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1-03-31郑晓永

现代医药卫生 2021年6期
关键词:消化复发率内镜

陈 杰,郑晓永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消化科,河南 郑州 450006)

胃癌是消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病变,其发病率在恶性肿瘤疾病中占第4位,病死率占第2位[1],对人类生命健康带来极大威胁。对于肿瘤这一健康杀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病死率、延长生命周期、提高生存质量的主要策略[2]。胃癌患者的预后优劣与治疗是否及时、治疗手段是否得当紧紧关联。对于胃癌进展期而言,在接受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基础上,其生存率仍较低,且生活质量较差。早期胃癌是指病变仍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伴或不伴淋巴转移[3]。该时期病变范围相对局限,及时在内镜下精准治疗的根除率、生存率较高,能极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有利于减轻个人、家庭及社会的负担,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医疗资源。在胃癌筛查中,幽门螺杆菌检测、胃蛋白酶原检测、消化道造影、消化内镜检查为临床上常用的手段,而消化内镜结合病理组织活检是目前公认的早期胃癌诊断的“金标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临床上对早期胃癌的微创疗法,目前在临床上的应用较为普遍。本研究探讨了消化内镜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本院消化内镜中心行消化内镜的胃癌早期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性17例;年龄28~76岁,平均(39.42±5.33)岁。观察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27~75岁,平均(41.05±4.98)岁。纳入标准:(1)消化内镜下诊断为早期胃癌,黏膜活检提示上皮内瘤变、早期胃癌,可伴有不同程度炎症;(2)未行外科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3)患者知情且同意。排除标准:(1)胃癌处于进展期;(2)行外科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3)合并严重器质性病变和(或)其他系统恶性肿瘤;(4)一般资料缺失不完全。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2组经消化内镜诊断后符合早期胃癌诊断,对照组对病变部位进行常规手术,选择开腹或经腹腔镜下操作,在距肿瘤组织边缘5 cm处,按照肿瘤位置予以全部或大部分切除。观察组行ESD,具体步骤[4]:(1)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告知患者治疗目的及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发症,术前禁食10 h。(2)评估患者基本情况,经静脉给药进行全身麻醉,操作全程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对各种突发状况应及时处理。(3)消化内镜下应用靛胭脂染色以确定病灶部位、范围、外观,并采集图像;用美蓝、肾上腺素注射液、0.9%氯化钠配制成混合液经内镜注射至病变部位黏膜下及周围。从边缘向病灶中心注射,当黏膜隆起约0.5 cm时即可剥离。剥离与黏膜下注射混合液交替进行,在此期间要保持镜下视野清晰度,不断电凝止血,直至病灶黏膜全部剥离,剥离后清洗创面,必要时钛夹封闭止血。测量剥离的病灶,用甲醛固定制标本,送检。(4)术后注意提供营养支持,抑酸保护胃黏膜,积极预防感染。2组术后定期到门诊复诊。

1.2.2观察指标 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实际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及术后复发情况。对2组术后生活质量进行评分,采用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5]进行评价,包括功能量表和症状量表2个部分。

2 结 果

2.12组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手术情况比较

2.2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2.32组术后复发情况比较 2组术后6个月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术后复发情况比较[n(%)]

2.42组QLQ-C30评分比较 2组术前QLQ-C3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QLQ-C30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QLQ-C30评分比较分)

3 讨 论

胃癌是恶性程度较高的异质性疾病。有研究显示,胃癌的死亡例数可高达近50万人次[6]。目前,胃癌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其发生、发展与诸多因素相关联,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水平失衡、微生态菌群紊乱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或不伴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为胃癌前病变,其慢性迁延性的病变特性为早期干预、截断病势提供了可能性。胃癌病死率极高,如在早期给予及时干预,患者生存率可达90%左右[7]。早期胃肠道肿瘤经淋巴远处转移率较低,且病灶范围局限。如及时发现,尽早切除病灶,对于截断胃癌进程,降低病死率有关键作用[8]。外科手术是早期胃癌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直接切除病灶,可防止癌性发展及转移。传统外科手术创伤性较大,对患者预后、生活质量有一定程度的损害性,患者及家属的接受及认可度较低。ESD是临床上对早期胃癌的微创疗法,目前应用较为普遍[9-10]。该技术借助消化内镜直观地切除病灶范围,在标本摄取方面更加完整且损害性小,从而有助于病理检测的精准性。ESD对病灶的清除率较高,能够降低肿瘤残存及复发率,短期疗效和长期疗效都较佳,尤其是在早癌阶段。有研究表明,ESD术后复发率为1%~5%[11]。

本研究对于早期胃癌患者应用不同手术方式开展临床观察,以进一步验证消化内镜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从研究指标来看,本研究从手术过程中的相关指标、术后复发情况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面进行评价,所涵盖的时间跨度较长,而且进行了为期1年的随访。这为对比二者的疗效提供了相对客观的证据。癌症治愈率极低,尤其是进展至晚期,基本宣告患者生命的终结,因此提高生存质量是医患共同追求的目标。本研究将客观指标与患者主观感受评分相结合,也有一定的人文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提示ESD操作方式耗时短,有利于患者后期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样本容量有一定关系。本研究通过比较2组术后复发情况发现,观察组12个月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可见消化内镜在早期胃癌中长远效益更佳。QLQ-C30量表是对胃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价的有效方式之一,其可信度及实用性已经获得国内外学者的认可及推广[12]。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术后6个月功能量表评分有所降低,症状量表评分有所升高;2组术后12个月功能量表评分升高,症状量表评分降低。术后患者功能评分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而症状评分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由于胃癌对胃肠功能、机体免疫等侵害时间较长、程度较重,而术后恢复过程也呈慢性、渐进性甚至略有波动性的动态变化,因此术后合理有效的调护措施尤为重要。但是由于胃黏膜血管丰富,同时内镜下操作空间较小,在ESD操作中容易引发穿孔、出血等并发症,这要求医师技术娴熟,对于出血等并发症能够积极正确处理应对。

综上所述,早期胃癌可以考虑ESD,其可缩短手术时间,加快胃肠功能恢复,减少住院时间及降低复发率,同时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预后更为可观。本研究对象限定于胃癌早期人群,且样本容量有限,尚需要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扩大样本容量,增加观察指标,延长随访时间。对于胃癌进展期者,不完全具备内镜下治疗适应证的群体,可考虑通过改良术式,将消化内镜与腹腔镜相互联用,优势互补。

猜你喜欢

消化复发率内镜
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应用疗效和复发率分析
眼内镜的噱头
甲硝唑配合红外光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有效性及对复发率的影响
“胃不舒服”未必都是消化问题
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联合ALA-PDT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及复发率分析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食物是怎么消化的
延伸护理对颈椎病针刀术后复发率影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