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仫佬族民歌研究综述与思考

2021-04-02万红霞

艺术评鉴 2021年4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综述反思

万红霞

摘要:仫佬族民歌的搜集、整理、研究起步晚,成果主要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已有的仫佬族民歌研究,以文本资料作为研究的基础,然而对其搜集的文本资料所用的相关研究方法及理论未进一步分析,如何看待仫佬族民歌以往的研究是未来仫佬族民歌研究的基础。本文对仫佬族民歌研究进行梳理,回顾仫佬族民歌研究史,认识其遗漏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今后仫佬族民歌研究的方向,包括回归田野、历时性与共时性结合研究、主客位结合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关键词:仫佬族民歌  研究综述  反思  少数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4-0018-05

仫佬族民歌是仫佬族用本民族语言和汉方言(土拐话)吟唱的民间歌曲,其进入学者的视野于20世纪50年代,国家为落实民族政策,派遣大批学者进入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进行调查,从而识别民族成分。在这次对仫佬族地区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了《罗城仫佬人情况调查》报告及之后出版的《民族问题五套丛书》。这些资料中,仫佬族民歌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被介绍。这个时期所搜集的歌谣文本为后面的学者研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资料,但这个时期的仫佬族民歌并没有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只是在民俗中被提及,搜集的文本资料并不多,所以这些文本资料并没有被后面对仫佬族民歌研究的学者所关注。仫佬族民歌的搜集、整理、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回顾新时期仫佬族民歌研究史,梳理其研究成果,认识其遗漏和不足,为仫佬族民歌的深入研究思考出路,是仫佬族民歌研究的当务之急。为此,本文拟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仫佬族民歌研究做一综述。

一、仫佬族民歌研究现状

(一)仫佬族民歌的搜集、整理和出版

民间歌谣的搜集、整理和出版是研究工作的基础,其成果为科学研究提供可行的文本资料,其信度和效度直接关系着后面科学研究的质量。仫佬族民歌的搜集、整理和出版为后面仫佬族民歌专题研究工作提供了可参考的资料,其文本搜集、整理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全国大规模的民间文学普查工作,出版了《罗城歌谣集》。该歌集对生活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中的仫佬族、汉族、壮族、侗族、苗族、瑶族等民族的歌谣都进行了收集整理,并从“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口风歌”“历史传说歌”“儿歌”和其他歌谣对仫佬族民歌进行了分类,从文化的角度展示仫佬族民歌,囊括了仫佬族民歌歌腔的所有种类,对仫佬族民歌的保存、整理具有重要作用,但该歌集是从地区收集歌谣,并非只是针对仫佬族,且民间文学普查所收集的仫佬族民歌多从文学的角度,注重歌词的搜集、整理。与此不同,由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文化局发起,何宜、唐克政搜集、整理,最终出版了《仫佬族民间音乐》(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文化局编印1988年),书中收录了民间歌曲50首、依饭音乐19首、道场音乐19首、舞狮音乐3首、师公音乐打击乐4首和狮舞《独角秀》打击乐1首。该书搜集整理的音乐使用简谱记录,大部分都是作者在民家搜集并记录其谱曲,各种音乐的记录全部保持采风原貌,较为系统、全面地呈现了仫佬族所有的民间音乐形式。至20世纪90年代,学者在全国各省市进行采风,搜集、整理民间歌谣,出版了侧重歌词整理的《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仫佬族歌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和侧重音乐研究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仫佬族》(中国ISBN中心1995年版),其所用资料除了采风所得,部分选录了已经编著好的地方资料。但从《罗城歌谣集成》到《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所收集的歌谣文本大多抽离具体的语境,注重歌词、曲谱的收集,忽略了民歌背后的文化。

民歌总是嵌入当地社会生活中,与民间节庆习俗相互联系在一起。我们不光需要了解仫佬族民歌的歌词及其曲谱,更需要通过民歌了解仫佬族的文化。对仫佬族民歌背后的文化做出注释的文集中,我们不得不提及2007年由龙殿宝、黄桂秋、吴代群主编,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仫佬族古歌》一書,该书是一本专属仫佬族民歌的书籍类文献。其搜集的作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仫佬族民间歌师世代传抄的歌书手抄本,二是仫佬族民间歌师歌手通过口碑世代传唱的传统古歌。所有民歌传唱的时间下限均为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该书最突出的特点是把不同语言演唱的民歌归为一类,并对仫佬语和壮语演唱的歌谣用国际音标标出。同时,该书不光是收集歌词,还在重要的古歌作品前写与作品相关的内容、形式、特色、特定的演唱场所、风俗礼仪等,对涉及方言土语、重要地名、人名、历史事件、特有习俗信仰禁忌等方面做了注释。每首歌末尾附上该歌的来源、演唱者、搜集者、收集时间和地点。这本书籍较为全面的记录仫佬族地区所唱民歌种类,但该书重点收集歌词,记录民歌背后的文化,忽略了对民歌本体的关注。

(二)仫佬族民歌不同领域的研究现状

1.仫佬族民歌概况的研究

概要介绍仫佬族民歌的文章,是了解仫佬族民歌大致情况的窗口。它比较全面、真实地叙述了广泛意义上的仫佬族民歌,尤其是对仫佬族传统民歌的类别、形态特征、表现手法、音乐与生活的关系进行叙述,并具体例证。过伟的《仫佬族民歌初探》、邓如金的《仫佬族民歌》、《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中冯明洋撰写的《仫佬族民歌述略》《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仫佬族传统音乐》、龙殿宝的《一蓬艳丽的民族之花——仫佬族民歌研究》、唐代俊的《仫佬族民间音乐研究》等,是对仫佬族民歌概况介绍的力作。在这些概述的论文专著中,都涉及到民歌的演唱语言、演唱形式、民歌分类、民歌与社会生活等内容,力图展现仫佬族民歌的整体风貌。其中《仫佬族民间音乐研究》一书,是当前唯一一本仫佬族民间音乐研究的学术专著,其书在介绍仫佬族历史文化、生活环境和风情习俗的基础上,概括梳理了仫佬族民间音乐的历史发展概况,全面介绍了仫佬族民间音乐的种类,包括民歌、信仰仪式音乐、娱乐性乐舞、仫佬剧音乐。

2.仫佬族民歌的专项研究状况

(1)民歌探源研究

歌谣源头的探析问题甚为复杂、重要,它关乎到歌谣孕育、成形、发展、衰竭的诸种因素及流变脉络等。苏莎宁的《仫佬族多声部民歌源流考》一文根据民族史和音乐史的资料,把仫佬族多声部民歌与群聚性的民俗活动相结合进行考察,推断出:仫佬族多声部民歌萌芽于西汉时期,成形于唐代,成熟于明朝仫佬族成为单一民族后。在这三个时期,仫佬族多声部民歌从杂乱的大混唱衍变为节奏性持续低音衬托式织体的重唱,其音乐形态、结构、规模经历了从无序向有序、不规范到规范、庞杂到简练的发展过程。演唱语言在明代也发生了变化,使用汉语土拐话而不用本民族语言。

(2)民歌音乐形态研究

音乐形态是民歌研究的重要方面。樊祖荫的《广西仫佬族民歌的风格特点》是作者于1980年和1983年两次到仫佬族地区生活,对采风所搜集的仫佬族民歌(三句腔、四句腔、五句腔、三十字腔)进行分析,指出仫佬族的民歌只有多声(二声)部民歌,没有单声部类型,没有混声重唱,也很少有合唱。其民歌织体属于持续音式的衬腔,高音部是主旋律,低音部是节奏性的持续音。调式为单一的徵调式,歌腔形式富有独特性,词曲关系配合特殊而巧妙,在结构上存在歌词的分句与旋律的乐句、词曲的起讫不尽一致。李娜的《仫佬族民歌的结构》一文将几首常用的仫佬族歌腔(三句腔、四句腔、十一字式)进行曲式结构的分析,得出:不仅音乐基本单位(即乐句)的内部构成体现出长短型的特性,即基因是“3”,音乐的发展(各乐句的形式)、音乐的高潮(结构中的“转”点)也无不在有意无意之中,受控于“3”。曾海平的《仫佬族民歌纵横向五度框架结构论》引用何宜、唐克政主编的《仫佬族民间音乐》的资料文本,对仫佬族民歌两个声部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低音声部是基础,高音声部是派生,高声部的展开只能依附低音声部的进行而进行,两者形成“纵生横、横倚纵”的关系。王克永的《淺析仫佬族民歌音乐特征》和江帆的《仫佬族传统民歌的音乐形态特征》从演唱语言、民歌种类、演唱形式等方面对仫佬族民歌音乐特征进行梳理,得出前人一样的结论:仫佬族民歌只有二声部的形式,采用徵调式,结构按字腔划分。

(3)民歌文学研究

当前,对仫佬族民歌格律予以专门探讨的论文只有包玉堂的《仫佬族民歌的格式和韵律》一篇,该文以字数和句式划分民歌,根据不同的句式和字数探讨其中的章法结构、节奏和声韵规则,所举歌例部分注以国际音标。黄丝雨的《论仫佬族民歌的多重意蕴》一文从“古条”“随口答”“口风”等民歌类型去探讨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和功能,认为“古条”蕴藏着仫佬族杂糅的历史观念、成熟的伦理观念和朴素的自然观念;“随口答”反映了仫佬族丰富的民俗礼仪和真实的情感思绪;“口风”折射了仫佬族鲜明的褒贬观念和积极的民族性格。阳崇波的《从仫佬族民歌看仫佬族文化特征》把仫佬族民歌作为仫佬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民歌中看到仫佬族崇德尚智的民族品格、重情感恩的民族性格、质朴的自然审美观、多元的宗教信仰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态。唐代俊的《仫佬族民歌的审美及教育价值》一文,对仫佬族民歌的审美和教育价值进行了研究,仫佬族民歌体现了自然朴实的生态美、歌唱语言的文学艺术美、民族风情美,民歌中所含的这些美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以上文章选取仫佬族民歌内容中的积极一面进行研究。苏佳宁、吴静的《论仫佬族民歌的黑暗意识及其文化价值》则反其道而行之,对仫佬族民歌中存在的黑暗意识进行研究,认为仫佬族民歌的黑暗意识具体表现为对黑暗事物尤其是对死亡的忧惧,对光明的崇拜与向往以及将黑暗视为具有生命属性的时空。

(4)民歌文化学研究

歌谣的文化学研究,着眼于歌谣事象与其它相关事象生成与反馈的互动关系。苏沙宁的《仫佬族“走坡”习俗及其歌谣研究》不仅讲仫佬族音乐本身,而且还运用比较的方法论证仫佬族音乐与汉族音乐的关系,认为仫佬族音乐受汉族音乐文化的影响较深,个性独特、鲜明,是仫佬族传统音乐文化与汉族音乐文化相互渗透、高度融合的结果。谢美琳的《仫佬族走坡音乐的研究》对仫佬族走坡习俗中所演唱的民歌进行研究,得出民歌在走坡习俗中起到传情、交友的作用。韦伟的《仫佬族民歌与民族社会关系初探》一文从仫佬族民歌的外在形式、习俗仪式和歌曲内容等方面对民歌与民族社会关系进行研究,认为民歌在民族社会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谢恩临、吴盛枝的《仫佬族的歌体变革与文学自觉》把仫佬族字句歌的产生、体式与宋词元曲之间进行比较,了解到两者在形式、韵味、风格上有诸多相似之处,这种相似之处反映了仫佬族民间口传主动学习、接受外来文化,将外来文化整合进本民族文化,从而促使本民族文化朝多样化发展。

(5)民歌传承研究

仫佬族民歌浓缩着仫佬族诸多的精神文化形态,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黄敏珍的《罗城仫佬族歌咏文化的传承及嬗变——以罗城大梧村调查为例》以罗城大梧村为田野点,从歌俗、歌者、歌作品等三方面分析罗城仫佬族歌咏文化的传承现状及其嬗变的地方,最终得出罗城县的歌咏文化还是保存较好,但民歌难以再兴盛起来。对于仫佬族民歌的现状,吴颉在《论仫佬族民歌的保护与传承》一文中表达出不同的看法,认为近几十年来,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年轻人不会讲仫佬语,从而导致了本民族语言能力的失去,民族习俗文化的消失,民歌面临衰落消亡的境地,因此保护和传承仫佬族民歌迫在眉睫,提出提高保护民族文化的认识,加大仫佬族民族文化教育、培养创作队伍等措施。对于如何传承仫佬族民歌,有学者提出更具体的方案,李琳、腾志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从静态走向活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和传承方式对仫佬族民歌保护传承进行了讨论,认为现收集整理的仫佬族民歌,基本上是纸质版文本,以歌词为主,少量曲谱,建议加大仫佬族民歌音响资料采录力度和完善民歌传承人资料,以此建设仫佬族民歌档案多媒体数据库,使得仫佬族民歌从静态走向活态传承。石宁的《当代教育背景下仫佬族民歌传承现状和策略研究》从教育角度对仫佬族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提出相关策略,认为学校是仫佬族民歌传承的重要场域与场所,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的形式传承民歌文化,但需要注重优化课程设置、培育优秀师资力量,丰富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综述反思
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实践述论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贵州黔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
武陵山区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研究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元素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探讨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