,冯丽媛,等.屈伸肌交替法低频穴位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20,36(1):33-36.

(收稿日期:2020-07-29)

猜你喜欢

电针神经功能脑卒中
排石汤结合电针穴位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分析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电针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电针联合两色金鸡菊提取物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Vimentin、α-SMA、TGF-β1及p-smad2表达的影响
早期护理介入在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训练中的作用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