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深度融合的教学路径探究

2021-03-31周玲

地理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学科融合双师型

周玲

摘 要:学科融合教学有利于避免“学科壁垒”,是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文章以“双师型”学科融合课“蜀道难·山地的形成”为例,通过学习视角、培养目标、评价手段的融合尝试,探索常态课下学科融合教学的有效路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视角,提高学生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学科融合;综合视角;双师型

学科融合教学有利于避免“学科壁垒”,帮助学生整合多学科知识、方法和思维,形成解决问题的综合视角,提高学生解决复杂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现有的学科融合教学从融合内容来看,大多以某一学科为主导,融入与其教学内容关联或互通的知识、方法、技能作为辅助;从融合方式来看,大多为运用教学素材创设情境,迁移学习方法开拓思维;从教学形式来看,大多以项目式学习、话题式学习等活动类课程为主。此種形态下的融合教学难以突破学科本位,其知识融合的广度、视角融合的宽度、思维融合的深度均有一定局限性[1]。学科融合教学实践中,如何立足学生解决问题综合视角的形成,实现常态课下多学科学习视角、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及评价手段的融合,就像李白笔下的《蜀道难》。“双师型”学科融合课《蜀道难·山地的形成》共两课时,由语文和地理两位教师共同执教,轮番上阵。通过学习视角、培养目标、评价手段的有效融合,在规定课时内顺利完成了语文学科《蜀道难》及地理学科“山地的形成”两部分内容的教学任务。在常态课下多学科的深度融合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蜀道”。

一、寻踪探秘,找准学科知识融合点,破解学习视角融合之“难”

学习视角的融合是学科融合教学的出发点。跨学科视角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整合跨学科教学资源,建构立体、科学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运用多学科思维方式,形成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形成广阔的学习视野,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2]。因此,学科融合教学中,首先应明确学科融合的根本取向,找准学科知识融合点,形成需要共同解决的核心问题,围绕核心问题,运用不同学科视角设置问题链引导教学,实现学习视角的融合。

《蜀道难》作为古典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选入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诗人李白运用奇特瑰伟的想象,夸张渲染的表达,近乎完美地描写出了蜀道的雄峻险奇。从语文学习视角来看,应通过对诗歌的品鉴,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声韵之美,体会诗人诗歌创作背后的情感。在常规语文教学中,学生常因缺少对这种夸张、想象背后真实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即缺乏对“蜀道”的真实地理状况及“蜀道难”客观地理成因的了解,因而对诗歌意境的体验、感受不深。“蜀道难”的地理成因,与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山地的形成”部分紧密相关。“山地的形成”是自然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难在概念、名词涉及较多且抽象,难在“山地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地理过程。从地理学习视角来看,需用具体的地理事物作为研究对象,用时空视角去动态、全面地观察认识。因此,本节课学习视角的融合点就在于对蜀道“难”的表征和成因的不同学科解读,通过诗歌鉴赏与地理探究的完美融合,让学生在对文字的感性认识中,探究地理成因之理,学会从不同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表1)。

二、赏文析理,立足学科特色教学方式,破解核心素养培育目标融合之“难”

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融合是学科融合教学的助推器。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学生通过学科融合学习,有利于把多学科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合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学科融合教学中,应立足学科特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合理整合教学方式,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融合[3]。

“蜀道难·山地的形成”一课中,《蜀道难》的学习围绕“赏文”,运用诵读、评析、品鉴、写作等语文特色教学手段,体现对“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两大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山地的形成”的学习围绕“析理”,通过观察、归纳、分析、运用等地理特色教学手段,体现对“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两大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双师型”的教学设置下,两位教师轮番执教,教学环节丝丝相扣,使学生游走在语文学科和地理学科之间,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声中,探寻“蜀道难”的地理之因,认识地球神秘内、外力共同作用下的“沧海桑田”“雄峻险奇”。在“噫吁嚱,危乎高哉”的吟哦声后,了解人类活动给“蜀道”带来的影响和变化。还原了李白雄奇想象和浪漫表达背后那个真实、客观的地理世界。最终落脚于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的执着追求(表2)。

三、谈古论今,依托多元开放式问题,破解评价手段融合之“难”

评价手段的融合是学科融合教学的落脚点。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价值的过程。学科融合教学中,合理设计评价标准,有利于提升学科视角的融合度、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学情反馈的准确度,促进学生学科综合视角的形成及运用综合视角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4]。

“蜀道难·山地的形成”一课,立足学科综合视角的形成及运用,在“谈古”“论今”两个环节中,通过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调动多学科知识,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认识事物和多形式表达观点(表3)。

(文中课例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成都附属中学陈卓猛、周勤玲老师提供)

参考文献:

[1] 苏海民,高杨,孙朋.新时代地理科学专业多学科融合教学实现研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4(03):125-128.

[2] 李勤艳,彭蕾.古诗词与地理课堂深度融合的有效策略研究[J].地理教学,2020(07):49-52.

[3] 孙旭.地理教学中的融合教育实践[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01):47-48+54.

[4] 尤金洁.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基础的高中立体阅读设计——以政治、历史、地理学科的融合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01):33-36.

猜你喜欢

学科融合双师型
信息技术让小学数学教学丰富多彩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求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